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长放缓对中国是个好消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全球增长放缓对中国是个好消息

加入日期:2011-6-7 6:48:40

  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全球大型经济体经历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口中的“多速”复苏。这种复苏就好比第三世界的交通,马车、人力车、汽车和自行车在同一条道上按不同的速度行驶,并且时常互相占道。

  但是,过去的一两个月,这个交通系统开始一起减速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就是明证,根据《经济学人》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2月中旬以来其下降8.6%。美国的制造业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4月份的耐用品(比如发动机和汽车)新订单下降3.6%(尽管一个月前还是强劲增长)。根据费城联储的最新调查,尽管工业产出仍在适度增长,但是近两个月丧失的动能比2008年11月以来任意两个月都要多。

  麦格理的数据

  美国的复苏更长时间依赖财政介入,但是到8月初,联邦政府的债务将会达到国会拟定的上限。假如想要提高债务上限几乎必然要削减开支,如果不提高上限,就会因为政府停止举债而需要大幅削减债务。即使美国政府仍被允许举债,美联储也即将停止购买国债,因为最近一轮的“量化宽松”(用刚印出来的钱购买长期债券)马上就会结束。

  根据汇丰银行(HSBC)和信息提供商麦格理(Markit)提供的采购经理人调查,欧元区通过经济增长摆脱困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欧元区初步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4月的57.8大幅下降到了5月的55.4,这是2008年末以来从未出现过的降幅。在服务业方面,对来年的悲观态度甚至让人们想起2009年中期的情景,那时复苏没有任何起色。

  然而,初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并不在欧洲而是在中国。根据汇丰和麦格理的初步估计,中国的PMI指数下降到51.1,远低于52.3的长期平均值,印证了4月份工业产出的下降,这个数据的公布导致全球股市普遍下挫,上证综指更是一天回吐了今年以来的涨幅。

  中国的情况还不错

  这种强烈的反应令人惊讶。因为与欧元区和美国不同,中国的经济减速是滞后了。由于过去两个季度的快速增长难以为继,导致令人担忧的通胀上升。中国政府一直努力通过管制失控信贷来让经济降温,其中工业减速是值得欢迎的迹象,这证明措施正在起作用。

  汇丰表示,PMI处在50以上表明产出增长,51.1的PMI与中国9%的GDP是协调一致的。然而,这一数字立即引发了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担忧。观察人士可能担心,已然失控的通胀会迫使政府打压经济来让物价回头。例如在1994年年底,中国曾经面对超过25%的通胀率,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中国紧缩的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了4.6%。

  但是,目前中国的通胀率只有5.3%。蔬菜价格已经在下降,非食品类通胀率可能正趋向缓和。尽管中国通胀被证明会超出预期的顽固,可也没到必须牺牲4%的增长来平抑通胀的地步。

  一些观察人士担忧中国经济将丧失动力,因为煤价越来越贵,电力供应出现短缺。最近几个月,中国工业深受限电之苦,让人又想起2004年的情形,但经济研究机构(Capital Economics)的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指出,中国当时断电是因为电站产能不够,而现在受困限电是由于电站没有足够的利润。中国政府不允许电价与煤价同步上涨,使得电力企业亏本运营,因此提高电价是解决之道,即使这在短期内会令通胀上升。

  房地产不是问题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许多人担心,中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会崩溃,产生难以忍受的债务。瑞银证券(UBS)的汪涛指出,政府限制抵押贷款和投机性购房的措施对销售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以来到4月份下降了10%),但是没有对新开工建设产生影响。或许中国政府推动建设更多的经适房抵消了商品房建设的减速。

  如果楼市泡沫破灭,开发商将遭受重创。新近的买房者也会觉得自己做了亏本生意,但与美国不同,在中国住房是一种储蓄工具,而不是一种借贷工具。尽管按揭贷款已经快速上升到“膝盖”的高度,但是中国房主的债务远没到“脖子”的高度:去年占到可支配收入的1/3,两年前还不到1/4。房价大幅下跌给房主带来的财产损失可能会挫伤消费的积极性,但是他们不会掩埋在债务当中。

  银行也表示,它们对房地产的风险敞口是可控的,大约占到总贷款的20%。也许间接的风险敞口会大得多,但是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一旦过高,中国政府就会干预。正如渣打银行的王志浩所说,“少量的不良贷款是银行的问题,大量的不良贷款就是政府的问题了”。

  鉴于中国经济不可能发生硬着陆,所以人们对其经济情绪的波动很难理解。汪涛给出了一个解释:“多数外国人是通过大宗商品市场了解中国的,在这个市场里,事情往往会被强化……它们要么是好消息,要么是灾难。”就像不为人知的《金发女孩和两只熊猫》的童话:中国经济不是过热就是过冷,但是从未恰好过。 (李剑 译)

(责任编辑:陈浩)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