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借利好狂扫 QFII席位罕见“肉搏战”预示什么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外资行借利好狂扫 QFII席位罕见“肉搏战”预示什么

加入日期:2011-7-15 8:13:03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QFII席位罕见肉搏战预示迎来变盘?
  昨日(7月13日)大宗交易再度升温,两市共计50只个股完成了53笔交易。比较罕见的是,这50只个股中,金融股就占到了13只,完成的交易也刚好是13笔,而交易双方都来自QFII席位的集中营--瑞银证券总部和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 (以下简称中金淮海中路)。
  上海大宗交易数据显示,昨日金融股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其中,银行类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保险类如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券商类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金融股均榜上有名。
  当中,成交量最大的非农业银行莫属,仅一笔交易就完成了3674.78万股的交换,买方为瑞银总部,卖方为中金淮海中路,成交价为2.70元,该数字与二级市场收盘价持平,以此计算的成交额高达9921.9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共成交391.87万股,成交价为12.96元;另外,交通银行379.88万股的交易也毫不逊色,成交价为5.55元,均为大幅折价。而13笔交易中最温柔的则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只个股分别成交了68.97万股和56.45万股,成交价分别为4.86元和3.12元,涉及金额分别为335.17万元和176.13万元。综合计算,这13笔金融股的交易金额合计达2.37亿元。
  除13只金融股以外,瑞银证券总部和中金淮海中路在其他个股上也有肉搏。昨日还分别对倒了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国联通紫金矿业海螺水泥中国建筑三一重工贵州茅台等个股,虽然交易量不大,但如此大范围的肉搏,却仍显得壮观,而且上述这些个股,均是沪深300指数成分股。
  与此同时,在深圳大宗交易中,昨日也出现了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营业部同机构席位之间的多笔交易,涉及个股如万科A、五粮液中兴通讯苏宁电器等。
  一位长期跟踪大宗交易数据的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类似QFII席位之间的肉搏战并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似乎都伴随着市场的趋势变化。最经典的一次是2008年年底,瑞银证券总部和中金淮海中路之间的互相对倒,这一情况持续数月,大盘的拐点也在该期间内出现。那么,这一现象的再次出现,是否预示着大盘又将迎来变盘?其方向又将如何?时间将给我们答案。(每日经济新闻)

 

 

  钱荒下的A股上市公司四大怪现状
  编者按:今年以来,随着货币投放持续收紧,钱荒之声频起,而这股风也不可避免地刮到了A股市场,并出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境况:
  一边是部分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小型上市公司增发融资,同时大量产业资本选择套现股权;一边是部分公司钱多得烧手, 为找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是买银行理财产品,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外放贷。为此,本报记者今日盘点目前钱荒下A股上市公司的四大怪现状。
  怪现状
  1
  97家A股上市公司定增募资超2000亿元
  制造业最缺钱 盐湖股份募资额最高
  2011年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不断收紧,而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使得许多公司呈现趋紧的局势,A股公司为融资所计各显神通,而定增则成了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首选融资手段。
  制造业募资公司最多
  根据WIND显示,截至7月13日,A股市场共有97家公司实施定增,上述97家公司实际募资2254亿元,相较计划募资总额2275亿元减少21亿元。
  而根据WIND显示,2010年全年,A股市场共有158家公司完成定增,融资额最高的上市公司浦发银行共募集资金约392亿元,募资额最少的上市公司为智光电气,共募集资金约1.7亿元。同时,WIND显示,A股在2010年所有公司定增总金额约为3393亿元。
  对比两组数字可以得知,2011年上半年的募集额已占到2010年全年66%。
  在2011年上半年,盐湖股份以约775亿的募资额位居榜首,华夏银行与港集团以约201亿元及79亿元的募资额紧随其后。
  与此相对的是,中银绒业澳洋科技湘潭电化则位列融资额最末三位。其中,湘潭电化以2.07亿的融资额暂居榜尾。中银绒业澳洋科技的融资额则分别为2.7亿元和2.6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同期,定向增发排名前三的公司分别是河北钢铁上海医药广发证券,融资金额则分别为171.96亿元、168.39亿元和130.84亿元。
  从分行业情况来看,上半年定增情况比较集中。WIND显示,农业有3家公司上半年完成定增;房地产行业有2家公司完成定增;电力行业则有5家公司完成定增;交通运输行业则有3家公司完成定增。而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服务业相较其它行业数额较多,分别有8家公司完成定增。
  而募资公司最多的行业则为制造业,共有54家公司在上半年完成定增。
  除上述完成定增的上市公司之外,WIND显示,另有19家公司定增计划通过证监会批准;111家公司定增预案经股东大会通过;73家公司发布董事会预案。
  而从97家实施定增公司的详细情况来看,有28家归属于中小板,其中,江南化工以17.55亿的定增额居中小板榜首。而已完成定增的公司中,并无创业板所属企业。
  盐湖股份成融资之最
  做为上半年募资额最高的A股公司,盐湖钾肥的定增格外醒目。
  3月25日,盐湖股份发布公告,称将以新增股份换股方式,吸收合并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完成此次吞象壮举,盐湖股份募资775亿,成上半年度A股市场募集之最。
  根据上述公告显示,上市公司拟采用换股方式吸收合并盐湖集团,具体换股比例为2.9:1,即每2.9股盐湖集团的股份换取1股盐湖钾肥股份。在此次换股吸收合并中,盐湖钾肥为合并方和存续方,盐湖集团为被合并方,而完成换股吸收后,盐湖集团即被注销法人资格。
  而为保护异议股东的权益,青海国投、中化股份、中国信达、兴云信、华美丰收、禾之禾、王一虹联合向盐湖钾肥、盐湖集团符合条件的异议股东提供异议股权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盐湖集团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价格为25.26元/股,而盐湖钾肥异议股权收购请求权价格为51.46元/股。
  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盐湖股份的产业链得到大范围延伸。


  怪现状
  2
  上市公司狂买理财产品不差钱 上百亿超募资金被偷梁换柱
  上市公司热衷投资理财的热情依旧。这边众多上市公司囊中羞涩四处筹钱,那边却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用超过120亿元资金购买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在钱荒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频频购买理财产品,究竟是差钱还是不差钱?
  扎堆买理财产品不差钱?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可以用扎堆来形容,而且一家比一家有钱。
  6月22日,漫步者公告称,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前提下,拟循环累计利用不超三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
  就在同一天,兆驰股份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6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为5.7%,理财期限从7天至一年,由公司根据资金情况选择理财期限。这样,今年以来公司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已达9.26亿元。而公司2010年6月10日刚刚在中小板上市,IPO共募集资金16.33亿元。
  而今年以来,最大手笔投资理财产品的要数海螺水泥了。
  6月14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用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斥资32.5亿元与两家信托公司设立信托理财计划,并且购买7.5亿元银行理财产品。
  此外,力合股份盘江股份均在6月份公布了使用自有资金投资短期理财产品的计划。根据公告,力合股份拟运用不超过5000万元的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不超过12个月;盘江股份也将使用额度不超过5亿元的自有资金购买银行短期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而这些上市公司如此豪爽的把钱投入理财产品,是真的不差钱吗?
  以漫步者为例,与其大方投资理财相比,其业绩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201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仅为9691万,同比下滑了11.10%;此外,公司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减变动幅度为-20.00%~20.00%
  而最让人质疑的是,海螺水泥在此次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理财产品的公告抛出之前,就在5月19日,海螺水泥公开发行总规模不超过95亿元债券刚刚获得证监会的批复。
  有投资者指出,海螺水泥先融资后理财,融资的目的是为了理财,引起投资者的不满。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看来,很多公司并非真的不差钱,且主业盈利能力良好。上市公司热衷于理财,不过是由于理财产品收益高,获利快,希望以此来增加上市公司的收入。但是,投资理财所存在的风险不是上市公司能控制的。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追求资本增值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有些公司过于热衷理财来粉饰业绩,会让投资者背负极大风险。
  超募资金被偷梁换柱?
  而根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在参与理财的公司中,有超过20家公司是2009年上市的中小板公司,因此很难排除相关公司动用超募资金进行理财的可能。
  利用不超三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理财的漫步者原定募资4.2亿元,结果募得净额11.65亿元,超募7.45亿元。随后,公司置换出了募资到位之前先期投入的自有资金2.19亿元,并使用超募资金9000万元偿还了银行借款、委托贷款与补充流动资金,合计3.09亿元,与其这次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3亿元数目相当。
  而事实上,用募集资金理财并非个案。
  日前,深圳惠程被曝出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公司非法挪用募集资金3.31亿元用以购买理财产品,占其定向增发募集资金4.52亿元的73%。
  此外,海格通信称,拟利用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的银行保本短期理财产品投资,购买额度不超过3亿元。
  公司对此表示,现阶段尚未寻找到合适的项目投入超募资金;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也是公司自有资金中的闲置部分,不影响公司日常正常经营。
  公开资料显示,海格通信充裕的不仅仅是自有资金,公司逾17亿元超募资金目前尚未公布明确投向。2010年8月海格通信登陆深市中小板,募得32.3亿元资金,扣除14.9亿元募投项目所需之后,超募资金规模达到17.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强调资金来自于上市公司自有资金,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超募资金置换成自有资金并不复杂。
  深交所公告显示,2010年中小板有204家新上市公司,超募总额超过1200亿元,但从2010年年报披露情况看,超募资金归还银行借款约17.2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约88.75亿元,用超募资金投资与主业相关项目有55.49亿元,总使用进度仅21.76%。
  有市场人士称,需要加强对募集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否则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超募资金偷梁换柱,变相进入银行理财市场,而不是用于发展主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 月22日,深交所 《公开谴责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对于上市公司频繁将超募资金用于投资理财,《公开谴责标准》规定,将募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包括申购新股)、委托理财、衍生品投资、创业投资等高风险投资,以及质押、委托贷款、为他人提供财务资助,涉及金额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均要受到公开谴责。
  对此,相关专家指出,如果此规定开始实施并严格执行的话,应该会对上市公司豪掷超募资金用于投资理财有所约束。


  怪现状
  3
  440家上市公司套现超500亿元 中小板为减持重灾区
  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股东减持公告,并且减持的股份之多让市场人士为之侧目。
  中投顾问IPO咨询部高级分析师严瑸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上市公司被减持的原因相对复杂,其中与资本市场走势的联系最为密切。
  另有基金经理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减持的股东可能真的缺钱,他们需要通过套现筹集资金。
  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忙
  平安信托套现32.49亿元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和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0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440只个股遭到重要股东的减持,这些股东合计减持37.89亿股,套现金额合计超过567.58亿元。其中,建筑建材、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和金融服务四个板块的相关公司合计被其重要股东减持套现的金额都超过了40亿元。
  中投顾问IPO咨询部高级分析师严瑸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一方面,我国上半年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在通胀形势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股票市场表现低迷。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有部分企业在业绩上差强人意,甚至部分企业丧失了市场主动权、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部分大股东以及机构投资者大幅减持。
  数据统计,截至7月14日,A股公司股东今年以来变动部分参考市值最高额的上市公司要数海螺水泥,以高达32.49亿元的巨资位居榜首。由于公司的业绩突出,公司的股价一直攀升。从2010 年10 月8 日至2011 年4 月7 日期间,平安信托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本公司176,643,420 股股份,约占本公司总股本的5%。减持后,平安信托持有本公司54,369,590 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54%。
  此外,宏达股份也因减持15160万股而获利约21.04亿元位居第二。公司的大股东四川宏达实业有限公司分别于2010 年12 月30 日至31 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50,000,000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4%。本次减持后持有股份374,00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36.24%.全为无限售条件股份。
  位居获利第三位的则是航天机电,因控股股东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与股东上海仪表厂有限责任公司减持了共9574.748万股的股票,约获利13.48亿元。
  其它,还有攀钢钒钛国恒铁路西藏发展精诚铜业江苏阳光等在内的上市公司约获利在5亿元以上。
  据了解,在减持的股东中,不乏有本身就经营实业的公司存在。对于如此大批量的股东减持套现,有市场人士分析与目前银行银根紧缩有关,在无款可贷的情况下,不乏有公司卖掉股份套现获取资金在存在。
  大股东减持套现为哪般?
  中小板成为减持重灾区
  从数据来看,1月底开始的股市反弹,成了高管减持的黄金期。一季度,共有14家主板和中小板公司遭到高管减持,涉及高管15名,涉及股数4727万股。根据减持期间交易均价计,套现总金额高达5.3亿元。中小板公司是高管减持的重灾区,占据了10家。
  御银股份董事长杨文江和广宇集团董事王鹤鸣今年一季套现额均破亿。杨文江5笔套现2.01亿元;广宇集团董事长王鹤鸣3笔套现1.3亿元。理由都是因个人资金需求而减持公司股份。
  实际控制人带头减持的不在少数。广陆数测董事长彭朋、雪莱特董事长柴国生也都在减持大军之列。广陆数测董事长彭朋于今年2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出售自家公司股票410万股,套现5445万元。其减持的这部分股份不久前才解禁。
  柴国生于今年3月17-18日两天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500万股,占雪莱特流通股的2.53%,减持后持有雪莱特实际可流通股数为0。按期间出售均价计,套现达4795万元。
  5月24日,TCL集团公告,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已于2011年5月23日将其原已质押的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1.16亿股中的4000万股股权解除了质押,拟自公告日起减持所持公司部分流通股份,预计未来三个月内减持股份不超过4000万股。
  有基金经理分析,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股东应该出手护盘才对。但是如果继续坚持的话,则意味着减持的股东可能真的缺钱,他们需要通过套现筹集资金。
  据了解,李东生拟减持所持股票,目的是清偿因参与认购TCL集团201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所产生的约1亿元的借款。当然,减持股票以归还银行贷款,在A股上市公司中李东生并非独此一例。
  6月14日,央行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这也是今年第六次上调;而另一方面则是5月CPI上涨5.5%再创34个月来新高,加息预期依旧存在。
  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市场资金紧缺已经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银行无钱可贷,而很多企业则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
  上风高科就公告称,公司决定出售所持有的ST国祥,出售价格不低于7.50元每股,半年之内出售数量不超600万股,原因为弥补公司流动资金。
  当然也有分析师认为大股东减持有多种原因。中投顾问IPO咨询部高级分析师严瑸分析:大股东减持行为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缺乏信心的表现。


  怪现状
  4
  上市公司扎堆设财务公司 或成大股东转手工具
  眼下,上市公司对组建财务公司或者增资财务公司表现得异常热情,更成为一种潮流。单单昨日,就有中兴通讯(000063.SZ)和振华科技(000733.SZ)同时发布有关财务公司的报告。
  据中兴通信发布公告称,中兴通讯筹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过近6个月的筹建,目前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开业。获得批准到的中兴通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含2000万美元),由公司100%出资。对于组建财务公司,中兴通讯表示,财务公司成立与正式运营后将加强中兴通讯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集团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而振华科技则是与振华集团财务公司签订协议,财务公司为上市公司提供存款、结算、信贷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可从事的其他业务。
  那么, 是什么原因让上市公司对组建财务公司变得这么热情?
  财务公司已不再是国企专利
  据了解,之前银监会关于设立集团财务公司的门槛相对较高,自从2009年4月份,银监会降低了集团成立财务公司的门槛,不再硬性要求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作为设立财务公司的必要条件,企业集团可选择聘请境外高管和风控人员替代,这一改变也无形中降低了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门槛。
  众所周知,以前组建财公司的多是国企,但是从2009年6月至今,他们已经不再是国企的专利,一大批的民营企业对财务公司趋之若鹜。如阳煤集团财务公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财务公司、美的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全国第一家村级财务公司户华西村财务公司,以及兖矿集团、双环科技等财务公司面世。
  最近2个月以来,上市公司组建财务公司变得更为积极。青岛啤酒中国铝业中兴通讯振华科技等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司纷纷登场。
  纵观上述财务公司,组建其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那这些不差钱的龙头公司为何热衷于组建财务公司?作为企业内部银行的财务公司接下来又会做什么呢?
  内部银行可以灵活运用
  但存隐忧
  众所周知,上半年,在国家政策调控、央行银根收紧的背景下,多数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短缺,在信贷无门的情况下,高息贷款成为一些中小企业度过难关的最佳途径。而给中小企业输血的大军中很多来自上市公司,那么上市公司组建财务公司是否与对外投资有关联呢?
  有业内人士表示,财务公司对内部资金调剂和对外投融资的功能相对更加完善,这也正是各大企业集团争先恐后申请成立财务公司的关键因素。并且,作为内部银行可以更好的服务企业兄弟单位。
  誉华投资总经理李波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组建财务公司的上市公司多数是以集体财务公司出现的,上市公司资金由财务公司管理的同时,集体公司也可以调配这部分自己的使用,这里面可能会发生集体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资金输血旗下子公司的可能。
  李波表示,由于财务公司在资金层面较为充裕,加之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相对宽松的监管要求,都为财务公司扩张提供了方便。在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链短缺的前提下,由财务公司通过多种方式高息借贷给资金需求企业,为集团和上市公司谋其利益也是一件好事。
  他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的集团不差钱的话,那么由财务公司统一管理的上市公司的资金会经过财务公司合理的对外投资,让上市公司的资金变得更为灵活,可以增加投资收益。
  但是,李波对上市公司把资金放入财务公司也表示出担忧,上市公司参与集团财务公司将使上市公司丧失最重要的财务上的独立性,而财务上的不独立,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丧失良性发展机制。如果集团公司为了照顾旗下资金短缺的企业,会把上市公司的资金给各个子公司使用,当用款单位无力偿还时,上市公司很可能沦为大股东融资的圈钱工具,受损失的无疑会是中小投资者。 (.证.券.日.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