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看空中国完全错误 四大行业将持续繁荣
对冲基金看空中国气势逼人,但一向看好中国经济的商品大王罗杰斯表示,看空中国相关投资品的做法完全错误,他认同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但料不会太严重。
罗杰斯周一接受CNBC访问时,点名指因看空安然成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看错中国。
罗杰斯说:查诺斯两年前就说过中国经济会崩溃,但他足足错了两年,我希望他现在还有基金周转。若他真的这样做(看空中国),就会损失大笔钱财。
罗杰斯与查诺斯一样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罗杰斯指出即使房市出现大调整,中国的污水处理,农业,基建及旅游等经济范畴仍将持续繁荣,因此他认为商品市场将持续有好表现。
罗杰斯表示,他持有人民币多头,自2008年11月以来他就没有再增持中国股票,但如果中国股市急剧下跌,他就会增持中国股票。
1984年以来,罗杰斯多次造访中国。他表示,中国是完全不同的经济体,中国人不能像美国人那样,在没有首付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购买四五处房产。因此,即便上海的一些房地产投机大亨破产,也不会对中国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对冲其商品仓位,他同时还在看空新兴市场股票和美国科技股,若中国经济真的硬着陆,投资丰田和IBM肯定不会赚钱,股价肯定会大跌。他还透露,自2008年11月以来就没有增持中国股票,只有当中国股市急剧下跌时才会再入货。
他声称,如果全球经济不断好转,供需缺口会让投资大宗商品会赚钱;如果全球经济日渐恶化,投资大宗商品也会赚钱,因为各国央行肯定会大量印钞。
马光远:央行突然加息并非紧缩政策收兵
央行6日晚突然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本次加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3.5%,但依然低于CPI的数据。
很多人对本次加息的最大感受是突然,其一是因为央行再次打破了周末调整货币政策的惯例,给市场没有任何消化的时间;其二是在本次加息之前,温总理罕见的表态猪肉价格过几月会下来,似乎意味着,宏观政策将在下半年微调。
在这种氛围下,央行的加息举动的确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是紧缩政策的晚钟,还是延续,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除了CPI之外,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些指标出现了下滑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去年的一些论调又开始卷土重来,如经济硬着陆、滞涨、滑坡等。
不过,如果看看前半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表现,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进出口,总体而言都在正常的趋势范围内,16%的消费增长,25%左右的投资增长,30%左右的进出口增长,不仅和硬着陆没有关系,在良好增长的情况下,更何来的滞涨之说。经济的适当回调,既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也是经济周期使然,从大部分指标看,中国经济的生命体征良好。
相对于经济增长,今年被列为经济领域头等大事的通胀问题,却没有明显的好转,CPI继5月份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之后,6月份更是有可能突破6%的心理防线,考虑到未来影响通胀的因素日渐复杂,我们决不敢轻言通胀已成强弩之末,可以掉以轻心。
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考察这次央行的加息,很显然,绝不是有些机构判断的,紧缩政策已近尾声,而是央行在各种猜测声中,快速做出举动,为下半年政策定下基调,而绝非收兵的鸣金之举。
在通胀态势没有明显拐点的情况下,坚持政策的延续性,从大方向而言,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也应该看到,加息使得中小企业的境况更为艰难。在加息的情况下,如何对中小企业区别对待,在断流的同时,如何保证中小企业的水源,恐怕是货币当局必须提上日程的话题。
钮文新:王岐山切中要害
王岐山副总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金融业的主帅,我十分喜欢他的胆识、见识、务实和果敢、负责的工作态度。在中国货币政策已经明显出现过调之时,王岐山出手了。但是,不要以为他只是真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说话,其中更深的要义需要我们深入解读。
王岐山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乎就业增长、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这表面上是在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实际却是在关注就业、关注经济转型、关注社会稳定。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同时,我们从民间金融高达60%的年息率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至少已经到达历史极限位,这实际是宏观经济政策错配加货币超调的基本表象。
我们曾经多次指出:金融危机期间的GDP高涨和经济过热是虚假的,它是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过度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经济主动性增长的结果。要为这样的经济增长降温,非常好办,只需把过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弱化一点,经济便可以随之回落。同时,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减弱,货币供应量应当伴随积极财政政策降温而适度收紧。
我们都知道,中国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原因是出口加工,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无不如此。所以,伴随着出口市场旺盛,中国中小企业必然活跃。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因西方企业回补库存而导致的中小企业活跃一定是短时现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全球化产业分工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出口不旺,中国的中小企业必定会有困难。如果这个时候,银行不能提供较为充分的周转资金,那必定是难上加难。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就是不想要出口加工,那是资源浪费。我承认。但是,我们不要出口加工必须具备两大前提:第一,全球化产业分工重新调整;第二,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而这两件事,无一朝夕可为,它需要10年、20年的漫长历程。如果,此时我们就喜新厌旧,结果必然是中国经济的青黄不接。日本历史告诉我们,青黄不接是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死穴。
天佑中华,现在赶快修正还来得及。金融系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握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有保有压,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毫不动摇地加强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这是王岐山对金融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部发言中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第一,过去稳健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失度;第二,过去金融政策变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而极少体现服从和服务。第三,中国信贷的关键问题是结构问题,而非简单的总量问题。就是说信贷放多了容易处理,但如果是放错了方向才是大事。第四,过去的贷款到底是否实现了有保有压?保了谁,压了谁?第五,小企业融资这个薄弱环节是加厚了?还是更薄弱了?
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王岐山此言切中要害,这也是我们经常担心的问题: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不惜放大的实体经济风险,实体经济要是发生大面积的风险,防范金融风险又从何谈起?
我们必须强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理念。这也是王岐山之所以强调: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道德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刘利刚:中国地方债风险被高估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报道开始不断见诸报端,华尔街老板们和西方媒体甚至开始炒作由此带来的中国银行 体系风险和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华尔街的巨鳄们却很少提到另一个悬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那就是美国能否如期在八月二号之前提高其国债上限,从而不至于造成美债违约。
与美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相比,事实上,中国的地方债务并不显得十分棘手。从基本面上来讲,一个具有更低的政府债务、更高的经济增速和更强劲资本流入的中国,其地方债务的风险事实上是可控的,更谈不上违约可能。
按照审计署的数据,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到2010年底约为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担保责任和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分别占到21.8%以及62.6%,即地方政府承担着80%的政府性债务,即8.6万亿元的偿还责任。
当然,即使这样的一个数字,也可能低估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举例来说,按照审计署的数据,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约为5万亿元,而银监会的统计数据则超过了7万亿元。与此同时,审计署仅统计了省市县三级政府,乡镇一级政府的债务问题并未包含在内。因此,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余额应该大于审计署的公布的10.7万亿元。
中国地方政府出现的巨额债务,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出现的债务,事实上与应对金融危机时的财政刺激政策有关。在金融危机肆虐、中国经济摇摇欲坠之时,中国很快出手的4万亿财政刺激,其中只有30%由中央政府出资,其余部分则由地方政府来买单。彼时,出于风险考虑,银行不愿意放贷给没有政府担保的项目。所以只能由政府出面来推动信贷市场的重新运转。相信在那个时刻,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政府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发债的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建立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
而当全球性金融危机阴霾散去,地方融资平台承接的各种贷款,也开始进入了还本付息期,这对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测算仅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因为这部分债务将在未来数年逐步到期。正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审计署与银监会的数据有一定的出入,一为5万亿元,一为超过7万亿元。
从银行本身得到的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系统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到2010年年底,大约为6.1-7.9万亿元,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相似。与此同时,还有部分贷款通过了信托基金等形式,被注入了地方融资平台,而这部分贷款由于见不得光,往往容易被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隐藏。但这部分数据可以通过信托基金方面得到,测算显示,整个信托行业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的贷款,大约在1.0-1.3万亿元左右。
两者相加,各种形式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约在7.1-9.3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数为8.2万亿元。这个数据,高于审计署和银监会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将在5年之内还本付息,在2009-2010年的项目建设期完成后,从今年进入还本期,数据显示,中国地方政府在未来3年的还贷总量大约在2-3万亿元,如果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保持20%的年均增长,这个数字大约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25-30%。
由于中国地方财政不允许出现赤字,如果需要归还这些贷款,就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相应减少财政支出。这事实上是一种财政紧缩,对应的紧缩比例大约占GDP的5-7%。
而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能达到25%的水平,那么对应的财政紧缩将达到GDP的4-5%左右。
对于成长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占GDP规模5-7%的财政紧缩,将意味着明显的经济下行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假设另一种情况,即将5年的贷款延长至7年,结果会有什么不同么?
测算显示,在7年贷款期限、从今年进入还本期的情形下,与5年期贷款期限相比,地方政府所需偿还的贷款将出现明显的下降,年均还款额将下降至1.5-2万亿元,在20%的财政收入增速下,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也将下降至15-20%左右的水平。而在25%的财政增速下,还贷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将下降至10-15%的水平。
而与此对应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紧缩规模,则大约为GDP的2-3%,在相对乐观的情况下,在2014年左右,中国地方政府将重新出现财政盈余。
情境分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第一,中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并不是违约风险,而是一种流动性风险,即其可能因为短期筹资出现不力,而出现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但由于其持有着巨大的资产总额,以及强劲的现金收入,并不会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甚至违约的担忧。在还款出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能够延长贷款年限,那么,违约风险将被大大降低。第二,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一方面来缓解其偿还贷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其其财政紧缩的力度,这也有利于减少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
在地方政府还不能发债的前提下,如果在未来的5年内,银行如能将现在的平均5年期的贷款展期到7年,同时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与前几年预算赤字相当的占GDP规模2-3%左右的国债,地方政府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还贷的高峰期。
而另一个市场化的解决方案看似较为大胆,但事实上却更可行。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选择将地方融资平台下的项目出售,在中国,大量的资金苦寻投资门路,而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多数是长期被政府垄断的基建项目,选择将这些项目私有化,既为项目找到了资金,也为民间资金进入垄断领域提供了便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选择出售其拥有的其他优良国有资产,比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等等,来偿还银行贷款。这对于促进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行业,也有着明显的益处。而这样的一种产权多元化进程,也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的流动性过度的问题,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西方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炒作与担忧看来是过虑了。
余丰慧:央行再加息意味着调控方式开始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这是央行从去年10月份以来第五次加息,也是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本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65%。与5月份的CPI相比较,负利率仍为2%,即:一年期存款100万元,按照名义利率可以获得3.5万元利息收入,而按照实际利率却要缩水2万元。笔者认为,央行加息是正确选择,早就应该加息了。
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最为有力的工具本来就是利率价格手段。如果认为通胀有货币发行过多的基础因素的话,就应该动用加息手段。只有加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通过提高银行资金价格,才能吸引社会过剩流动性进入银行体系里,才能把流动性关进金融调控的笼子里。而央行重点优先使用的是数量工具的存款准备金率,从去年以来已经先后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今年提高6次,大型商业银行执行历史罕见的21.5%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针对的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过剩流动性,对冲击物价的社会总体流动性影响是间接的。笔者在去年就一再提醒,过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必将造成银行头寸资金紧缺,将会出现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飙升、储蓄大战、高息揽存等现象,不幸被言中。现在出现的尴尬情况是,存款准备金率越调,银行资金越紧缺,但通胀率却越高。通胀顽症固然有其他深层次原因,但是,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失衡,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而过少动用通胀天敌的利率工具也是原因之一。
央行加息,佐证了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上关于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的判断。可以猜测,6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超过6.2%,再创35个月以来的新高。笔者预测,未来通胀走势依然将在高位运行。从国内看,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大有扮演下一波物价上涨带头大哥的角色,日化产品价格上涨正在涌动,一些洋奶粉已经涨价,劳动力价格还有继续走高势头,房租仍一直维持在高位,蔬菜价格已经显露反弹迹象。外储继续增加可能性依然很大,央票到期、商业银行放贷压力等预示着市场流动性总体依然过剩,对物价的冲击不可小视。从国际看,石油价格经过短暂下调后,又开始新一轮走高,世界粮食价格维持高位没有回头迹象。而从货币政策看,存款准备金率潜力已经挖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应对通胀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会转向价格工具的利率手段,加息将成为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主角,后半年最少还要加息两次以上。7日A股报收绿色即能佐证这一点,是市场对未来判断的一个信号。
市场必须消除一个模糊认识:好像存款准备金率是投资投机的天敌,对股市、楼市投资影响最大。一些呼吁停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声音渐大后,这几天股市稍有好转,一些国际投行人士就开始忽悠放言:A股大牛市快来了,现在是投资最佳时点。国际投行如此不失时机,非常值得投资者玩味。进入加息通道后,对投资投机的股市、楼市以及其他投机市场影响会更大、更直接。加息主要是通过提高资金价格,商业银行直接抽走市场流动性,直接与股市、楼市以及其他投资投机市场争资金。因此,加息对市场投资投机行为遏制最大、影响最大,特别是对股市、楼市影响最大。
汇丰预计中国年内不再加息 下半年A股或再涨两成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7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货币紧缩政策目前已步入尾声,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末会结束,第四季度转向相对稳定或中性,但不会放松。具体来看,预计年内再加息可能性不大,三四季度会有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屈宏斌预计本轮通胀将于6、7月份见顶,达到6%-6.5%,具体数值取决于近期猪肉价格等的变化。若无意外,到今年年底CPI增幅将回落至4%左右。随着紧缩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以及外需放缓等因素作用,预计经济增速会持续放缓,二季度GDP增速将从第一季度的9.7%下降至9%左右,到三四季度进一步下降至9%以下,但仍会保持在8.5%以上。
屈宏斌指出经济增速放缓的幅度是温和、可控的,且是控制通胀所必需的。他认为无需担心经济出现硬着陆,理由是大量铁公基在建项目的后续投资和相对稳定的消费完全有能力支持中国实现8%-9%的经济增长。
对于下半年市场表现,屈宏斌预计A股至少还有20%以上的上升空间。他认为,从基本面来看,目前市场估值对未来隐含风险存在超估,而如果与预期相符,即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通胀不会失控、货币紧缩政策在短期进入尾声,那么市场将对估值进行重新审视。从资金面来看,即便货币政策从紧,15%的M1增速在支撑8%-9%的实体经济增长以及4%的通胀外,仍有剩余,因此资金应该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