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切中要害 A股或涨两成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王岐山切中要害 A股或涨两成

加入日期:2011-7-8 18:34:0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水皮:下半年股市是部有起有伏的文艺片
  叶 檀:中国银行股不存在二级市场价值投资
  李稻葵:加息正当其时
  吴晓求:加息吸引热钱 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罗杰斯:看空中国完全错误 四大行业将持续繁荣
  马光远:央行突然加息并非紧缩政策收兵
  钮文新:王岐山切中要害
  刘利刚:中国地方债风险被高估
  余丰慧:央行再加息意味着调控方式开始转变
  汇丰预计中国年内不再加息 下半年A股或再涨两成

  水皮:下半年股市是部有起有伏的文艺片
  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楼市拐点是否到来?股市未来走势如何?昨日夜间,《华夏时报》总编辑、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家、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水皮赶到重庆,针对上述问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定向宽松政策助推股市近期出现一轮反弹,下半年股市行情应是一部有起有伏小资情调的文艺片。
  货币紧缩政策或步入尾声
  重庆商报:CPI升GDP降,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
  水皮:目前有分析称,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可能达6.2%,再创年内新高。因此,管理通胀预期仍是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但是除了这一要务之外,GDP的增速趋缓则同样需要重视。CPI升,GDP降,最先令人想到的就是滞胀的问题。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企业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其后果是,中小企业开工难,居民收入下降,经济陷入低迷。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的部分表述,已被外界视作紧缩或将进入尾声的信号。
  定向宽松
  助股市反弹
  重庆商报:如何看待A股近期的反弹?
  水皮:近期温家宝总理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事实上,在维持相对紧缩的同时,针对经济中出现的下滑风险,定向宽松政策其实已开始推出。A股之所以能在2610点跌势戛然而止返身向上,有股市超跌的因素,但是更大程度上源于温总理文章的强心针效应。上周末,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谈话正是对定向宽松政策的落实。受此影响,A股昨日再度大幅上涨。因此,在谨慎乐观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今年下半年的行情应是一部有起有伏小资情调的文艺片。
  楼市短期波动非长期拐点
  重庆商报:近期楼盘打折的多了,是不是拐点迫近?
  水皮:楼盘打折是房企正常的营销手段,也是正常的房市现象。楼盘卖不出去,或者购房者排队买房,才是不正常的。说到房价,大家都希望听到房价能降。我不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我不能说房价不会降。但是在货币相对宽松以及保障房落实到位的情况下,房价也许只是出现分化,普通商品房会有所下降,而高档住宅则可能稳中有升。我认为房市目前只是短期的波动,不是长期拐点的到来。
  建西部高地应主抓银行建设
  重庆商报:重庆打造西部金融高地,你有何建言?
  水皮:重庆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紧抓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让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促成产业链的形成。另外,还要加大对民间资本的重视,建立良好的融资平台,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如何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金融的高地,我认为重庆应该主要加大民营银行和本地银行的建设,推动重庆银行尽早上市,为重庆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记者 程心
  水皮简介
  原名吕平波,《华夏时报》总编辑,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家,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以新闻手法解读经济方略,以专家视角点评财经事件而开办财经评论专栏水皮杂谈,文风犀利幽默、观察细致入微、评论入木三分,其系列杂谈中国股市的十万个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股市现实版《呐喊》。2005年底,在股市陷于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水皮因准确作出股指2006年底冲破2500点预言,赢得中国股市第一牛人称号。主要著作有《猴市》、《黑庄》、《搏傻》、《解套》、《僵持》、《试错》、《政策市》、《谁在左右中国股市》、《谁在鱼肉中国股市》、《斗牛》等。(重庆商报)


  叶 檀:中国银行股不存在二级市场价值投资
  中国二级市场的普通投资者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持有中国银行业的蓝筹股,却从来没有获得价值投资应有的回报,而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总是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不存在二级市场的价值投资,只有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博弈。
  事实上,以金融机构、央企如此庞大的上市体量,想在二级市场上获得淡马锡式的高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银行业上市的差价尽在一二级市场的折冲中,而在一级市场持股的机构,主要是国外的机构和中国社保、汇金等,他们才是真正的获益者。
  媒体披露,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大手笔沽售建行与中行。7月5日晚,由摩根士丹利安排,淡马锡出售51.88亿股中国银行H股和15.02亿股建设银行H股,合计套现约282亿港元。
  淡马锡的投资盈利来自于入股时的低价。淡马锡所卖出的51.88亿股中行H股平均交易价格为每股3.63港元,较当天收盘价折价6%,总成交金额188亿港元;15.02亿股建行H股每股作价6.26港元,折价3.4%,总成交金额94亿港元。作为战略投资者,淡马锡获得了入股时的折价。2005年8月,淡马锡以每股1.15港元获得99.06亿股建行H股。其后数年多次增持,至本次减持前持股比例为7.03%。粗略估计,其平均成本不足2元,投资回报率超过2倍。淡马锡2006年以15亿美元成本持有中行5%股权,约为116.7亿港元,截至去年底持股增至12.5%。
  淡马锡减持在情理之中,社保能够减持,为什么淡马锡不能?以前美银等也进行了减持,在高位沽售是市场常态。有资料显示,内地社保基金在今年已经多次减持工商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股份,合共套现6.3亿元,市场传闻美银在8月禁售期届满后,有意减持建设银行。这是必然的举措,在一二级市场差价得到弥补,继续持有无法获得分红得利与管理红利后,理性的做法是抛售。
  从后金融危机以来,外资行对中国金融机构的抛售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抛售好资产回笼资金,如瑞银集团2008年12月31日公告,减持持有的全部中国银行H股股份,累计34亿股,占中行H股总股本的4.44%。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的固定价格出售56.2亿股中国建设银行股票,甚至比建行在此前一天的收盘价大幅折让11.9%,仍然净赚了18.85亿美元,缓解了美银的燃眉之急。
  第二个阶段是进行资产配置。淡马锡减持有可能是为降低金融业敞口,或者增加组合类别以对冲可能的金融风险。截至2010年3月末,淡马锡所管理资产规模为1500亿美元,其中金融业敞口为37%,淡马锡可能有意收缩银行资产的持有比例。淡马锡发言人JeffreyFang表示,公司有时候会重新平衡我们的投资组合,此次售股就是为此而采取的其中一项措施。
  从淡马锡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看,去年新增投资130亿新元,减持90亿新元。淡马锡还支持旗下投资组合公司的资本重组,加强了在能源、资源领域以及亚洲之外新兴增长地区如拉丁美洲的投资。本财年结束时淡马锡持有净现金头寸。中国仍然是淡马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希望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淡马锡将继续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投资平台,与中国共同成长。
  第三个阶段则牵涉到做空,市场沽空者日渐增加。从路透社讨论中国地方债危机,到穆迪发出明确警告,预计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总贷款规模的比例可能会升至8%~12%。建行和中行H股股价在穆迪给出黄牌之后几天下跌逾3%。一些债务违约的迹象增加了投资者的做空信心,云南公路开发投资公司债务违约等个案,显示局部的违约已经开始。据审计署数据显示,全国有4个市级政府和23个县级政府逾期债务率超过10%。
  在债务风险上升之时,继续持有中国金融股不是一项太明智的选择,最起码也要做空进行对冲。由于大笔交易配售盛行,同样被大笔沽空的还有农行H股,7月6日农行沽空比率更达总成交的34%,创下近期之最;太保的沽空比率则急升至27%,创下近期新高。
  简而言之,中国金融股并非价值投资的好工具,而是对冲的好工具,是一二级市场差价的完美体现,是现实盈利与巨大风险之间的沽空目标。虽然有安全边际,但想在二级市场获利,十分困难,只有成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才能如淡马锡般潇洒,可进可退。


  李稻葵:加息正当其时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这背后是高层对通胀局势的严重关切。
  7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辽宁本溪、沈阳等地调研时指出,当前,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根本消除,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平抑物价。
  针对接下来宏观调控会面对哪些问题,通胀何时见顶等问题,本报专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
  《21世纪》:如何看待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加息之举?这两种调控手段是如何选择的?
  李稻葵:提高准备金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过多的流动性。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是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贷款增长较快。二是过去两年多来,有大量境外资金涌入中国经济,大概每一个工作日是10亿美元;其中既有所谓的热钱,也有冷钱,即长期要在中国投资的钱。从宏观上讲,这两大因素导致流动性是充足的。
  宏观政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应对流动性过剩。当准备金率提高了12次之多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5%,这必然会带来局部的、个别的金融机构资金紧张,进而造成了一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和机构融资难问题。
  就个人观点来讲,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在过去的六个月之内,加息的频率和力度不如提高准备金率。
  整个发达国家层面的利率水平是比较低的,并没有大规模的加息,只是在今年的三月份欧洲央行第一次加息。
  在此前背景下,如果我们迅速地加息,一定会引起国际投资界过多的关注,会引来更多资金的流入,使流动性进一步上升,导致控制物价等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
  现在的情况大为不同。第一,通胀的预期明显比半年前要提高。如果说半年前百姓琢磨的是3%还是4%的话,现在许多的机构琢磨的是5%还是6%。第二,世界各国都开始加息或考虑加息。比如欧洲央行已经加息。在我看来,不久的将来英国会加息,美国也会在一年之内加息。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息对于下一个阶段应对和调整通胀预期,防止比较高的通胀演变为更高的通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通胀之外,当前,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放缓的问题,在你看来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稻葵:我不认为滞胀这个词适用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2010年中国GDP的增速是10.3%,2009年是9.1%。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GDP的增速是9.4%到9.5%,明年在9%左右。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和滞是挂不上钩的。
  《21世纪》:通胀会在何时见顶?
  李稻葵:假定国际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原油价格不会再回到130美元、140美元一桶。那么,在今年的下半年到明年初,通胀率完全有可能回落到5%以下,在4%左右波动。
  像今年四个月之内猪肉价格上涨60%的趋势不可能再延续,一定会有一个反向的趋势。蔬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要猪肉、蔬菜、副食品价格能稳定住,再加上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对秋粮起决定性的东北地区也未看到有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报道,若不出现大意外也应该能丰收,那么粮食价格也没有大的波动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物价水平就能控制住。
  此外,中国经济仍然是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格局下,通胀率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两位数的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轮通胀是持续性的,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存在介于3%到5%之间的温和通胀态势。


  吴晓求:加息吸引热钱 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继续下去,将会伤害经济
  我感觉紧缩货币政策已经走到头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么高,都是信号。再走下去,恐怕要对经济形成伤害。昨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苏州科技金融论坛上如此表示。
  吴晓求认为,目前的CPI高企,不全是货币现象,而是一系列综合性因素的结果,因此,必须采用减税等结构化政策予以应对,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紧缩货币上。此外,对于业界热议的加息政策,他极力反对,认为不但不能收缩货币,反倒会火上浇油。
  为什么加息会火上浇油?分析此次通胀的原因,就能找到答案,他说,看今年的统计数据,M2增速一直在下降,但CPI却在节节攀升,便可以断定,目前的CPI不全是货币现象。
  吴晓求认为,目前这一轮通胀高企,主要有四股推动力量。首先是外来的输入性通胀,这里面包括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涨价,也包括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中国所形成的外汇占款,即所谓热钱拥抱中国,而这个因素也正是吴晓求反对加息的根本理由。
  其他几个推动通胀的因素是,2009、2010年的大规模信贷扩张,国内工资等成本上涨的推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引发的农产品供应紧张。
  吴晓求指出,中国目前的存款利率是美日等国家的十倍左右,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不明资金涌入中国,很难监管。2009、2010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并非由于FDI或者贸易顺差形成的,而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进来的。
  他认为,今年以来的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作用是对冲巨额外汇占款,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非常高,很难再继续加;但一旦加息,将进一步扩大与发达经济体的利息差,会更加刺激热钱的涌入,进而增大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使CPI火上浇油。
  加息是个馊主意。他说,这会刺激每年一万亿、两万亿美元规模的钱涌入,远远超过加息所收缩的流动性的规模。
  那么,应当如何应对?
  吴晓求提醒别忘了财政政策,应当用一揽子结构性政策,针对性地予以化解。例如用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改革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供给以推动物价水平下降等。
  货币政策独撑宏观调控大旗的局面,该结束了,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继续下去,将会伤害经济。他说。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