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巴曙松:美债违约害人害己
许小年:中国加息太慢 要赶快把利率加上去
陈无诤:外储非百姓血汗钱的荒谬逻辑
周子勋:解决巨额外储的出路在哪
谢宏章:国际板推出 适时是关键
曹中铭:券商研报越来越像花瓶
易宪容:调控房价就要打击炒房赚钱效应
许小年:美第三次印钞还债带给中国的两个问题
陶 冬:与风险共舞
左小蕾:融资平台发债放行地方债
谢国忠:中国该购买美国股票而不是国债
巴曙松:美债违约害人害己
美国债务违约将对全球流动性及风险资产价格带来冲击,并通过信贷环境、财富效应、融资成本等方面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效用。
上周,欧债危机峰回路转,欧盟峰会就希腊新救助计划达成协议,在短期中,以输血的形式阻止了其债务违约。
然而,美债问题却继续僵持,随着8月2日的临近,美国国债上限的谈判已经进入了读秒期,但两党依旧在后期如何削减财政赤字及国债上限调整幅度的问题上争执不下。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在8月2日至8月31日期间,美国政府需要支付到期债款为3070亿美元,但目前可自由支配的财政收入仅为1720亿美元,存在约1350亿美元的融资缺口。如债务上限不能及时上调,则会构成违约。
目前资本市场情绪相对偏乐观,这主要表现在目前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调整。
这主要是基于历史经验得出的两个假设:第一,美国两党在最后时刻就上调债务上限达成统一的概率较大。第二,即便最终两党谈判破裂,导致国债违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将有限。
美债违约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不能排除。目前美国的政治局面和财政健康情况异于以往:一是大选前夕,政治局面胶着,两党博弈或造成美债违约这类黑天鹅事件再现的概率加大;二是财政恶化,改善前景黯淡,一旦债务违约,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可能要显著大于前几次。
美债违约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
目前,美国财政部应用会计方法,将债务规模控制在上限之下的手段已经用尽,如8月2日前,债务上限未能上调,选择性优先支付、资产出售、以及削减开支,这三类非会计紧急应对措施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实体经济带来冲击。
同时,美国债务违约将对全球流动性及风险资产价格带来冲击,并通过信贷环境、财富效应、融资成本等方面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效用。
由于美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被广泛用作质押品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其违约将导致质押品价值减扣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减少,对应市场流动性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流动性紧缺将导致商业银行惜贷情绪进一步升温,尚未走出衰退的欧美信贷市场面临进一步衰退,从而抑制经济复苏。
由于美债一向以无风险资产身份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扮演要求回报率的基准,如美债违约,到期收益率中枢上移,也就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绝对估值的要求回报率上升,价格将会普遍下跌。
股票、房地产等风险资产价格的回落将造成消费者净资产缩水,并通过财富效应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
此外,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上升将导致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借贷利率上升,也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财务成本上升,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从波及范围上来看,美国将会是其债务违约的最大受害者。
截至5月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为14.3万亿,其中,美国国内持有9.8万亿,占比68.6%,美国社保及养老基金为最大的持有者。
海外持有占比为31.5%,其中,中国占8.1%,日本占6.4,OPEC国家占1.6%。因此,国债违约反而对美国自身冲击最大,将损害美国国内所有居民的利益。
许小年:中国加息太慢 要赶快把利率加上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逐步放松控制通胀的政策,未来CPI数据仍然不会太低,目前加息的幅度落后于通货膨胀,要赶快把利率加上去。
他说,加息的幅度已经落后于通货膨胀,以至于现在真实利率还是负的,而且真实利率负得越来越厉害了,因为通货膨胀的上涨率比央行加息的速度还快,真实利率越来越负,这样的话,民间游资肯定会充斥,资金不会待在银行,在利率是负的情况下资金怎么会待在银行呢?待在银行,你存钱越多,损失越大。
他称用数量工具是对的,要继续使用,价格工具,也就是利率(也要用),加息的步伐太慢了,要赶快把利率加上去。
陈无诤:外储非百姓血汗钱的荒谬逻辑
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突破高位,引起多方关注。来自央行的数据称,截至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面对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额,如何管理及用好这笔财富,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7月26日,外管局在其官网发文,否认了外储是百姓血汗钱的说法。外汇局解释称,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国家,而是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和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
对于市场上热论的可否分给民众或者是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外管局的逻辑却是超乎寻常,在回复中称,外汇储备不同于财政盈余资金,是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购汇形成,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应着本币负债。
此外,外汇局还对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予以驳斥。外汇局称,若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无节制地扩大货币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上述言论猛一听似乎靠谱:外汇是央行出钱买的,个人与企业都拿到了等值的人民币。若仅从形式上看没什么问题,但疑问是:央行的钱从何而来?是借的还是印的?
打个最常见的比方,中国的企业出口货物和服务换回美元,然后去外管局结汇,央行用人民币买回美元,这过程中已经开了一次印钞机,根本不存在再开一次的问题。外管局显然大大低估了普通百姓的智商。
我们可以换种说法。倘若是借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谓的货币池子总量没变,央行只是从一处借钱买了另一处的东西,物品(外汇)的所有权名义上在央行,实际上还是其他债主的(如发债劵等,道理很明显:买东西的钱是借的)。
但如果钱是印的-那么基础货币的发行就超量,这些人民币在国内是没有对应商品的货币(因为商品已在国外),从而使得国内流通中的货币增多,若是10元钱的货币等于购买5元钱的商品-也就出现了贬值与通胀。
所谓通胀,可以理解为政府对全民合法的、润物细无声的掠夺。人们之所以担心美国EQ2后的EQ3没完没了,就是怕它滥用铸币权对全世界的财富掠夺。外管局不管解释得天花乱坠,一个基本事实不会改变-外汇储备都是国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说成是百姓的血汗钱并不过分。
而通胀的缘由究竟何在?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看来,或许并没这么复杂,通胀没有那么多类别,货币超发是根源。外管局的此番言论,实在有些低级。
外汇储备到底是谁的钱?外汇储备不是百姓的血汗钱,不是人民的血汗钱,难道是脱离了人民的国家的血汗钱,难道是空中楼阁外汇局凭空创造的血汗钱?或许外管局应该说不是外国百姓的血汗钱,似乎还更合情理一些。
有观点认为,中国号称外储第一华而不实的外汇储备,其实源于普罗大众血汗的喂养。我国外汇储备是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以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中国外汇储备的超速积累,不仅源于血汗工厂(劳动力的低工资、低福利)的廉价输送(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还源于只进不出的中式重商主义传统。
但在外汇储备数字飙升的背后,中国则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自然资源的耗竭、美好山川的污染、国民的长期低工资和低福利等。换回的却是华而不实的外储第一名号,以及对外国居民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大量名义负债。
更糟糕的是,随着外汇储备潮涨,逐浪而来更具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外国资本,更在精明地避开实体经济领域,进入股市、楼市,侵蚀着中国经济并不强健的肌体。
如此看似美丽数字的外汇储备,却和老百姓无关。那么,换一个角度说,外汇到底是不是央行的和政府的?如果是借债买的,只是代管。若是以超发基础货币收购的,则是以铸币权进行的掠夺和无偿占有。
倘若是前者,外汇使用不可能免费,本来就不是你的,怎么可能免费赠送?只能按市场原则等价交换。若是后者,得来是无代价的(现在的电子汇兑就是一个数字),返还却要有偿的,这种逻辑实在有些强词夺理。
外管局同时称,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内外汇差利差等因素,目前,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较为强烈,普遍不愿意持有和保留外汇。也就是说,目前藏汇于民的障碍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涉汇主体的持汇意愿。
外管局所谓的免费使用外汇,事实上不存在。如要藏汇于民,又不能让人民币在央行泛滥,央行则要将超发的货币核销,这是能稳定国内币值的,如不核销,央行的人民币当然会泛滥。
外管局这种言辞,实在有些欲盖弥彰,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藏汇于民不是操作问题,也非需求问题,根本上是监管问题。
华盛顿不少对冲基金的操盘者认为,中国央行手握逾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能掌控人民币升贬,如果有贬值压力,可以抛售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国大规模外汇储备是正确的,但是其风险在于,如此大规模的流动性有可能突然间消失。
周子勋:解决巨额外储的出路在哪
7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外汇储备热点问答(二)》,再次将外汇储备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其中有两个热点值得关注:一是针对外汇储备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一说法时,外管局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解释说,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国家,而是卖给了国家,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二是针对市场上热议的可否分给民众或者是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外管局则称,若免费使用外汇储备,性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随意印钞票,无节制地扩大货币发行,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这是外管局在不到一周内第二次对外汇储备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毫无疑问,从以上答疑的个中细节不难看出,目前公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目前巨大的外汇资产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明确储备的真实持有情况和到底谁有权处理的情况下,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这么一笔巨款要怎么花才能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这里面就需要中央具有非常强的利益平衡能力。另一方面是如何解决外汇储备资产持续增长过多的问题。
事实上,要厘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看到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分别由财政部和央行持有,其中央行占据了绝大部分。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实质是央行的外汇资产,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外汇储备。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这种状况其实是替代了政府购买和出售外汇的职权,这是不正常的。因此,只有将这些属于财政范围的职权剥离出来,才有可能缓解这种压力。
正如外管局所说,由于我国实施的强势结售汇制度,使得所有的外汇资金都以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形式集中于央行,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是我国近些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最重要渠道。央行通过结售汇制度获得了这些外资,并且以资产负债的形式保留。可问题也就在这里,由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特点以及央行的这一职能,央行不仅规模超过了美联储等发达国家,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央行。而在目前机制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增加(2005年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仅为8188.72亿美元,经过5年半的时间,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974.91亿美元,5年时间增长了290%)。更何况,规模庞大的资产负债已经给央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吸收外汇,不仅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对于处理国内宏观政策也很不利。
虽然央行通过外汇结算完成了这一交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央行是补贴了企业,也就是说大量的进出口企业获得了这个补贴。与此相反,在这一过程中,数以亿计的低端劳动力本应该获得的利益却没有保障。因此,问题的实质是,在这个交易当中,最需要补偿的民众的利益被这一机制转移到了企业的手里。这使得原本处于中低收入的这一群体,更是雪上加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改变目前的结售汇制度,让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地获得外汇资源。
而与央行通过发行货币来吸收外汇资金,财政部则以政府信用为保证,这也是不同于央行之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各国对于成立主权投资基金已经全面收紧了门槛,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和行业都对主权基金避而远之。因此,将一部分外汇储备以政府转移支付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国内居民的社会保障等并不矛盾。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当前针对巨额外汇储备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那些争议说到底都不是想解决外汇储备多余和贬值的风险,而是不想放弃管制外汇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