央行调整路径围堵热钱 人民币国际化遭质疑
人民币国际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到底有多少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外汇储备相应增加是不是必要的代价?路径如何调整?
两年间一直推出人民币国际化扶持式政策的央行,最新的相关文件中开始出现了暂停字眼。
7月18日,央行货政二司以邮件通知的形式,要求暂停境内企业从境外银行直接融入人民币(除贸易融资外),外企投注差贷款亦包括在内。
投注差贷款是指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部分向境外银行的贷款。
央行内部人士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正是出于当前宏观调控和稳健货币政策背景考虑。
自从2009年7月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起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就一直与外汇储备迅猛增加、收付结构失衡等现象齐头并进。从而引发外界疑问:人民币国际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到底有多少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是否需要调整?
外界的疑问主要基于央行201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数据: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中,进口结算约占85%-90%。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表示,在跨境结算中,出口贸易人民币用得比较少,所以导致跨境贸易中出现了货币替代现象,原先的外汇需求沉淀在央行。
进口结算增量里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进口,有多少混水摸鱼,央行虽然无从判断,但已开始采取系统性防范措施,就在前述邮件通知发布之前,央行下发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详细指出银行在办理跨境资金划转的时候的具体账户操作细节,要求银行准确向央行报送业务信息。
围堵人民币热钱
新近进口结算需求大增的原因和上一轮并不同。去年10月出现的中银香港人民币结算额度告罄现象,原因是很多结算额度未按规定用到贸易项下,而事实上是在套利、套汇,如今更多是因为国内信贷紧缩,人民币融资成本增加,不少企业开始选择从境外融入人民币。
现在内地支付给香港的人民币,比香港支付给内地的多很多,比例是2∶1,所以净额汇到香港。很多企业拿着人民币想卖出来,有部分不愿意卖的是等升值,但是很多企业是有需要卖出来。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接受财新《新世纪》专访时佐证了这一点。
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使得跨境资本流动不仅仅以外汇的形式,也有可能以人民币的形式出现。
规范人民币跨境流动,围堵人民币热钱开始成为高歌猛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中另一个问题。
而随着央行允许用人民币在境外直接投资,资本项下的人民币流动也在增长。据央行统计,至2011年4月末,各试点地区共办理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金额1133.44亿元。
因此,央行在前述邮件中明确指出:即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暂停受理境内企业直接从境外银行融入人民币业务(包括有外商投资企业投注差额度的银行贷款,贸易融资除外),其他业务如股东贷款仍按原来程序由广州地区结算银行报我分行转报总行审批。
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为了规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行为。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利差等原因,企业会产生从境外融入人民币的意愿。而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认为,境内一些特殊行业,如房地产企业也需要资金。
接近央行的资深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现在有一种做法是内地企业提供担保,境外企业如香港企业借款,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香港和内地的利差大。
一位外管局官员表示,这种内保外贷的方式会形成一定对外债务,以前进口直接购汇,现在进口不必购汇,通过贸易融资,相当于做延期支付,对国内肯定有一些影响,暂停并不是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谨慎了,央行从来没有回避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风险,但要考虑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央行希望,此举一方面使人民币能在海外多飞一会儿,而不是迅速流回内地,另一方面可规范跨境资本流动,即堵人民币热钱。
此外,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即将出台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试点相关文件,以进一步规范境内金融机构在境外项目进行人民币融资等相关业务。
而央行在《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明确表示,为确保相关业务稳妥有序开展,防范热钱流入,人民币FDI对国家限制类和重点调控类项目暂不受理。用于新设立企业出资、并购境内企业、提供股东贷款等需求,按个案试点审批办理。
推高外储?
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为外界诟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推高了外汇储备,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7月12日,央行公布,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
叶翔认为,外储增加是人民币国际化中不可避免的必经阶段。这与中国的贸易结构有关,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对发达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支付以美元为主。
人民币在巴西、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也是中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对手方。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量较小,在这种贸易结构下,外储增加不可避免。
央行货政二司副司长邢毓静此前解释说,这是由于涉及到出口退税问题,出口企业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名单确定的较晚,在去年年底才确定,等于出口企业收回人民币的业务从去年年底才起步,而此时进口企业支付人民币的业务已经大范围开展了一段时间,造成二者暂时性落差较大。
中行一位负责跨境贸易结算的相关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目前收付结构已有所改善,去年年底确认的出口退税企业有67000余家,现在试点确定后,商业来往的周期已经进行到正式贸易阶段,比去年年底应该已经有所好转。至今,市场人士分析均使用的是央行截至去年年底提供的数据,并未有最新一步数据公布。
前述资深人士表示,人民币存量在香港有5000多亿元,相当于900多亿美元,与现存外汇储备相比九牛一毛。
这部分沉淀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境外一部分企业收了人民币,存下来作为升值资产;二是时间滞后原因,内地收人民币的企业有6.7万多家,从签合同、到熟悉市场,要有一段时间,不能看一时一势,现在香港已经慢慢有个趋势,付出和收回的人民币1︰1。目前人民币回流渠道也比较窄,但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过,金融专家余永定近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的效果与初衷南辕北辙,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降低汇率风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人民币国际化应与资本项目开放等一系列改革相配套,金融领域的开放必须谨慎。
接近外汇监管层的人士表示,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可兑换不是问题,对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也完全可以通过账户封闭运行解决,反而比在目前不开放状态下围堵各个灰色渠道更容易。
路径模式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具体路径,及资本项下开放速度,业界早有争议。
尽管央行始终称并无明晰的人民币国际化具体路径,以及资本项下的开放速度,所有的政策都是以满足企业和实际需求为主。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模式看,这一路径事实已经形成:人民币已经以贸易形式走出去,以香港这一离岸市场为缓冲地带,在境外开始量的增长和促进其他国家的接受度。
据央行统计,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地区)与中国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8342亿元,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地区已经扩展至126个国家(地区),2011年一季度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已达3603.2亿元。
目前在香港沉积了3000亿元的人民币存款。殷剑锋表示,香港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非常匮乏,比如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在中央政府支持的条件下,依然只有人民币存款不到四分之一的规模。
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的模式应该是渐进的资本输出、以及构建以中国跨国企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不应过度强调人民币在境外是否自由使用的问题。
有业界人士质疑,目前的国际化进程中,境外人民币的持有者主要是为了赌升值而持有,从而造成了拿着人民币不愿投出,人民币无法在香港及境外充分流动的情况,也有悖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衷。
财新《新世纪》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人民币能否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并不是由中国而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一旦人民币升值潜力逐步消失,海外个人和机构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便可能直线下降。(《.新.世.纪.》周.刊)
银监会称房价跌5成银行扛得住 银行业人士反驳
在银行业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上,银行业内人士和监管层的观点并不一致。
为了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银监会在今年二季度进行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房贷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即使房价下跌五成,银行业也可以承受,也就是说银行业不会被房地产裹挟。
上周五,受此消息影响,银行股展开了绝地反击,截至收盘时,银行股全线飘红,其中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上涨7.82%,中小银行涨幅大多超过2%。
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买账,多位银行业分析师均对此存疑,他们认为,在分析房价下跌50%对银行的影响时,需要更全面的考量和逻辑。
压力测试不能充分反映极端条件下银行风险
别说50%了,就连房价下降20%,银行都扛不住。某国有大行研究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压力测试只能通过静态数据反映不良率的变化,若从动态角度衡量,鉴于银行业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30%~40%,而大多数抵押物又是土地或房产,房价下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视。
银监会从去年就开始进行房地产压力测试,今年4月,开启新一轮测压,在今年两会上,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曾透露,根据压力测试结果,房价下跌30%,在银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此次刘明康的五成表态显然更加乐观。
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业分析师均表示,压力测试并不能充分反映极端条件下银行的风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朱家祥教授曾花两年时间来研究金融稳定模型问题,在2010年夏天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次公开讲座中,朱家祥曾表示,国内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模型粗糙,而其本人并不相信房价下跌30%,商业银行还能正常运行的说法。事实上,美国和欧盟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均曾被市场批评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风险。
迄今为之,银监会和商业银行并没有公布压力测试的算法和模型,据媒体报道,在进行压力测试时,商业银行需填写一套含变化明细两份表格的房贷压力测试表,分别需要填报商业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总量、分类情况,以及贷款房价比等信息。另外,银行除了上报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的总额和分级情况,还需报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贷款并做相应的压力测试。
1.3万亿拨备抵补风险?
鉴于压力测试本身的复杂性,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透露,目前进行压力测试时,银行会根据之前年份的统计数据,特别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估计房价下跌时,贷款违约率提升的程度,并推算不良率升幅和资本充足率降幅,但他认为,这种计算只是对数据的静态推演,并没有考虑到动态的全局性因素。
比如,银行贷款中30%多是抵押贷款,而抵押物多是房地产和土地,一旦房价下跌,抵押物价值会大打折扣,覆盖率就会不足,这种影响是系统性的。
此外,数据的缺乏,也是制约压力测试的因素之一,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房贷压力测试中,四大行基本采用国际通用的小概率事件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而零售业务以及公司类业务模型需有5~7年的历史数据,但多数银行都不能提供。
不仅如此,压力测试对整体宏观经济的波动考虑也并不充分,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房价下跌50%,引起宏观经济的震动可能完全破坏测试的假设条件,这种情况下,做房价下跌50%的极端压力测试或会失去参考意义。
北京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也没有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考虑进去。当前平台贷六成的还款来源是土地出让金,一旦房价下跌五成,土地可能流拍,地方偿债压力将空前,对银行影响巨大。
监管层的底气来源于银行业目前充足的拨备。刘明康表示,银行现在的拨备达1.3万亿元,足以抵挡房地产市场因调控使房价回归所带来的近期和中短期的风险。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为50.9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7.7%,不良贷款率为1.1%。
虽然目前风险抵补指标健康,但上述银行业人士透露,如果房价下跌20%,银行不良率反弹将超过1%。(.第.一.财.经.日.报 .由.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