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胀问题依然是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年年初,政府就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十二五”开局奠定一个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但从已经过去的5个月的金融运行情况看,金融调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当前环境下我国股市走势及其政策调控方面的经验,或许能够给抑制通胀带来一些启发。
不差钱与股市低迷并存
今年以来,流动性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银行新增贷款近3万亿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远远超过市场预期,突破了100亿美元,达114.3亿美元。顺差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央行外汇占款的增加,进而加大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数量。此外,4、5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均超过5000亿元,这也成为助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但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股市却连续低迷,尤其是近1个月来,二级市场成交量严重萎缩。资料显示,2005年6月份股市低迷的时候,沪市日成交金额维持在约40亿~60亿元,2008年9月份股市低迷时,沪市日成交金额维持在约200亿~500亿元,如今沪市日成交金额维持在600亿~700亿元。同时,A股市场资金呈现出持续流出现象。而且,近期A股市场日均换手率已跌至0.76%,不断创出新低。二级市场的萎靡不振也使一级市场打新热情降至近年来的低点。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单周平均申购资金为6372亿元,较去年12月下降42%;2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6106亿元,环比下降4%;3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5010亿元,环比下降18%;4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为2765亿元,环比下降45%;而5月份平均每周申购资金仅为1240亿元,环比降幅过半,更较去年同期下降87%。
调控政策令股市供过于求
当前的股市从市盈率上讲,许多上市公司目前已经处于历史的低位。而且从表面看,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业绩并不错,盈利能力仍然十分强劲,可是为什么投资者对这些却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股市“超量供给”政策:第一,IPO大扩容,平均每天至少发一只新股,创历史之最,也创世界之最;股改还没彻底完成,就不断推出新的融资板块;第二,融资“大跃进”,造成股市缺血,股民失血。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A股市场的首发、增发和配股共计募集资金达到了3625.4亿元;公司债、可转换债和可分离债共计募集资金则达到了758.7亿元。也就是说短短5个月之内,证券市场融资累计已经达到了4384亿元。除了首发融资略有减少之外,股票再融资和债券融资同比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97%和235%,总融资增长幅度则达到了56%。第三,大小非减持欲望强烈。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日均减持数量为4亿~5亿元左右,其中5月份日均减持量超过了5.4亿元。而根据以往的特征,股市越差,股东的减持欲望越强。这对处于弱势的二级市场,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正是上述政策,形成了股市的股票严重供过于求,但政策却依然还在鼓励加大供给。市场需求微弱,但政策却不断抽紧进入股市的资金。加息、提高存准率,表面上看是针对银行的,但上市银行在股市上的疲软表现,会不可避免地引领股市日复一日地经受磨难并每况愈下。
供求并举定能根治通胀
不过,管理层“超量供给”的股市政策,却给我们解决棘手的通胀问题带来了重要的启示。要想有效抑制通胀,也应当像股市调控政策那样,实现“供求并举,以供为主”。为此,管理层应当从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增加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当前,物价不断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供不应求和流动性过剩。那么,要想抑制通胀,确保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大力增加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尤其是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扩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当前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情况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增加生产,保障煤电油稳定供应,确保顺利迎峰度夏。
其次,对流动性管理应重在“疏”而不在“堵”。在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的情况下,央行要改变以往对流动性一味“堵”或“收”的做法,代之以“疏”,即通过制度建设对过剩流动性进行疏导,使其有效运用于实体经济,有效运用于打井抗旱和农田水利建设,有效运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贷,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信贷质量和效益。而流动性管理中的“堵”,主要就是要防堵热钱流入、严格控制 “两高一资”项目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项目的贷款投放。
再次,调控政策应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向上。股市持续健康稳定向上,可以吸收一部分流动性进入股市,甚至可以锁定一部分流动性,所以,也是抑制通胀的有效策略。希望管理层尽快改变股市事实上的“融资市”思维模式,重塑股市投资功能,加强对股市的呵护和培育,营造良好的股市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