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7-5 17:18:43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苏 渝: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出的蓝色经典
  洋河股份被称为深市第一大牛股,这只在媒体上耳熟能详的蓝色经典股票,2009年11月30日在深市挂牌,开盘价98元,上市后一路飙升,股价达到283元,翻了近3倍。即使在今年10送10除权后股价也在百元之上。
  洋河股份这只大牛股,造就了许多股神。这些人炒股如有神助,其选择的时机堪称精准,常常能够买在低位,出在高位,对公司业绩预增、重组、大比例送股等利好了如指掌。然而,股神骑牛虽然风光,也有从牛背上摔下的。
  6月28日,洋河股份董事兼副总裁李风云因违规炒作自家股票,东窗事发。洋河股份6月29日不得不公开披露,2月17日,身为副总裁的李风云以均价217.8元的价格购买洋河股份25.25万股。5月13日,通过10转10股的转增方案,李风云的持股量为50.5万股。而在6月28日,他以124.288元的价格卖出9万股,获利138.492万元。李风云也在第一时间脚板擦油,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及副总裁职务。
  《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李风云6月28日卖出洋河股份股票的行为构成了短线交易,所得收益被认定为非法,非法获利的138万元被依法没收。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李风云不是第一人,之前就有湖北宜化、宝新能源、沙隆达、中视传媒等数十家。但李风云事件堪称经典,其四大悬疑如下:
  首先:高管英雄所见略同。2月17日当天,洋河股份大宗交易共出现11笔,成交金额合计逾3.1亿元。其中就有两位公司高管的身影。一位是李风云,其买入252500股,涉及金额5499.45万元;另一位是公司副董事长赵凤琦,其买入339000股,金额为7383.42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当天11笔大宗交易中尚有8笔交易无人认账,涉及金额高达1.81亿元。这不免让人疑窦丛生:还有人同李风云一起在抄底洋河股票,李风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其次,巨款资金来自何方。李风云交易金额达5500万元,赵凤琦交易金额达到7400万元。资料显示,李风云的年薪为61.24万元、赵凤琦的年薪为61.37万元,交易金额分别相当于年薪的90倍和120倍,这笔巨款从何而来?是自有资金,还是另有来路?是否存在其他腐败,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查实。
  再次,是否涉嫌内幕交易:高管作为知情人,大举买入本公司股票后为何利好频出?在2月17日高管李风云和赵凤琦大举买进公司股票后,洋河股份就接连出现利好。3月21日,洋河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与双沟酒业多位原股东签署了股权重组受让协议,受让双沟酒业约59.4%的股份,双沟酒业将成为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3月30日,洋河股份发布2010年年报,公司推出10转10派10元的高送转利好。作为洋河股份董事,李风云和赵凤琦均有可能是重组和高送转的制定参与者,其内幕交易嫌疑难以逃避。
  第四:火线辞职是为持股减持的收入合法化。李风云风云突变后,立马提出了辞职,但他手中还持有洋河41.5万股,根据目前股价计算,市值近5200万元。李风云辞去高管后,成为自然人,不再受《证券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约束,卖出股票也从非法变为合法,5000多万,够他享用一辈子了。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为何屡禁不止?违规成本太低是主因,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惜铤而走险,监管部门不能再等闲视之,让这个色那个色的经典愈演愈烈!
  


  谢国忠:通胀或导致灾难
  货币紧缩在短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短缺的感觉,否则就不可能有效。中国再也没有借口声称因为国家金融深度较低而让货币增长过快了。
  今天所谓的货币短缺反映了过去过度的货币需求,这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如果迫于压力改变了紧缩政策,货币情况就可能回到过于宽松的状态。因为通胀仍然很不稳定,这意味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一口气上涨20%到30%,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触发恶性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这就需要将紧缩政策从仅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转向提高利率。前者只是将利率增加转向灰色市场,这就不成比例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负担。当前的紧缩政策保护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而这两者正是猖獗的货币需求的主要动力。通过利率政策传播调整压力将帮助中国实现软着陆。
  货币紧缩在短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短缺的感觉。否则,紧缩就不可能有效。紧缩是通胀造成的。如果没人减少花费,也就是说没人感觉到流动性压力,那紧缩政策如何能实现目标呢?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了约16%。这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相比仍然很高。当经济的金融深度较低,也就是金融资产占GDP比重较低,M2的增长就会显著快于GDP的增长。
  但是,中国非金融领域对金融机构的负债4月约为72.7万亿元,是2010年GDP的182%。惠誉估计中国银行系统的表外资产相当于其总资产的25%。中国灰色金融市场可能占到了另外的25%。可以说中国非金融部门的负债超过了GDP总量的200%。这种负债水平对于一个人均收入5000美元的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国再也没有借口声称因为国家金融深度较低而让货币增长过快了。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在2020年前潜在增长率可能从当前的10%降低到5%。如果中国2020年M2的增长为10%,通胀率将为5%。所以现在的16%并不低。现在觉得有紧缩的感觉是因为很多借贷者应该退出。除非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中国的通胀不可能得到控制。
  中国的通胀情况仍然不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通常会达到20%到30%。这在一个正常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是很少见的,正常情况下价格的上涨通常会跟CPI相一致。究其原因是因为货币供应储备正在变成通胀。过去四年,在通货膨胀经济下中国的M2翻了一番。
  政府正在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冷却通胀。取消过路费,削减进口关税,限制企业涨价可以暂时降低通胀压力。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暂缓,并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如果我们把这些措施的冷却效果视为对通胀的胜利,并开始再次放松下来,一场灾难必将随之而来。
  紧缩政策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的紧缩主要依赖通过增加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数量限制。利率上涨是很有限的。因此,按照目前的利率对信贷仍然供不应求。通过对信贷的限制,不平衡状况只能维持并陷入僵局。非国有部门现在借贷要比以前困难得多。这导致了灰色市场上的利率暴涨。因此,非国有部门过多地承担了紧缩政策的后果。
  供求失衡使得银行可以提高借款利率。银行可以将借款利率提高到比政策利率高30%的水平。此外,通过收取咨询费和强制性押金,银行还可以收取更多费用,甚至是对国有企业也是如此。
  中国的紧缩政策结构牺牲了储户的利益。中国家庭在银行的存款达到了33万亿元。目前的存款利率跟实际借款利率或通胀率相比至少低了3个百分点。家庭部门实际上向债务人,也就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补贴超过1万亿元。这相当于2010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
  低利率对政府来说也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使得通胀预期维持高位且不稳定。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曾经闻名遐迩。以任何借口提高价格似乎都很平常。当然,低利率让家庭部门很紧张,也使得企业提升价格的战略能够奏效。这也增加了打击通胀的难度。
  中国抑制通胀应当从依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转向增加利率。前者对私营部门来说是不公平的,让中小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并减少了家庭部门的财富。
  不要放大中小企业的问题
  近来,很多人突然对中小企业格外关心。据说紧缩导致中小企业破产,并且引发就业危机。这两种描述都不对。中小企业一直都有财务问题。这些人过去没有对财务状况给予很多的关注。有关中小企业讨论的目的就是给中央政府施压使其放松政策,然后大量资金就能流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而非中小企业。
  有关中小企业因为紧缩而破产的论调根本不合逻辑。和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应当是可以盈利的。如果它们无法获得新的贷款,它们可以维持当前的业务,推迟扩张。如果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获得新贷款而破产,这就意味着它们是不赚钱的,只能依赖不断的借贷来留在行业中。让这样的企业存活有意义吗?发展下去它们只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不幸的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刚好属于这一类。在过去的三年里,许多沿海私营企业已经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投机。它们的制造业资产已经变成了融资工具。借来的钱已经流入了银铜市场或股市。这些资产近来价值下跌,已经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难道政府应该负责挽救金融投机者吗?
  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向很困难。每一个国家都在讨论帮助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最终,在风险中规模还是有影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公司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必须接受更高的资本成本。
  如上所述,中国的紧缩策略正在给中小企业造成更大的伤害。通过限制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供应,中小企业在灰色市场上面临极高的利率。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政府应当转向提高利率的政策,向所有合格的企业发放信贷。
  关于就业危机的讨论只是一个吓唬人的战术。中国面临手工劳动力短缺。那些已经搬到内陆的沿海出口企业已经发现那里也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即使许多中小企业倒闭,中国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面临就业危机。
  中国的高校毕业生的确面临就业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模式下推动增长并不能解决问题。目前的增长模式有利于蓝领工作,因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一直在领先。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应该更加导向消费和服务。这需要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错误的增长类型
  GDP增长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增长自动被假定是好的。现实情况却不同。目前的增长模式通过房地产市场、税、费将资金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将钱花在他们认为值得的项目上。资金通过这些项目流向了家庭部门。但是,钱在到达工人手里之前,大部分都被中间商拿走了。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名义GDP翻了一番,大多数人在过去四年没有觉得生活更好的原因。
  房地产和食品是人们感受到冲击最大的两个领域。如果房价是家庭年收入的20倍,生活不可能有那么好。当工资上涨10%到20%时,人们不会明显觉得改善。生活不会有多大差别。高房价扼杀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希望,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难道他们的项目同13亿人民的幸福同样重要吗?
  食品安全危机应该在政府挤压家庭部门的背景下分析。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看到存款被通胀侵蚀,收入的增长跟不上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行业就通过非法手段将物价降低到人们的收入水平。从原材料如猪肉,牛奶到加工食品如瓶装水和餐馆用餐,危机影响到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这可能是对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危机。
  通货膨胀是中国增长模式的结果。这已经达到了极限。当货币供应上升,将导致资产膨胀,加剧财富和收入不平等,降低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现在要放松货币政策,但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将会导致社会动乱。
  目前的资源增长模式是资源密集型的。十年间煤炭价格已经上涨了10倍,是名义GDP增长速度的2倍。其他资源像铁矿石,价格增速同样也几乎是名义GDP增速的2倍。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增长给了资源供应商,而将越来越少的利益留给人民。所以如果中国继续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当前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多的增长份额将会流向其他国家。如果不转变增长模式,增长本身不会像以前那样惠及大多数人口。
  现在还不是放松货币政策的时候。相反,中国应当关注增长模式的改变,把更多的增长利益留在国内,更加均匀地分配这些利益。
  


  吴 佳:5%的CPI和8%的GDP不等于利好
  温总理出访欧洲的一系列表态都被市场视作利好,其中包括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对国内通胀可控的表述,接受香港TVB采访时关于年内CPI控制在5%以内、GDP在8%以上的说法。说实话,由于上述表态正处国内股票市场反弹阶段,市场总要为指数的上涨找到一些借口,于是乎,上述说法便成为市场上涨的最好诠释,也成为市场继续看多的重要根据。
  或许是心情决定观点。在反弹的背景下,市场看什么都有些吉祥,或者说愿意相信上涨与利好之间的关联。其实细细品来,却未必如此。先说《金融时报》的文章,该文只是表达了对控制通胀的决心和信心,离实际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仍有较远差距,但市场的解读并不如此,甚至有媒体冠以通胀得到控制的大标题;至于温总理接受TVB的采访,谈到5%的CPI以及8%的GDP这两个数字,其间透露出控制通胀难度超乎预期的无奈,5%并不是个低的目标值,由年初的4%上调到5%,只能说理想向现实低头,极度的小心仍然抑制不住通胀的攀升(还加上今年初对CPI构成的调整),更遑论放松货币政策?
  1~5月的CPI是5.2%,6月份一般估计超过6%,全年控制在5%以内,则意味着下半年单月的CPI仍然在更接近5的水平,离4%比较远。今年一季度GDP为9.7%,全年8%的话外音就是下半年经济继续降速。这两个数据翻译过来就是:下半年将以经济增速的下降来换取通胀的可控!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则值得商榷。
  


  郭 峰:2600点是中期底部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资本市场第38届季度高级研讨会暨东北证券2011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会7月2日在长春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宏观纠偏产业纠偏估值纠偏,以下为东北证券投资顾问部副总经理郭峰发言部分文字实录:
  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负面因素制约的情况,包括政策面、宏观面、企业的盈利状况,大家谈的都比较透彻。我先把我的观点说明一下。上午大家都听了东北证券研究所的观点,对底部做了论证,2700点,我们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位置。我个人认为,下半年要比上半年的行情乐观。
  谁也不知道下半年会不会出现黑天鹅事件。作为策略,大家在每个季度都会做一些修整,会根据实际情况最后判断。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是制约近期行情的纠结的问题,大家刚才探讨比较多的是通胀。上半年,所有的政策面、市场担心的问题都围绕通胀来运行。包括上午两位专家都谈了这个问题。我谈一下我对通胀的认识,刚才大家谈了一部分,但是没有谈透,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我不知道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一些观点。首先,通胀,我们不可能上半年、下半年做出明确的判断,这其实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去年,我们判断通胀什么时候探底,我们说7月份,但是实际一直延续到年底。影响通胀的因素是不是在发生变化?刚才向总谈到的油价,给我很多启发。
  影响通胀:一个是在流动性,一个是输入性,第三是粮食价格、食品价格。早上王国刚教授谈到我们的CPI和美国到底有没有可比性?只要统计局公布这个趋势,不能因为不具可比性,就忽视这个数字。我们还是要正视公布的情况。
  影响通胀的三大因素,第一个是货币流动性方面。确实我们已经看到,在慢慢改善。上午我们的策略已经做出判断。M1见底回落超过20%之后,CPI也在6个月之后,这在过去十年都是有统计论证的。事实上大家也看到了,M1、M2的增速确实在回落,总理也表态,我们的货币已经回到可控范围内,这个信号是明确的。
  第二个因素,油价。我们最近注意到油价出现持续波动。说到油价,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两天大家关注前货币基金主席因为指控作假,被撤销了。大家想,油价有没有阴谋?似乎存在这个情况。美国以前是不愿意抛售石油的,美国是作为最大的石油储备国,他想尽办法就是以储油为主。他为什么要抛售石油?前一周我刚刚看到一个报道,中国的战略储备油库大概建造完成,公告说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战略储备油,之前的成本都在100美元以上。装满以后,宣布抛售战略储备油。从美国自身的利益,他也不会抛售的。利比亚反对派政府,要推翻马扎菲,美国买利比亚的石油,如果他买的很便宜,只有一半的价格,抛向国际市场,赚多少?这当中肯定有他的利益因素。
  说到这儿又使我们想起,当初2008年危机的时候,中国已经有很多外汇储备,我们一直说外汇储备怎么用,怎么投资好,怎么赚钱。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油价从147跌到35块,我们为什么不能买点石油储备,那个时候我们的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拿了2000亿美元成立了中投公司,买了一块黑石,亏了一半出来。那个时候并没有说在国际大宗商品进口这种资源。那个时候有一个原因是制约的,一个是两大石油公司在这之前已经囤积了大量的高价石油,这之后,为什么国际油价暴跌,开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零售油价并没有跌。由此同时,美国人在干什么?拉油轮,买低价的石油,到美国倒进他的油田。所以,我觉得油价方面,我们要有全局的利益,不是讨论某个国家的利益。如果按照目前国际能源组织的做法,油价回落的确实,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对我们缓解输入型压力,是有利的。唯一纠结的就是食品价格,粮食、猪肉,但是我想猪肉还是有周期的,可能是短期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会有消化。但是归根结蒂,还是要回到农业问题。从整个通胀的三大因素来看,前两个因素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得出一个结论,下半年,大家对通胀的压力不要有太大的悲观。
  具体实际上,通胀还是决定于政策的取向。这使我想起最近温总理在英国考察的时候表态,通胀,原来我们定的目标是4%,仔细算一算,4%肯定不可能完成,上半年5.3%,下半年除非跌到2.7,才能完成4%。大家看明白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政府不改变这个容忍度,会导致什么结果?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始终按照政府的调控目标来完成的。如果没有修整预期,要指望货币政策放松,是不可能的,甚至货币政策会冒着调控过渡的风险。问题是如果政府改变了预期,温总理告诉你通胀容忍度放松到5%,不仅是告诉货币投资者,告诉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大家一直猜测货币政策什么时候出现拐点,什么时候放松,只要政府确定了容忍度的放松,就没有必要这么紧。虽然早上王国刚货币政策对通胀没有效果,但实际上今年每次央行提高准备金率,第一句话总是说为了防止通胀预期,我们要……一系列的货币政策都是以控制通胀为出发点的,如果政府把通胀容忍度提高的话,就意味着央行调控压力会减轻。这也是我们指望的拐点什么时候出现,只要政府下了决心,慢慢我们就会感受到。端午节前,大家期待的加息一直没有兑现,下半年就会看到。政府对通胀容忍度的改变,背后的含义就是对货币政策的看法。
  说到股市,其实又说到一个现象,今年大家看到出现一个新名词,旱涝急转,洞庭湖见底了,但是一个礼拜,又出现涝灾。股市下半年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旱涝急转。一旦预期发生变化的话,可能我们对下半年的判断可以偏向于乐观。至少我们认为2700点以下,2600点中期底部,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至于大家讨论的估值比较充分了,我就展开了。我们的策略报告中也有很多论证。主要是谈下半年的论证,我觉得下半年和上半年比,中国股市的发展过程,有人其实一直怀疑中国股市是否反映宏观经济,实际上,中国股市大部分时间和政策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所以,股市反映政策预期是比较明显的。理解了这个关系以后,你就不要说股市会不会反映宏观经济。对股市的趋势进行判断,可能更合理一些。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