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董少鹏:央行本周净投放可看作市场拐点
曹中铭:对券商雷人研报岂能视而不见
皮海洲:猎杀A股不容易
叶 檀:告诉你中国金融的真正风险
易宪容:当前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是经济房地产化
周科竞:一定要避开粉饰过的中报
钮文新:美债违约对股市不一定坏
周其仁:政府应用真金白银购汇
陶 冬:看好中国 不一定买入人民币
樊 纲:中国经济正在软着陆
标准普尔:一个利好消息 A股反弹在即 年底前涨幅有望超15%
董少鹏:央行本周净投放可看作市场拐点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证券日报的副总编董少鹏做客节目,解读股市热点。以下为节目文字实录:
主持人: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减弱, 如何看资金面的变化?
董少鹏: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这个方面的力度减弱,从现在净投放资金,因为本周到期的资金是550亿元,较上周减少得比较多,减少700亿元,因此本周净投放190亿元。这一方面印证了流动性偏紧,央行正在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也不要过高估计央行收缩流动性政策的预期,本周净投放可以看作是一个拐点,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要重回稳健的本色。 (中广网)
曹中铭:对券商雷人研报岂能视而不见
某种意义上讲,A股市场亦是一个雷人的市场。雷人事件的层出不穷,亦在市场中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曾经,新股发行制度两阶段的改革,使新股三高发行从此前的特殊性变成了普遍性,超百倍发行市盈率的出现,不再是什么偶然现象;曾经,包装粉饰上市让大庆联谊等公司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目前似乎变得很平常,今年新股次新股业绩大面积快速变脸即是最好的证明;曾经,券商的研究报告频频受到投资者的信任与追捧,如今,为了吸引眼球,雷人的研究报告变成了主旋律,当然,质疑亦随之而来。
继中国宝安石墨矿闹剧、宁波联合锑矿事件、深国商晶岛门等之后,近期,券商研报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一是银河证券关于攀钢钒钛被低估的研报,另一个则是国信证券制造的青岛啤酒卫星。
银河证券在一份题为《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研究报告中认为,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最低目标应该达到188元。尽管银河证券事后承认出现了分子分母上的错误,但其修正后的目标价位仍然高达56元。这与攀钢钒钛12元左右的股价相比,高估近4倍。而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在题为《青岛啤酒:成本见顶估值见底 销量给力12年发力》的研究报告称,青岛啤酒市值还有7倍多上升空间!
无论是此前的中国宝安石墨矿,还是青岛啤酒的卫星,都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夸大相关公司的估值或股价上涨空间,非常吸引市场的眼球,并且非常的雷人。攀钢钒钛近4倍的升值空间、青岛啤酒7倍多的升值空间,哪一个不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市场能不向其行注目礼吗?
与之相反的是,券商研报中认为相关上市公司被严重高估的却十分罕见。这既与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有关。毕竟,如果券商贬低上市公司,那么今后的实地调研就可能存在麻烦,没有哪位券商研究人员愿意赶这淌浑水。另外,如果券商对某些上市公司发布负面的研报,将存在得罪某些基金的可能,那么该券商的基金分仓收入将无疑受到影响。
券商纷纷发布雷人研报,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既然研报已经公开,并且相关上市公司成长潜力巨大,这些券商的自营部门是否会大举买入其鼓吹的公司呢?以青岛啤酒为例。国信证券认为其还有7倍多的市值上涨空间,那么该券商为何不趁早买入更多的股份,并享受其中坐轿的乐趣?
券商雷人研报的背后,是中小投资者深受其害。中国宝安如是,宁波联合如是,攀钢钒钛亦如是。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显然,券商频频出现的雷人研报,已明显违反了该条规定。
券商雷人研报的频现,决非什么偶然现象。作为监管部门,不能对类似现象视而不见,该出手时要坚决出手。
皮海洲:猎杀A股不容易
继在美国市场大肆猎杀中国概念股之后,国际空头势力又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在香港市场上大肆唱空、做空中资港股。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近也发布了一份关于61家中资企业的负面报告,导致涉案的多只港股被沽空出现暴跌。为此,有业内人士表示:A股市场将会成为下一个被猎杀的目标。
猎杀A股市场,相信这是许多境外机构梦寐以求的事情。但遗憾的是,这只能是某些境外机构的梦想,而很难成为现实。
首先A股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对于境外机构来说,要想利用A股市场并不难,但要猎杀A股市场却并不容易。毕竟A股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QFII目前在A股市场还只能充当配角。穆迪这样的国际评级机构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呼风唤雨,但在A股市场上还缺少信徒。尤其重要的是,A股市场还缺乏个股做空机制,不能靠做空个股来赚钱,打压个股的结果是持有相关股票的投资者都遭受损失,是把廉价筹码送给别人。这种事情,还需审时度势地去做。
猎杀A股市场之所以不容易,也与A股市场原本就不良的投资环境有关。在美国市场,在中国香港市场,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也许是一件大事,甚至要被退市。也正因如此,一旦有中介机构认为一家上市公司涉嫌造假时,对于涉案公司来说,也许意味着灾难降临,股价因此将受重挫。
但A股市场却不一样。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事情司空见惯,上市公司也没见受到重处,更不会退市。所以,这样的利空消息对A股上市公司影响有限,不会对A股公司股价构成重大杀伤。
笔者以为,A股市场之所以不容易被猎杀,一定程度上还与A股市场本身没有多少下跌空间有很大的关系。美国股市经过2008年的熊市之后,经过最近两年的反弹,基本上又回到了2007年高点的附近。而目前A股市场的指数,还不到2007年高点的一半,相比美国股市,A股下跌的空间非常有限。尤其重要的是,作为A股权重股的银行股、石化股等,估值甚至低于境外市场。如银行股的A股与H股几乎都是倒挂的。
此外,由于A股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此,在A股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不排除政府部门会采取政策措施来维持A股市场的稳定。这对于那些试图做空A股市场的境外机构来说,更是一个不得不防的撒手锏。
叶 檀:告诉你中国金融的真正风险
中国与欧美的上市公司与市场研究者鸡同鸭讲,来自火星与地球的族群,撞出激烈的火花。
近期国际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者引领一时风骚,默默无闻的研究者与投资机构一举成名。欧美股神纷纷折戟。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者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都晚节不保,其旗下富达中国特殊情况基金今年以来缩水了15%,安东尼波顿在香港的两项投资均录得帐面损失;因次贷危机期间坚持做空大红大紫的保尔森,其旗舰基金Advantage Plus六月录得11%亏损,因为出手了全部遭浑水研究质疑造假、遭对冲基金集体沽空的嘉汉林业,一度劲蚀逾7亿美元,该基金累计今年上半年,损失更达18%。而股神巴菲特如果继续持有比亚迪(002594),恐怕利润不会仅仅少七成,常胜将军的铠甲上有了黑斑点。
在做空得手之后,欧美研究机构再接再励,但他们离开了中国的现实,陷入了臆想的境界。
尽管中国概念股的股价止跌回升,但海外机构做空中国概念股的势头却并没有减弱。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之后,7月18日,惠誉国际评级机构在一份评估35家中资企业的报告中表示,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以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这些企业的主要劣势指标。惠誉认为这35家中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面临压力。惠誉认为,由于目前许多中国企业被发现在财务或公司管理方面薄弱,投资者的这种负面情绪可能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同时,高企的现金储备和高估值可能掩盖公司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对家族企业和独立董事任职超过5年的公司,这些投资者都应给予重视。中国公司确实存在管理与财务问题,但因此指责中国的会计准则,则是指鹿为马。
国际市场唱空中国经济的主要渠道是中国房地产与地方债,这两个领域的确是中国经济的软肋,不过这两根软肋还没有断裂,刺中中国经济的心脏。西方研究机构看到了诚信问题,却将原因归咎于可笑的中国的会计制度与在上海上市,事实上,能够真正遵循中国会计准则不做假帐的企业十分难得。
中国经济真的进入拐点了吗?未必。国际资金想做空中国的银行股不会成功,他们忘记了中国高达3万亿的外汇储备,以及正在市场兑现的国有资产;但国际资金对于中国概念股的狙击却十分精准,因为一群中国通找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中国企业的造假命门。
阴谋论过于泛滥。做空中国概念股未必是一场阴谋,而是资本货币市场上常见的对软弱流血者的猎杀,国际投资者的可以做空、抄底、高抛,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构成阴谋的证据。谋划于密室的阴谋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以莫须有的传闻彻底地击垮一家企业,以连锁的猎杀彻底地击垮一个经济体。
中国正在迎来债务的隐性违约高发期。以中国的地方城投公司的企业债,一旦向国内外市场彻底开放,猎杀行为将层出不穷。原因很简单,从评级到定价充满错谬,在一个封闭的市场进行的一场不求对错的自娱自乐游戏。
国内债务市场恐慌情绪蔓延,7月6日,多只城投债遭遇了恐慌性抛售。
恐慌始自云南最大的地方平台公司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试图违约、为缓解债务危机进行资产重组的消息让市场恐慌。上海城投贷款从短期展成长期,是偿债能力弱化的明确信号,可为佐证的还有审计署日前公布的报告,其中称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债务余额为11168亿元。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处于建设期和运营初期,其收费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本息,主要依靠举借新债偿还,全国高速公路的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借新还旧率达54.64%。而2012年和2013年,分别有24%和17%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
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不是债务主体缺乏偿债能力,而是从未建立起正确的债券定价体系。中国的债券市场取决于资金多少与政府的负担意愿,而不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信用评级机制。
以地方债而言,当市场充斥货币时,中央财政背书的地方债以低利率拍出了高价,根据历史经验,地方债发行利率与同期限国债平均利差在5到10基点。地方无论贫富,都享受高信用评级,地方债因此成为扶贫债。在央行收紧银根后,民间利率上升,此时无论什么地方的地方债都失去了吸引力。7月11日,今年年内首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认购需求不足导致票面利率上行。其中,3年期品种出现部分流标,,这是2010年地方债合并发行以来首次出现流标。这并非今年的地方债信用比去年差,完全拜紧缩的货币政策所赐。
企业债更是如此。在严格的审批之下,企业债成为保障房资金的重要来源,保障房的低盈利被置之脑后,而享受到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信用评级。在2006年年初,有报道指出, 90%以上的企业债等级都是A-1 ,这使得国内企业债信用评级基本上成为了摆设。投资者本来寄希望于无担保企业债进军市场,可以改变信用评级形同虚设的情况,但现实并不让人乐观,依靠企业债发行者的盈利模式,让评级机构失去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有市场,却没有市场定价体系,当信用危机爆发时,市场惟一化解风险的办法是凝冻、彻底失去流动性。
随着对债券违约的担心加剧,出现前所未有的评级调降将对信贷市场构成进一步打击,信用恐慌、地方债审计与资金紧张,已影响到市场交易,有交易商表示:过去两个礼拜,几乎无人交易地方政府相关债券。市场没有买家,只有卖家。这是典型的信用冻结状态。人们无法依据信用等级给市场定价。
有信用评级机构,有债券市场,有交易商,有规则,表面上一切齐全,但实际上,定价靠货币,靠行政优惠,市场成为圈钱市,成为扶贫市,失去效率,规则成为摆设,独董成为花瓶,这是中国资本与货币市场的真正风险,可以一步倒退到行政主导时代。
如果因此认为中国债券市场会崩溃,则是大错特错。不要说债券市场狭窄,以云南城投债而言,即便无法偿债,国资重组与上市,将从社会上得到源源不断的现金。中国76万亿的存款将是最后的托底,所以,做空中国经济、银行者,在近几年内,只有一个结局:失败。
易宪容:当前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是经济房地产化
过高的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过高的债务负担等可能成为当前社会各界认为的中国经济最大风险。
无论是过大泡沫即将破灭将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过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将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冲突,可能都会从这些角度来看或观察,但是这些现象仅仅是结果并非是原因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是中国经济房地产化。
可以说,别看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但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就踏上了经济房地产化的不归路。
从2003年开始,无论是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是房地产对整个经济拉动作用都完全显示出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
特别是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采取过度扶持房地产投机炒作的政策,更是让中国房地产对整个经济主导作用冲上了天,同时也把中国房地产泡沫吹得巨大。
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房地产化的依赖下,由于前十年来房地产暴利,国内有点实力的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进入房地产的企业家不思进取,而且导致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向反方向发展(即传统产业的房地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国家经济战略转移受到严重困扰。
对于个人来说,经济的房地产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投机炒房成了个人增长财富最好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炒风之烈之广泛是无可复加了。
在早几年,个人只要购买了住房就没有不赚钱的。
个人购买的住房越多,其财富增长速度就越快。
个人炒房赚钱之广泛及财富增长之快,近几年情况已经成了今古奇观了。
而这种炒房赚钱的怪现象,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及风险。
一是当前的房价过高,并非市场所流行的住房市场供求关系问题,而是错误的房地产政策激励全民炒房,加上可便利利用银行的金融杠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住房需求岂能不无穷大?
但这种以银行杠杆化的投资必然会给银行及金融体系制造巨大的风险。
二是由于炒作住房是个人增长财富最好最快的方式,这就完全改变当前的核心价值。
无论个人婚姻还是个人财富持有,无论是个人社会地位还是个人经济能力基本上是以个人持有多少住房为标准。
三是由于住房投机炒作短期内吹高的房价,它必然是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利益最大掠夺与侵犯。
这种侵犯不仅严重地制造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且也成了许多社会矛盾激化与冲突的根源。
总之,当前中国经济中最大风险就是经济的房地产化。
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真正打击房地产炒作政策,去除房地产赚钱效应,或去除住房赚钱工具,那么中国经济要想好起来,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周科竞:一定要避开粉饰过的中报
中报期间,无疑是检阅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绝佳时机,尤其是管理层严打造假及内幕交易的今天,中报中真实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这同时也为高明的粉饰提供了最佳的保护,投资者对于这样的中报,一定要多个心眼。
比如意外收入或者一次性收入可以催肥上半年业绩,但是却对公司长远利润增长并无好处。例如中国中期通过出售房产获得的收益导致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200%,但不可能未来每次报表都有房产可以出售,故这样的公司虽然市盈率降下来了,但却并不具备简单意义上的投资价值。当然,中国中期的优势并不在于每股收益,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
其实,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手段粉饰业绩由来已久,但是目前发展方向已经趋向通过完全真实的办法来粉饰业绩。真实的合同,真实的买家,甚至是真实的付款,公司业绩上去了,但是可能却欠下了人情债,或者人家半道不履行合同,或者想办法给人家以补偿。譬如说搞个非公开发行,把发行价格弄得很低,然后让这样的关系户认购。最后还要自掏腰包买单,遇到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最好敬而远之。
此外,还有一类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小非解禁后一下子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这笔钱可能会让上市公司不愁吃喝,但同时也会让管理层不思进取。也有胆子大的,会看到现在PE热门,也掏钱去搞创业投资,最后将给投资者带来什么,真的很难说,如果这样的老总能够把公司经营得很好,那么他将是一个非常棒的基金经理。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也应该多加小心。本栏认为,这样的股票往往股价较高,风险大于收益,其主业将会随着公司管理层视线的转移而逐渐荒废,投资者最终可能会以亏损告终。
投资者阅读中报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收益情况,更要了解利润的来源和上市公司的长久发展趋势。不能仅仅根据每只股票的收益高低来选股,投资者还应该关注企业是否有利润增长点,是否有业绩继续增长或保持稳定的趋势,更重要的还在于选择进场的价格及时机。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选择那些众所周知、投资者都认为好,而且价格已经炒得很高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