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7-25 18:17:2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姚景源:人民币若不断升值 世界经济将面临灾难
  截止到目前,人民币汇改六年,升值已经超过20%。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督促人民币升值,但遭到中方驳斥。那么人民币汇率究竟谁说了算,人民币对美元越来越值钱到底意味着什么?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此接受了中央台记者的专访。
  截止记者发稿,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6.4495元,再次创下人民币升值记录。姚景源表示,这个数字意味着喜忧参半,既有好处也有不利影响。首先,好处是有利于出国购物、留学和境外投资。
  姚景源:这一轮的通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就是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去年年初一盎司黄金1000美金出点头,现在已经突破1600美元一盎司,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大量进口,所以就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就能够对冲掉一部分输入性通胀。
  尽管如此,姚景源表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打击出口。
  姚景源:人民币如果升值就会挤压我们出口的利润空间,抑制我们的出口。现在看今年以来出口确实出现回落的状态。
  姚景源表示,中国当前的汇率水平需要考虑国内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因素,因此必须保持稳定。
  姚景源:一个国家的汇率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我们出口会立刻受到巨大影响,如果出口受到影响,这不单是中国经济的问题,全世界这十来年的经济增长是两部发动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金融危机,美国这个发动机灭火了,现在就剩下中国这一部,如果这部发动机再灭火,那就不是中国经济的灾难,而是整个世界经济的灾难,所以稳定人民币汇率应当说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需要,也是整个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周其仁:政府应用真金白银购汇而不能靠基础货币
  本系列评论的汇率体制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要点,这就是政府入市购汇,必须受其预算收入的硬约束,用真金白银,而不能靠央行的基础货币。个人观点,这样形成的汇率,才是所谓的均衡汇率,才对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益无害。
  说明一下:在中文语境里,真金白银这个词,包含了对贵金属货币制度的全部记忆。毕竟,以法定货币全盘替代银元铜钱,在中国是1936年以后才发生的事情,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到80年。中国货币制度的正统,是贵金属货币,主要是银币加铜钱。历史上也有过不少时段,流通形形色色的纸币。不过市场中人一旦发现,纸币不过是皇上和朝廷收取额外税负的一道隐蔽工具时,人们就纷纷弃之如蔽,迫使货币向贵金属制回归。如此顽强的货币传统凝结在一个词汇上,于是,用真金白银购物就成为中国人从事交易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和道德底线。
  政府不能例外。以当下讨论的外汇交易为例,政府可不可以入市大手购汇呢?可以的,因为政府也需要保有外汇来履行自己的某些职责。譬如政府要向国际市场采购,没有外汇在手,老外怕是不认账的。国家借了外债,政府也要拥有适量的外汇储备,才能及时偿债。还有就是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政府通过买卖外汇,实施对汇价的干预。
  关于最后一点,不少读者朋友有保留意见。这难道不就是行政权力干预市场吗?那还叫市场经济吗?我的观点是,政府能不干预市场最好,万不得已非要干预不可,也要区分不同的干预手段,因为不同的干预方式对市场运作的影响不同。举一个例,稻谷丰收,谷价下跌,对买米过日子的百姓有利;但谷贱伤农,农人受损减少生产,来年谷价可能大涨。这个时候,政府要不要干预谷价呢?经济学家说不干预,因为干预的结果是谷价更大的起落,正如这两年我们看到的猪价大起大落一样。但政府一般不会听,理由之一是因为街上叫喊政府出手者众。政府数一数人头就知道,还是干预为上。
  但是政府干预谷价也有多种选择。一是下道死命令,既不准谷价大涨,也不准谷价大跌。谁违背价格稳定法令,政府就找谁的麻烦。这个办法听来管用,也常常在用,因为只要业者涨价落价的收益,抵不过所受惩罚的损失,涨价落价的行为就会绝迹。问题是政府执法有代价。半个月前我在青岛听夏斌兄讲演,论及房价,他说不妨学德国,政府规定房价的上下限,超限作违法处理。我边听边想,到底管不管用。轮到我发言,我说单项、短期的价管可能有用,但全面、长期恐怕还是不行,因为至少有一个价格管不住--凡涨价政府就拉人,监狱之价一定暴涨!后来网上报道,说我俩拌嘴辩论。哪儿是哪儿呀?我与夏斌当年在黑龙江同一个农场下乡,吃的是同一口大锅里的饭。老友见面,不过切磋一下而已。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政府入场干预。谷价过低之际,政府以高于市价的价钱收购,保护种粮人的利益;待到谷价过高之时,政府开仓卖粮,把市价连同粮价预期一起拉下来,不让买米人家为难。这也不是当代的新玩意,古代君王就懂。平粜平籴的记载,可是从春秋战国就有了的。
  比较而言,政府入场买卖比下达限价命令,还是技高一筹。个中道理,我以为是政府以公共财力参与市场买卖,通过影响交易量进而影响价格,对价格机能的破坏比较小一点。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要拿真金白银入市。这是因为,政府的真金白银受到预算的硬约束,横竖给定政府的财力,要多买黄米,就不能同时多购白面;要多收粮食--无论为了什么--就必须减少其他政府项目的开支。加总起来,市场的总需求没有变化。当然,政府多多抽税,把本来属于国民的购买力集中于政府之手,溢出效果如何是要细加分析的。但政府抽税不能无限进行,以上文监狱之价因过度管制而大涨的思路看问题,政府抽税也受到制约就是了。
  受预算约束的需求终归是有节制的。这么想想吧:如果这些年来中国容易庞大起来的外汇占款,在体制上不准占基础货币,只准占财政预算、占国企利润、占专项公债,结果将会是什么?我的推测,第一个结果就是冷静的利害计算与权衡抬头,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因果联系推得略微远一点。
  比方说,没有人不知道人民币升值将加大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这些年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政策主张,最主要的根据就是这一条。当然也可以讲得更动人,比如出口行业是中小企业主打,有大量农民工就业,所以人民币升值危及中国的穷人,而绝不升值就是为穷人而战。这没有错。但是仅仅言及升值之害,没有讨论升值之利,就谈不到全面权衡利害。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中国人的人民币收入在国际上的购买力提高,难道不是升值之利?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提升,所谓输入性通胀的压力难道不因此就减轻了?由于经济环环相扣,那些即使不直接出国采购的国人,难道真的就不能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出口增加制造就业,进口增加服务就业,莫非只有制造就业才算就业?那些帮国际代购的网商送货的物流工人,难道不同样挣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钱?
  再看升值有利美国论。不错,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缓解美国同业的竞争压力。但是,另外一些美国人--中国制造的美国消费者--却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受到损害。这是同一事件的另外一面。哪部分美国人多呢?我看还是消费者。所以,人民币升值对更多的美国人有害,仅对一部分中国制造的同业竞争者有利。唯有全面权衡,才可以把主张人民币升值就是替美国张目的热门指责冷却下来;唯有冷静权衡,我们才能真正判断自己与贸易对手的利益关系。
  更一般地说,每一种市价的变化都会带来利害关系的不同影响。价格涨起来,卖家高兴买家愁;价格掉下去,买家高兴卖家愁。要求市价变化讨好所有市场参与者,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与分配所得,总是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情况下实现的。这里有一个我注意多年的主要现象,就是市场中人表达高兴与忧愁的方式很不对称。举一个实例,最近猪肉市价涨得比较凶,买家叫苦不迭,破口大骂的也所在多有。卖家又怎么样了?从利害分析上他们似乎得利,但阁下有没有看见人在市场上得了便宜就上街游行,高举标语拥护猪价大涨的?没有的。
  这是说,价格变动有利有害,但人们永远只能听见受损者的叫骂。市场里的收益者呢?永远得了便宜卖乖--不吭声低头数钱便是。遇到领导上体恤民情,他们一般讲自己也是消费者,所有进货价格也涨得凶,自己也是市场的受害人--成本推动型通胀原来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人民币汇率又何尝逃得出这个规律?2005年前汇率一动不动,受损方是中国制造的美国同业竞争者。他们大叫人民币必须升值,美国一些政客也跟着叫。但是,美国那里的受益者--包括每一位消费者--叫不叫呢?不叫的。格林斯潘算不错,下岗后写的回忆录里认了一句:幸亏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让他大手降息却没有引起美国通胀。部分美国人叫,人民币汇率不为所动,美国方面的损益阵线没有变化,总是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高,闹得中国这厢的一些不明事理之辈,以为要人民币升值真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好好升一把就知道了:部分美国生产者也许可以缓一口气,但他们的消费者就要狠狠多掏腰包了--届时你再看他们国会议员们叫喊什么吧。
  这是说,靠舆论定政策不靠谱。其实,不是人们真的不懂利害分析。关键在于,理性计算是被硬预算约束逼出来的。反正有央行拿基础货币顶着,谁当坚决顶住要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英雄都容易。轮到真要掏真金白银来作决定,我不相信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会算不清其中的利害。这样看,汇改要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就是要包括政府在内的汇市参与方,在真金白银的约束下考量汇率变动的利害影响,并做出基于个别理性估值的决定。

 


  曹仁超:牛市二期应拣股不看市 银行股已有投资价值
  本周以来,上证综指从2800点上方逐步回落,引发市场关于反弹是否结束的担忧。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认为,未来股指上升空间不大;牛市二期应拣股不看市;中资银行股已有投资价值,但因为外资看淡,所以短期上升空间有限,较大幅度的上升应该从明年开始。
  货币政策最快四季度放松
  记者:7月以来,A股一直在2800点附近纠缠不休,2610点以来的行情 ,是超跌反弹,还是你之前所说的三季度上攻行情正式启动?
  曹仁超:在分析大市之前首先要确定股市处于什么水平。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是牛市一期,然后进入漫长的牛市二期,一般可长达两三年。牛市二期指数升降幅度不大,例如上证综指在2600点至3100点之间波动,每次回落到2600点附近都是吸纳机会。牛市二期应拣股不看市。香港过去一年工业股跌幅较大,消费股升幅较大,相信A股也一样。
  记者:投资界普遍预期下半年内地通胀形势会好转,货币政策不会再收紧,为何指数犹豫不决?
  曹仁超:内地CPI在7月见顶机会很大,因为除食品价格外,其余产品售价7月起已开始回落。由于央行日前已宣布加息,下半年最多还有一次加息及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货币政策最快要到今年四季度才会放松,因此下半年A股仍无法摆脱牛市二期,直到明年上半年。
  记者:内地GDP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企业利润似乎不太乐观,是不是意味着牛市二期不如想像中美好,支撑牛市二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曹仁超:内地GDP增速放缓是好事。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GDP经过30年高速增长后仍不放缓,中国不能例外。支持牛市二期的因素是货币政策不太松也不太紧。企业利润整体而言仍在上升,主要是工业股净利润回落,消费股、地产股、银行股等净利润仍在上升,但升幅不及2009年。因此出现净利润增幅放缓,市盈率下降的局面。
  不必担心中资银行股
  记者:之前有海外著名投行发报告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将出现违约风险,从而看空中资银行股。但近日又有消息称,6月中旬以来,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黑石斥资超过10亿港元增持中资银行H股。地方政府债务会否出现大规模违约?中资银行目前的投资价值如何?
  曹仁超:只有不了解中国实情的分析员才会担心中资银行股。他们认为内地楼价可以回落50%,打死我也不信上述情况会出现。当然内地楼价下调10%到15%的可能性存在,上述下调幅度不会引发中资银行出现呆坏账危机。外国分析员以日本1990年至2008年楼价跌幅或1997年至2003年香港楼价跌幅为参照,而忽略了中国是新兴市场,每年有二千万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内地人均收入将由每年4000美元上升到未来每年12000美元,因此我不认同内地楼价会大幅下跌的论调。
  至于地方政府债务,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违约不奇怪,但大量地方政府出现违约机会不大。因为中国的土地有价值,而且中央政府财力雄厚。中资银行股目前已有投资价值,但因为外资看淡,短期上升空间有限,我相信较大幅度的上升会从明年开始,目前处于筹码收集期。
  记者:债务问题横跨欧美大陆,近期美国债务和欧洲债务问题困扰欧美股市,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却持续走强,这是不是预示着美国有可能推出QE3, 黄金等贵金属价格会否继续上升?
  曹仁超:债务问题仍困扰欧美,此乃中国GDP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因出口不振只能依赖内需。美国出台QE3机会不大,因为QE2并不见效。相信金价仍在高位牛皮但升幅不大,例如在1400美元至1600美元区间上下波动。
  记者:近期,中资概念股在海外频频遭到猎杀,看空风潮从美国吹到加拿大甚至香港,海外上市的中资概念股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做空中资概念股是一场阴谋,还是海外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问题?
  曹仁超:因为到美、加上市的中资概念股都无法在香港上市,属次货级别,它们影响到目前在港上市的中资概念股也遭猎杀。经过这一轮清洗后反而是好事,到今年四季度大部分中资概念股都将见底可以买入。

 


  全先银:评级垄断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近来频频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或银行信用评级,引发欧盟强烈不满。为打破这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欧盟一面积极筹备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一面试图限制其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三大评级公司的依赖,以削弱其对欧盟金融市场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初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标普、穆迪和惠誉逐步成长起来。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评定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后,三大评级公司就凭借其在竞争过程中积累起的良好信用,逐渐把竞争者排挤出评级市场,最终实现了寡头垄断。
  这种寡头垄断局面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依赖于其所获取的信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除了金融产品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外,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由于国际评级市场被三大评级公司所垄断,可供投资者选择的评级依据极少,投资者不得不跟随这三家公司信用评级的调整作出投资决策。信用评级成为投资者的指挥棒,导致市场投资的羊群效应。当评级公司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为自己谋取私利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严重。三大评级公司在美国次贷危机前对担保债券凭证等金融衍生品不负责任的评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针对评级公司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了加强监管外,打破垄断、强化市场纪律约束才是治本之策。但同时也要看到,打破国际评级垄断任重道远。三大评级公司寡头垄断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基础就是美英金融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
  基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所谓的国际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英金融市场,或者说是纽约和伦敦金融市场。按照经济学家艾伦和盖尔的观点,金融体系可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美英属于典型的市场主导型,欧元区则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在后一种金融体系中,市场透明度较差,金融机构达成金融交易通常依赖于其自身收集的非公开信息,因此,评级公司在该体系中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则刚好相反。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两种类型的金融体系基本上并行不悖、互不干扰。70年代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欧洲大陆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美英金融市场体系中,将美英金融市场抬升为国际金融市场。在此过程中,为美英金融市场投资者服务的评级公司也开始为国际投资者服务,并逐渐转变为国际评级市场上的垄断者。
  由于市场透明度较差,投资者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的投资更依赖于评级公司的评级,评级公司每一次下调评级,都会把投资者推向美英金融市场,从而限制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发展。
  评级公司的发展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打破国际评级垄断,实质上就是打破美英金融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要做到这一点,绝非靠设立评级公司就可完成,法国资本控制的惠誉国际在欧债危机中并没有替欧元区说话就是例证。对于欧元区国家或者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同时还要踏踏实实地完善区域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努力提高市场透明度,强化投资者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放松评级公司准入门槛,鼓励评级公司参与竞争,在竞争中稳步提高自身信用。

 


  杨百万在锡放狠话 三季度千万不要做股票

  7月23日,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百万,4年后再次来锡演讲。不改其快人快语,开口第一句就是三季度千万不要做股票。

  【4年后再来无锡放狠话】

  23日下午,进入锡城半年的新财智教育投资发展公司在锡推出百万大讲坛。上千观众见到了自称中国散户工会小组长的杨百万。头发已经花白、身着橙色T恤衫的杨百万一开口就发出狠话:无锡我已经4年没有来了,2007年9月26日无锡的报纸上登着我当时的演讲,大盘正筑顶。此后股指一路下泄,今天的情况应该是充分验证。现在许多股民又在问我,现在是不是到底了,该不该进市了?我的回答是,三季度千万不要做股票。

  【大道至简:看准底和顶】

  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杨百万介绍了自己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的炒股心得,这就是抄底和炒顶。他以多篇新闻报道证明自己历史上判断的准确。他认为,目前因国际板即将推出、最近的大小非减持频繁以及CPI的高企、房地产的调控等诸多因素,股市至少还有半年左右的盘整期,眼下即说到底为时尚早。适合广大散户炒作的大牛市行情还远未出现。

  他建议有技术操作优势的股民,可做做短线。但一定要真正的短。
  [人物小介]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人称中国第一股民,他是文革前的初中毕业生,曾在上海铁合金厂当过工人。1988年从事国库券买卖赚取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成为中国证券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其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新闻周刊》在内的权威媒体广为报道。并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江南晚报 汪自力)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