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7-29 17:46:0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谢宏章:国际板推出 适时是关键
  在被市场淡忘了一个多月之后,有关国际板推出的传闻再次引发市场内外的广泛关注。7月20日,有市场传闻称,国际板细则将于近期出台,其条件为境外上市满3年,发行前6个月月均总市值不低于300亿元,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不低于10亿元,境内业务发展良好等。
  针对这一传闻,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士在第一时间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和论证中,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发布的为准。此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
  有关国际板推出的话题在市场内外引发的关注和热议今年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推出,推出后将给现有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是何时推出,以什么样的方式推出?
  实际上,国际板到底长啥样,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究竟是正向多还是负面大,大家既未见过更未碰过,在此情况下就断言将如何如何显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从长远看,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板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是大势所趋,但推出的方式和时机却大有讲究。
  笔者认为,在目前市场氛围下应暂缓推出。从市场的资金面和承受力看,由于推出国际板的本质是增加了股市的筹码供应,在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资金供应不见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单方面增加市场的筹码供应,势必会对股市的供求关系带来冲击。从投资者的心理面和目前股市的制度设计看,现阶段推出国际板可能会对投资者信心形成一定的影响,给股市制度缺陷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
  衡量国际板推出的条件是否成熟,不仅取决于硬件是否已经具备,更取决于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瓶颈和制度性缺陷等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取决于发行者和投资者双方利益的兼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取决于投资者付出和回报不相一致的矛盾和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推出国际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求在法规、技术和监管等方面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而且要从中国的国情和股市的现状出发,着力解决中国股市制度缺陷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抓住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牛鼻子,在让更多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让广大投资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进而分享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产性和投资性收益。只有这样,国际板的推出才是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国际板才会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曹中铭:券商研报越来越像花瓶
  攀钢钒钛青岛啤酒被升值显然不是偶然的。继中国宝安石墨矿、宁波联合锑矿、深国商晶岛门、涪陵榨菜天价榨菜、冠昊生物的专业补脑残等之后,券商再出雷人研报,其实早就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只不过,投资者不知道的是,今后的券商研报,将会雷到什么程度。
  纵观这些雷人研报,基本上有如下共同点:
  其一,非常吸引市场的眼球。正所谓研报不雷人,投资者就不会雷你。研报没有什么亮点,就不会吸引市场关注的目光。正因为如此,雷人研报才会鱼贯而出。
  其二,研报中存在普遍的浮夸风。相关上市公司或升值潜力巨大,或产品功能奇特,堪称仙丹。青岛啤酒的七倍空间如是,冠昊生物的专业补脑残亦如是。
  其三,闭门造车者不在少数。上述被涉及的诸多上市公司的公告表明,某些研究人员并未进行实地调研,仅凭从网上搜索到的公开资料,却也能杜撰出一份具有深度的价值投资研究报告。
  无论卖方分析师是干什么的,既然是研究报告,客观、公正是研究报告的灵魂。丧失了这一基本原则,任何一份报告都经不起推敲。券商雷人研报之所以遭遇到市场的普遍质疑,其实与其失去了灵魂密切相关。
  当初,为了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与完善治理结构,中国证监会推出了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推出,是市场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独董不独、花瓶独董问题也引起广泛的非议。
  推出独董制度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一些独董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本应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某些上市公司独董,从来不发表独立声音,反而与大股东穿一条裤子,扮演着花瓶的角色。
  事实上,券商的研究报告,也像上市公司的花瓶独董一样,越来越像花瓶。研究报告表面上很亮丽,却没有丝毫的价值,反而成为坑害中小投资者的工具,看看中国宝安攀钢钒钛的K线走势,一切都有了答案。
  根据《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券商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毫无疑问,那些雷人的研报明显属于赤裸裸地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的行为,对于这些忽悠、祸害投资者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券商,从严监管并且严厉处罚其中的违规者才是应有之义。
  券商研报越来越像花瓶,也凸显出目前券商行业的一种生态。但无论如何,券商研报的娱乐化、忽悠化、雷人化、花瓶化等都是不被允许的。毕竟,撰写与发布研究报告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涉及到市场多方的切身利益。
  


  易宪容:调控房价就要打击炒房赚钱效应
  近十年来国内房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住房的赚钱效应。如果不从这个要害之处入手进行调控,那么住房投机逐利者还是会无所不在。
  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已持续了一年有半了。尽管一线城市的房价不再快速上涨,有些城市的住房销售有所下跌,但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绝大多数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不含保障性住房)6月同比仍在继续上升,二三线城市领跑房价。
  有人认为,房地产之所以还在上涨,在于住房刚性需求,房价再高也得有房住。也有人说,房价过高是因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过度;也有人说是房地产开发商对暴利的贪婪等。在笔者看来,诸如此类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都是表象。
  为何住房价格能越飙越高?根本上就在于此时住房是投资品而不再是消费品。消费产品的价格能在有限的供求关系变化中形成,但投资产品的价格则完全由市场预期来决定。而这种市场预期又源自住房投资者对住房政策的理解。
  只有住房成为投机炒作工具、赚钱工具后,企业的暴利、土地财政才有可能形成。
  可以说,近十年来国内房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住房的赚钱效应。如果政府不从这个要害之处入手进行调控,而仅是采取限购、限价、市场管理等措施,那么住房投机逐利者还是会无所不在。
  要让国内房地产市场得到根本上的调整,就得利用成熟市场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如信贷及税收)坚决去除住房市场赚钱效应,去除住房市场的工具性,坚决、全面、严厉地打击住房投机炒作。
  


  许小年:美第三次印钞还债带给中国的两个问题
  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进而消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预计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紧缩政策仍会继续。一旦收紧货币,中小企业融资就更困难了,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很多人认为,这是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选择。实际上,这不是两难问题,而是两个问题。
  货币政策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会面临通货膨胀,原因在于货币超发,银行信贷的失控,货币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广义货币增长27%,GDP增长是8.7%,2010年广义货币增长20%,GDP增长为9.3%,连续两年货币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到三倍,通货膨胀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美国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推出的话,会造成另一轮的全球通货膨胀,这个全球通货膨胀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它的传导期主要是从大宗商品来的。只要美联储一放货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就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后,中国现在是大宗商品最大进口国,一定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继续紧缩银根来对抗新一轮的全球通货膨胀。
  其实,我认为比货币紧缩更重要、更紧迫的是要启动结构性改革而不是政府的规划。改革不会造成经济增长的放缓,正好相反,改革可以促进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不会增加就业压力。让市场进行结构调整而非政府干预,虽然可能导致某些企业、金融机构的倒闭,但这是恢复繁荣的必要条件。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是面向市场的改革,让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政府退出经济,这更为紧迫。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另一个问题,它与货币政策没有关系。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融资渠道狭窄,另一方面是投资渠道狭窄,两个狭窄撞到一块儿去就产生了今天这个现象。货币政策不紧就产生了通货膨胀,紧了中小企业又贷不到款。实际上,这跟货币政策没有关系,这是只有金融改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决方案是开放民间金融,进行金融改革。让民间的、目前在地下运作的钱庄、贷款机构浮到水面上来阳光操作。我认为,单靠国有大型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必须是民间的、草根的、低成本的、社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我本人一直在和浙江的民间信贷机构保持联系,他们的经营状况比外界想象的好很多,不良资产率很低,而且对于贷款的审批很严格,他们会很好的控制风险。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政府只对他们实行最小监管,监管的主要内容一个是资本充足率,第二个是信息披露,要给监管当局披露准确的信息。这些民间小金融机构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
  此外,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恶化,但民企不需要扶持,只需要一个平等待遇。在开放金融,搞金融改革的同时,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还应减税,现在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太重。我们国家过去几年中每年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是20%、30%的增长,年年都比GDP的增长快,这个时候需要减轻企业负担,把财政收入一部分还给老百姓,还富于民,让企业决定这些钱到底怎么花、怎么投资。
  


  陶 冬:与风险共舞
  近几周,市场来来回回地都是那两个故事,大西洋一侧的希腊债务危机,与大西洋另一侧的美国国债上限困局。
  希腊债务危机,以希腊技术性违约告终,迫使民间债权人接受自愿的债务重组,穆迪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连降三级。在此轮希腊拯救计划上,欧洲领袖表现出了罕见的勇气与决断,通过允许EFSF(欧洲财务稳定基金)干预二级债券市场,试图在希腊与其它欧猪国家间打下一道防火墙。尽管还有几家私人银行未表态支持软性债务重组,希债危机短期可以告一段落。
  但是欧洲救援计划,仍未脱离花钱买时间的俗套。的确,希腊通过了财政紧缩案(下届政府会否承认仍是问号),但是整个救援计划并未包括希腊经济脱困的路线图。希腊经济早已失去竞争力,社会福利政策缺少必要的弹性。没有经济恢复活力,就难有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希腊社会逃税成风,税制效率不改善,政府到头来还是无钱还债。笔者相信,希腊危机只是暂缓,而非远去。
  美国债务上限问题,被国会领袖当政治游戏玩着。双方对着电视镜头指责对方的兴趣,大过坐在会议室内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华盛顿的边缘政治会玩到最后一刻。笔者认为,双方在最后一刻妥协的机会比较高,但是也不排除双方达不成协议的可能。不排除美国进入技术性违约之后,国会才出招补救。哪怕国会最后通过议案,提高债务上限,笔者认为信用评级机构都有很大的可能调低美国的主权评级,因为这场政治闹剧,充分显示了华盛顿的政客将自身的政治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仅提高债务上限而不解决结构性财政赤字的根源其实于事无补。
  美国一旦出现违约,势必对金融市场带来震荡,银行去杠杆随时可能导致对风险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不过笔者认为这不会是美元的末日、美债的末日。七十年代英国债务危机,为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画上休止符,因为美元已经可以取代英镑的地位。如今的世界,尚看不到另一个足以全面取代美元的替代储蓄货币,一个有足够容量的可以替代美债的债券市场。
  瑞信通过追踪近两百个货币、信贷、债市、股市、风险指数所编制的全球风险意识图显示,由于欧债、美债危机,市场的风险意识已经进入恐慌区间。当这个风险图处在正常区间时,它与市场走势关联不大。但是如果风险意识抽高两个标准差进入狂热区,或拉低两个标准差进入恐慌区时,市场在三个月内出现拐点的机会很高。笔者无法预言明天会爆出什么风险,市场是升是跌,但是历史经验似乎表明,现在或许已接近市场的转折点。
  


  左小蕾:融资平台发债放行地方债
  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实际上是变相放行了地方债
  日前,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已下发到地方政府,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除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即将发行助力保障房建设外,融资平台的企业债也将加入这一阵营。
  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实际上是变相放行了地方债。《通知》称,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各地按《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规范后继续保留的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应优先用于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只有在满足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需求后,投融资平台公司才能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
  显然,融资平台发债不完全是专为保障性住房融资,明确允许融资规模大于保障性住房需求,用于其他项目的建设。优先只不过强调债券融资在使用上先后排序而已。《通知》实际上是放行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作为地方融资方式的规定。
  地方债研究了多年没有推出,就是许多关键问题并未找到有效的方式解决。这次用企业债的名义放行地方债,也不能回避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要明确融资平台发债产生现金流和债务偿付的明确方案。《通知》称,企业债券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优势,是保障性住房项目市场融资的较好工具。保障性住房属于政府的补贴的社会公益性项目,不是盈利性项目,未来如何支付债券利息和本金,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否则,债券融资的违约风险与政府融资平台前期的银行信贷风险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至于企业债低利率高融资规模的判断,也未必准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可以叫做企业债,但是不能改变其属于变相地方债的事实。变相政府信用担保的背景可能还是会导致高利率的情况,融资规模也就不可能按照企业债来估计。因为是社会公益项目融资,如果发不好,是否会出现强制性摊派情况也很难说,弄得不好银行仍然成为持有主体,企业债的风险仍然转换成银行信贷风险。
  发行企业债的方式是一个解决保障性住房以及地方政府资金的问题的途径。短期内要注意在利用融资平台的企业性质发债的同时,也要利用融资平台来统筹盈利项目和非盈利项目的偿付安排。长期来说要推动政府职能实现真正的转移。政府投资和融资未来应该向社会性项目使用大规模倾斜,这样企业债就过渡到名正言顺的地方债,政府就名正言顺地通过政府财政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
  其次,发债规模不要失控。《通知》中关于符合条件的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的表述,应该说是传递了明确的信息,政府融资平台不仅限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
  政府官员的任期都是3年5年,当期发债支持当期经济增长,但是还债是后任政府的问题,所以各届政府可能有巨大的融资冲动。这应该是融资平台银行融资不受约束地膨胀的原因之一。债务融资应该避免当期使用未来偿付与政府短期任期交替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既然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是地方政府债券,就要保证债券的使用符合政府的职能,不要让保障性住房融资变成获取资金延续投资推动的GDP增长方式,从而阻碍转型的新的突破口。
  


  谢国忠:中国该购买美国股票而不是国债
  中国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在上海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购买美国国债而不是国债。他认为,在美国国债有违约风险,以及美国国家信誉评级有可能被下调的情况下,美国股票比债券更安全。
  他对彭博社说,美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可信赖的替代性选择,美国公司公布了很强劲的盈利状况,并且他们在新兴国家市场的营业额很大。它还说到,尽管从历史标准看,美国股票现在并不便宜,但与美国国债相比,他们是一个更好的投资选择。
  而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市公司的盈利额连续10个季度超过了专家的预期,并且去年的每股盈利额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纪录,也就是每股84.66美元。彭博社的调查显示,分析人士对2011年收入增长的平均预期为17%。
  彭博社报道,中国社科院下属的一研究院的研究员,于(音),认为,美国国债不安全,但人们一直都认为他们是安全的。摩根士丹利亚洲分公司非执行董事长,Stephen Roach说到,由于对美国政府失去兴趣,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偏好已降低。但位于深圳的中国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管理人,杨德龙(音)说到,关于减少美元债务投资的讨论已经有很多年了,但问题是什么才是安全的呢?欧洲也陷入了麻烦。中国需要投资多样化,但任何政府行为都要优先考虑安全性。
  因为新兴国家对于原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谢国忠看好美国能源和农业公司股票。但他并没有指出任何具体的股票。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