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债就像抢钱_行业研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文章正文

银行发债就像抢钱

加入日期:2011-7-11 11:13:49

加息预期挥之不去,而银行资金面疲于应付监管考核,各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量价齐升。

  继2010年银行股权融资潮后,2011年商业银行融资热潮再次袭来,这次是发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年都采取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附属资本。

  商业银行去年通过大规模的股权融资补充了核心资本。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去年通过IPO、增发和配股分别募集资金889亿元、436亿元和1346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83%,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为9.36%。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存量为5533.7亿元,共94只,到期(行权期限)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5年以及2019年后。不过,各家银行的次级债在银行总资本中占比较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测算,未来工商银行(601398.SH,01398.HK)、浦发银行(600000.SH)、兴业银行(601166.SH)、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等多家上市商业银行均存在次级债发行空间。预计光大银行在完成股权融资后,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计划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按照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理论上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未来次级债发行空间将在2400亿元左右。

  但是,债券融资成本正在节节攀升。

  发债利率其实不高

  银监会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表内外杠杆率不得低于4%。新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四大监管标准,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实施细则开始逐步“落地”。同时,在股市一度萎靡的上半年,再伸手从股市上融资已不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次级债成为银行“看好”的资本补充方式。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下称“泰隆银行”)6月29日薄记建档发行的10年期次级债利率飙升至7.30%。较一个月前成都银行10年期次级债票面利率上行30个基点。10年期单利7.30%的利率意味着累计付息成本占融资金额的73%。该利率同时超过6.4%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甚至还超过了6.8%的5年期贷款利率。

  尽管用这么高的票面利率发行长债,但多数受访的银行业人士均认为,银行这个利率发债,依然值!

  首要原因是钱紧,缺钱!货币市场流动性指标利率——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6月初以来逐级上移。6月23日这一指标升至9.05%,创2007年10月26日以来的最高。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飙涨的利率是因为中国石油(601857.SH,00857.HK)IPO对拆借市场的短期冲击。若扣除这一影响,当前时间段内的利率均值则是1999年这一指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

  目前基准利率的风向标1年期央票利率已经高出1年期定存利率约25个基点。尽管业内大多数人认为6月CPI将迎来顶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预期的降低。加息预期挥之不去,而银行资金面疲于应付监管考核,令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量价齐升。

  对于长久期的次级债,对基准利率以及远期通胀预期较为敏感。假设基准利率上行25个基点,经分析师测算的发债年息还将上行16个基点——于是银行争相发债。

  在许多分析人士看来,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说,目前并非发债的好时机。但是,银监会的新资本监管方案已箭在弦上,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目前发债的就像是抢钱啊。”一位评级公司分析师对记者感叹。

  确实,在紧缩背景下市场上的资金是有限的,前面的融多了后来的只能少融,在大家都面临资本压力的情况下,融资能早则早。而一些小银行近几年往往扩张更快,因而也面临着更迫切的融资需求。

  对于节节攀高的银行发债利率,多位银行业人士认为并不算高。“目前,长期通胀预期难以消除,而长期债务百分之七点几的利率不能算高,”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而且,次级债是用于补充资本的,其成本高不高也不是单单看银行能不能获得更高的贷款收益率,而是要看银行的资本回报率。”

  泰隆银行公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末,该行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39%和37.55%。据年报,泰隆银行2010年末的资本净额为27.6亿元,全年净利润7.5亿元,该行资本回报率超过27%。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较高,也使银行有能力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北京银行(601169.SH)中小企业事业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该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普遍在30%-50%。“现在,利率上浮30%以下的基本免谈,而且,下半年的贷款利率水平仍有向上趋势。”该人士表示,“利率没有上浮到更高并不是银行议价能力的问题,而是基于维护客户关系的考虑。”

  而地处浙江的台州银行相关人士坦言,该行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最高的能达到100%。“泰隆银行的情况也跟我们差不多。”

  在他看来,像许多上市银行做的中小企业贷款还是规模很大的企业,而他们的贷款企业规模则小得多。这也有利于其在发放贷款时维持更高的利率上浮空间。据记者了解,该行发放贷款户均额度在40万元左右。

  供求失衡致利率走高

  供应量增多,但保险公司承接资金量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是次级债利率走高的一个原因。

  中国债券信息网资料显示,迄今各银行共计发行了1349亿元次级债券,已超过去年全年919.5亿元的发行量。同时,尽管基准利率4月来一直未变,但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利率已节节走高。

  中金公司预计,今年全年次级债发行量有望达到1600亿元,扣除全年约80亿元的到期量,总净增量约为1300亿元至150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新增量。

  2009年10月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计算其资本充足率时,其附属资本中次级债不应超过核心资本的25%,且应扣除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持有的其他银行机构发行的次级债。自此之后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商业银行次级债主要购买者为保险公司。

  而今年以来,多数保险公司受制于银保新规和营销员增员困境,其保费收入增长情况不容乐观。以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为例,该公司今年前五个月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仅为7.5%,而2010年全年同比增长15.6%。保费增长困境使得保险公司在配置银行次级债时更为挑剔。

  即便考虑其他商业银行作为购买者,一位银行人士分析说,目前在资金面和信贷额度都偏紧的情况下,银行有大把的机会将资产配置在那些收益更高的领域,而不是购买一家小银行的次级债,而且次级债期限偏长也不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这从另一个方面解读,就是银行也得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银行争发低息点心债

  虽然高利率发债并非难以承受,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仍是希望尽量降低融资成本。而在这方面,大银行有着更多的渠道和优势。除了本身信用等级更高能获得更低的发债利率外,它们还可以通过香港市场融到更廉价的资金。

  在境内发债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已有多家上市银行推出了赴港发债计划。年初交通银行(601328.SH,03328.HK)和中行即宣布拟2012年底前赴港各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债券;农行3月份也宣布未来两年在港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债券;而招行2011-2013年债券发行规划显示,该行未来三年拟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余额不超过300亿元。

  此外,在年度股东会通过的议案中,北京银行计划赴港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债券,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拟赴港发行不超过其总资产1%的人民币债券,而兴业银行2011-2012年500亿元的金融债也考虑部分在港发行。以上已经披露的发债计划已远远超过了过往所有境内银行在港发债总额。

  资料显示,自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首开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先河以来,截至2011年4月末,境内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中国)、东亚银行(中国)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融资额为460亿元人民币,单笔融资额在10亿-50亿元人民币,融资期限在2-3年。

  香港金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已达5488亿元,同比猛增长近5.5倍。而在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币资金在香港与内地的进出仍存在管制,香港人民币的运用渠道相对匮乏,居民及机构的投资意愿较强。

  北京银行一份赴港发债分析报告显示,境内金融机构赴港发债具有明显的融资成本优势。中国银行2010年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2年期利率为2.65%,3年期为2.90%,大幅低于国内同信用级别和期限的金融债。

  根据以往发行情况,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利率较同期境内金融债券平均低约65BP。其中,2008年8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和境内金融债券的发行利差高达130BP。这也是在境内发债利率不断攀高的情况下,银行赴港发债趋之若鹜的原因。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