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美国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黄金价格7月18日冲上每盎司1600美元,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也随之蠢蠢欲动。
黄金价格摆脱美元强弱的束缚已不是新鲜事,但此时此刻再创新高,是不是意味着世界对美元的信心进一步丧失?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导世界经济认知之后,黄金就被当作一种普通的商品,而其货币属性被西方彻底否定了。原因就是,美国人希望世界更看重美元。读过现代经济学的人或许都知道,美元最安全,美元债券风险最小,流动性最好,这基本就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是被默认的真理。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总共30多年的时间里,黄金的价值就一直在被一只无形的手抑制。1985年,纽约棉花交易所编制美元指数,并推出了美元指数期货。从那时到现在,黄金价格和美元指数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美元指数从开盘之后的125点下跌到80点,而黄金一直在400美元每盎司上下横盘;1995年之后,美国开始执行强势美元政策,直至2001年,美元指数重新回到120点,而此时的黄金价格从400美元跌到250美元;2002年之后,美国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从2002年到2008年的6年时间,美元指数从120点回到80点,而黄金迎来大牛市,价格从250美元一路涨到660美元。
无论涨幅谁大谁小,1995年之后到2008年--13年的时间里,黄金和所有大宗商品一样,与美元指数保持着负相关关系--美元升值,商品价格下跌;美元贬值,商品价格上涨。
但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元指数和黄金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未来,黄金将摆脱美元,而走出独立行情。就是说:不管美元涨跌,黄金价格该涨则涨,该跌则跌。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原因一,这场危机不是简单的金融危机,而是美元的危机,是美国30年债务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到尽头、行将解体的危机;原因二,美元情况越坏,黄金的国际货币属性越被重视,黄金价格越是坚挺。
注意,这里指的美元情况的好坏,不是美元指数的涨与跌,而是美国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美元货币强弱。所以,不管美元指数涨跌,黄金价格的刚性上涨,说明美元遇到了非常大的信任危机。
毋庸置疑,此次危机中,从超主权货币的提出到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的呼声,从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在IMF中的份额到美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大有失去全世界最高债信等级之势,等等,都是美元危机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证明了我们2008年的判断,关于这场危机的性质,2008年11月10日发表在《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文章《美国会破产吗?》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从技术层面看,美国实际上已经破产了。而今天世界所担心的美国债务违约,其实质正是美国已现破产之相。
有人说黄金价格有泡沫,对吗?很难说清。因为,黄金的真实价值到底应当是多少钱一盎司无法衡量,而说黄金泡沫的人也没有告诉我们。但可以说清楚的是:黄金要是有泡沫,那前提是美元有泡沫,是美元的泡沫构建了黄金的泡沫,而且催生了石油等一切大宗商品的泡沫。
所以,黄金价格越是刚性上涨,美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越大。
黄湘源:中国A股的摩天大楼指数魔咒
为什么中国股市融资额在全球遥遥领先,股指走势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如果对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有所了解,就不难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发现,经济衰退或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高楼落成的前后。这一前瞻性的预言,在原计划于2008年封顶的全球第一高楼迪拜塔尚未竣工之际就得到了惊人的应验。就在这一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至今尚未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中国股市这么多年来所孜孜以求的直接融资扩容,其实何尝不也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无形摩天大楼?中国股市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以超过26万亿元的总市值跻身于全球第二,仅次于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股市。不仅如此,中国股市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度融资总额达到10016.32亿元,年度融资额在全球雄踞第一,堪称全球第一摩天大楼。
与同年中国内地GDP相比,该年度的融资比亦达到2.51%。即使是在美国股市,在其上市与股票增发热度达到最高点时的1998~2001年间,单年最多的融资量也不过是美国GDP的2.35%,比起中国股市来也只能甘居下风。
中国股市在狂热追求融资扩容上的摩天大楼效应之时,可以说早就忘记了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三个统一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当初中石油、工商银行等融资以数百亿元计的巨无霸逐一登陆股市时,监管部门有时还有那么点小心翼翼,那么,当发行定价体制放开到所谓的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训诫就一股脑儿地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内地股市多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创业板三高发行者,更不缺把股市当了一回又一回的提款机的重组楼脆脆和再融资违章建筑。
在这方面,银行股的再融资堪称典型。银行股靠一融数百亿元的巨额融资发行上市,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赶英超美的全球市值大哥大,却还在年复一年地靠数百亿元、上千亿元的再融资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抹平信贷坏账不断扩大的风险。银行股就像一座座基础不牢却还在不断地加层拔高的摩天大楼,资金轻而易举的过度集中堆砌,无论对银行体系自身还是对与之息息相关的整体经济基础,都意味着风险的巨大积聚。
在笔者看来,融资领先,股指落后,不啻摩天大楼指数的一个严重警告。它告诉我们,圈钱无度的政绩工程,不仅是需要广大投资者来埋单的,也将是以牺牲中国内地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为代价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也可以说是对于圈钱无度的强烈抗议。
罗杰斯:美国已丧失AAA评等 正在做空美债
美国著名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周一表示,美国政府优质AAA主权评等已经丧失,他正在做空美国国债。罗杰斯今年5月10日首度向外界传递他正在做空美债与增持美元的信号。
罗杰斯昨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主权债务已经失去AAA评等,谁在乎信评机构穆迪说什么?白宫和国会共和党人有关举债上限谈判至今未能达成协议,市场担忧美国债务陷入违约,国际信评机构纷纷警告美国主权评等将被调降。
罗杰斯此前曾批评信评机构,他称,真不知到他们在等什么?美国早该被调降评等了。罗杰斯批评惠誉评级指出,惠誉在扯什么?他们在等什么?美国早该被调降评等了,数年前就该被调降了,至今信评机构已经错了10至15年了,美国破产了,他们到底在扯什么?
在谈到美国国债投资时,罗杰斯表示,我不会以3%、4%、5%还是你可以列出的任何利率买入美国30年期国债,把手中的美国借给美国财政部。6月10日我就在做空美债。正如我们所说到的,我在做空美国债市。
以看涨大宗商品著称的罗杰斯7月4日表示,他正在做空30年期美国国债,并可能会考虑做空5年和10年期国债。罗杰斯表示,美国国债市场是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些泡沫的市场之一。
不过,他承认,美国国债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因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日益提升。他表示,国债有可能反弹,我可能被迫补空,但我正在做空该债券,并计划在未来几周或下月或明年某个时期做空其中绝大部分。
尽管对美国经济持有悲观看法,但罗杰斯表示,他正在做多美元和欧元,但就现在来说,他选择增持美元而非欧元。
郎咸平:高铁时代的恐慌
温州动车追尾是如此的让人痛心。近期高铁意外频发,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搞高铁?之前我们说过了经济为何恐慌,通胀我们慌,房价我们慌,现在,铁道部引以为豪的高铁给我们制造了更大的恐慌。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铁道部是这么说的,这位铁老大认为,包括以前的新闻发言人,包括现在的铁道部的领导,在接受记者提问的时候都会说,要解决春运难问题,我们就要加大运力,提高运速,而如果我们想把这个运输能力提上去的话,我们就必须搞高铁,也就是要更快地到。比如过去是50个小时到,现在5个小时到,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问题在于,我们铁道部的同志完全搞错了。增加运力是什么意思?是要增加火车发车的密度。比如说上海到南京的路线,原来是两种动车,一个是250公里每小时,一个是160公里每小时。注意,这两个数字非常重要,各位想想看,如果一条铁路,它的火车都是跑250公里每小时的话呢,它就可以一趟接一趟地跑,不需要等候。可是如果这个铁路一会儿是300公里的,一会儿是100公里的,如果再加上更慢的货车的话,那是不是就要排队等了?那这个密度肯定就稀松了。
就拿日本、德国的铁路来说吧,它们的速度不是最快的,德国高铁的水平大部分是我们动车的水平,基本达不到350公里每小时的,大概也就一两百公里吧。但是,它们运输的密度是我们高铁的30倍,而且非常稳定。因此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说德国高铁的密度是我们的30倍,那就说明我们还有往上走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软件的问题,而不是硬件的问题。而且我们目前绝对有能力让人人都能买到票,完全解决运输的问题。这些铁道部门的同志们完全不晓得什么叫做铁路经济学。铁路经济学要的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不是追求更快,而是讲究密。而在达到密之前,每一列火车跑的速度必须是一样的,这样才能一列接一列地跑,才能密,才能达到30倍的运力。当然,其实对于我们来讲,不要说30倍,只要增加3倍我们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还有这个所谓的能达到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各位不要被这个宣传误导了,各位晓不晓得,整个从南京到上海,能跑到350公里时速的路段只有12公里,其他路段不是曲度太大,就是地质不稳,速度根本快不起来的,只能在100到250公里之间运行,所以它的速度和动车是一样的。从上海到无锡,一列高铁叫G7003,全程要1小时7分钟,但是D307只要58分钟,你看到没有,动车还比较快些,这样的话,你这个高铁还有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资源的浪费吗?这种大量的浪费,谁来负责?而且,这也完全违背了我上面阐述的铁路经济学,因为你没有密度嘛。
所以说,我们的铁路部门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我们提速的目的。我们提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效率没有提高,你光是解决速度有什么用呢?对于我们铁路部门来说什么是效率,效率实际上就是把千百万人在春运的时候运回家。我们应该关切的是,让这列火车尽可能多地把人运回家,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尽可能快地回家。更搞笑的是,在这种运力紧张的时候,我们又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创造力,搞了个超级豪华软卧,我们老百姓需要这个东西吗?还有一些人吹嘘说,这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有市场的。我发现啊,我们自我感觉实在不是一般的良好。
请各位想一想,现在我们国家不是把大量资源投放在解决铁路运力的密度上,就是我刚才讲的,不是增加绿皮火车的运力,而是把大量资源投到一些毫不实际的高铁和动车上。
现在更可怕的是什么?我们产生了高铁崇拜,叫做高铁大跃进,这个高铁大跃进本身,真是太可怕了。我举个例子,在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在2020年之前要兴建的高铁是画实线的,2020年之后呢,考虑要建高铁的,或重新规划的画虚线,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的虚线现在都变成了实线,比如说郑渝高铁、昌吉赣高铁,还有赣州到深圳的高铁等等,它们应该都是画虚线的,结果现在的计划是要在2013年通车!还有,新疆也规划了3000公里高铁,它竟然也需要高铁!我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还有从昆明到拉萨的高铁,昆明段也在兴建,各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老百姓致富,是要让老百姓更富裕,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用那么多钱和精力搞个高铁。
如果是为了老百姓致富的话,搞些绿皮车的建设完全够用了,搞高铁的话,可不是为了老百姓更富裕,而是为了旅游的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的建议是什么呢?取消动车,取消高铁。当然不是完全取消了,只是不要再大举兴建这些东西了,这些都是好看的好玩的,我们统统不要,我们希望铁道部门能够让绿皮火车增加密度,固定时速的密度,能够像日本、德国一样,增加几十倍的运力,这不但不需要多加钱,相反还可以降低成本,然后票价还可以下降,让老百姓真的能够又快又便宜地回家过年。
现在每年需要我们铁路输送的是2.3亿人,对不对?大概总收入是240亿,那你拿出120亿来,让老百姓票价减一半可不可以?学生票价可以减一半,农民工为什么不可以呢?你这个暴利为什么不能拿来回馈给我们老百姓呢?我们今天的要求是什么?是要求铁路拿出一半的收入,让老百姓票价减半,同时我们还要求,不要搞高铁大跃进,要回归过去的淳朴,要藏富于民。如何藏富呢?增加绿皮火车的密度。这是我们的建议。要知道,高铁规划就是两三万亿,而每年春运2.3亿人次,其收入才240亿,这就意味着投在高铁的这三万亿的资金,能让我们的春运免费100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有必要搞高铁吗?现在有句口号,叫高铁开启幸福时代,那我的呼吁就是绿皮车让民众回归幸福时代。
各位知道让我们铁道部官员感到骄傲的是什么吗?是我们高铁的长度全世界排第一,我们高铁的速度全世界排第一。但是各位晓不晓得,我们这个高铁的成本为什么这么高?如果你问相关人士的话,他们基本都会说,不是我们收费高,而是成本高。为什么成本高?因为有技术转让费。
他们自己吹牛说我们掌握高铁的关键技术。各位知道这些人是如何定义掌握关键技术的吗?非常可笑的,他们认为,超过15%以上的技术是我们的,就算我们掌握了关键技术,虽然85%是向别人买来的,只要自己占15%,就算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那各位晓不晓得,我们为此要交多少钱?我告诉你,每一列高铁列车,我们大概要交2.5亿元人民币,在这之外还有8000万欧元的技术转让费。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我们得面子,外资得实惠。
像这种铁路大跃进的疯狂之后,铁道部不小心吐露了我们的负债比例,是56%。怎么得出来的?我们做了一个计算,全国铁路的年收入大概3778亿元人民币,盈亏刚好平衡,不赚钱。但是如果建高铁的话,至少需要2万亿,那么一年利息支出大概就是500亿,我请问,你还这个利息的钱从哪里来?即使我们把慢车和快车都停掉,全部被高铁,被动车,大概收入也只能增加5%,也就是200亿,这200亿还不够交500亿的利息支出,这还不算本金。那你这笔账是怎么算的?最后由谁来买单?说到底还不是慢慢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大量资源转到政府手中,转到外资手中,我们老百姓呢,就更贫穷,消费能力更低,内需更拉不动。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词叫适当的发展模式,就是Properly。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基础建设千万不能超前,为什么?因为它占用了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拿这个资源用来创新、创业,让企业创造利润,让老百姓更富裕,做到藏富于民。等到我们老百姓真正需要用到高速公路的时候,需要用到高铁的时候再建。因为这个东西非常贵,一下就几万亿,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资源都用到超前的高铁,超前的高速公路上的话,我们如何藏富于民?要知道,一旦花了就没有了,大量的资源流失之后,企业利润下降,老百姓消费下降,经济随之下滑。这叫什么?越建设,越发展,老百姓越贫穷。这是一种失当,而不是适当。
尹中立:下半年股市不会比上半年好
2011年初,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对于我国的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房价)而言,2011年需要关注国内物价及美元汇率的走势。物价的走势决定货币政策的松紧,而美元指数的趋势则关系到资本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物价上升对股市来说只是小风险,大风险来自美元的反转。现在时间已至7月底,笔者的这个判断依然有效。
物价上涨对股市压力大
年初,很多大行都预测,今年的物价将前高后低,最高点在6、7月份,货币政策的操作应该是上半年紧缩而下半年放松,因此股市应该是先抑后扬。6月份的CPI如大家预测的一样,创3年新高,市场期待物价从8月份开始回落。
但笔者一直认为,今年的物价上半年较高,而下半年即使统计翘尾因素减弱,也难以像市场期待的那样快速回落。因为当前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基础是货币超发,这个因素并没有消除。从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看,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主要因素,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是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而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原因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些因素都依然存在。简而言之,当前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的,而不是供求关系导致的。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服务类价格的上涨。从2011年5月份的物价走势看,食品价格有所下跌(环比为-0.3%),而房租、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成为新的涨价因素。导致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与农产品类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引发的成本推动。
股市在第一季度走出了一段不错的行情,但上证综指运行到3100点附近时,缺少基本面的配合,股价再次探底。进入7月份,市场开始憧憬货币政策放松,股价从2600点开始反弹。但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并没有传出宏观政策放松的信号,控制物价仍然是下半年的首要任务,同时,重申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
因此,股价向上突破2800点的概率极小,向下寻找支撑是大概率事件,今年下半年的股市不会比上半年更好。
货币只能收紧,不会放松
从表象看,今年上半年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市场感觉资金紧张,似乎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其实不然。
实际上,现在提准只是为了对冲到期的央票和外汇占款。从融资规模看,货币政策只能说是中性的。从年初的计划看,今年的信贷规模比2010年稍有减少,多数预测为7.5万亿元左右。从实际情况看,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4.17万亿元,与大家的预测基本一致,但社会融资增量为7.76万亿元,与2010年上半年基本持平(减少了3300亿元),比正常年份还是多出30%以上。也就是说,并没有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资金紧张也是事实,它是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的后遗症,是政府投资规模过大占用了过多信贷资源的结果。正确的解决途径是压缩政府投资规模。但很多项目是2009年上的,现在没有收尾,资金却又出了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的50%是靠融资的,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27万亿元,融资规模约为14万亿元,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至少比2010年多20%,总规模应在32.5万亿元左右,需要配套的融资规模是16万亿元左右。如果将融资规模控制在去年的14万亿元,资金自然紧张。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银行首先要满足国有企业及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民营企业的贷款就被压缩。
如果不压缩,每年增加十几万亿的货币投放,物价稳定将是很大的问题。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稳定物价是第一位的工作,显然,资金紧张的问题在今年下半年还不会缓解。在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市场利率将继续上升或保持高位,股市、楼市价格都会受压。
蓝筹股为什么没行情
自2009年以来,以银行为代表的蓝筹股估值逐渐降低,引起了很多投资者关注。
有人认为,蓝筹股估值很低,有投资价值。这个结论需要认真分析。从蓝筹股的行业分类看,主要是银行、钢铁、石油、石化、煤炭等,这些都属于强周期性行业。周期性行业的股票估值与周期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当周期从顶端回落时,估值必然很低,低估值反映了市场对未来悲观的预期。以银行股为例,尽管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银行股的业绩表现优异,盈利增长速度都在30%以上,但市场对10.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的担忧无法释怀,尤其是近期少数融资平台出现违约的迹象后,担忧变成了恐惧。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蓝筹股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以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为最重要的目标,为股东盈利是次要目标。这样的企业对国家有利,对小股东不利。再以银行为例,在2009年,中央一声令下,纷纷放贷款,将风险暂时搁置起来,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对小股东不利的。
从投资者结构看,投资蓝筹股的主要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私募基金及散户投资者对蓝筹股没有兴趣(除非蓝筹股形成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基金规模扩张的快慢就决定了蓝筹股股价上涨的速度。2008年以后,基金的总规模一直没有摆脱净减少的悲惨命运,而2009年在业绩大增的情况下,基金规模也是缩水的。蓝筹股的主力买家不断缩水,蓝筹股股价当然只有不断下跌了。假如出现2007年的情形,基金投资者疯狂买基金,则蓝筹股将有大牛市行情了。
展望未来,只要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基金的总规模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则蓝筹股会持续低迷。蓝筹股的估值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创业板和中小板风险很高
在蓝筹股整体没戏的情况下,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是否有机会?如果时间倒回到2010年,答案或许是肯定的。2010年很多基金因为积极配置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而获得成功,但这是暂时的。依笔者之见,这些公司存在以下风险隐患:
首先,估值过高。按照正常的市场定价标准,小型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较差的,市场应该有更高的风险溢价。简单来说,同一个行业内的小公司的估值应该比大公司低,而现在的市场正好相反。有人说,小公司的成长性好,应该给予高溢价。但看看这些小公司,很多已经经营十几年了,如果有高成长性,早应该成长成大公司了,这些公司在过去没有高成长性,将来怎么能保证它的高成长性?
其次,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充满陷阱。从招股说明书看,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市前的一年的利润都有快速的上涨,如一家上市不久的公司,2009年的每股利润只有0.2元,但2010年就变成了每股1.5元,公司解释是产品价格大幅度涨价所致。既然产品价格可以大幅度涨价,那么该产品就存在跌价的风险。可见,人为粉饰报表的迹象非常明显。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这些公司大多属于人造美女,在美丽的报表之下潜藏着重重危机。
再次,存在流动性陷阱。去年不少基金在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时,感觉很爽,用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把股价推高,但当资金需要减持时就傻眼了,根本卖不出去。许多股票在今年上半年价格被腰斩,但基金无法脱身。尤其是潜伏其中的PE们开始减持时,资本市场的残酷本性将彻底暴露。
邱 林:千万别相信中国五年超美的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在一份报告中做出了一个惊人预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时间为2016年。这一速度快过人们先前的预想,此前,多数分析师认为美国让出最大经济体地位将在数十年后。根据这份报告推算结果,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16年从现在的11.2万亿美元上升至1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
与此同时,皮尤全球态度调查7月14日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先超级大国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民众的认可。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则为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表示担忧。这种看法在西欧尤为普遍,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至少有60%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最终会取代美国。
自2010年底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何时会超过美国的预测一个接着一个,许多国外机构把这个话题炒作得热闹非常。这些看似可笑的预测,也许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无疑是亲切而振奋的,你不能说这种奉承有多少的恶意,不过如果信以为真,则可能会陷入尴尬的苦恼。
不过,这当中也有不同声音。《中国崛起》一书的作者施米特认为这种预测低估了美国的制度优势。对于中国可能过于乐观。美国的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衰退危机和风险,但美国的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总是能够摆脱危机,保持增长。人们在看待中国的时候则可能过于乐观。经济发展从来都没有直线进行的。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美国的经济要素从量到质都稳居世界鳌头。
施米特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站在今天来展望,2016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预测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许多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占比相对下降。1960年美国的GDP占世界的40%,到2008年约占23%。1960年美国商品出口约占全球的l6%,而到2010年已降至8%。但美国的经济总量仍是世界第一。
事实上,即使到了2016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72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为57330美元。2010年美国GDP总量达12万亿美元,等于中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尤其在各种经济指标面前,美国经济量的相对下降并不是问题,其他国家的增量并不必然提高其发展质量,而美国的质量指标并无衰落迹象。
那么,为什么国外机构总是喜欢将中国超越美国当成一个话题来反复讨论?答案可能有好几个,一是没话找话,跟中国套近乎;二是自我的警觉;三是希望以此话题达到某些战略目的,如逼迫人民币升值、加速中国垄断市场的开放速度等等;四是众多预言中的一个,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西方媒体曾无数次预言日本、欧盟甚至印度将超越美国,中国无非是这些假想对手中的一个。
有一个突出的例证是,美国政府要增加军备预算,中国将超过美国,对美国形成威胁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一般来说,只要政府提供中国的相关数据,美国国会就会下令展开调查,然后国会议员援引调查结果,以此来证明有必要购买更多的武器。这是一个游戏规则。因为有了中国威胁这个观点,美国五角大楼就可以大幅增加军费预算。
当然,随着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人们会看重、甚至放大中国力量的崛起。因此,国外机构预测中国超美不排除有捧杀中国的因素。中国GDP在10年或者20年之后超越美国,这是有可能的事情,但GDP总量超过美国并不见得综合国力就一定强过美国,更何况我们的人均GDP还是人家的几分之一。
因此,千万不要相信中国五年超美、领先超级大国这些预测,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更好一些。其实,中国要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至少要经三个阶段:第一是经济规模,第二是科技实力,第三是民生质量。现在,中国仍处于第一阶段,只能说经济规模上去了,但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即使中国还能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中国未来可以在许多方面参与全球事务,但并不会对美国的地位构成实质性威胁,更不可能取代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