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 丽
在如今的资本市场有这样一个怪现象,无论缺不缺钱,有的上市公司都要以各种名堂,抓住一切机会大笔融资,“真金白银”大量注入,却丝毫不见成效,企业仍旧日渐不堪重负,业绩节节败退。
7月16日,
高鸿股份公开向二级市场进行第三次增发,公告称
,拟以不低于8.87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不超过1.6亿股,募集不超过13.64亿元,投向三个项目外加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还记得上两次
高鸿股份融资之际,大肆宣扬增发项目的广阔前景,可事实上效果相差甚远。
增发意图早就广泛流传市场之际,定向增发项目竟然“重拾旧梗”且饱受质疑。如今看来,这三个项目似乎大有“填空”之嫌,为了增发而增发,似乎二级市场“圈钱”手法越发猖狂和不修边幅。
硬“挤”出来的增发
“大股东注资”太虚
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犹抱琵琶半遮面”似乎在当今的资本市场广为流行,上市公司利好消息不断,先在二级市场重磅利好烟雾弹的掩护下,股价节节高升,引发人们无尽猜想,市场预期“大大地好”。当烟雾散尽之后,也无非就是那么“一亩二分地”。
根据
高鸿股份此次增发方案,控股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将以不低于1亿元现金认购。
由定向增发引发的大股东将注资传闻,让业绩长年不济的
高鸿股份,股价在二级市场风风火火。17日,
高鸿股份拟定向增发募资不超过13.64亿元的增发预案发布,该股开盘全天牢牢封死涨停板。
去年以来,
高鸿股份就一直伴随有资产注入猜测,传言虚虚实实。去年3月,坊间便有了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欲大幅增持,
高鸿股份欲从“大唐系”央企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惟妙惟肖。直至今年五月份达到鼎盛,在大股东资金注入传闻的助推下,5月13日
高鸿股份一度涨停。
高鸿股份募集资金项目还未敲定之际,关于增发之说早就流传出去,且更派生出大股东注入新资产之说,股价更是一路上爬。去年11月份,
高鸿股份大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火速减持175万股。
此次增发被市场人士质疑:配合股价,大股东有高抛后低价定增之嫌。
“在消息封锁之时,市场游资变动较大,公司股价发生异动,为了其他股东不受影响,公司站在对中小股东负责角度,将增发及时跟大家通告。”对于增发消息外流,
高鸿股份证券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奇怪的是,对方称自己是证券事务代表,而记者发现原证代肖湘涛在去年12月就已因个人原因辞职,公司也未公开表示另任新人。
然而,针对增发消息早已公布,细节披露时间节点。
高鸿股份证券部人士解释说:“由于增发项目不确定性很多,项目是否确定发行,可研报告和各种数据测算需要时间,在筹备阶段未明确说明。”
三次增发资金输血不见效
有何理由不分红?
高鸿股份自1998年上市至今,11年来从未分红派息,被外界称为一毛不拔。
资本市场上惯有“铁公鸡”之称,丝毫不顾忌。一年前
高鸿股份的增发还历历在目,尽管账面还有上次融资的近一亿未来得及使用,如今
高鸿股份迫不及待伸出第三次“要钱”之手。
对于不分红问题,
高鸿股份上述证券部人士表示:“这是历史问题。重组之后,对应的亏损每年要弥补,没有办法保证盈利多少,弥补多少亏损,至于哪年能够分红,这是未来的事情,希望可以达到,但是外部变化是非常大的。”
她告诉记者:“公司也有美好愿景,但必须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再考虑分红。不能只看重眼前微小利益,而应该从长远利益来看。”
试问,如果眼前都做不好,只进不出,股东利益又如何保证?
“公司业务大部分处于研发时期,如果不大量投入,在大环境变化剧烈情况下,如果不能达到盈利,又怎样能回报股东呢?如百度、谷歌,他们成立之初,成长时期都是需要大规模投入。进行长期积累,当拥有了这些技术等壁垒,在行业内地位将是长期不可动摇的。”上述
高鸿股份人士表认为。
“那么,形成规模需要多久?”
答曰:“有可能是几年,有可能是几十年。”
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号称“美好的愿景”。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