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叶 檀:取消房地产限购正当其时 征收资本利得税
樊 纲:加息加的少了 未来3年人民币或将停止升值
皮海洲:巨额搬家存款未进股市是明智选择
梅新育:美国压人民币升值并非是一个阴谋
易宪容: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鲁政委:6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大于加息
左小蕾:央行货币政策并未超调 通胀仍是可控的
吴晓求:国际板非圈钱板 不能因为大跌停止改革
周科竞:万亿融资 投资者圈怕了
宋鸿兵:卡恩被捕系因发现美国国库已无黄金
信达证券刘景德:大底或在2000点左右
叶 檀:取消房地产限购正当其时 征收资本利得税
取消房地产限购正当其时。因为取消房地产限购可以锁定庞大的货币流动性,可以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同时实施房地产资本利得税等,可以让商品房市场成为中国保障房资金的源头活水。
我国货币压力巨大,却缺乏回笼之术,冲销手段无法收回社会资金。按照央行的报告,截至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目前的住户存款足以冲垮任何一道筑防通胀的堤坝。
财富在不断创造和不断集聚的过程中,由于欠缺有效、公平的税收手段,贫富差距也在同步恶化的进程中。通过资源、房地产、证券市场,财富加速向少部分人集聚。一份最新的投资研究报告显示,资源主导地区的财富集聚效应惊人,鄂尔多斯保守估计拥有资产过亿的富豪人数不下7000人,榆林的亿万富豪人数则也不在鄂尔多斯之下。
如何锁住疯狂的货币?仅靠被动的发行央票等办法远远不够。目前富豪的投资渠道除了能源、民间金融市场,就是房地产。从目前主流投资趋势看,民间资金大约15%投资证券市场,主要仍然是银行存款和房地产投资。这两年十分火爆的艺术品市场、黄金市场基本上只是小众市场,无法成为大众投资市场。债券市场本应成为大众市场,但这两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焦点房地产网与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钟伟等人的报告,综合各种估算,截至2006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成本也超过了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年度净利润总额。
证券市场是另一个资金集聚地。根据央行的报告,2010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54.6万亿元,同比多成交9647亿元;年末市场流通市值19.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中国GDP总量约为39.8万亿元,证券化率将近50%。股票市场筹资规模明显增加,融资再融资全球第一。据初步统计,2010年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以及行权方式累计筹资1.13万亿元,同比多筹资6351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3倍,创历史最高融资水平。其中,A股筹资8955亿元,同比多增5060亿元。
似乎楼市与股市可以锁定蛟龙。笔者以往有个观念,认为依靠房地产与证券市场就能够锁定大部分货币,不至于让通胀不可收拾。事实上,此前我国房地产与汽车业、证券市场被认为起到了锁定货币之功效。
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房地产锁住了巨量货币,但这样的锁定没有意义。中国房地产长期以来没有持有环节税,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利得税,换句话说,在房地产上升阶段,随时可以用低成本进行高额套现。套现后,房地产依然成为滚滚的货币巨龙横冲直撞,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经过资本与货币市场急剧放大。
货币仍在资本市场。从民间投资去向看,有70%仍投向房地产行业,但并非直接在二级市场交易,而是通过房地产基金等方式获得10%左右的收益,这不仅扩大房地产金融的风险,也使虚拟经济更为庞大。证券市场同样如此,大量公司上市或者再融资,未能减少货币量,只是发生了持有变更,由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上市公司、转移到了大股东手中。这从狭义与广义货币发行量大幅增长就可见一斑。
以限购方式抑制房地产投资初衷良好,在短时间内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作用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对改变中国犹如洪水猛兽般的存量货币并无好处,货币如水,终将逐势而行,并泛滥成灾。存款与房地产市场如同堰塞湖,不可能解决洪水。更重要的是,以行政手段限购还会阻碍中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无疑是在走回头路。
在探讨中,徐滇庆教授强调,限购是个下三等的政策。如今应放开限购,允许消费者与投资者入市,但放开限购必须有其他措施保驾护航:第一,严控银行的房地产贷款规模、继续缩短房地产金融杠杆、鼓励自有资金购房,在回笼货币的同时减少银行风险;第二,厘清房地产税费,推出资本利得税等以缓解贫富差距、为保障房筹措资金。
取消房地产限购是推进房地产总体改革的步骤之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建立现实、合法、严格、公平的税收体制,改革基础货币发行体制,加快推进民间投资体制的改革,这些举措将与房地产改革一道,成为中国未来市场改革不可或缺的因素。
取消房地产限购,以长效改革取代短期行政手段,是大势所趋。
樊 纲:加息加的少了 未来3年人民币或将停止升值
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昨日在香港表示,央行未来仍需视内地的利率及资本流入速度,决定是否需要再度加息;预料未来两至三年内人民币将停止升值。
在过去八个月,人民银行较多采取数量化政策控制通胀,如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从贷款控制着手,相对来说加息政策实行较少。樊纲说。
樊纲指出,香港投资者均憧憬人民币升值,而去年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5%,再加上内地的通胀幅度4%,一年内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可算达到9%,预料未来两至三年,人民币或将停止升值。
樊纲认为,内地的经济增长超8%为合理水平,目前也高于这一幅度,看不到有硬着陆迹象。通胀受控比经济过热增长更好,硬着陆说法并不准确。
樊纲表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符合预期,可以满足提升内地企业的定位及竞争力需求,但同时也对外汇储备增加构成一定压力。他指出,去年四季度内地贸易顺差达2000亿美元,而人民币贸易结算90%来自进口,出口主要以外汇货币结算,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使得国内的外汇储备急增。
樊纲称,人民币目前未能全面兑换,资本项下账户仍受到控制,欠缺流通弹性,虽然香港人民币业务进展理想,但人民币目前只能说是地区化或香港化,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小步向前推进。面对特别的风险,政府应该进行试点计划,并且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能操之过急。
樊纲表示,目前中国政府把香港当作一个可靠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先行者,而十二五规划也提及要持续发展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009年至2010年,香港的人民币存款由600亿增加至6000亿,增长幅度为10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
皮海洲:巨额搬家存款未进股市是明智选择
央行于5月中旬发布的《2010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4月末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居民存款搬家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而就在银行存款大搬家的同时,股市资金却出现干旱。进入5月以来,沪市日成交大多数日子都是在千亿元以下,5月30日的成交量更是降到了721.5亿元。一边是巨额存款大搬家,一边是A股资金干旱。巨额搬家存款流向何处去,成了近期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关于巨额存款的去向市场上说法不一。比如,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4000亿元居民存款的流向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以及楼市三个领域。而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分析,这些搬家存款主要流向了艺术品市场、银行理财产品、贵金属交易市场。另有业内人士分析,搬家存款的四个处向是商业地产和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民间信贷市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国外市场。虽然搬家存款的去向说法不太统一,但三种说法惊人一致的地方就是,这些存款都没有流向最盼望着资金流入的股市。这也与A股市场的资金干旱形成相互印证。
这样的结果难免有些令A股市场以及A股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感到失望。但作为股市里的投资者,在见证了中国股市的种种弊端之后,我们不能不说,巨额搬家存款没有进入股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巨额搬家存款流向其他领域同样也存在风险,但被称为是股民财富绞肉机的中国股市,显然不是广大中小投资者应该进入的地方。远离股市,对于目前的中国股市来说仍然没有过时。
就宏观面来说,目前股市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是通胀的压力巨大,与此相适应的是,央行进一步加大了调控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通胀的压力丝毫不见减缓。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不仅受灾范围广,而且灾情严重,这将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增长的势头趋缓。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仅资金供求的矛盾更加紧张,而且资金成本也急剧上涨,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发展形势严峻。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很难有好的表现。因此,至少从当前的形势来说,是不适合将资金投向股市的。
更加重要的是,股市本身就是绞肉机,不适合广大中小投资者进入。虽然从目前来说,或者在股市继续下跌一段时间之后,进场资金有可能成功抄底,投资者能够因此获得中短期的收益。但投资者如果不知道从股市撤退的话(中小投资者基本上都不知道从股市撤退),那么,从中长期来说,投资者注定难逃亏损的命运。中国股市就是一个圈钱市,股市就是为上市公司圈钱服务的,投资者的利益不仅得不到保护,而且还是牺牲的对象。也正因如此,中国股市流行三高发行,将股市的圈钱功能发挥到极致。而为了三高发行,上市公司造假成风,上市后业绩变脸。而大股东、上市公司高管等也趁机高价减持。可以说,在中国股市里,新股发行公司阔了,公司老板们都成了亿万富翁,公司高管也富了,保荐机构也发了财。唯有二级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是最后的买单人。因此,这样的市场是不适合中小投资者参与的。巨额搬家的存款资金远离这个市场,就是远离被消灭的命运。
梅新育:美国压人民币升值并非是一个阴谋
有媒体曝出惊人消息,美国企业研究所(AEI)高级研究员、先后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和财政部长助理的斯瓦格尔撰文道破美国大张旗鼓压迫中国升值人民币的内幕,声称这只不过是美国借助中国社会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支持思维定式施展的计策,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美国物价上涨近30%,利率也会明显上升,使得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付出更多的利息成本,而美国的就业、贸易逆差等等并不会明显改善。为避免这种情况,美国政府利用中国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大张旗鼓公开逼中国升值,这样中国就不敢升值了,美国就可以牺牲中国利益而延长美国从中国得到的廉价商品、低息融资等巨大好处,延续自己的好日子。
然而,这套逻辑能够成立吗?我认为不能成立。
首先,假如说美国是企图借助中国社会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支持思维定式,通过公开施压人民币升值,达到实际上让人民币不升值的目的;那么,既然斯瓦格尔先生是美国政府的圈内人,2000年就进入了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2002年至2005年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该委员会中仅次于主席曼昆的第二号人物,后来又担任财政部长助理,那么,他就不应该泄露己方的这项大阴谋。而且,他公开发表这样的言论,并让中国社会得知,焉知不是一种计策?借助中国社会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支持思维定式,通过有美国官方高层背景的人宣扬美国实际上不想让人民币升值,从而达到让中国采取行动让人民币升值目的。
其次,有关报道称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陷入了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支持思维定式,实际上,凡是较深参与过这一问题辩论的人大概都明白,我们争论的焦点并不是美国是否反对,而是此举对中国就业、收入、资产市场泡沫和国际竞争力等等的影响。
第三,有关报道称,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和服务对外大幅提价,而美国国内长期低通胀的基础是人民币汇率低估,因此,美国督促甚至逼迫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大幅升值之举非常可笑。张五常曾就此评价:我们从未见过有人走进一个商店说:喂,老板,你店里商品必须提价,否则我不会买你东西,但我们却看到美国人逼中国人升值!……这世界深不可测。然而,上述逻辑的出发点是消费者福利至高无上,但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早已指出的那样,财富的生产能力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先生产,然后才能消费;倘若付出较高的消费成本,能够建立财富的生产能力,那就是合算的,也是数百年来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得以跻身发达国家的成功之道,更是众多国家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
所以,我们还是多留个心眼吧。
易宪容: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现行通胀计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无法准确反映通胀的实际水平。美国各方在金融危机以来的反思都指向了这一定点。如果各国央行据此来出台货币政策,自然为具有信贷过度扩张冲动的银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当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未受约束或少受约束时,银行信用过度扩张一定会变本加厉。
近日又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认为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他们的理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尽管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规章制度,但现实是,不仅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目前有15万亿至16万亿美元的热钱在全球市场大规模流动,而且还使得上一轮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工具非但没能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减弱,反而又以新方式在市场中强化。比如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达到60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体经济总量的10倍以上。可以说,近年来国际市场股价、汇率、油价及大宗商品等价格的极大波动,一定程度上,都与金融市场上监管环节比较弱的杠杆化产品有关。
反思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三年来的过程,过度的杠杆化无疑是累积金融体系风险重要工具。笔者以为,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可能与信用货币出现后的两次货币裂变有关。一是现钞清算和交割大量改为通过银行记账清算,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现钞在货币流通中的比重(或信用扩张不需要大量印钞票),而且也让信用货币逐渐发展成电子货币及信息货币。无论有多大的交易金额,仅仅银行一张报单既可瞬间完成清算。这为信用无限扩张提供了现实运作的基础。二是银行在大量吸收记账货币存款的基础上,推动了记账货币贷款的发展。作为一种信用扩张的方式,银行记账货币贷款与直接融资不同,后者不会因为融资行为而创造出新货币或购买力,前者则不是这样。银行的记账货币贷款并没有因为银行发放贷款而相应减少存款人的存款或货币购买力,反而通过信贷的乘数效应让货币购买力成多倍增长或信用的无限扩张。
不过,这种信用扩张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任何银行贷款都有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比如各国的央行基本上都被规定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任何贷款都可把其收益归自己,而将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转让给整个社会来承担。因此,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或约束,商业银行都有信用过度扩张的冲动。其次,正因为商业银行有这种过度信用扩张的冲动,各国央行往往通过价格机制或利率来约束银行的信贷扩张行为。现在,问题就来了,即央行又是通过什么工具或方式来约束银行这种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呢?这就是通常所指的央行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央行货币政策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稳定物价和保证币值的稳定,所使用工具就是根据建立起通货膨胀指标来调整金融市场的利率。而通货膨胀指标又是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表示。从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可以看到,不管哪个国家的CPI体系设计得如何完善与科学,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的CPI所表现出的缺陷仍暴露无遗。因为,CPI作为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化的指标,实际上并没有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这不仅表现为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关系上,各个国家的央行通常对资产价格泡沫采取消极态度,既不界定资产价格泡沫,也不对其积极干预,往往只是采取事后清理的策略。各国央行这种政策行为不仅极大增加了挤出资产价格泡沫的成本,也在为制造下一轮的新资产价格泡沫创造了条件。在对住房产品的价格定义上,住房有鲜明的两栖商品特性,而以往的CPI体系仅把住房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来看待,因此,住房价格变化往往与CPI关联性不大。可实际上住房市场运作不仅影响整个经济与价格水平,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住房支出是居民消费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不把住房价格变化反映到CPI上去,那么这种CPI是无法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实际水平的,或者说,这样的CPI与实际通货膨胀值偏离并低估。如果以这种CPI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决策参考,容易误导整个货币政策。作为美国金融危机后反思的重要成果,欧洲国家已启动了把住房价格纳入CPI体系的计划。
换句话说,现行的通胀计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由于这种严重的缺陷,这个计算体系无法准确地反映通货膨胀的实际水平,如果央行据此来出台货币政策,自然为具有信贷过度扩张冲动的银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当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没有受到约束或少受到约束时,银行信用过度扩张一定会变本加厉。如果美国金融危机不从制度基础上去反思,不从根本上完善CPI体系,及调整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关系,那么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确实不远了。
对于中国来说,CPI体系的缺陷更有其复杂性。因为这个体系不仅来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而且还是选择性地引用国际惯例。实践表明,中国当下这个以食品为主导的CPI体系,不仅无法反映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变化,更无法反映实际通胀水平。特别当央行的货币政策以这样一个严重低估的CPI作为其决策依据时,管制下的低利率或负利率不仅成了国内房地产泡沫吹大的根本所在,也成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及绝大多数财富被缩水的工具。可以说,近年来,房地产泡沫吹大与这个存在严重缺陷的CPI体系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为了抵御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防止中国爆发金融危机,该是全面反思与修改当前部分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指标的时候了。
鲁政委:6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大于加息
我认为调准备金的确定性更高,最近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到底是在6月加还是在7月加这个现在并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在六月,加息会在准备金率之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经济之声记者采访时亮出自己的观点。
本周末即将迎来端午小长假,市场再燃加息预期。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一月一提准和隔月一加息的节奏。无论是根据货币政策的整体节奏,还是基于5月份的CPI预期,端午节假期加息已然成为大概率事件。但专家预测,6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性大于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