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右)
7月9日,在由《华夏时报》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金盾奖”颁奖典礼和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高峰论坛现场,这次活动主办方之一《华夏时报》的总编辑水皮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次活动。
金融界: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两届了。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两届“金盾奖”和两次风险管理论坛?
水皮:《华夏时报》和北大的合作从第一届就开始了。“金盾奖”的评选我们都是委托北大在做,我们负责传播,推进大家的风险理念。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北大出人,我们出钱。《华夏时报》算是做一个公益赞助。
我们这个活动不是一个商业项目。北大也不是市场中人,更不是政府部门,北大的老师也比较权威。我们认为北大来做这个事,会相对客观和公正一点。
现在的论坛90%都是商业论坛,有机构出个名,有人去做商业运作,评选的公正性基本上要打问号的。我们就希望保持一点纯正的味道。
金融界:“金盾奖”的评选具体是怎样运作的呢?
水皮:我们全权委托北大负责这个事情。我的基本态度就是,你们不用征求我的意见。一切都是你们来做。
北大会提出一个初步名单。作为合作方,我们只有从里面砍掉一些公司的权力。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某些公司的一些潜在风险,而我在这个圈子里可能有所了解。这些风险还没有在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中表现出来。我们会砍掉这样的公司。但我们不可能把我们认为好的,我们有合作关系的公司加进去。这样就能够保证这个评选能够相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大家的质疑。
我们报社内部也有人有误解,说是不是小公司即便有好的风险管理案例也不让上,主要上大公司啊?我说你们错了,我们报社只有减名单的权利,没有加名单的权力。这次名单都是由北大筛选。我们还有一次专门的评审会。这些过程都有录像,有图片,都要每人签字画押。这么多德高望重的教授,他们是不会拿自己的口碑和名声开玩笑的。
金融界:去年和今年的风险管理高峰论坛有什么样的不同?
水皮:去年是法律风险论坛。今年这次我们把“法律”两个字去掉了,覆盖的面可能更宽一些。我们也希望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如果就法律谈法律,我们也担心兴趣面偏窄。或者过于专业,过于专业就不利于传播。但实际上还是以法律风险为中心。
另外,去年的会议规模要比今年大得多。我觉得去年来了很多不一定是专业方面的人士,或者说不是特别关心风险管理的人,所以我建议今年能不能把规模压缩一点,宁可多做几个分论坛,控制一下人数,就是要让真正的目标人群来参会,只要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播作用就行。
我们这还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既然开了这个会,话题最好是研究深入,那么,开会的氛围就很重要。一定是在开专业的会,而不是像一般媒体办的那种场面上的会。可能我致辞比较即兴一点,相对简单一点,你看另外几位,他们都是很认真准备的。即便有官员,但是他们都不是以官员的身份来出席的,而是以圈子里的专业人士的身份来出席的,讲的是专业的东西,和他们的师长、学弟学妹来探讨。所以我觉得这个氛围相当好。
金融界:去年的“金盾奖”评选出来后,在证券市场反映如何?特别是上市公司,有什么样的反映?
水皮:大部分上市公司和我们都不认识。去年通知他们来领奖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总想是不是要收多少钱。有两个上市公司一直到最后还在和我确认,真的不收钱吗?有上市公司的人来了开完会要走了,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他们只负责住宿费用,其它的费用都是我们负责。他们觉得好像很不真实一样。去年有几个不太大的上市公司,他们觉得这样的会还是第一次碰到。
说老实话,法律风险这种东西,对上市公司来讲,并不存在一个多么好的传播效应和价值。你不能对着社会说,我可没有犯罪记录啊。所以这不构成一个宣传点。这个评奖仅仅是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对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评估,可能对于上市公司做法务的人来讲是一种肯定,但对上市公司产生不了品牌效应。
金融界:您觉得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做得怎么样?
水皮:我觉得不行,更多的可能是格式化管理,还没有到落实的层面。很多上市公司都没有设法务部。真正风险管理做得好的公司不多,大家也并不是都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