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反弹未结束但非介入良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皮:反弹未结束但非介入良机

加入日期:2011-6-30 18:48:4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刘纪鹏:创业板制造股市繁荣假象 股民损失血淋淋
  创业板制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和繁荣的假象,例如233家公司平均市盈率达到70倍,创业板给人的印象是越涨风险越低。其次,误导创业板创业者走入歧路,创业者不去创业,现在他们都发现原来卖概念,钱来得更快。另外,还危害了后续上创业板的企业。
  今年1月以来上市的80多家企业上市首日破发占33%,再加上后续破发的,整个创业板233家,到现在有112家破发。创业板正经历从天花板到地板的阵痛,其间是投资者血淋淋的损失。
  -----------------
  清算创业板
  6月22日,洲明科技 (300232)在创业板挂牌上市,但开盘立即破发,收盘较18.57元的发行价跌去7.38%。洲明科技已经是今年第28家上市首日破发的创业板公司,而今年挂牌的80家创业板股票中盘中破发的比例更高达80%。
  相比于新研股份 (300159)之前创纪录的150.82倍发行PE,洲明科技28.14倍的发行PE极为便宜。正因为低价发行,还令洲明科技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仅为3.326亿元,比计划投入项目的需求资金少2240万元,成为创业板首家募集资金不足的公司。
  面对之前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的创业板三高泡沫,洲明科技的尴尬境遇正是市场清算创业板声音的应验。破发潮、询价报价清冷、机构博弈拉低价格等等,清算创业板的脚步正在推进。
  破发挤泡沫
  创业板之前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然发生逆转,机构投资者开始在有意回避这一板块的新股申购 .
  数据统计,创业板网下发行的有效报价询价机构平均家数已经从2009年的95.54家,下降到2010年的79.18家,今年以来则降至33.72家,最近的两个月平均数更是不足29家。网下认购平均倍数则从2009年的78.53倍,到2010年的56.86倍,一路下滑到今年的17.35倍。其中,东方电热的网下发行认购倍数仅为2倍。
  以前机构出四五十倍的市盈率报价就被建议别报了,省得拉低发行价格。现在是求爷爷告奶奶地追着机构报价,反正价格好商量。有些机构为了凑数,就尽量报低价,这样就能不在询价区间。一位广州证券投行人士表示。
  该人士坦言,以前保荐机构的要求是超募越多越好,现在的要求是只要能过会、能发出去就行,发行方和保荐人也在降低心理报价。
  因此,美晨科技发行市盈率被机构拉低至18.12倍,创出创业板发行市盈率新低。2009年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平均为68.62倍;2010年至71.16倍,今年以来则降至55.12倍,自今年5月至今更是低至33倍的平均数。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以来,有不少PE公司投资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就普遍为15倍左右,高的甚至有20多倍,这对PE的未来预期收益而言无疑是巨大打击。因此,据记者了解,近期PE入股的选择也更为谨慎和保守。
  同时,据深交所数据,从年初至今年5月底,共有6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遭105名高管减持,共减持162次,减持规模近13亿元。和聚投资指出,股东们的持续减持,成为压倒创业板的最后一根稻草,创业板已经成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绞肉机。
  一家财经公关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现在市场发行压力确实很大,以前闭着眼睛就发个五六十倍,现在都被腰斩了。没有卖不出去的新股,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市场不好,自然应该降价发行。招商证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谢继军向记者表示,正是因为之前创业板存在三高泡沫,才有现在挤泡沫的过程。
  发行冷遇
  之前创业板询价门庭若市与如今门庭冷落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6月中旬中小板公司比亚迪发行时,询价场面爆满,会场超过160人,当时就有参与询价的数位分析师感叹创业板冷清,甚至有创业板公司仅有二三十人参加路演现场会。
  询价与报价的冷清,令发行人、保荐机构、财经公关公司不得不想方设法增加沟通机会。现在新股发行中的博弈力量整个向买方市场逆转。一位参与IPO的财经公关公司负责人认为。
  一位参与数十家IPO的中介机构人士介绍,以前搞个大型的一对多路演就可以了,现在临时增加一些午餐会,要增加与机构的一对一路演,跟机构沟通的力度和深度比以前有很大加强,包括对主讲PPT的内容也有相对更深入的挖掘。
  不过,创业板公司只能在有限的路演三天时间里增加场次增加频率,因此在正式路演之前增加一到两场的一对一机构路演。
  同时,保荐机构还会事后跟踪,做些电话回访补充说明,介绍保荐企业的特点与自身的判断如何。可以说,发行人、询价机构之间的博弈比以前更明显,有些发行人的质地是非常优秀的,但询价机构为了获得更低价的筹码,不排除有些机构串联报低价,去泡沫化为这种博弈提供了土壤。上述中介机构人士指出。
  据本报了解,面对市场的清淡,已有部分保荐机构、财经公关公司甚至希望上市公司能延期发行。但发行时间不由发行相关方说了算,基本上还是拿了批文就紧锣密鼓地发行。
  目前这个市盈率是对之前三高的矫枉过正,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接下来市场活跃度高一点发行市盈率就会反弹。一位中介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A股市场,IPO获得发审委审核之后,还有一道证监会的发行批文。获得批文的时间并不由机构说了算,而拿到批文之后,理论上有6个月发行时间窗口,但目前却未有一家创业板公司去尝试自行选择发行时间。
  但与主板发行不一样的是,创业板发行一般是两三家或者更多一起发行上市挂牌,发行日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一家拖着,就有可能打乱整个发行节奏。发行各方也担心等来等去,市场会不会更不好,而上市公司总是能募集到资金的,到位后可以赶紧投入项目当中。上述中介机构人士表示。
  清算创业板
  创业板遭冷遇,这不是一个结束,而只是一个清算的开始。
  北京和聚投资管理公司2011年6月写的一份关于创业板的报告甚至直接以清算创业板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聚投资总经理李泽刚认为A股创业板的去泡沫化第一阶段已在过程中,下一阶段,溢价因素犹在但整体估值有可能进一步和国际接轨,我们判断目前24倍的当年动态估值,距离合理水平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间。
  香港创业板成立于1999年11月,网络泡沫破灭后,香港创业板指数从1800点上方在一年时间内就下跌到了1000点以下。香港创业板开盘的200倍PE,但如今已经滑到平均20倍左右的区间。
  李泽刚表示,中国的创业板公司存在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是创业板上市门槛较高,大多企业成熟度、资产和利润水平可比中小板,高增长阶段不在;二是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凤毛麟角,高技术领域的做低端制造,新经济领域的缺乏定价权,这样的企业占了大多数。
  李泽刚还认为,上市过度包装引发股价修正和发行过快与减持不断造成供给失衡,是今年以来创业板高位回落的最根本原因。
  北京一家私募基金合伙人称,创业板生不逢时,目前市场要解禁的大小非依然有动力拉高估值,在这个大背景下,创业板又以市场化机制发行,券商、上市公司拉高发行价的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创业板的发行价终要回到合理价格。

 

  周俊生:个税改革不是挤牙膏
正在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再一次讨论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其中的3000元免征额标准并未提高,只是在税率上有所调整,将第一级月纳税所得额1500元的税率由5%调整至3%。这一方案一经公布,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反响,大多数民众对此感到失望。
  此次个税改革,自今年2月底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首次提出,到现在已有4个月时间。这4个月里,个税改革经历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经历了全国两会的讨论,经历了上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讨论,更经历了由全国人大实施的网上征询意见,在我国仅有的几次个税改革中,是持续时间最长、牵动社会各个层面最为广泛的一次行动。由于个税直接与民众的个人利益挂钩,因此这一事件持久地为民众所关注。对于草案所定下的3000元免征额,在此次网上征询意见中,有八成以上的意见表示反对,希望在此基础上再能有所提高。虽然网上的意见不能与全民的意见画上截然的等号,但它毕竟也是民意的充分反映。令人不解的是,全国人大兴师动众地进行了网上意见征询,其实已经为自己寻找到了与政府部门进行意见交流的最有力的支撑,但却对这一最为集中的意见未予采纳。
  当然,在此次围绕着个税改革所进行的广泛讨论中,不仅民众有了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多专家学者也表示了他们的看法,其中有一股声音对单纯提高免征额表示反对,认为这无助于建立更合理的个税制度。不能说专家的意见没有道理,而且由于专家所占有的特殊地位,他们的意见也更容易进入权力部门。
  现在的方案中将应纳税额第一级,即1500元的税率由5%调整至3%,也能实现这样的效果,但是,这比起提高免征额,毕竟仍然需要交税,民众仍会产生鹅叫声。为什么不选择让民众更满意的方案呢?

 

  吴晓求:现在不会大幅提高利率 政策方向很正确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央行最近半年多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方向是正确的。那些现在还在说要大幅提高利率的人,并不了解市场。26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上海说。不过他亦表示,年内可能还会有一、两次加息,但没有实质意义。
  当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联合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推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金融EMBA在上海举行启动仪式,吴晓求主持揭牌,并做了《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若干问题的看法》主题演讲。
  吴晓求说,当前的中国经济比任何时候都复杂,但是没那么悲观。这种复杂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不能再依靠那种外向的以及资源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财政收入增长太快,意味着我们新增收入的大部分通过税收的方式进入到政府体系,这种增长也将难以为继。
  吴晓求表示,由于西方主要货币存在贬值预期,大宗商品就成为一种具有保值避险功能的配置资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被推高,并迅速引起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收缩人民币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只会损害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二个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使大量的国际货币涌入中国,我们的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如此快速地增长,意味着存在较大的风险。吴晓求说,人民币升值比例和存款利率形成的8.5%无风险套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也是比较安全的套利市场。这给中国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们目前选择的办法是人民币按比例地被动投放,这种投放是因为汇率制度带来的央行被动性投放,我们需要释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吸纳过量的被动性投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还在说要大幅提高利率是不了解市场的。
  吴晓求认为,现在当然不能大幅提高利率。数量化工具才是第一位的,一定要让数量化工具建立一个数量通道,让过度的货币不要流到中国的实体经济里去,特别不能影响到CPI的上升。最近半年来,央行主要动用数量化工具,也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来吸纳被动式投放,这个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是正确的。不过,央行数量化工具还不能完全对冲掉它的被动性投放,所以它还会引起通胀。
  按照吴晓求的观点,当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特点是数量对冲为主,兼具价格调节(利率工具),辅以窗口指导。在数量对冲机制中,宏观上以提高准备金率为主导,结构上以动态差别为特点,微观以央行票据为风向。即使是提高利率也只是象征意义的,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在当前情况下利率上升,其收缩货币的数量小于吸引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
  因此,吴晓求称,如果现在谁还按传统思路认为未来还要实现高利率,一定要实现正利率的话,那谁的投资组合就一定会出问题。

 

  冯 仑:中国房市不会崩溃
  中国经济未来面临什么样的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会重复美国、日本泡沫破灭的路径?记者最近在纽约专访了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冯仑认为,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面临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受制于外生变量的影响比较大,这是西方人在分析中国经济时往往忽视的一点。中国现在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两件事同时在做。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受经济以外的社会、道德等外生变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冯仑说,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非常难以预见。世界经济疲软可能带来中国机遇
  冯仑表示,未来半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社会转型, 经济政策的摇摆也越来越大。 中国进入一个非常快速成长以后的不稳定期,相当于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大家看它的亮点,一是成长,二是希望。有力量,有希望和未来。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缺少稳定性。另外整个经济和社会, 文化和伦理的平衡不能协调, 不知道哪些偶然事件会让经济的快车往哪边走。
  通货膨胀目前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显著问题,在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面前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压通胀,就会抑制增长, 保增长, 难免通胀。中国发改委日前预计6月份CPI或将创下35个月以来的新高,而6月汇丰PMI初值滑至11个月新低。种种迹象表明,找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前的平衡点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济手段不好用了,发改委就开始用行政手段,冯仑说, 比如说联合利华,其价格调整是个微观的商业行为, 你要罚钱,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在中国,如果只是强调企业增长,通胀不能控制的话,政府无法承受媒体舆论和大众心理的压力,面临着非常突出的矛盾。
  目前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非常担心, 不少华尔街的投资人士认为未来六个月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够软着陆来说非常重要。 而如果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疲软, 对中国也非常不利, 因为中国在通胀的压力下已经很难再实施此前公布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不过, 冯仑认为,如果世界经济疲软,对中国来说可能意味着契机。因为已经成熟的中国企业, 可以在这时候大规模跨境投资。
  如果对方疲软, 那么中国企业出去就是个机会,冯仑称,人民币升值,企业家成熟, 还有国际互联网带来的资讯便捷,可以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这对中国是很有利的。因为中国外汇很多, 这也是通胀的原因之一,那你这个外汇去哪里呢?再投出去,也有利于解决通胀问题。
  人民币最近较快速度的升值并没有使传统的加工业出现想象中那样的崩溃,反而在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中国境外投资,冯仑说, 增加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积累价值链上端的优势,比如说管理、人才、经验、技术等, 但可能会减少简单加工业。这部分加工业会转移到越南、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地, 可能使中国整个劳动力结构有所改变。 中国实际上变成劳动力短缺,也有助于解决中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难题。
  中国商业地产将快速发展
  针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中外专家都热议的泡沫破裂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身为房地产商的冯仑显然不认为中国目前存在房地产的泡沫,并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个负的泡沫。
  冯仑认为,从市场的观点来看, 还有一个细分。 中国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在27岁,首次置业的人, 在美国是35岁, 在欧洲要42岁。所以买房年龄提前和买不起房之间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而且在首次置业里, 40%是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首次置业的人过分年轻化, 使购买力和房价之间的矛盾就比其他国家更明显。
  冯仑不认为中国会出现类似于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情况,因为中国房地产现在只是住宅市场,商务公共物业还远未发展起来,整体的房地产业还处在一个初级发育的阶段。 城市住宅的人均面积将近28平方米,接近日本。
  但是现在商用不动产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冯仑说,这和日本当年房地产非常成熟后出现的饱和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所谓泡沫崩溃。

 

  钮文新:做空中国战端已开
  当年,国际游资攻击港汇--首先,大量游资涌入香港,用少量美元作抵押,用杠杆方式借取港元,然后用杠杆方式抛售港元,如此一来港币突然增多,构成市场短缺的港元过剩,从而逼迫香港金管局收紧港币银根;当金管局收紧银根,必然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暴涨,从而对股市形成压力,而国际游资借势做空恒生期指,获得暴利。
  当年,国际资本市场管这种操作叫做自动提款机。如此一波一波地冲击,整整一年的时间,无奈之下的香港政府这才动手拉高恒生指数,与国际金融大鳄展开对决。
  现在的A股市场展现了类似的景象:大量热钱涌入,逼迫央行收紧银根,从而大幅拉高货币市场利率,甚至逼迫央行加息。从而重压股市,而热钱利用沪深300指数期货赚取暴利。
  今年的消息说:央行进一步强化了对热钱跨境流动的约束。这至少说明,尽管主管部门不愿承认金融大鳄批量热钱流入,但实际却十分担忧。还是那句话:热钱只是引爆器、导火索,真正强大的攻击性来自民间。比如,如果大量国内资金跟随外资投行的建议,做空A股期指,那结果必然是一场灾难。
  其实,这场灾难的市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第一,外资投行过去一直鼓励中国央行紧缩货币,包括现在也未停止。但当货币紧缩到一定程度,他们现在开始唱空中国经济,提出所谓硬着陆的疑虑。其实,中国紧缩货币所形成的利率差和汇率差,都实际招致热钱大量流入。每次加息之后,当月外汇占款的屡屡突破5000亿元的事实,就是例证。
  第二,每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迫使货币市场利率高企,放大市场加息预期。事实恰恰如此:6月20日准备金交款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不仅没有回调之意,反而创出历史新高。6月22日上午11点公布回购定盘利率之后,股市随之大幅回落。这日,14天回购利率达到8.58%,高于今年1月30日创出的8.50%的峰值。
  第三,外资在香港动手卖空。6月21日香港媒体报道称:香港股市卖空行为已增至8个月高点,6月份日均卖空交易量比过去三个月高出35%。6月16日,港股的卖空额达87.7亿港元,仅次于金融海啸期间2008年9月18日创下的98.5亿港元纪录。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股在香港的卖空操作出现大幅增长。消息人士称,包括一些知名的对冲基金经理都持有一定数量的中资银行股空单。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建设银行的日均做空比例约为4%,而进入6月份之后,这一比例增加了两倍。
  第四,中国已经向市场提供了做空工具--期指。它使得华尔街、香港做空中国股票的行为更加迅捷地传导到A股市场。
  鉴于当下势态,我们的应对方式是:大笔卖出美国国债,用美元大批收购中资银行股在美国、伦敦和香港发行的股票。如此,第一,可警示华尔街;第二,激励市场对中国公司的信心;第三,中资银行股的投资收益会远远大过美国国债。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势态发展。当华尔街实际控制着全球经济话语权、并有大量金钱可以控制市场走向的现实条件下,就算是没缝的鸡蛋,他们也会凿开一个缝。更何况,没缝的鸡蛋根本不存在。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等到势态扩大了再亡羊补牢,那样又是无比被动。

 

  克鲁格曼:不宜现在升息
  国际清算银行(BIS)6月26日呼吁各国升息,以免通胀持续高涨。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批评BIS依据落后的数据而提出建议,事实上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现在并非紧缩货币政策的好时机。
  据台湾媒体报道,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年报中说:随着食物、能源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加速上涨,通胀已是全球性的疑虑。为了抑制通胀压力和避免可能破坏金融稳定的风险,收紧全球货币政策有其必要。
  自2008年底金融危机加剧以来,全球四个主要央行中仅欧洲央行(ECB)已调高利率。BIS说,各国央行可能须加速升息,只要全球成长依然强劲,食物和商品价格可能居高不下甚或进一步上涨。
最大风险是长期通胀预期将开始攀升,目前的价格发展和政策立场正把我们带往错误的方向。
  BIS点名英国央行(BOE)应考虑紧缩政策,英国消费物价通胀自2009年12月至今一直高于央行2%的目标上限,但货币政策委员会一直没有动作,我们很怀疑现行政策能维持多久。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