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十六大以来两轮宏观调控新启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瞭望》:十六大以来两轮宏观调控新启示

加入日期:2011-6-28 18:07:4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两次经济政策重大调整的启示
  十六大以来这两轮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在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下,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在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带来了许多启示。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宏观调控的同时,也要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实际上,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也确实与我们对于这两次宏观调控经验的总结密切相关。
  对于前一轮宏观调控,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在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结合这次宏观调控的经验,阐发了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新认识,比如指出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总结了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主要方式、重要着力点、重要保障、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胡锦涛又明确强调在实现保增长目标的努力中,要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标志着党对于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认识的深化。
  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又要临危不惧,增强信心。
  搞好宏观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这也是为两次宏观调控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
  这里所谓的适时,就是把握好调控措施出台的时机,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越是形势比预料的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适度,就是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一定程度上也是要求我们在困难来临时不能自乱阵脚,而要保持信心、沉着应对,使我们的调控措施更具针对性。
  其实,居安思危与临危不惧也可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胡锦涛所说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设想得更严峻一些,把各项应对预案搞得更周密一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才能经受住任何困难和风险考验,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这一点在两次宏观调控中也有生动的体现。早在2002年中央就对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出预警;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要求,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苗头性问题,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控。正因为见事早,使得中央能够实施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从2003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已经从扩大需求和拉动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加强薄弱环节和调整经济结构,为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做好了准备。在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时,中央又强调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保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而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几年,中央就多次指出了世界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美国财政赤字过大和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构成的隐患。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的时候,胡锦涛又及时指出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

 

  针对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中央提出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我们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正是忧患意识和战胜危机的信心,使得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的回升向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见到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中,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信心,把握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既要善于从变幻的形势中捕捉机遇、化危为机,又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无论是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经济运行绷得过紧,还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本质上都反映了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因此,中央一再强调在应对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更要抓住机遇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比如,在前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央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调控中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使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得到改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央又强调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提供的倒逼压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更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长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的收获更为珍贵,影响也更深远。
  比如,强化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积累了一些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在这两轮宏观调控期间,中央都及时总结了宏观调控的相关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要重视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衔接,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注意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益主体更趋多元化的条件下,宏观调控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调控合力;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就业的作用等等。
  再比如,加深了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进一步探寻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路径。早在2004年,胡锦涛就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等四个刻不容缓,并强调这是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盲目投资和较大波动的根本原因;2005年胡锦涛又明确指出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结构调整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要以科技进步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推进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胡锦涛又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攻方向,努力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中央提出了八个加快,从而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全面部署,反映出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又比如,充分认识了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央多次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因此,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