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金判断Q3政策将微调 A股反弹或获强力支撑
吴敬琏: 中国各级政府干预经济加速腐败及两极分化
叶 檀:相信常识 不相信大牛市
郎咸平:中国经济隐藏巨大危机 股市楼市高风险
楚 瑜:非对称加息是一个好选择
唐福勇:加息与否陷纠结
苏 渝: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出的蓝色经典
谢国忠:通胀或导致灾难
吴 佳:5%的CPI和8%的GDP不等于利好
郭 峰:2600点是中期底部的可能性比较大
蔡 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释放的四个信号
中金判断Q3政策将微调 A股反弹或获强力支撑
中金公司(全称: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今日发布投资策略周报时,就国内货币政策调整政策分析称,目前采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如不加以调整后续中国经济可能出现较大风险,因此政策制定者在Q3可能将货币政策进行微调,而这将成为A股进一步反弹的强力支撑。
据了解,在央行数次上调之后,作为重要的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历史新高的21.5%。
中金公司在这篇报告中指出,单纯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其效果往往受到国家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影响而无法完全发挥设想中的效果,其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状况,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资产运用于支持生产供应的贷款,而运用于支持需求增长的贷款量占比很低,外汇占款额的增速又不受央行控制,就此中金公司得出结论认为,目前的数量型货币紧缩政策的效果十分有限。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作用不多又无法对存量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数量越紧缩,物价可能越上升。
中金公司在报告中进一步分析称,单纯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很少被各国央行采用,而即使有采用,获得成功的安全也基本上没有。中金公司判断称,第三季度中国已经到了政策微调的关键时间窗口,如果不加以调整,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就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
中金公司的报告指出国内政策制定者已经观察到了这种经济风险的苗头,因此第三季度国内政策出现微调仍是大概率事件。
中金公司认为A股能够进一步反弹,重要的依据就是第三季度国内政策会出现微调。
吴敬琏: 中国各级政府干预经济加速腐败及两极分化
昨天,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国际经济学会第十六届全球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远非完美,主要反映在国营部门仍然是资源分配的主导者。吴敬琏认为,各级政府对于资源分配控制力的加强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速了腐败及两极分化。
吴敬琏强调,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是转变资源配置结构,不要将改革的建议变成口号,却忘记了其根本内涵。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是半统治半市场化的共同体,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有中长期政策,而不是仅考虑短期政策。
吴敬琏认为,目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尽管国有经济并非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仍旧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依旧在石油、电信、铁路和金融等领域具有垄断地位。第二,各级政府仍拥有分配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的巨大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基本法律,还没有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太多自行决定权并且可以通过直接审批投资、市场准入许可以及价格管制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吴敬琏指出,对于中国快速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国有经济主导以及强有力的政府管控为特征的中国模式,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完成重大事业。这不仅创造了中国30年来快速增长的奇迹,而且让经济在经济危机中未受损伤;另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是,上个30年中国高速增长奇迹源于市场为基础的改革解放了人民的创业精神。吴敬琏认为,对中国经济的不同认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叶 檀:相信常识 不相信大牛市
6月CPI预测值在6%以上,此时市场出现了一轮反弹行情,被冲昏头脑的机构又开始喊出了大牛市的声音。
这一轮的上涨行情建立在全球央行不可能加息、全球用行政手段抑制通胀的预期上。这样的预期不可能持久,用行政手段抑制通胀无异于缘木求鱼。事实上,这一轮行情是一年中的大资金收获季节的提前到来,再低迷的市场,主流资金都需要制造收获季。
美国为低息政策的领头羊,本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6月底QE2到期,美国将推出QE2.5版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将到期的3000亿美元债券资金继续购买债券,这相当于QE2的一半,此举保证美国利率不会实际上涨。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美国迟缓的经济复苏不会受到通胀的挑战,美国以释放战略储备原油的方式抵制国际原油价格,以保证大宗商品期货之母--原油的价格不会上涨。而在过去一年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30%。
我们看到了美国连串的利好经济数据,导致美国股市飙升,7月1日道琼斯指数创两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美国6月制造业强劲扩张,当月供应管理学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月份的53.5升至55.3;新订单指数从5月份的51.0升至51.6;生产指数从54.0小幅升至54.5;就业指数从58.2升至59.9;库存指数从5月份的48.7升至54.1;价格指数从5月份的76.5降至68.0.
其他国家刚好相反。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等采购经理人指数均下滑,中国同样如此,连续下降的PMI指数显示下半年制造业增速可能下滑。6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从各分项指数来看,只有产成品库存指数有所上升,上升1个百分点,其余各指数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幅度超过1个百分点,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为最大,达到3.6个百分点。既然制造业连续下滑,说明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大。这让资本市场在短期内有了充分的信心。
另一项预测是通胀压力下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PMI分项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下降,说明工业成本向产成品价格的传导压力下降。6月份的CPI维持在高位,但很多人相信,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CPI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足虑。加息阴影扫除,通胀处于低位,而投资能够保证GDP维持在9%,有什么理由对证券市场不乐观呢?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经济抱持谨慎的态度。全球经济未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的复苏能否持续让人十分怀疑,德国制造业下降,比美国更强有力地说明了全球制造业下降的趋势。
美国的债务危机如泰山压顶,并不比欧债危机轻松,量化宽松不可能消解美国的通胀,而只能剥夺美国债权人的利益,中国将首当其冲,此时替美国的经济傻乐,就像抱钱救火一样愚昧。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通胀压力依然维持在高位,固然中国通胀在新兴经济体中居于下游,但从大宗商品、资产品,一直到持续不断的人力成本的上升,都在说明长期的通胀压力如箭在弦。事实上,央行并未放出货币宽松的风声,房地产等市场已经出现了反弹,如果央行宣布暂停紧缩,中国的资产泡沫将泛滥成灾。
日前在京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二季度例会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定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但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稳健的货币政策成为首选。
考虑到今年市场的扩容压力极大,考虑到证券市场从未对创业板等市场进行认真的制度性反思,考虑到有无数的利益群体等待在资本市场兑现,考虑到资本市场扩容成为缓解资金压力和通胀压力的重要工具,希望证券市场出现大牛市极不现实。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证券市场,细致入微而较为正确理性的分析,一定基于对历史、对常识的尊重,基于对行业、公司的了解。对投资者而言,尊重常识,比尊重机构宣言家重要一万倍。
郎咸平:中国经济隐藏巨大危机 股市楼市高风险
股市楼市进入高风险低收益阶段
在7月3日举行的2011上海证券中期策略会上,被人戏称郎大炮的郎咸平认为,目前看起来一片火爆的中国经济背后,隐藏着工业二次探底的巨大危机。其中,制造业没有定价权等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可能长期萧条,股市、楼市都将进入高风险低收益阶段,黄金还不如地产保值。
通货膨胀源于制造业危机
郎咸平认为,2006年股市飙升,近几年房价飞涨的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曾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在不断衰退。郎咸平直言,虽然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却是纯制造工业,没有定价权最终造成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危机。 目前国内制造业近90%的利润被国外企业席卷一空,再加上同行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利润最终大幅下挫。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又引发了制造业产能过剩,在定价权丧失和产能过剩的同时发酵下,国内经济出现了发烧现象:企业家把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转移投入到了房产、股市、奢侈品市场,由此形成目前中国经济领先世界回暖的假象。 但房价、艺术品以及奢侈品价格的疯狂上涨,必将成为今年资产泡沫化破裂的前兆。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因为企业手里多了盈余的资金,而是中国实体经济投资环境的恶化。
现在,楼市发烧了,股市半死不活,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加以控制。但郎咸平却坦言道,这些调控政策只是在大量吃进 退烧药,却没有探究病根真正根治病情。
我国目前在产能大幅过剩的经济环境下,政府接连推出的多项调控政策只能在短期内有效。同时信贷紧缩,政府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利率的大环境也使这次的宏调具有巨大的力度,并担忧会造成整个社会资金大量紧缺,这只会对我们民营企业带来更大的杀伤性打击。
郎咸平重申其 火山理论,他认为房地产是中国最后一个支柱型行业,地位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却如同一个被石头压住的火山口,随时可能出现爆发,制造业危机引发的资金不断流入无疑将加速房地产泡沫破裂,尤须引起重视。
楼市股市黄金均非理想对象
如今,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到底老百姓应该投资什么才能跑赢CPI?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郎咸平打了一个太极拳,他并没有回答应该投资什么,但却明确表示:楼市、股市、理财产品、黄金都不是投资的理想对象。
近期股市不会有好的表现。目前大量资金从股市撤离,是去放高利贷了。 郎咸平笑称。在他看来,目前没有太好的抵御通胀的渠道,每个老百姓都无法回避高投资、低回报的现实。
对许多人看好的黄金长期保值功能,郎咸平不以为然。 现在1公斤黄金还不够买四合院的半个厕所。 所以,郎咸平的结论是:黄金还不如地产保值。
楚 瑜:非对称加息是一个好选择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2011年CPI总水平预期目标涨幅设定为4%以来,今年每个月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前5个月CPI数据分别达到 4.9%、4.9%、5.4%、5.3%、5.5%,各界都预计6月份CPI数据将再创新高。对于未来经济数据,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上周六发布报告称,依据人大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预测,2011年我国GDP增长9.63%、CPI全年涨幅4.7%。
经济增速在基数效应和转型冲击的作用下,2011年将出现适度回落,预计全年GDP增长9.63%,这个预测是比较可信的。至于通胀水平,综合考虑到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电价改革、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因素,加上翘尾因素,全年CPI将前高后不低,全年涨幅预计4.7%,也很有可能。
至此,加息与否已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两难问题。加息可缓解负利率问题,有助于对付通胀;但经济增速回落,企业生存环境趋紧,加息必然会伤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国经济陷入控通胀和保增长的两难境地,双重调控目标会使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不少经济学家仍预计紧缩仍是趋势,预计今年还有两次加息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人民币也有2%的升值空间。
特殊的两难条件,让非对称加息对存款适当加息,而对贷款不加息成了一个相对的优势选择。因为通胀的压力已经很大,必须采取措施;而贷款利率暂时不动,则有助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非对称加息可以照顾全国民众与企业家利益,既让老百姓存款不吃亏,让实际利率达到零或正,也让企业家及房奴一族压力不增,依然可以促进企业投资,保持经济向上。
不过,利差缩小会影响银行业的利益,可能会引起银行业担心与反弹。这可以理解,毕竟中国商业银行压力也很大,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大。如2009年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2010年末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截至去年末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14.376万亿元,哪一项都离不开银行的协助。而且商业银行又必须达到巴赛尔协议的8%的资本金充足率,它必须盈利,所以总有扩大利差的冲动。而非对称加息的结果必然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增加它们化解前些年洪水般投资风险的难度。
其实,只要跳出银行业立场看问题,会发现银行业的担心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当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高达3.06%(一年期存款利率3.25%,贷款利率6.31%),2009年全体上市公司总利润1.2万亿,其中上市银行利润加总就高达0.5万亿,占据半壁江山。去年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774亿元,同比增长33.5%,银行股的净利润再次占据了上市公司半壁江山。银行已经挣钱不少,若只愿从经济吸血而不在经济需要时反哺经济,那就会失去道义价值。
现在,通胀形势严峻,居民物价满意度下降,企业家、银行家对下季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增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感受和预期增强;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速回落,这个过程意味着企业盈利增长将迎来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为了对冲企业盈利的下降风险,缓解负利率问题,选择非对称加息或者贷款利率市场化调降银行业利润,以此反哺实体经济层面,符合中国经济整体利益。长远来看,健康稳定的经济环境也符合银行业自身的利益。
所以,非对称加息是一个好选择。
唐福勇:加息与否陷纠结
加息还是不加,对于货币当局而言,在当前有点陷入纠结的意味。
一方面,6月CPI再创新高已经成为共识,只不过是破六到什么程度。仅此一点,加息已经备受市场的压力,更何况这种压力在5月份CPI上涨5.5%时就已经开始累积。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事实也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形成逼宫之势,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也对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一个坎,而如果上调利率,又会增加企业融资的成本,如果不上调利率,国内的负利率状况又变得更加扭曲。一时之间,加息也的确有点左右为难。
事实上,纠结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表象,一些更深层次的影响通胀的因素在此消彼长地进行着拉锯战。
具体来看,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是当前物价上涨的主因,并且这一上涨的趋势目前仍在持续。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我国猪肉价格已连续10周上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样显示,居住类价格5月同比上涨6.1%,在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价格中涨幅仅次于食品价格。
但同样的问题也在于此,以猪肉价格为例,在猪肉价格屡创新高的同时,不论是养殖户还是销售商,都已经对当前的高价格心存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猪肉价格的大幅回落随时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影响CPI数值的因素随时面临转换的可能,由推高转为拉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将6月CPI数值推测为年内顶点的原因。至少在猪肉等食品类价格的预期上,6月是个非常关键的月份,或者说分水岭。
其他方面,新的制造业PMI、货币增速等指标出现回落的数据表明,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涨因素正逐步降低,这一点同样令现在加息变得纠结。
外部而言,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降低,这一点在半个月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时就已经显现。截至7月4日上午,纽约国际原油价格在每桶95美元附近徘徊。虽然国内成品油价迟迟未下调,但下调的预期正逐步增强,这也同样令货币当局纠结于是否加息。
综合来看,加息左右为难的关键在于,6月的通胀水平是否真的是分水岭,如果是,则意味着通胀水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逐步回落,这自然会拉低CPI数据,既然CPI数值在眼前正是分水岭,那么是否能扛过这个短暂的时期呢?这恰恰是最大的纠结所在。
在5月通胀再创新高前,笔者就曾提醒是选择主动加息还是继续等待,现在来看,当时早点选择加息比现在左右为难的回旋余地更大。
如今,市场方面已经在逼迫上调利率。6月28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已经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24.82个基点,近期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同样大幅提高。6月23日,14天拆借利率暴涨191个基点,和7天拆借利率双双突破9%,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纠结已然成为现实,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对通胀峰值如何选择了。即便如此,通胀水平未来回落的预期也正逐步增大,加息之后如果马上面临降息的话,同样使货币当局比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