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宏观调控频亮相 有没有超调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宏观调控频亮相 有没有超调

加入日期:2011-7-11 12:58:41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人民日报观察:宏观调控频频亮相 政策有没有超调?
  新华网:年中经济报道 拨开迷雾看出口连续四个月下滑
  6月CPI涨幅创下三年来新高 通胀见顶论引发激辩
  发改委陈东琪:7月CPI将见顶 全年经济增速将在9%以上
  周小川: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突出和重视物价稳定的目标
  央行夏斌:消化近76万亿货币存量是货币政策头等大事
  发改委智囊预测中国经济从今年起将连续三年减速
  调控新思路渐成形 货币政策稳定性内涵求解

  人民日报观察:宏观调控频频亮相 政策有没有超调?
  上半年宏观政策及时正确有效
  ■6月份以后CPI或将步入下行趋势,四季度有望降至4%左右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从危机时期的非常态政策回到正常时期的常态化政策,主要任务有三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说,其一是保证经济刺激政策平稳退出而不影响经济增长;其二是合理消化刺激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加大等副作用;其三是重拾为应对危机而暂时放下的结构调整等任务。
  应当说,上半年宏观政策较好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是及时、正确、有效的,巴曙松说。
  先看物价。一般来说,中国的通胀常常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产品涨价是导火索,经济过快增长是推动力,宽松的货币信贷是传导器,巴曙松说,针对这样的通胀形成机制,上半年宏观政策三管齐下。首先,加大农产品供给;其次,通过宏观调控适度抑制总需求;此外,降低货币信贷增速。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和贷款增速分别从2009年11月的29.74%和34.19%下降到2011年5月的15.06%和17.1%。
  虽然目前通胀压力仍处于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没有效力,巴曙松说,6月份CPI涨幅再创新高,此后随着农产品价格、经济增速、货币信贷的回调,物价上涨会缺乏动力,加上翘尾影响的减弱,CPI将步入下行趋势,但三季度仍将保持在5%以上,四季度有望降至4%左右。
  再看增长。巴曙松认为,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依次为11.9%、10.3%、9.6%、9.8%、9.7%,目前看呈温和回调的软着陆态势。
  最后看结构调整。上半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支持保障房建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个税助力消费等方面颇可圈点,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总体适当,也应防范超调风险
  ■在GDP下行、CPI仍在上行的阶段,调控容易矫枉过正
  从过去10年的调控经验看,GDP通常先于CPI三个季度左右回落。以2006-2008年这一轮通胀周期为例,GDP在2007年二季度触顶回落,CPI在2008年一季度才触顶回落,巴曙松说,时下,GDP已下行、CPI仍在上行,宏观调控应格外注意力度和节奏,否则有可能矫枉过正,特别是在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容易产生经济下行幅度过大的超调风险。
  他认为,有四个不确定因素值得高度关注。
   --中小企业承担着更大的调控压力。2009年和2010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均为14万亿元左右,预计2011年将达15万亿-16万亿元,较上两年仍有小幅增长。然而,资金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分布旱涝不均。争取金融资源能力强的大企业可以在有限的信贷规模中获取更多份额,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空间。
  巴曙松说:我们调研发现,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利率水平与2007年加息周期末端时大致相等,说明现在的紧缩力度已接近2006-2008年的通胀周期,然而目前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不及当时,本轮通胀压力也不及当时。可见中小企业正面临较为严重的调控压力。
  最新调查显示,约75%的深圳企业面临资金困境;浙江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也已高达25%-30%。
  --4万亿元项目尚未完工。4万亿元项目还有三到五年的建设周期,如果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可能导致在建项目资金断裂,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包袱和银行的巨额坏账。特别是县级地方平台债务总额达2.8万亿元,且多属吃饭财政,其风险局部爆发的可能性难以消除。
  --房地产投资可能明显下滑。今年前5月,房地产投资持续保持35%左右的高增长,但其变化具有滞后效应。2008年7月后,房地产销售陷入全面冷清,而直至2009年初房地产投资才出现下降,滞后约两个季度。我们比较担心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集中释放,届时保障房增量投资较少,不能完全对冲,经济可能面临实质性的下行压力。
  --外部经济波动频繁。美国经济复苏减速,日本经济前景暗淡,希腊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强国不愿救助弱国,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的宏观政策应留有余地。
  巴曙松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总体上是适当的,但未来也应防止紧缩政策持续时间过长,节奏过频,力度过大,从而引发政策超调风险。
  稳定政策,审慎灵活
  ■CPI见顶回落后,宏观政策应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
  我个人认为,下半年应稳定政策,审慎灵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影响,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巴曙松坦言,CPI见顶回落后,宏观政策不妨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以防止超调。
  巴曙松认为,下半年应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物价下降、增长平稳后,将政策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
  首先,通过改善信贷环境、减轻税收负担、降低准入门槛等举措,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其次,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困难在资金,应出台更多保障房资金支持政策。此外,还应采取务实态度,确保4万亿元在建项目平稳着陆。这些项目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等瓶颈,减缓未来经济增长的波动性。
  这些方面也恰恰是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巴曙松说。
  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如何运作?巴曙松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应适当减税,鼓励企业调整结构和技术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刺激内需。
  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下半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不足上半年的30%,加上中小企业资金偏紧,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偏紧,预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空间大幅减少,巴曙松说,但下半年外汇占款可能仍在高位,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有1-2次的上调可能。
  巴曙松认为,下半年将酌情使用利率工具,适时校正负利率状态,预计三季度还可能加息一次;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小于上半年。(人民日报 记者 田俊荣)


  新华网:年中经济报道 拨开迷雾看出口连续四个月下滑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王优玲 王希 李延霞 雷敏)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70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外贸出口增速连续四个月下滑。此外,6月份我国出口达1619.8亿美元,月度出口规模刷新了上月刚刚创下的1571.4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出口增速持续下滑与出口规模创新历史纪录似乎成为一对矛盾,让人捉摸不透。为拨开层层迷雾,把脉中国出口,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和企业。
  全球经济隐藏变数 外贸出口遭遇寒流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大棋局充满变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全球经济复苏脚步依然缓慢。
  我国外贸出口在这场棋局中变得扑朔迷离。
  海关数据显示,1月至6月我国单月进出口增速为44.0%、10.7%、31.4%、25.9%、23.5%和18.5%。此外,出口增速也连续四个月下滑,3月、4月、5月和6月分别为35.8%、29.9%、19.4%和17.9%。
  在海关总署进出口贸易统计情况首次在线发布中,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分析说,去年上半年中国外贸月度规模在逐步回升,基数在抬高,从技术层面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增速会呈现回落态势。此外,受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优势在减弱。短期内日本大地震造成了部分产品的供应链条断裂,对中国外贸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根据近期对中国外贸大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的调研情况,在各种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有20%的外贸小企业举步维艰;有50%至60%的中小企业处于中间状况。
  专家的研判得到了来自企业的证实。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忠说,企业生产万力牌轮胎,与韩泰、锦湖一样是二线品牌。今年以来订单变化不大,但去年三、四季度出口连续下滑,目前还不如2008年,上半年外销同比降4%。
  陈忠说,人民币升值、关税和非关税技术壁垒、原材料涨价等让企业感受到沉重的经营压力。比如:今年天然橡胶从去年2000美元/吨,涨到近5000美元/吨,仅原材料成本就上升50%;人工成本上涨10%以上,否则就会出现用工荒,招不到工人。此外,以前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市场,8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受轮胎特保案影响,近两年对美出口下滑得很厉害,现在是一半出口,一半转内销。出口美国受阻的商品转到了欧洲、中东等市场,但这种高性能轮胎的总销量和利润率都下降很多,通过与下游议价,只能转移部分成本压力。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赵福地说,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抬高了我国进口商品特别是能源、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半年,我国部分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幅都在30%以上,其中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42.5%;原油上涨33.2%;成品油上涨31.5%;大豆上涨30.4%。上述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商品的整体价格上涨14.7%。

  逆境铸炼真英雄 出口发力转型升级
  顺境转型容易还是逆境转型容易?这是张燕生在外贸企业调研中问企业家最多的问题。
  答案是逆境,适度压力有助于转型升级。
  大浪淘沙,百炼成钢。张燕生坦言,现在仍然留在我国外贸出口棋局中的企业家都是英雄。由于房地产热,资本经营热,很多企业家已经转而做资本投资、风险资本或私募了,能够坚守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其实是企业家做出的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为了生存,企业必须转型。张燕生说,当前有20%的企业,它们属于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由于具备较强的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等能力,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调整结构、促进创新、完善管理来化解成本上升压力。这些企业订单饱满,而且具备较强议价能力,能够将40%左右的成本上升压力转移给国外客户。
  全国最大的工业阀门制造商和出口商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炯说,从去年第三季度起,海外市场感受到了明显的复苏,今年上半年继续延续了这样的势头,海外订单爆发式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18%。目前由于国内原材料以及人工服务价格上升,而海外销售调价有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企业利润与去年相比反而下滑,但从中长期看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同海外客户议价消化掉。
  陈忠说,为应对出口下滑,华南橡胶轮胎加大了品牌推广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对贸易摩擦等,同时还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做了一些套期保值的避险操作。
  我国有竞争力的产业从非传统的出口部门、产业涌现出来,如机电、家电、装备制造业。中国制造正在走出低增值漩涡,走向中高档产品,走向欧美和新兴市场。张燕生说。
  数据显示,在出口商品中,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981.6亿美元,增长19.5%,占外贸出口一半以上。
  张燕生认为,现在出现了一个好势头,产学研开始合作,有很多来自学院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与企业家密切联系,合作解决问题。以前企业是被分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分工,重视销售渠道、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我国企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管理能力正在提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家张军生说,我国出口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是,由大中型企业做技术研发和营销为主,中小企业负责标准化产品生产,支付技术使用费。
  张军生说,目前,我国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讯设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全球产业链。未来,最有希望形成全球产业链的产业应该来自我国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如果有两到三家龙头企业带动,这些产业将形成全球产业链,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转型升级。
  商务部外贸司有关负责人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初步选择农业、轻工、医药、纺织、专业化工、新型材料等行业,开展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研发设计、品牌销售、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进程。
  稳出口支撑经济发展 减顺差改善贸易平衡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增长态势与我国经济、就业息息相关。
  中国外贸出口20%左右的增速并不低,我们看重的是出口对经济带来质量和效益的贡献,而不是速度和规模的。张燕生说。过高的出口增速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费力不讨好。
  张军生说,从三驾马车对经济的贡献,我国政策显示将在未来把消费作为增长原动力,但是,内需的启动并不容易;而经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后,投资从目前来看不会有更大作为;因此,依然不能放弃出口,要保持现有的规模。
  他说,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组成为生活必需品和由跨国公司转移到中国的标准化技术产品,这些都是刚性的需求,在这些产品的支撑下,我国出口能够维持一定规模。但出口增速可能还会下滑。
  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增速一定会下来。张军生说。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也内置在我国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是统一的关系。他表示,稳定的汇率预期能给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小步快跑,下半年升值压力预计不会太大,应该注意抓住时机实现有弹性的、双向的浮动,减弱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说。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认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非常清晰,升值速度和幅度都比较快。相对于上半年持续升值来讲,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会出现波折,双向波动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有可能出现回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预计上半年顺差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
  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累计贸易顺差449.3亿美元,同比收窄18.2%,但加工贸易顺差仍然扩大19.8%。其中6月份当月,中国贸易顺差222.7亿美元,扩大10.3%。
  王军说,今年中国外贸基调为追求贸易平衡,预计全年贸易顺差保持在1200亿至1500亿美元的规模。(新华网)


  6月CPI涨幅创下三年来新高 通胀见顶论引发激辩
  一如市场所预期,提前于9日公布的CPI数据创下年内新高,也创下三年内新高。由于本次大盘反弹其中的一个主要依据是通胀拐点带来的调控放松预期,但拐点是否出现仍众说纷纭。CPI迭创新高增加了股市变数,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大盘短期内仍可能保持震荡。
  6月CPI是年内高点吗?
  多数分析师称峰值到来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报告,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CPI创出3年来的新高。这一数据略超过之前机构的整体预期水平。
  对于这个数据,多个机构的分析师们坚持峰值到来观点。
  银河证券潘向东认为,6月份将迎来今年CPI的峰值,由于翘尾因素、海外输入性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前期经济减速等诸多影响,预计从7月份开始CPI同比将迎来向下拐头。
  国泰君安李迅雷表示,6.4%的CPI新高是被猪拱上去的,下半年的CPI尽管会回落,但预期今年全年的CPI仍应该在5%左右。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预计下半年的CPI会从6月份的高点,下降至12月份的4.4%,七月份大概会在6.3%左右。
  另外,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也认为,6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将很可能成为最近一轮通胀升温的顶部,消费物价指数将会自10月份开始降至5%以下,并将于年底前逼近4%。
  仍有专家质疑见顶
  不过,预测帝兴业银行鲁政委则认为,6月通胀难言见顶,自2010年7月至今绝大部分月份的CPI环比(除去年9月略低外),都高于正常月份的水平。从环比观察,仍未见到CPI出现下降苗头。目前非食品物价环比上涨势头并未显示出放缓迹象,未来环比涨幅持续高于历史同期仍是大概率事件。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及近期食品细项走势,预计7月食品环比较6月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发挥效果,通胀的走势正在放缓。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尽管6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创3年来新高,但核心通胀率即剔除核心农产品和能源的通货膨胀指数其环比正在下降,货币政策抑制通胀是有效的。但曹远征认为物价上涨仍有压力。7月应该才是物价上涨的高点,之后开始逐步回落。按我们的估计,大概在四季度,CPI可能回落到4%左右,全年物价涨幅将控制在5%以内。
  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哈继铭则表示,6.4%的水平在预料之中,如果7月份的数据高于6.4%,年内仍有加息的可能。
  催生新名词猪周期
  6月份猪肉价格上涨57.1%,占CPI涨幅超2成,成为CPI上涨的最大推动力。新名词猪周期一时炙手可热。
  何谓猪周期?
  在经济活动中,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期来决定目前的生产量。因此往往会出现价格高时一拥而上,导致未来市场供应过剩,价格大跌,反过来亦然。
  据农业银行宏观研究分析,生猪生产周期大概需要1年左右时间,即母猪成熟配种3个月,妊娠期4个月,产子后仔猪育肥出栏需要5个月。在正常情况下,生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存在9个月左右的时滞。因此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调整情况就往往成为未来猪肉价格的先行指标。2010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周期最低点,9个月之后--即今年5-6月份--应该是生猪存栏供应量的最低值。
  该报告认为,今年3月份突然爆发的瘦肉精事件却打乱了本轮猪周期的正常运行。由于3月份猪肉消费减少,导致生猪存栏量于该月提前出现企稳回升。但未带来猪肉价格的明显回落,反而加速了猪价的上涨。价格上涨也未带动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出现明显放大。劳动力、土地、饲料等价格提高,压缩了养猪的利润空间。目前政府尚未进一步出台新的补贴政策,也将使今年的养猪户补栏周期延后。因此,下半年猪肉价格涨势虽会由于生猪供应量触底回升而有所遏制,但不断上涨的饲养成本和一季度尚未明显放大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则预示着下半年猪价仍将在高位运行。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也认为,由于年初疫情、瘦肉精事件和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预计下个月的猪肉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深圳特区报 记者 林彦龙)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