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往何处去
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硬着陆
2009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一片萧瑟中,中国经济独树一帜,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过度引发的被动性增长,而不是民间资本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主动性增长,增长的内生动力一直不足。因此,货币政策的从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频繁提高准备金率导致银行可贷资金捉襟见肘,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受到严重抑制。目前,不仅房地产业、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许多行业和企业正常的信贷需求也难以满足。信贷的收紧,提高了银行的议价能力,推动了银行贷款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的上升,推升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整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但令人担心的是,近期企业产成品库存不断增加,工业增长持续下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有所显现,中西部开发的资金约束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等等。这些问题,再加上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及其经济增长持续缓慢,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比过去的两年更加艰难。
然而,就此认为中国经济将要硬着陆是错误的。原因在于:
一、近期中国经济放缓是主动调整的后果,而且经济增速会保持在9%以上。在政府主导投资和巨额社会储蓄的支持下,中国经济短期出现硬着陆的概率极低。
二是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运行比较健康。2010年12月底,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仅为2.4%,281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8%,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很强。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可控。尽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目前积累了一定风险,但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债务总额10.7万亿,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而且,我国政府目前的债务还没有超过偿债能力,即使未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坏账有所增加,也不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四是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目前,居民的消费贷款余额仅占银行总贷款余额的20%,还不到居民一年的总收入。
此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难等问题不会撼动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因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的常态性问题,在当前的境况下更不会得到解决。至于产能过剩行业,我们正可以利用信贷紧张的时机实现淘汰、转移和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货币政策应由从紧回归稳健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胀压力的持续积累和难以消除。未来一段时间,尽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能趋缓,翘尾因素也会由高变低,通货膨胀快速攀升的态势有望终止,但全年能否将CPI控制在5%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继续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但是,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现状和未来走势,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回归政策稳健的本质也是必需的。在通货膨胀有望得到遏制的趋势下,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重心应从控通胀转向控通胀,保增长。
一是在维持从紧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放缓收紧步伐,以缓解市场对流动性持续收紧的预期,减轻因金融机构集体性增加流动性储备而造成的流动性过度紧缺。
二是放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多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回收流动性,适度增加货币市场资金供给量。
三是适度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下半年信贷增速不宜明显放缓,全年增速保持在16%左右较为合适。
四是主要依靠加息等价格工具来调控通胀压力,有效解决负利率问题,可考虑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相对于前三条建议,笔者认为,本条建议更为重要。因为,政策工具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
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未来一段时间应数量工具与价格工具并重,且以价格工具为主。理论上,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工具,有利于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有效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但它属于中长期政策工具,对控制短期通胀作用较小,所以,国外央行在实践中甚少动用。
可是,央行近来却将其作为调控的月度工具,频频使用。为什么央行偏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可能还不在于控制通胀,也不仅仅是为了调控货币流动性,关键原因有二:一是回应国外进入的热钱。二是央行对数量工具信心较足。
同价格型工具相比,数量型工具的针对性较强,效果更易于事前模拟和事后检验,也易于动态调整从而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央行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各商业银行的存贷状况和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在现有的资金池子里做加减法,辅以央票发行和国债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平滑波动,心里比较有底。
而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工具作用的范围则更为广泛,对其效果的把握更难。而且,价格型工具涉及的政策考虑和政策博弈更多,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环境下,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还不得不考虑其他经济体的政策反馈。
为适应控通胀,保增长的要求,笔者建议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数量工具的使用频率,更多地依靠价格工具,在利率调整方面加大力度。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3%,而通胀率达到了5.5%,实际贷款利率仅为0.8%。从有效控制通胀和贷款增长角度出发,实际贷款利率至少应该达到2%-2.5%。这意味着,贷款利率至少还有上调150基点的空间。
实际上,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最大风险,是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因为,如果通胀继续加速上升,比如到7%、9%,未来某个时期可能需要实施比现在更强的货币紧缩,这将导致经济出现更为显著的降温。与其那样,还不如现在就大幅上调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决策应提升专业性
目前,货币政策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应该按照何种力度,何种节奏执行,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平衡?能否实现这一平衡,不仅取决于政策制定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能否良好达成,更取决于决策部门的专业能力。因为,货币政策一旦实施,就会与经济运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
政策效果的好坏,客观上需要政策制定部门必须事前对经济运行的反应做出合理预期,并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准确地对政策进行调整。这样,就对货币政策决策部门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在不同时期,通常需要决策部门相机抉择,但最重要的是保持物价稳定。在央行缺乏独立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目标通常会服从行政目标。
同时,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特殊,所以,非专业人士难以对货币政策及其实施时机、节奏和力度有着准确的把握。所以,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必须掌握在真正的专业人士手中。
一般地讲,政策决策部门的专业性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预见性和前瞻性。然而,我们在这个方面一直乏善可陈。远的不说,就以近期为例。2008年上半年,尽管次贷危机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慢,但有关部门仍然将调控重点定位于控制经济过热,持续实施紧缩政策,结果导致下半年经济增长迅速下滑。
为什么我们搞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至今仍难以根除或弱化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痼疾?关键原因在于决策部门对市场运行规律把握的不到位,对市场主体的预期及其行为缺乏深入了解,市场化调控的能力还明显不足,习惯于用快、重、狠的旨在立竿见影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结果,要么陷入过犹不及,要么陷入矫枉过正。而为了减少这种过度的政策效果,决策部门通常又会在政策上踩急刹车,从而进一步加剧市场预期的紊乱和经济运行的失序。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维护经济稳定,决策部门的专业性、预见性必须切实增强,政策变化必须与市场预期相适应,所谓的出其不意应该杜绝。
切实提高政策的独立性和预见性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疲软,我们曾一直担心的输入型通胀有所弱化。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尽管目前大多数人都对未来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持否定态度,但世界经济重新陷入衰退的概率为三分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决策部门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动态决策,特别要预防货币政策超调风险。尽管维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必要,但必须考虑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关部门应适当放缓从紧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减少数量工具的应用频率,重视价格工具作用的发挥,切实提高政策的独立性和预见性。
苏 渝:回踩年线都是买入好时机
七月党庆红歌唱遍天下,A股也要唱翻身行情。大盘自 6月21日反弹一鼓作气拿下年线,尽管拿下年线后会出现震荡,回踩确认,但从政策调控出现微调预期,以及市场投资热情来看,回调清洗200多点获利盘后,行情会向纵深发展 ,反弹将贯穿整个七月。
首先:从短期看,触发通胀预期回落的焦点在于猪肉价格的走势。温总理表示,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平抑物价。对于猪肉价格偏高的问题,他指出,再过几个月肉价就降下来了。温家宝强调,随着中央相关政策的落实,物价将会被有效抑制。这一预期有助于进一步给市场带来信心支持。
其次,热点呈燎原之势。前期的破净、破发、大股东增持、低估值等品种,随着指数的反弹,市场热点正在继续扩散发酵。有色金属股、煤炭股等资源股在货币从紧的大背景下,受到经济活力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资源股短线成长前景相对谨慎。但一旦货币政策宽松,整个市场氛围将趋于乐观。从而使得资源股出现估值复苏,进而推动股价上涨。锂电概念仍有亮点,最近三个交易日,比亚迪 累计上涨近30%,涨幅在A股市场名列前茅。若算上首日表现,其涨幅更加惊人:比亚迪较发行价18元/股足足高出了84%,从而激发了新能源汽车板块趋之若鹜。加之,保障房、大盘新股、中报预增和高送转个股相信都会成为后期做多的主流热点。
再次, 周线红三兵预示红七月有戏。技术走势来看,上证已经突破前期的平台,目前受60日线压制;30日线拐头向上,20日线加速向30日线靠拢。上证己经接近前期的2830-2890的套牢平台,60日线及120日线均在此平台范围内,对大盘的上攻形成压力,震荡回落是自然的。但沪指离60日线也仅一步之遥,而深成指已连续3个交易日站在60日线上方,说明沪指站上60日线指日可待,从形态上看,股指已形成了头肩底的颈线位突破,只要回探不破2750点,月线收出大阳可期。KDJ指标强势向上, MACD指标也拉出第8根红柱,红柱不断加长,开口也在扩大,也说明趋势已经由弱转强。
操作上:牢牢守住底部筹码,破2800点可逢低加仓。个股可关注宁波港 ,该股大圆弧底形态,已率先站上60日均线,大资金持续流入, 有望成为中国化学第二。
周科竞:疯狂新股会害了一级市场
管理层好不容易降低了发行价格,投资者用自己的钱袋换来了短暂的新股盈利,现在炒新再度疯狂,新股东宝生物涨幅接近200%,这无异于向管理层示威。对此,本栏以为,将来的新股发行价格仍将会继续走高,如果炒新能低调一点,哪怕涨得慢一点,也算是给一级市场留条活路。
东宝生物上市前券商给出的最高定价为14元,但很明显投资者对东宝生物过于追捧,其以高于券商估值最高价的18元开盘,这一价格几乎成了其上市首日的最低价。东宝生物全天处于强势,如果没有盘中临时停盘,恐怕27元也难以抑制其过度的上涨,东宝生物可以称得上是近期走势最强的新股。
很多时候,管理层都会根据新股的首日表现来确定未来新股的发行价格,东宝生物上市涨幅能接近200%,管理层肯定会认为这个新股发行价定低了。既然27元都能顺利交易,那么即使发行价格提高一倍至18元,应该问题也不大。所以可以预见未来的新股询价,仍有进一步涨价的空间。
有时候主力资金的想法总让人感到意外,虽然东宝生物上市表现抢眼,但其仍是投机炒作的嫌疑偏大。东宝生物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明胶系列产品,可能稍有点想象空间的也就是胶原蛋白,怎么看其生物概念也不是那么突出。或许主力资金看重的,是其1520万股的袖珍流通盘及9元的超低发行价格。
小盘,成为了东宝生物的最大亮点,主力只需动用并不太多的资金便可以操纵其涨跌,是小型机构的最爱。当然,沉寂多时的私募基金也会对其甚感兴趣,到底何方神圣才是其昨日强势的始作俑者,估计短期难以知道。
但是在管理层眼中,新股发行又开始活跃,新股定价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新股申购资金可不是一件好事,发行价格越低,申购相对也就更加安全,破发的机会也就越小。现在股指刚刚有所起色,新股炒作便迅速升温,这不仅给自己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也会害了一级市场投资者。假如管理层因为东宝生物的表现而加快新股发行节奏、提高新股发行价格,那么一级市场资金将会因此而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疯狂的炒新,其实并不划算。
比亚迪上市也经过了不断炒作,其间经过了若干个交易日,虽然也是涨幅巨大,但相对来说要比东宝生物更容易让管理层接受,上市首日如果能够低调一点,过后就算连续涨停,管理层提高新股发行价格的速度也会稍慢一点。本栏希望主力资金们为了整个市场考虑,炒新还是要尽可能温和一些,多少给一级市场留条活路。
谢国忠:政府和百姓玩心理战 定存利率或加到5%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本次加息幅度不大,政府依然在和老百姓玩心理战,通胀预期还远远没有减轻。
他认为,中国未来十年,通胀至少要在5%左右,政府控制通胀预期,要想好是不是要心理战,是不是调控的时候应该一步到位?
本次加息主要是缓解了银行和存款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再不有所表示,存款就会进一步减少。而贷款利率进一步升高,可能导致民间利率大幅上升。在上周日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表示了对民间借贷大幅上升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担忧。
谢国忠还指出,央行想要把利息和货币供应同时控制住是不可能的。接下来不要玩了,政策离到位还很远。这次调整后,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达到3.50%,谢国忠认为,未来还有两次加息的可能性,今年利率可能会到5%,明年有可能升到6%。
宏 皓:疏通民间投资渠道 不妨先救股市
著名金融学者北京交通科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宏皓4日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时指出,民间融资加大了融资方的融资成本,对投资方而言是加大了投资的风险。要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要疏通民间的投资渠道,因此政府应先把低迷的股市救起来
宏皓表示,当务之急,要解决好老百姓的投资渠道,要让他们看到通过正常的投资,财富可以增值,这样他们就不会把钱冒险交给担保公司,甚至民间的高利贷的融资。首先,政府先把低迷的股市救起来。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取水池。宏皓表示,股市救起来之后,有一部分投资者看到股市的赚钱效应,他们就会自觉的把资金就投到证券市场来。不像其他小的衍生品,稍微一炒价格就上去了。股市这么大的一个容量,就是民间的资本现在想把它炒到非常大的泡沫,恐怕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此外,还可以建立其他的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如通过信托公司发一些信托计划,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解决了投资者的投资问题,这个平台政府完全是可以做起来的。
陶 冬:中国经济进入弱周期
自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三个超高的持续增长期,每次5-6年,增速维持在10%以上。在超高增长期之间,也出现了偏低增长期,持续3-5年,同时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转型。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可能维持数年的偏低增长期。弱增长期的背后,是信贷弱周期、房市弱周期、出口弱周期、中小企业弱周期。中国在此弱周期中,将面临两大结构性转变: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信贷催生式增长模式必须改变。
笔者看来,2010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意外,不是通胀失控,不是房地产新政,而是民营企业不再做实业投资了,企业家蜂拥投向PE,在泡沫的海洋中畅泳。做实业艰辛,工资涨、成本涨、汇率涨,做财务投资易如反掌,房地产、股市分分钟可能赚出实体利润数倍的回报,其背后其实是天量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资产泡沫。创业板打造出的暴富型亿万富翁神话,颠覆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难怪民间资本全去寻宝,希冀靠资本运作发财。这个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恐怕在历史上会留下一笔。
然而,民间资金投资偏好上的突然变化,并未引起政策决策者的重视,全国上下沉浸在最先金融危机中复苏出来的主要经济体的自信之中,中央政府忙于抑制房价,地方政府忙于卖地,工人要求涨工资,热钱从大蒜炒到字画。当财政扩张的效力消失之后,当天量流动性进入收水阶段之时,实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首先,目前的信贷结构问题严重。当年不顾后果地扩张信贷时,大型国企、地方融资平台是主要受惠者;而贷款收紧时,中小企业却成受害者,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环境正常化实施上,采取了数量型收缩孤军深入的策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600基点,4.5万亿元流动性遭抽离。但是,流动性的减少并非由所有经济参与者共同承受的。银行对自己的大客户(大型国有企业)仍是全力贷款,而中小企业则被完全摒弃。这使中小企业陷入近十年来罕见的流动性危机,灰色贷款利率飙升。钱荒处理不当的话,中国经济难免出现全面滑坡。
信贷更大的问题是,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银行业务对象的减少,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功能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大量资金被锁进准备金账户,大量资金以金融产品形式进入投资领域,大量资金转入对资金并不渴求的大型企业手中,信贷在经济中的影响弱化了,信贷的乘数效率下降了。
同时,以出口业为主体的沿海中小企业,正在面临一场现金流危机。除了信贷紧缩外,工资上涨、汇率上涨、材料价格上涨,扼杀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迁往内陆省份,是为制造业设计的退却之途,也是中国平衡地域经济的国策。可是涨工资成了地方政府政治正确的做法,今天上海加工资20%,明天重庆便宣布加工资30%。
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是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重要环节。涨工资,更是扩大内需、将增长果实分配给劳动者的关键举措。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过快地、过激地推行这项政策,带来的不是企业成功转型,而是企业倒闭,工人最终未必受惠。过犹未及,欲速不达。经济转型是要调结构,而不是促成产业空洞化。
通胀升温,令政策的选择空间、回旋余地大幅收窄,许多政策由主动调整变成被动应对。
对于经济增长减速,其实决策者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经济转型中,在不影响社会安定、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牺牲一点增速,也无可厚非,不过笔者看来,整个社会对转型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经济进入弱周期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对可能需要的反周期措施准备不足。
不要预言通胀何时见顶、增长何时见底、货币政策如何转向、房价有无反弹,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中期的弱周期。通胀见顶后未必回落,增长见底后也难反弹,货币政策的决策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信贷去中介,民间实业投资持续萎靡。这种环境下,房价该升该跌,读者自己去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