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7-27 18:39:5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权威观点:中国经济转型需借力资本市场
  左小蕾:增长无虞 通胀可控
  曹中铭:对操纵市场不立案才是笑话
  黄湘源:股市跌跌不休是对于圈钱无度的强烈抗议
  叶 檀:请拆分铁道部门
  易宪容:若无幸福安宁 高速还有什么意义
  钮文新:美债违约可以有的七大理由
  末日博士再论中国硬着陆:2013年后风险将增至40%
  张五常:中国楼市泡沫是用钢造的 要打破简直愚不可及


  权威观点:中国经济转型需借力资本市场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经济转型成功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这决定了经济的弹性,出问题之后能不能恢复。
  第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总体来说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能力和效率超越商业银行。
  第三,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
  我们今天看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经济体的发展水平,跟其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是一一对应的。
  不仅如此,我们国家的省和省之间、市和市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程度高度相关。北京就比较发达,经济比较发达资本市场也发达。江阴我去了一次,江阴是一个县级市,30多个上市公司,人均GDP是2.4万美元,与欧洲一样。
  资本市场或者说金融产业,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服务服从于经济的发展,这是第一,资本市场要服务于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在二战结束以后,人类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六十年,一共发生过两件事情,在我看来是两件大事。第一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第二,1971年,美国推出纳斯达克,引领了全球发达经济体中,唯一的一个成功经济转型,欧洲、日本都失败了。
  前几年我们说他们失败大家都不相信,现在越来越清楚。中国的创业板推出一定会复制甚至会超越纳斯达克的成功,为什么?因为纳斯达克成功的所有要素我们都有。
  2020年中国经济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希望最好的状态是这样,中国人均GDP现在是4000美元,如果每年7%,10年翻一翻,正好 8000,如果人民币升值20%正好是1万,如果中国的人均GDP1万美元是什么概念?第一,中国人均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口正好是美国的四倍,总量大致赶上美国。第二,人均1万美元的国家,就不太容易出问题了,很多改革的推进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所以这个10年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10年。那么这个10年中怎么去发展中国的经济?最核心的一条,要让更多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而且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分享这个经济的成果,成为中国经济的股东,这是我们最好的办法。
  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贝多广:
  资本市场在转型中发挥战略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应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发挥战略性作用。中国经济结构正面临重大转型机遇,即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拉动,尤其是消费拉动。客观上,消费升级换代已是山雨欲来,然而,从政策上和体制上看,如何加速这一进程仍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推动力。比如,小额贷款和消费信贷等都是刺激民间消费和投资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无疑银行系统可发挥主要作用,尽管现有的中国银行系统需作相当大的改造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但是,资本市场如何在这一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是每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关心的问题。过去两年,资本市场中创业板蓬勃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战略性作用,这一市场才能在未来中国金融版图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中国经济转型需借力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要全心全意的寻找经济转型突破的方向,以及在转型过程中持续受益于经济转型的细分行业和代表性公司,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超越平均水平的收益。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中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变化的挑战时,证券市场都会呈现估值分化的局面,既有的成熟行业相对衰落,一大批新兴行业从无到有、从中小市值转为大市值,并逐步在证券市场中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证券市场通过赋予这些新兴行业以更高估值,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民间私人资本流向这些行业,从而引领经济转型。在这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交互影响、梯次前进的过程中,资本市场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申银万国研究所所长陈晓升:
  资本市场鼓励成长鼓励创新
  与其谈经济转型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如谈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中肩负的使命。资本市场鼓励成长,鼓励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也鼓励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工作就更有效率,企业盈利状况更好;股价更高,反过来补贴在劳动者身上的激励就更强,企业运营就是良性的循环。这才是经济转型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证券日报)


  左小蕾:增长无虞 通胀可控
  日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下半年经济形势。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我们分析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9.5%水平上下。全年通胀水平控制在5%左右,这与当前收入增长水平相匹配。但较长时间的负利率会加大通胀预期压力,从而导致储蓄流出金融体系之外的脱媒运作。金融脱媒成为导致通胀的重要新增货币因素。
  经济增长不会大幅下滑
  2010年投资对GDP增长贡献了5.6个百分点,2011年可以继续保持这个水平;消费去年贡献了3.9个百分点,今年因为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政策变化可能有所下降,但个税调整后匡算可直接增加消费300多亿元,可以部分补偿消费率贡献的下降。我们估计今年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保持在3.5-3.6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去年贸易顺差增长对GDP的贡献是0.8个百分点。今年由于外部市场恢复不及预期,加上进口战略的推进,保守估计今年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将保持在0.4-0.5个百分点之间。
  基于对三驾马车的判断,我们认为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9.5%水平上下是可以预期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仍然是全球最高的。
  通胀水平可控
  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分析认为,通胀形势不会恶化。
  首先,下半年通胀翘尾因素将逐月递减。特别是第四季度翘尾效应已经减弱至1%左右,到今年12月份翘尾影响将基本消失。
  其次,输入型因素效应也将在下半年逐渐减弱。但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宽松美元的货币环境并未改变,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然是下半年的态势。
  资本流入导致外汇占款增加仍然对下半年国内流动性有新的压力。根据央行刚刚发布的外汇储备数据匡算,今年上半年资本项下顺差,贡献的新增外汇储备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贡献外汇占款则超过9700亿元人民币;再加上贸易顺差与实际使用外资导致的外汇占款,这些几乎是今年上半年五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而收回的流动性的全部。下半年国际货币环境没有变化,无风险套利的资本流入动力仍然存在。输入型流动性的新增压力仍然不可掉以轻心,但是货币政策的池子行动仍然可以把流动性管理在合理水平之内。
  第三,国内食品价格是今年较明显的涨价新增因素,但针对性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供给不足,最主要是人工成本上涨和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随着提高猪肉供应相关政策的落实,猪肉供给增加,猪肉价格有望出现回落。在粮食方面,农民惜售,加上投机性囤积居奇行为,也有可能造成本来并不短缺的粮食成为价格水平上升的推手。针对粮食和食品价格问题,发改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效果会逐渐显现。上半年政府把管理通胀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了一揽子政策加大调控力度,政策效果在下半年会逐渐显现,对控制通胀应有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诸多因素,如果更有针对性、更灵活的控通胀政策得到落实,其效果将与上半年调控政策效果叠加,那么全年通胀水平应该可以控制在5%左右的水平上,这与当前收入增长水平相匹配,并且在可承受范围内。
  调控取向不会改变
  上半年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虽然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利率,但是上半年16%的M2增速,超过名义GDP15%的增长水平。更重要的是,民间脱媒信贷增长,可能并没有完全统计进M2的增长之内。
  针对部分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改善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我们相信,下半年会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引导小额信贷公司、地区性银行以及其他民间资金,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而不是全面放松银根一刀切。
  此外,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相信会更加灵活。比如更多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来调控流动性,从而降低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
  此外,货币政策可能会关注负利率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如果CPI增速仍然高位运行,较长时间的负利率会加大通胀预期压力,从而导致储蓄流出金融体系之外脱媒运作,产生货币政策鞭长莫及的货币创造活动。
  从今年上半年M2增长快于名义GDP增长的情况来看,国内金融体制内的流动性并未构成通胀新压力,但体制外脱媒资金的快速周转创造流动性的活动非常活跃,成为导致通胀的重要新增货币因素。负利率长期存在,一定使脱媒活动更加活跃并加大通胀预期。当然负利率的改善,不能完全使金融脱媒得到改善,利率调整也要看综合因素的影响,迅速拉平负利率也并非短期政策目标。


  曹中铭:对操纵市场不立案才是笑话
  股市黑嘴汪建中注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汪建中被没收违法所得1.25亿元,并被处以1.25亿元的罚款,创造了股市违规行为第二大罚款纪录(桂冠由此前的亿安科技案摘得),同时也在于汪建中是国内首例操纵证券市场民事索赔案的主角。


  日前,股民王某诉股市黑嘴汪建中、北京首放公司操纵市场民事赔偿案在北京第二中院开庭。面对中国证监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检察机关以其操纵证券市场罪提起刑事诉讼以及操纵股价案已开庭审理的事实,汪建中的代理律师居然认为此案不具备立案条件,并且认为立案本身就是个笑话,是个错误。汪建中操纵市场,股民进行索赔被立案,真的是个笑话吗?事实才是最好的答案。
  在汪建中的股价操纵案中,汪建中通过控制的账户先买进证券,然后通过北京首放网站等诸多媒体发布所谓的掘金报告的咨询报告进行鼓吹,咨询报告发布后再卖出相关证券,进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这本质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摘桃子行为。更何况,汪建中股价操纵案涉及股票与权证,动用的资金巨大,操纵次数较多,而且获利不菲。
  很明显,汪建中操纵股价获利的1.25亿元,都是从其他投资者的腰包中淘来的,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的交易秩序。对于如此的恶劣行为,除了让其承担刑事责任之外,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否则,那些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权益如何得到保护?
  在索赔案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根据中国证监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汪建中操纵的股票与权证高达38只,让王姓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包括万科等数只股票,那些其他股票与权证的受害者哪去了?其二,由于汪建中操纵股价获利不菲,意味着有千千万万的投资者掉进了其精心设计的陷阱,截至目前,为何只有一位投资者提出了索赔诉讼?其三,在利益受损的投资者中,是否包括某些机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是否出于面子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站上前台?
  与内幕交易一样,操纵股价也是A股市场的一颗 毒瘤。此毒瘤不除,市场的三公原则难以得到体现,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所谓的市场长治久安与健康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汪建中操纵股价案,司法部门受理立案并开庭审理,不仅是正确的、及时的,更是刺向违规者的一把利剑。相反,如果对于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不立案,那才是笑话。
  事实上,A股市场中操纵股价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对同一证券的共进退,即是明显的坐庄与操纵股价行为;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游资凶猛地连续拉升某只个股,不也是在操纵股价吗?类似的情形实在太多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些违规行为似乎是合法合规的,监管部门亦常常是睁只眼闭只眼。
  汪建中操纵市场索赔案在首开先河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警示市场中其他的铤而走险者。监管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揪出市场中更多的 汪建中,并让其站上被告席,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还市场一片净土。否则,那才真的是市场的一大笑话。


  黄湘源:股市跌跌不休是对于圈钱无度的强烈抗议
  为什么中国股市融资额在全球遥遥领先,股指走势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如果对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有所了解,就不难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这一前瞻性的预言,在原计划于2008年封顶的全球第一高楼迪拜塔尚未竣工之际就得到了惊人的应验。就在这一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至今尚未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中国股市这么多年来所孜孜以求的直接融资扩容,其实何尝不也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无形摩天大楼?中国股市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以超过26万亿元的总市值跻身于全球第二,仅次于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股市。不仅如此,中国股市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度融资总额达到10016.32亿元,年度融资额在全球雄踞第一,堪称全球第一摩天大楼。
  与同年中国内地GDP相比,该年度的融资比亦达到2.51%。即使是在美国股市,在其上市与股票增发热度达到最高点时的1998~2001年间,单年最多的融资量也不过是美国GDP的2.35%,比起中国股市来也只能甘居下风。
  中国股市在狂热追求融资扩容上的摩天大楼效应之时,可以说早就忘记了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三个统一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当初中石油、工商银行等融资以数百亿元计的巨无霸逐一登陆股市时,监管部门有时还有那么点小心翼翼,那么,当发行定价体制放开到所谓的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训诫就一股脑儿地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内地股市多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创业板三高发行者,更不缺把股市当了一回又一回的提款机的重组楼脆脆和再融资违章建筑。
  在这方面,银行股的再融资堪称典型。银行股靠一融数百亿元的巨额融资发行上市,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赶英超美的全球市值大哥大,却还在年复一年地靠数百亿元、上千亿元的再融资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抹平信贷坏账不断扩大的风险。银行股就像一座座基础不牢却还在不断地加层拔高的摩天大楼,资金轻而易举的过度集中堆砌,无论对银行体系自身还是对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体经济基础,都意味着风险的巨大积聚。
  在笔者看来,融资领先,股指落后,不啻摩天大楼指数的一个严重警告。它告诉我们,圈钱无度的政绩工程,不仅是需要广大投资者来埋单的,也将是以牺牲中国内地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为代价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也可以说是对于圈钱无度的强烈抗议。


  叶 檀:请拆分铁道部门
  铁路部门出事故是必然的,不出事故是奇怪的。
  一套官僚系统运行精细复杂而市场的高速铁路体系,下场惨烈,温州动车事故就是典型案例。35条生命的逝去,才能换回对铁路运行体制的改革,才能换来铁路市场与监管合一体制的反思。代价太大。
  铁道部是个独立小王国,无人监管,无人负责,仅仅在2010年年底,作为铁道部剥离公检法系统的先行试点,铁路公安的改制工作画上句号,而铁路检察院、铁路法院的改制将正式提上日程。
  这是旧苏联时期的僵化体制,时代已经滚滚向前,两者之间的脱轨是必然现象。
  中国铁路进入大投资、大建设时代,但投资与建设从未遵循市场规则,而由铁路部门、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2010年初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继2009年铁路建设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达6000亿元后,2010年铁路投资达8235亿元,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按照中长期路网规划,未来五年内,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都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3.5万亿元左右。
  如此庞大的投资需要庞大的市场支撑,但我们却看到身为婆婆的铁道部门亲自下场,率旗下公司参与竞争,所谓的市场化不过是行政主导下的权力市场异变。
  南车等上市公司虽然大股东属于母公司,但母公司隶属央企,因此,这些公司的亏损由母公司负责,换言之,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亏损。这些公司不仅在国内负债,在国外的项目同样出现巨额亏损,最终剥离给母公司了事,而上市公司部门则向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融资,以缓解资金困境。
  铁道部本应是铁路公司监管者,现在,却兼建设者、监管者于一身,他们发行政通知,进行市场操作,从风险投资到技术细节,以无所不能的形象向市场昭示权力的力量。如此一来,监管者彻底缺位,市场一片高亢声中的混乱。
  为了解决高铁建设资金,铁道部成立中国铁路投资总公司,并与地方政府下属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铁道部的下属投资公司事实上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风险投资公司。不知道铁路部门凭什么认为自己的风投能力高出市场化风投公司一筹?
  通过债券市场与证券市场,铁道部仍未能满足融资饥渴症,在2010年年初,时任铁道部长刘志军提出大力推进已经成熟的股改项目上市的准备工作,择机上市融资。
  铁道部下属铁路局既是铁道部的下级,也是一个个权力庞大的子公司。根据铁道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合资铁路铁道部出资人代表管理的指导意见》,截至2008年6月30日,铁路共组建合资公司77家,其中已有33家投入运营。以此次被查处的上海铁路局为例,继2009年完成建设投资878.99亿元后,上海铁路局在2010年建项目达39个,全年基建投资预计超过1000亿元。此次发生追尾事故的温州,受到了浙江地方政府与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合资铁路大多采取委托运营管理模式,协议签署后铁道部方代表--地方铁路局将负责铁路运输的相关业务,具体包括安全、运营和调度等,当地铁路局在沿海铁路浙江段中具有铁路方出资代表和运输管理总承包商的双重身份。
  地方政府与铁路建设部门形成合力,将高铁与高铁站的属地作为推动当地人流、物流与资金流、房产流的重要渠道。地方政府不可能成为地方铁路部门的监管者,更不可能对投资效率、对当地公民的财产权力等尽最大责任。
  中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高铁投资潮,居然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跟进监管,急于推进城市化的地方部门推波助澜--如何杜绝此间贪腐?
  我们看到了官僚系统典型的盲目傲慢,把丧事当喜事办的特色。
  事故发生几小时前,在第三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上,铁道部总工程师、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坚定表示:中国高铁的安全保障是可靠的。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意图将报道当作文件与感人事迹的汇总,失去了人性本该有的反应。幸亏被及时纠偏,没有将一场灾难,当作一场百年不遇的宣传契机。
  目前调查结果尚未出台,迄今为止惟一的处理结果是,7月24日铁道部党组决定,对发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的副局长何胜利予以免职,并进行调查。
  撤职查办固然应该,但无法改变铁路建设中的监管者缺位,没有根治市场与行政不分的顽疾,不可能堵截贪腐漏洞。
  尽快拆分铁道部门,让铁道部变成铁监会,成为彻底的监管者,下属铁路公司、投资公司、设备公司成为彻底的市场主体,才能让我国的铁路建设摆脱在大干快上中噩梦不断险恶境地。


  易宪容:若无幸福安宁 高速还有什么意义
  但愿7·23动车特大事故,能促使各方对当下经济运行方式进行深度反思。要抑制政府工程扩张之势,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增加,不仅意味着器物与工具的现代化,而是要让这种经济增长可持续,让每个人生活在更低的风险之中,生活得更有尊严与自由。
  7·23动车特大交通事故原因究竟是什么?有种答复说,主要原因是天气、是动车系统运行失灵的技术,也有说法,是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没有走上现代化的问题,中国高铁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等。不过,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中国高铁的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无论是天气原因还是技术及人为原因,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与片面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避免中国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动用多种资源让高铁出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短短3年,中国高速铁路营运里数、在建里数全球第一,旅客的运送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暴发式增长,日均旅客发送量增加2.6倍。不过,中国高速铁路这种超高速增长,是政府以过度使用种种资源的基础上来完成的。比如说,信贷资金的过度使用,政府让最廉价的银行信贷资金涌入高速铁路各项目,从而使得铁路部门的资产负债率奇高。比如,目前国内运营较好的北京-天津高速铁路,要实现盈利需有很长时间。还有,高速铁路各种技术过度使用,尤其是安全保障技术,远远跟不上高速铁路这样超高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没有把其技术的系统性、稳定性及运营安全性放在首位。
  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许多部门的经济政策就是大力鼓励过度使用各种资源,比如说过度使用信贷体系及金融体系(2009年至2010年银行信贷增长速度是1998年至2002年年均增长的6倍多)、过度开发土地、过度开发矿产资源、过度使用现有的技术等发展模式等等。
  在这种过度使用种种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GDP是上去了,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地方政府业绩亮丽了,但结果不仅严重透支了未来经济发展,损害未来经济发展之环境,使得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更为严重的是,过度使用各种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还可能加剧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使得绝大多数人所面临的经济及社会风险更高。从这个角度看,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给当前中国经济片面求快、过度消耗资源的增长模式敲响了警钟。
  还有,7·23动车事件还与当前的新国企制度有关。可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铁路是国有企业最为坚固的堡垒,也被认为当前新国企的典范。在不少人看来,当前的新国企完全走出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困境,成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因为,这种新国企不仅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主导整个国家经济走势,而且新国企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当然应该看到,这几年国有企业确实有所发展与进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新国企的发展并非建立在新机制的基础上,而仍是建立在政府向企业注入更多的实质性资产及政策性资源的基础上。比如说,国内大型国有银行,就是建立在政府注资、向市场融资政策性注入、政府对利率及信贷严格管制的政策性获益这样的基础上的,从而使得这些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其运作收益可归自己,其成本及风险则让整个社会来承担。高铁的建设与运行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高铁的建设与运行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大量的实质性及政策性资源,由于其运行的收益可归本部门,其成本及风险则可转移到整个社会来承担,那么其管理体制倚轻倚重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毫无疑问,如果不改变这种完全由国有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垄断主导的高速铁路运作模式,高速铁路运作安全性及效果始终是难以让人放心的。
  再往深层推,政府愿意向以新国企为主导的高速铁路注入更多实质性资源及政策性资源,或与政府总是希望掌控经济活动思路有关。近十年,尽管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尽管市场经济这种长足的发展并非容易逆转,但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渗透则是越来越普遍。政府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政府管控的范围在扩大,政府调控经济的力度在加大。可以说,如果这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生活的思维模式不改变,客观上积集了多种形式的越来越高的风险。
  但愿7·23动车特大事故,能促使各方对当下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度反思。要管住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抑制政府功能扩大之势,政府工程扩张之势,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意味器物与工具的现代化,而是要让这种经济增长可持续。至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最为核心的概念,就是如何让每个人生活在更低的风险之中,生活得更有尊严与自由。
  如果不是这样,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意义又何在呢?


  钮文新:美债违约可以有的七大理由
  美国白宫和国会巨头22日晚再一次谈判破裂,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博纳在会议前夕,突然宣布中断与白宫谈判,并指责后者要求将未来10年加税额度再提高4000亿美元,且拒绝增加社保开支削减规模。一直表现冷静的总统奥巴马首次承认违约可能性。对此,财经评论员钮文新在博文中指出,此举反映出美国的东部利益集团在逼迫美国政府债务违约。其迫使奥巴马政府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不增加税收,以此作为借口,真实目的则是实现债务违约。文章认为到目前为止,看不出美国债务违约对美国有特大或致命的打击。只要金融霸权、军事霸权和舆论霸权还都在美国人手里,赖账对美国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文章同时列出七点理由支持上述观点。
  理由一:旧债不赖,新债何来?
  已经十分微弱的美国产业资本不可能迅速成长,而共和党绝对不允许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离开金融主导的路线。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可能出现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又必须恢复增长、增强实力、加大负债能力,那怎么办?先把旧债赖掉。
  理由二:美债被售赢家依旧
  当世界中、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替代美元,改变不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之时,美国有条件这样做。就算违约,各国抛售了美国债券,去买黄金、买商品。最多全球经济滞胀。而拉高商品价格的同时,最大的赢家依然是美国东部利益集团。
  理由三:是买美债呢,还是买美债呢?
  如果各国为控制物价而不敢去买商品,那唯一选择就是去买美国国债。甚至,美国债务违约,各国都不会抛售美债。因为美国债券价格大跌,除美国之外,这个世界上将没有赢家。
  理由四:已是鸡头不当凤尾 降级奈我何?
  美国东部利益集团根本不担心美国国债被降级。因为,欧债都到垃圾级别了,各个评级公司又借助地方债务平台的问题压低了中国的债务信用等级。其它国家的金融市场又没有这样大的容量。所以,就算美国债券信用被调低一、两个等级,一点都不妨碍美债在全球的最高信用等级。
  理由五:印钞--逃债的最佳路径
  美债遭抛售谁接盘?美联储。美联储会适当接盘,以维护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投放大了基础货币。因为印钞是逃债最佳路径。从而造成全球物价飞涨。用美元通胀的手段打劫世界。
  理由六:化整为零术
  美国赖账后,很快将大幅减低其债务率。试想:如果一美元债务变成0.5元,美国债务在GDP中的占比当即便会减少50%。债务率从70%,瞬间就会降到35%。如果美国此时提出债务重组,把短期债务变成长期债务,让债权人豁免利息,将最长债务期限提高到60年,再用一些可以出售的垃圾资产抵债,美国的债务问题不出两年就解决了。
  理由七:民主党捕蝉共和党在后
  尽管民主党当政,但美国的实际权利却在共和党手中。在危机爆发的当口,共和党也乐得民主党出面当恶人、挨骂,一切障碍已经被民主党清理干净后,共和党再日后接盘。最佳策略为,等到微机化解,经济恢复健康,又轮到共和党执政了,一举两得。
  当然,并不是一点点指望都没有了。美国提高债务上限,不出现违约的唯一指望就是:奥巴马政府全面妥协。那将是全球经济的一件幸事,至少可以暂度难关。但文章认为,即便如此,还将有下一次更加艰苦的谈判,违约风险还会卷土重来。
  作者介绍:
  钮文新:现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首席新闻评论员、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资深顾问、CCTV《投资大参考》资深顾问。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