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翀:A股这轮反弹能走多远?
6月20日以来,A股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反弹行情。恰逢券商密集举行中期策略报告会之际,大部分券商均判断市场已见底,并看好7月乃至三季度的行情。似乎一夜之间,笼罩在A股市场的阴霾已不复存在,乐观的情绪弥漫整个市场。
从方法论的角度,要回答是行情反转还是反弹的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本轮调整的内生原因。一直以来,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不知不觉,身在其中,被市场波动的表现所迷惑。市场涨跌虽然不需要原因,但背后都是有逻辑的。有人把本轮下跌视作去年4月行情的翻版,大盘一口气从3100点上方,下跌至2300点附近,跌幅超过800点。随后也是在7月初开始反弹,历时4个月收复失地。
很巧,A股本轮下跌也是从4月开始,不过跌幅仅有400点。时间倒是基本一致,很容易让人推测历史会重演。事实上,去年4月的下跌,最初始于欧债危机,市场担心欧元贬值将要影响出口,会拖累经济增长。殊不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原本已不大,加上随后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出口形势一片大好。于是,市场逐渐醒悟过来,反弹随即展开。
从诱因来讲,似乎两轮行情十分类似。目前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元也处于贬值趋势之中。但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另一面,真正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大的投资,正面临考验。也就是说,历史并不一定会重演。
在坊间多种议论中,曾有一些天真的想法,比如房地产开发投资降下来,保障房补上去;高铁投资减少了,公路投资加回去。总之,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投资增速是不能下滑的。事实上,投资增速下滑早已有端倪。以铁路建设为例,十一五期间,投资额为2.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规划是3.3万亿元。表面看,还是有不小幅度增长,但考虑到2010年已实际投资接近1万亿元,那么剩下的几年中,实际投资增速显然比2010年有20%的回落。
就拿占比最高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来说,去年投资规模4.8万亿元,住宅竣工面积约6亿平方米。今年假定保障房全部开工,明年竣工量将增加至少一倍。十二五期间,如果3600万套保障房全部竣工,那么库存会有多大呢?
既然经济面临下滑的风险,所以即便通胀可控,货币政策放松,市场估值又靠什么来维系呢?近期, 媒体时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正渐渐露出水面的报道,究竟规模会有多大,市场各方都在担心。这也是银行股长期低估值的重要原因。因此,从策略上说,短期我们可以预估通胀将见顶回落,也可以期待货币政策维持现状,或者加息靴子落地。但中期看,经济放缓迹象应该不会改变,或者说投资下滑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无法消除,可见,并不存在支持大盘反转的充分条件。
回到市场的现实中,反弹已持续数日,沪综指最高反弹了160点。可以说强势,但仍不及下跌幅度的一半。回望过去20年,A股市场一直具有超涨超跌的特性。因此,以笔者之见,策略上,乐观也只能是对短期而言,中期还是以谨慎为主。
曹中铭:证券公司频出雷人研报背后内幕揭秘
券商研报雷人的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其一,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56万份,按照一天读10份计算,这些研报150年都读不完。使用雷人的手法,才能让研报脱颖而出,吸引眼球。
其二,券商研报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比如:为了获得更多基金的分仓收入,为基金重仓股摇旗呐喊;借发布研报之机,券商自营盘从中大肆牟利;利用研报鼓吹以取悦上市公司等等。
其三,雷人研报还是某些券商研究人员个人博出位的手法。一些明星之所以能变成明星,一些网络红人之所以成为红人,自我炒作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理,券商研究人员欲吸引市场关注,自我炒作亦是最佳的途径。
透过雷人研报,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机构投资者的纷纷崛起以及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券商曾经呼风唤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但其研究部门却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如此,A股市场还没有出现真正在行业中具备话语权的分析师。
在美国华尔街,某个行业的顶尖分析师一般被称为斧头,成为斧头意味着市场中的话语权与源源不断的利益。在国内市场中,虽然近几年也兴起了行业金牌分析师的排名,但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之后归于沉寂的居多。从A股市场的发展计,从争夺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计,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斧头。但券商研究人员在行业中的地位要靠实力与不断的努力,雷人研报只能够在一时赚点眼球而已,玩得不好,反倒会留下骂名。
陶 冬:希腊危机暂缓 欧洲加息料将重启
美股上周爆出一年来最大的单周涨幅,因为市场的两大担忧同时出现缓解。希腊国会通过紧缩预算案,欧盟及IMF救援资金可望到位,欧洲债务危机得以纾缓。美国ISM采购经理人指数远好过预期,某种程度上打消了两次探底的忧虑。日本的短观数字也强劲反弹,表明地震引起的日本经济衰退和全球汽车业产业链断裂的最坏时间已经过去。
其它数据还包括,全球股市明显向好,工业商品反弹但因中国因素而升得勉强,农产品因美国种植面积上升而回吐,油价则因IEA(国际能源机构)干预而处在弱势通道,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抽升34基点至3.2%(2009年8月以来单周最大的跌市).
希腊债务危机得以缓和,不过笔者看来这些只是暂时的流动性上的止痛。希腊政府能否执行有效的财政纪律,下届政府能否维持现有计划,均是未知数。私人资金在希债续期上未必全数就范,更不要提德国的自愿重组理念(德国早晚还会重提)。更重要的是,希腊的经济竞争力、税收效率等结构性问题根本没有改善,因此希债困境并未消失。笔者认为,欧洲在葡萄牙、爱尔兰债务重组解决之前,会不断地用金钱买时间,可是在买单上又发生争执,这就决定了希腊因素可能会不停地给市场带来烦恼。今后两年,当市场乐观时必须保持警惕,在市场悲观时又不必绝望。
最新的PMI数字显示,中国和欧洲经济疲软,美国的ISM也是在连跌数月后有所反弹,并非持续的强劲。政策刺激效果基本消失,经济自身的增长动力却嫌不足,世界经济处在中段疲弱之中。日本所出现的改善是技术性的,并不代表最终需求的增加,也无法带动世界经济。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动力不足,整体复苏的基调却未改变。风险资产价格的走势,取决于估值,取决于市场信心。如果接下来没有大的意外,市场信心和杠杆率有反弹的空间。
本周焦点将是欧元。希腊危机暂消、欧洲加息或将又起,对汇率走势有影响。周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开会,利率估计不变,不过市场关注有无减息的信号。周四欧洲央行料加息25基点,在央行行长即将交班、通胀稍有回落之时市场寻求加息速度会否有改变的暗示。英格兰银行同日开会不过政策和利率料均不变。周五美国公布非农就业数据,笔者预测失业率维持在9.1%不动。
郎咸平:我不怕猪肉涨 怕地方债务大
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和过去的历史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因为增发货币所导致。这个时候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我们的猪肉怎么了?看我们媒体最近的报道,看得我惊心动魄,好像我们猪肉的价格几天翻一倍。虽然部分猪肉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牛肉的价格,但是我们仔细研究的结果是发现猪肉的价格在稳定地上涨。
四大涨价原因不成立
对于此番猪肉价格的上涨,我们的媒体给出了四种原因:第一是供给不足;第二是猪瘟;第三是饲料的价格上涨;第四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成本上涨。很多人认为这四个方面可以勾画出这次猪肉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其实这四个原因都是不成立的。
第一个原因供给不足。我们查的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出栏的生猪是2.3亿头,比去年增长2.5%,从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对于第二个原因,我们研究之后发现,2011年5月份圈养的生猪4.528亿头,2010年同期存量也不过是4.3亿头,因此说病猪造成大量的死亡现象是不存在的。
第三,饲料的价格上涨。以玉米的价格为例,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计算,发现商务部发言人所说的饲料价格上涨9.8%是有出入的。东北的玉米2011年6月份同比上涨14%。我们把这个14%的上涨率换算成猪肉价格的话,每斤猪肉要涨7毛钱,这解释不了每斤上涨5块钱的原因。
第四,其他成本问题。养猪除了饲料外,只有40%是其他的成本比如人工、水电等,这些成本加起来要翻一两番才可能造成猪肉上涨5块钱一斤。事实上,水电、人工都不可能翻一两番。另一个数据显示,一年多以前每一头猪能赚100元,2010年12月变成300元,2011年变成600元。如果成本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养猪的利润应该会大幅下跌,我们发现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猪肉价格是真实的
今天猪肉价格上涨不是猪肉的问题,而是你的购买力在下降,这就叫通货膨胀。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它的成分很多,包括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它的整个计算过程是不透明的。可是猪肉价格不一样,这是非常透明的。我们把统计局的数据、商务部的数据和猪肉价格网里面的数据作对比之后发现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猪肉价格是真实的。这一年来猪肉价格上涨接近50%,乘上它在CPI的10%的权重,就能解释今天5%的通货膨胀率。
猪肉引发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整个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调控提猪肉价格,而不是简单的CPI。在中国经济波动里面,猪肉价格一直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意义。每次猪肉的价格上升比较快的时候,就意味着经济可能到了一个拐点,每次猪肉价格的上涨都会启动政府重视的决心。
我们过去有四次通胀,这四次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短短几年内货币增发了63%,通货膨胀高达6%。解决方法就是打击当时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从而控制通胀。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1988年和1995年,也都与货币超发有关。第四次就是2007、2008年,也是猪肉的价格又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之后政府打击的决心就出来了,因此2007年开始严厉的宏观调控,2007年6次提高利率,从而导致2008年6月广东、江浙制造业的民营企业百分之二三十倒闭的情况。在金融海啸之后政府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而政府的配套有16万亿元,总共20万亿元的钱只能靠央行投放货币,也就是投放银行信贷,从而造成2010年年底我们的货币高达73万亿元。
真应担心地方政府的债务
这次猪肉价格的上涨和过去的历史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因为增发货币所导致。这个时候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2011年政府因为猪肉价格上升,要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是不用怀疑的,而且我也相信我们政府会像过去四次一样进行严厉的打击,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但是空间不是很大。我们的贷款利率目前是6.8%,只能涨到7.5%,这就是央行为什么2010年开始到现在只有4次提高利率的原因。根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2010年的土地出让金是2.9万亿元,2011年可能只有去年的20%,还清这些债务的银行利息已经很悬,更不要提本金了。这就是地方债务危机,是我们真正担忧的问题。
谢国忠:哪里有钱荒?
今天所谓的货币短缺反映了过去过度的货币需求,这是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如果迫于压力改变了紧缩政策,货币情况就可能回到过于宽松的状态。因为通胀仍然很不稳定,这意味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一口气上涨20%到30%,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触发恶性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这就需要将紧缩政策从仅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转向提高利率。前者只是将利率增加转向灰色市场,这就不成比例地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负担。当前的紧缩政策保护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而这两者正是猖獗的货币需求的主要动力。通过利率政策传播调整压力将帮助中国实现软着陆。
货币紧缩在短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货币短缺的感觉。否则,紧缩就不可能有效。紧缩是通胀造成的。如果没人减少花费,也就是说没人感觉到流动性压力,那紧缩政策如何能实现目标呢?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长了约16%。这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相比仍然很高。当经济的金融深度较低,也就是金融资产占GDP比重较低,M2的增长就会显著快于GDP的增长。
但是,中国非金融领域对金融机构的负债4月约为72.7万亿元,是2010年GDP的182%。惠誉估计中国银行系统的表外资产相当于其总资产的25%。中国灰色金融市场可能占到了另外的25%。可以说中国非金融部门的负债超过了GDP总量的200%。这种负债水平对于一个人均收入5000美元的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国再也没有借口声称因为国家金融深度较低而让货币增长过快了。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在2020年前潜在增长率可能从当前的10%降低到5%。如果中国2020年M2的增长为10%,通胀率将为5%。所以现在的16%并不低。现在觉得有紧缩的感觉是因为很多借贷者应该退出。除非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中国的通胀不可能得到控制。
中国的通胀情况仍然不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通常会达到20%到30%。这在一个正常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是很少见的,正常情况下价格的上涨通常会跟CPI相一致。究其原因是因为货币供应储备正在变成通胀。过去四年,在通货膨胀经济下中国的M2翻了一番。
政府正在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冷却通胀。取消过路费,削减进口关税,限制企业涨价可以暂时降低通胀压力。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暂缓,并不能扭转这一趋势。如果我们把这些措施的冷却效果视为对通胀的胜利,并开始再次放松下来,一场灾难必将随之而来。
紧缩政策结构需要调整
目前的紧缩主要依赖通过增加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数量限制。利率上涨是很有限的。因此,按照目前的利率对信贷仍然供不应求。通过对信贷的限制,不平衡状况只能维持并陷入僵局。非国有部门现在借贷要比以前困难得多。这导致了灰色市场上的利率暴涨。因此,非国有部门过多地承担了紧缩政策的后果。
供求失衡使得银行可以提高借款利率。银行可以将借款利率提高到比政策利率高30%的水平。此外,通过收取咨询费和强制性押金,银行还可以收取更多费用,甚至是对国有企业也是如此。
中国的紧缩政策结构牺牲了储户的利益。中国家庭在银行的存款达到了33万亿元。目前的存款利率跟实际借款利率或通胀率相比至少低了3个百分点。家庭部门实际上向债务人,也就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补贴超过1万亿元。这相当于2010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
低利率对政府来说也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使得通胀预期维持高位且不稳定。中国企业的价格竞争曾经闻名遐迩。以任何借口提高价格似乎都很平常。当然,低利率让家庭部门很紧张,也使得企业提升价格的战略能够奏效。这也增加了打击通胀的难度。
中国抑制通胀应当从依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转向增加利率。前者对私营部门来说是不公平的,让中小企业的日子更加难过,并减少了家庭部门的财富。
不要放大中小企业的问题
近来,很多人突然对中小企业格外关心。据说紧缩导致中小企业破产,并且引发就业危机。这两种描述都不对。中小企业一直都有财务问题。这些人过去没有对财务状况给予很多的关注。有关中小企业讨论的目的就是给中央政府施压使其放松政策,然后大量资金就能流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而非中小企业。
有关中小企业因为紧缩而破产的论调根本不合逻辑。和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应当是可以盈利的。如果它们无法获得新的贷款,它们可以维持当前的业务,推迟扩张。如果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获得新贷款而破产,这就意味着它们是不赚钱的,只能依赖不断的借贷来留在行业中。让这样的企业存活有意义吗?发展下去它们只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不幸的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刚好属于这一类。在过去的三年里,许多沿海私营企业已经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投机。它们的制造业资产已经变成了融资工具。借来的钱已经流入了银铜市场或股市。这些资产近来价值下跌,已经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难道政府应该负责挽救金融投机者吗?
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向很困难。每一个国家都在讨论帮助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最终,在风险中规模还是有影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公司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必须接受更高的资本成本。
如上所述,中国的紧缩策略正在给中小企业造成更大的伤害。通过限制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供应,中小企业在灰色市场上面临极高的利率。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政府应当转向提高利率的政策,向所有合格的企业发放信贷。
关于就业危机的讨论只是一个吓唬人的战术。中国面临手工劳动力短缺。那些已经搬到内陆的沿海出口企业已经发现那里也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即使许多中小企业倒闭,中国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面临就业危机。
中国的高校毕业生的确面临就业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模式下推动增长并不能解决问题。目前的增长模式有利于蓝领工作,因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一直在领先。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应该更加导向消费和服务。这需要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不要放大中小企业的问题
近来,很多人突然对中小企业格外关心。据说紧缩导致中小企业破产,并且引发就业危机。这两种描述都不对。中小企业一直都有财务问题。这些人过去没有对财务状况给予很多的关注。有关中小企业讨论的目的就是给中央政府施压使其放松政策,然后大量资金就能流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市场,而非中小企业。
有关中小企业因为紧缩而破产的论调根本不合逻辑。和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应当是可以盈利的。如果它们无法获得新的贷款,它们可以维持当前的业务,推迟扩张。如果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获得新贷款而破产,这就意味着它们是不赚钱的,只能依赖不断的借贷来留在行业中。让这样的企业存活有意义吗?发展下去它们只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不幸的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刚好属于这一类。在过去的三年里,许多沿海私营企业已经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投机。它们的制造业资产已经变成了融资工具。借来的钱已经流入了银铜市场或股市。这些资产近来价值下跌,已经对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难道政府应该负责挽救金融投机者吗?
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向很困难。每一个国家都在讨论帮助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最终,在风险中规模还是有影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公司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必须接受更高的资本成本。
如上所述,中国的紧缩策略正在给中小企业造成更大的伤害。通过限制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信贷供应,中小企业在灰色市场上面临极高的利率。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政府应当转向提高利率的政策,向所有合格的企业发放信贷。
关于就业危机的讨论只是一个吓唬人的战术。中国面临手工劳动力短缺。那些已经搬到内陆的沿海出口企业已经发现那里也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即使许多中小企业倒闭,中国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面临就业危机。
中国的高校毕业生的确面临就业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模式下推动增长并不能解决问题。目前的增长模式有利于蓝领工作,因为建筑业和制造业一直在领先。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应该更加导向消费和服务。这需要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错误的增长类型
GDP增长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宗教。增长自动被假定是好的。现实情况却不同。目前的增长模式通过房地产市场、税、费将资金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将钱花在他们认为值得的项目上。资金通过这些项目流向了家庭部门。但是,钱在到达工人手里之前,大部分都被中间商拿走了。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名义GDP翻了一番,大多数人在过去四年没有觉得生活更好的原因。
房地产和食品是人们感受到冲击最大的两个领域。如果房价是家庭年收入的20倍,生活不可能有那么好。当工资上涨10%到20%时,人们不会明显觉得改善。生活不会有多大差别。高房价扼杀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希望,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难道他们的项目同13亿人民的幸福同样重要吗?
食品安全危机应该在政府挤压家庭部门的背景下分析。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看到存款被通胀侵蚀,收入的增长跟不上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行业就通过非法手段将物价降低到人们的收入水平。从原材料如猪肉,牛奶到加工食品如瓶装水和餐馆用餐,危机影响到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这可能是对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危机。
通货膨胀是中国增长模式的结果。这已经达到了极限。当货币供应上升,将导致资产膨胀,加剧财富和收入不平等,降低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现在要放松货币政策,但如果通胀得不到控制,将会导致社会动乱。
目前的资源增长模式是资源密集型的。十年间煤炭价格已经上涨了10倍,是名义GDP增长速度的2倍。其他资源像铁矿石,价格增速同样也几乎是名义GDP增速的2倍。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增长给了资源供应商,而将越来越少的利益留给人民。所以如果中国继续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当前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多的增长份额将会流向其他国家。如果不转变增长模式,增长本身不会像以前那样惠及大多数人口。
现在还不是放松货币政策的时候。相反,中国应当关注增长模式的改变,把更多的增长利益留在国内,更加均匀地分配这些利益。
李 晶:市场需要一些乐观的情绪
自中国于2010年后期正式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开始出台措施防止房地产过热后,中国经济增长已明显失去一些动力。
尽管201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仅从先前季度的9.8%略微放缓至9.7%,但工业生产和PMI数据持续下降、货币供应增长下降、商品进口减少、电力短缺,以及对住房和汽车销售的政策推动减少,这些因素相结合,导致投资者预期中国经济未来几个季度将很可能出现硬着陆。
然而,在其他一些方面,经济活动仍然相当强劲,例如非汽车零售销售反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率稳定,及工资增长步入上升轨道。
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我们发现,投资者情绪大多谨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公开声明称中国已控制通货膨胀,这是市场并未下挫的一个重大利好变动。
第三季度通胀压力下降,将减轻实施进一步货币紧缩措施的必要性,同时增加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将获得通过并且加快融资的可能性,从而部分抵销了房地产投资增长减速的可能性。
政府对控制通胀充满信心
市场对目前通胀周期尚未达到高峰的预期持续增强,并且中国发改委在近期声明中承认,6月份CPI将出现进一步上升(从5月份的34个月高位5.5%),并会保持数个月高位。
然而,这个经济规划部门指出,价格上涨的势头已得到控制,而近期温家宝总理在《金融时报》的社论中提道:中国物价总水平于可控范围内,并预计将稳步下降,市场人气因此得到提振。
在随后的采访中,温总理表示,迄今做出的努力将令通胀保持在5%以下,只是难以达到4%的全年目标。
在回答关于中国在经历50年来最严重旱灾之后面临的食品供应问题时,总理指出中国的粮食供应充足。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高级经济师预计,由于今年很可能五谷丰登及猪肉产量得到提高,食品通胀可能从10月份起开始放缓。
由此可见,政府对控制通胀充满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
低迷市场中存在机遇
由于投资者担忧经济前景并对公司盈利预期维持审慎姿态,目前A股及H股估值均处于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统计,上证综合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的动态市盈率目前分别为15.4倍和11.3倍,较2005年至今的平均水平24.4倍和15.0倍,几乎低一个标准差。
这一水平几乎接近非流通国企(SOE)股大量发行(占2005年市值达约70%)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市场担忧情绪尤为严重时市盈率所录得的低位。
不过,我们发现,尽管目前投资者的情绪非常低迷,但市场已经显现一些乐观的发展迹象,或将提振投资者的情绪:
首先,流动性日渐改善。随着国内通胀逐渐降温,目前的紧缩周期将会在下半年暂停或终止。
中国人民银行旨在减少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近来已逐渐减少,相比之前4周的人民币2381亿元,最近4周回笼的资金净额已减少至人民币157亿元。
其次,油价回调及进口关税降低。尽管国际能源署向市场释放石油战略储备的动机备受争议,但其效果十分明显:油价出现下跌,而市场前景变得更为乐观。
市场另一个亮点是,财政部宣布将自7月1日起下调33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其中包括多种液体燃料如航空煤油、轻柴油及燃料油,令通胀压力降温的观点得到支持。
尽管进口成本下降的影响将在一段时间后才会反应到终端用户价格上,但关税降低将有助于刺激进口及防止供应短缺。
再次,商品进口终于反弹。
就铜而言,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现货铜价持续攀升约260%至今年2月份的高位。在此次上升期的后半段,中国的月进口量开始下滑。由于第二季度的需求通常已达到顶峰,该季度进口量表现尤其一般。
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的仓库库存出现大幅下降,但于2010年第四季度及2011年第一季度LME-SHFE套利交易重启时,库存一度出现回补。
龚方雄放言:大牛市快来了
周五,在南京证券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会上,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中国的大牛市快来了。
龚方雄认为,中国的通胀不是寻顶,而是见顶回落。按照全年通胀预计5%以下来算,5月份CPI同比上涨5.5%;6月份可能是6%左右,2011年上半年已然是在5%以上,那么,下半年CPI增速将回落至4%左右。在经济增速方面,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比二季度好,环比有望超过9%;而全球的复苏形势虽然暂时低迷,但也是下半年比上半年好。
基于以上两点,龚方雄判断紧缩政策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加息的动作还有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也最多1-2次。他强调,2700点-2800点是非常好的买入区域。龚方雄认为,近期A股的反弹是一种纠错行为,现在正是投资最佳时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会的富国基金副总经理陈戈并不认为新一轮的牛市即将到来,但就中长期而言,A股市场中的成长股正面临较好的投资机遇。在下半年的投资机会上,陈戈认为,一是受益于投资增速的行业,如水利建设、电源和电网建设、铁路建设的重启、保障房建设,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新兴产业;二是产能受限,受益于结构性调整的水泥、钢铁板块;三是政策不再加码,具有估值修复行情的地产、银行板块;四是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
南京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周旭分析,下半年,两市有可能在经济转型的阵痛下反复筑底,并探出重要的底部,上证指数运行区间在2500点-3200点,建议投资者沿低估值、高景气,以及国家战略方向上寻找投资机会。南京证券周五推出的下半年十大金股是:五粮液、国电南瑞、富安娜、民生银行、林州重机、海利得、海螺水泥、天士力、昊华能源,以及兴森科技。(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