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理财产品收益跳水银行“钱荒”游戏暂停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跳水银行“钱荒”游戏暂停

加入日期:2011-7-14 10:21:28

  年中刚过,银行的揽储大战亦暂时收官,它们刚熬过“考核时点上半年末、季末和月末‘三点一线’之碰头日——6月30日”,据悉,日前发行7天以下、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几乎绝迹。

  这与银行“考核碰头日”之前的疯狂发行形成强烈反差。此前,银行七天、三天短线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而这背后是银行借理财之名,行吸储之意,旨在维系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存贷利差。一度逾演逾烈的银行版“钱荒”游戏亦惊动了银监会,其近期点名批评银行理财业务中的“六大”弊病。

  不过,暂时的揽储休战,依然昭示不愿意改变存贷差盈利模式的银行通过理财手段吸储或许会令监管政策“落空”。

“钱荒”游戏告一段落

  不言而喻,在揽储过程中,不乏有银行正常的表内信贷活动以理财的名义移至表外,风险也在悄然累积。

  有意思的是,进入7月,据银率网显示,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仍在发售一周以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且收益率大幅跳水。

  7月7日,深发展连发三款期限3天、收益保本浮动的“‘聚财宝’周末发2011年76号、77号、78号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5万、20万、500万,预期年化收益分别为2.6%、2.7%、2.8%;其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债券或货币市场工具。同日,中国银行(601988)亦发售了两款7天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为3.6%、3.7%。

  但6月30日之前,如6月23日,上海浦发银行(600000)发售了四款7天期限;一款14天理财产品,截止日期均在6月28日;预期收益在4.7%-5.30%之间。另据不完统计,在6月20日到6月30日之间发行的26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91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超过5%,5款理财产品甚至超过7%。

  其实,销售截止日期设在月尾,自有蹊跷。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说,虽然理财产品不算表内业务,但由于其在募集期以及到期日的几天可以“趴”在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因此资金在那几天纳入存贷比考核中。而改为日均考核之后,银行亦加快了发售理财品的频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直言,期限在七天以下的理财品更像储蓄,其明显带有营销性质。“现在银行发售短线理财品的确有些无序竞争了。”

  关键问题是——各家银行都想维系固有的信贷结构,不愿轻易改变自己的盈利模式。但是监管调控之剑高高在上,银行如何办?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监管与市场主体之间,才上演了一出“钱荒”游戏。由此体现出来的现象是,发售理财产品的目的由“收益”变为“吸储”,且发行频率加快、发行期限趋短、预期收益率走高。

  银行竞争力研究专家、金融咨询顾问曹文博士说,目前理财产品以储蓄为导向,过去是以收益为导向。

  在曹文看来,基于今年的三大变化,如准备金上调、日均考核存贷比;市场竞争格局生变;综合因素造成今年理财产品生变:客户在意期限与流动性;而银行可以通过产品主动管理流动性,如此发展下去会有隔夜理财产品。“这就像是一场监管层与市场主体的博弈游戏。”曹文说,“但微观看是正面——在博弈过程中,银行的管理更为精细化,从以前按年、按季、按月到现在的按日管理流动性。”

规避限制

  某种程度上,银行的“疯狂”,与其通过理财产品渠道融资又可回避规模限制不无相关。

  据悉,不少银行甚至将理财业务作为信贷业务的主要补充。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与新增贷款似乎有着“此消彼长”的曲线关系,即当新增贷款下降时,理财产品规模亦相应扩大,此现象始自2008年末,而今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像“钱荒”背景下,为应对日均存贷比,银行业掀起了一场“拉储”大战。郭田勇解释,这既囿于监管考核,也有银行自身商业模式所致——现在银行正处于一个战国争雄时代,谁都想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如果表外业务过度膨胀,对冲表内业务,使之收缩,是否会引起对系统风险的担忧?

  普益财富数据统计显示,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7.05万亿元。初步估计,2011年前5个月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超过5万亿人民币。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提准”的效应表面上好看——因把新增贷款压下去了,但实际负利率还在加大;亦扭曲了信贷业务,使之从表内移至表外,等于再造了一个影子银行,这样并不利于监管。

  就在6月24日,银监会紧急召开理财业务会议,批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绕过监管的吸存手段,进而影响存贷比指标。并指出六项违规操作,要求商业银行整改。另有消息称,目前央行已在酝酿特种存款制度,加强监测与调控,以期实现有效管控。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