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宁:警惕 围剿中国经济的立体战已打响
资深财经记者侯宁答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就哈药和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有关问题。
哈药业绩能否重现辉煌有待观察
1。自哈药污染门发生后,股价应声下跌,您认为股价将下跌到何时,才能结束哈药的这场噩梦?
侯宁:从技术上看,在自去年底见高27.4元之后,哈药股份走出了月线七连阴,技术形态已经破位,下档支撑应在14元附近,强支撑在10元一线。其走势具体如何演绎,取决于两点:第一,媒体对污染门的追问和曝光力度;第二,哈药集团治污减排的危机公关能力;第三,中国股市大盘能否在2700一线止跌企稳。
2。目前来看,哈药接到环保罚单已经是意料中事,您认为,对比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哈药这次的环保罚单会是多少?
侯宁:无论是中国股市,还是中国环保、食品等领域,我以为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犯罪成本、违规处罚成本远低于其犯罪违法违规收益。如此处罚,等于鼓励犯罪。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十分恶劣,但罚款却只有公司董事长陈景河、紫金矿业常务副总裁邹来昌被分别处罚70.6万和45万元,对这些老总来说,这点罚款远远不能预期违法违规的收益相提并论。就此而言,我对哈药本次罚单不抱希望。哈药是国企,罚起来掣肘重重,更难落实。
3。尽管哈药自己声明停产不会影响2011年业绩,但毋庸置疑,这仅仅是外交辞令,2011年业绩受影响已是必然,请问,参考哈药年报和收入结构,这次停产将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何时才能复工?
侯宁:自1993年上市以来,一直身为绩优股的哈药股份至今都可以称其为大牛股,其股价复权后最低时达到每股一块多钱,最高时的去年却高达307元,18年间涨了300余倍,其股价至今仍在上升通道内。但通过数次曝光,我们已经知道哈药的业绩是靠高能耗、高污染、高广告的粗放型经营得来的,其生产的主产品为抗生素药物,也处于国际制药行业的低端制造领域。青霉素等三高产品被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后,哈药抓住了机会,成就了一段传奇。
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哈药的崛起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经济有着浓厚的哈药经济的味道。也正因如此,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哈药也势必要完成转型才可以真正过关。这次污染门在央视等强势媒体曝光后,如果有关部门不再继续只看业绩不看环境,切实要求哈药整改甚至迁址,那么本次事件对哈药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业绩被腰斩是有可能的,而如果要迁址的话,正常复工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
4。哈药一贯不重视环保,以致多年拖延环保问题难以解决,却大力投入广告宣传。如果将时间推后几年,哈药早日解决环保问题,您认为大致会投入多少呢?与如今即将付出的代价相比,哈药如能早日动手,是否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哈药污染门事件,是否说明了国家和社会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企业是否应主动做好相关安排,以免再现污染门?
侯宁:中国人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是毋庸置疑的,至少有三方面动力:第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第三,国际社会对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严,碳排放标准的制定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保障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业大环境中的信誉,环保低碳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而哈药之所以在被曝光五六年来一直推诿拖宕不解决污染问题,本质原因便是当地政府拒绝贯彻科学发展观,只看GDP,不顾百姓气,更没有从长远发展来为哈药支招。本次污染门被曝光后导致生产停滞,势必会对哈药未来的业绩形成重大影响,短期内业绩暴跌很可能发生,而在切实治理后,其业绩能否重现之前的辉煌也有待观察。
美国已发起对中国经济的立体剿灭战
5。赴美上市企业目前接连遭遇美事务所举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拒单以及美券商封杀,籍口多为会计处理违规。请问,为何现在这个时间段会突然集中爆发这种情况,是否有内在因素?
侯宁:最近,赴美上市的130多家中国企业纷纷遭到美方围剿,其核心围剿内容在于财务造假等企业诚信问题。众所周知,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病灶。而奇怪的是,在之前两三年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如鱼得水,为他们引路包装的大都是美国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美方机构。随着中国企业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钟声一次次敲响,中国民营企业赴美上市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企业家们都以为找到了圈钱融资的天堂。
岂知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美方翻脸便掀起了讨伐、查处中国问题企业的狂潮,导致多数中国企业股价连续暴跌,凸显了投资中国企业的巨大风险。
与此同时,国际上以法兴银行、查诺斯等国际机构、投行、投资大鳄等也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楼市硬着陆的风险展开了系列讨论,矛头直指中国经济的虚胖,并断言这种结构性虚胖必将被打回原形。在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转型、通胀问题正困扰中国的当口,国际大鳄们做空中国的企图非常明显。
而在军事上,在打击利比亚、指责叙利亚,搞乱北非、中东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党庆之前,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又与菲律宾、越南陷入争端,形势看上去非常紧张。
所有这一切,即不仅从微观上的中国企业诚信问题,还是宏观上的中国经济虚胖问题,而且在政治军事层面制造紧张空气等等,都说明美国在自身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且暂时无法释解之时(如国债违约的巨大风险如箭在弦),美国已从多方面发起了对中国经济的立体剿灭战。可以预见的是,在本月6月末、8月底和12月末这几个关键时间窗前后,美方必有更大的动作。
索罗斯:欧元区正处于经济崩溃边缘
金融大鳄索罗斯6月27日警告称,欧元区处在经济崩溃边缘,可能无法避免某个国家退出,并敦促欧盟决策者尽快制定B计划,把欧元区由崩溃边缘救回来。
据台湾媒体报道,索罗斯并未点名那个国家可能退出欧元区,但他在维也纳一场座谈会中表示:我们正处于经济崩溃边缘,也许可以说始于希腊,但极易扩散。他并指出,欧洲金融体系仍极为脆弱。
索罗斯表示,欧元区一开始就存在基本缺陷,没有政治联盟和联合财库为后盾。而且欧元区并无矫正机制,没有让任何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安排。他还说:相信大家都同意,欧洲危机其实围绕在欧元上。这是不断发展的金融危机,早在意料之中。当权者极力争取时间,可惜时不我予。
由于欧盟的存亡攸关全体利益,他建议欧盟制定B计划,包括建立较大规模的集中预算、提拨部分增值税或金融交易税给欧盟、成立由欧盟机构担保的银行及把援助基金增至目前的3倍等,欧元区才能免于崩解。
索罗斯今年1月26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曾对欧元体系危机发出警告,并建议欧盟决策者尽快改善,否则欧元将有瓦解之虞。
希腊政府上周通过不信任投票,如果780亿欧元的援助方案30日前也能在国会过关,才能取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的下一笔纾困款。投资人担心,若希腊未能取得援助贷款而造成债务违约,恐引发连锁效应,吞噬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内的其他欧元区国家。
谢国忠:香港正经历地产泡沫 银行系统很危险
香港银行业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
香港的银行系统,可能已经成了大陆热钱的最主要来源。从2009年12月到现在,它的信贷总量增加了38%,也就是1.25万亿港元(1.04万亿人民币),而同期吸收的人民币存款数量,也从2009年的630亿元,增加到了今年四月份的5100亿元。这种增加规模,相当于同期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总量增加值的十分之一。这笔钱通过改变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来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因此造成的实际后果可能要达到名义金额的两到三倍。
香港信贷的膨胀,与北京的信贷紧缩政策同期出现,这绝非巧合。中央政府下定了决心解决通胀问题。而为此设定的调控目标,就是让某些类型的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这种政策导致灰色市场贷款利率急剧攀升,已超过20%。如果一家公司了解怎样从香港取得贷款,肯定愿意享受较低的利率。
香港的各家银行看来也积极迎接这次机会,趁机增加它们的信贷规模。尽管银行有义务报告它们提供的贷款是否被用于香港区域内,实际上,因为有太多商业上的灵活做法,其中很多贷款最终都被用在了大陆。
眼下香港银行业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作用,与1997年前曼谷的国际银行对泰国的影响类似。通过规避泰国银行的紧缩政策,那些海外投资中心让泰国的货币供应市场完全暴露在国际热钱的恶意操作之下。
大多数香港银行规模较小,依赖企业存款,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非常流行的贷款基金公司相近。两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很类似。在贷款者不能履行还款义务时,银行在大陆的抵押物品不会轻易到手。当地政府几乎一定会干涉银行罚没资产行为,以保证社会稳定。
人民币贬值的风险相当大
在过去十年间,大陆的地价增长了大约三十倍。现在的价格水平,已经超过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OECD)的水平,而大陆的人均收入才是那些国家的几分之一。等到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地价有可能缩水90%,而由于地产是银行的主要抵押品,目前的价格水平让即便是执行最为保守贷款价值比率的贷款,也都不再安全。
这场贷款闹剧,也给香港的银行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汇率风险。人们坚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势头无可置疑。不幸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极度一致的共识从来都是错误的。人民币贬值的风险相当大。中国的地产和消费品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局面是不可持续的。这对矛盾,只有两种解决之道,一个是通货紧缩,另一个是货币贬值。两者之间,很难预测中国会做出何种选择。
如果香港导致了大陆经济的不稳定,中央政府肯定会放慢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步伐。而这本来是对香港有利的事儿。很多人会说,香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金融系统,因为它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制度,并且坚持资本账户开放。但事实上,香港可以加强审慎监管,来减缓银行系统的资本负债率扩张。比如说,对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应该大幅提升。
不管人们对香港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推动力量有怎样丰富多彩的设想,真正的推动力,其实就是可以轻易获得的银行贷款。香港正在经历一次地产泡沫,上次房地产泡沫破裂时,香港银行系统侥幸逃过了一劫。这次可能不会再那么幸运。
本地的地产泡沫,加上境外贷款数量的快速增长,让香港的银行系统变成了全世界风险最大的金融体系之一。香港政府需要管好银行系统,这是其对港人负有的职责,也是对中央政府应尽的义务。
鲁政委:7月或加息一次 存款准备金暂不上调
2011年6月份的主要宏观数据将在7月15日前后发布,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7月CPI继5月突破前期高点后,预计会达到6.2%,同时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落和滞胀的看法都言过其实,预计7月份将会有1次加息,但不再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市场流动性紧张将较6月份明显缓解。
鲁政委预计7月份CPI将破新高,内需再回调。具体来说,在物价方面,PPI在经历了2个月的短暂回落后,预计本月再度反弹至7.0%;CPI继5月份突破前期高点后,预计会再度攻城拔寨突破6.0%,达到6.2%。在增长方面,除城镇固定投资在保障房、农村水利建设和前两年已开工项目的支撑下可能一枝独秀外,消费、出口预计都会继续回落。尽管如此,第二季度单季GDP同比增速预计仍将达到9.5%左右,与第一季度的9.7%相差无几。
鲁政委提出,CPI读数继续上升,PPI再度反弹,内需仅投资一枝独秀,美国等海外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再度反弹,预计将令市场对全球经济自发复苏动能无法形成的担忧进一步加深。预计一些市场机构会开始期待再度推出小当量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比如国内保障房开工显著加速),这将成为诱发商品市场波动的噱头;另一些过去秉持滞胀看法的机构,也在美国和欧洲通胀继续上升的现实面前,继续加深对滞胀的担忧。
但鲁政委表示,从年内的时间视界来看,中国经济会硬着落和滞胀的看法,都言过其实。当前经济的平稳减速,恰恰正在为未来4-6个月之后物价最终出现回落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目前工业企业的日子虽比2010年第四季度要困难一些,但总体经营状况仍在正常景气区间。仔细分析诱发工业企业出现困难的因素,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恰恰说明目前的紧缩政策仍有继续维持必要,而不是要立即放松,否则,这两方面的价格就会上升得更快;而尽管目前仍在紧缩,但固定资产投资还在加快,显示很可能有限的社会融资总量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配置出现严重失衡,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鲁政委指出,未来政策方面将由主动收紧转向保持中性。但保持中性不等于什么都不做的观望,而是如果有新增流动性注入,仍应继续回笼流动性,以保持流动性水位不变;如果通胀率继续上升造成市场通胀预期上移,仍应加息以保持实际利率水平的大致稳定。因此,预计7月份将会有1次加息,但不再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市场流动性紧张将较6月份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