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家宝:货币和信贷供应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温家宝总理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 中国已将限制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推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奏效。今年价格上涨将得到有力的控制,我们有这个信心 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6月23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 6月26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发了这篇文章。 温家宝在文章中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有3年左右的时间,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正逐步复苏。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稳定性,经济复苏仍较为脆弱。全球增长不均衡;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风险有所加提升;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当危机的冲击尚未完全消退,新的风险已然出现。世界各国必须紧密合作,迎接挑战。 金融危机伊始,中国便迅速采取行动,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并出台了一项刺激计划,以保持增长、深化改革并改善民生。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已成功克服了众多极端困难,并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些努力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中国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了9.6%、9.2%和10.3%,同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幅则分别为5.9%、-0.7%和3.3%,全国城镇地区新增338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中国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温家宝在文章中介绍,中国应对危机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并刺激实体经济,巩固长期发展的基础,由内需驱动增长。我们出台了一项为期两年、规模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合618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开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福利和保护环境。迄今,全国新建铁路1.08万公里,公路约30万公里,增加了2.1亿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我们还加大了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四川汶川地震过后,政府已投入逾1万亿元人民币进行灾后重建,在受灾地区修建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并对483万套农村住房和175万套城镇住房进行了重建或加固。目前,灾区已旧貌换新颜。我们还努力改善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平衡。中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率已从2007年的7.5%降至2010年的3.1%。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口增长已成为全球复苏的一个驱动因素。 在应对危机期间,中国在社会福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就在几年前,我们对此还力不能及。在构建一个同时覆盖城乡地区的社保体制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已推出了一项针对农村的养老保险机制,今年将覆盖全国60%的村镇。基础城镇医保制度和农村医疗合作社制度,现已覆盖90%以上的人口。目前,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已增加到GDP的3.69%。 温家宝指出,中国还施行了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并确保它们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我们的预算赤字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分别低于3%和20%。政府预算赤字在2010年和2011年都得到了削减。自2009年中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吸取过剩的流动性。在2009年第四季度,在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被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2010年6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有所加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5.3%。 温家宝指出,人们担心中国能否遏制住通胀,同时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对此我明确给予肯定的回答。他强调,物价快速上涨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已将限制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推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奏效。总体价格水平目前处在一个可控的区间,而且预计将稳步下降。在连续七年的粮食增产后,中国目前拥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主要工业品供过于求。进口正在迅速增长。今年价格上涨将得到有力的控制,我们有这个信心。 他表示,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已经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要转变发展模式。我们将继续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促进研发和教育,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动生态和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提速。中国经济正日益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我们完全有能力维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温家宝在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将继续与其他国家一道承担共同的责任。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抗保护主义,改进国际货币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他挑战。我们应欢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尊重不同的发展模式,加大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帮助,以增强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促进全球经济强劲、持续和均衡的发展。(www.ccstock.cc)(.证.券.日.报)
李克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的演讲 (2011年6月25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两年前,在第一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来自各国的代表们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出了很多富有睿智的政策建议。今天,中外智库人士、政界人士和企业家再次聚首北京,对世界经济复苏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嘉宾们表示欢迎!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但复苏的道路并不平坦,还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全球的视野、长远的角度,认真思考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变化中的世界中,承担起符合自身角色的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这里,我愿结合本次峰会主题,就全球经济治理的共同责任问题谈几点看法,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对世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为提高经济危机防范能力,需要各国继续发扬在应对危机中形成的齐心协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在相关机制建设中,应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的原则,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我们将继续支持联合国及相关机构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完善财政金融体系是消除金融危机根源的关键之举。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加大,有的国家还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导致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除。国际社会应继续推进全球金融结构调整和改革,加强对金融创新、资本流动的监管,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应重视对各国财政金融的监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调整措施,降低财政金融失衡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三,实现经济健康复苏需要警惕全球性通胀风险。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充满着挑战,增长和通胀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近一时期,国际市场上粮食、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通货膨胀在全球呈现一定的蔓延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阴影。面对全球性通胀等挑战,单靠个别国家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各国相互沟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把握好政策导向、重点和力度,既恢复和保持经济增长,又抑制和减轻通货膨胀,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运行。 第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面复苏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才能实现产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福祉。但近年来,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复苏的进程。国际社会应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向,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系,使自由贸易的好处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第五,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是促进世界持久繁荣的根本措施。当今世界,财富增长相对较快,但南北不平衡更加突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及大宗商品涨价,又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延缓了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甚至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国际社会应当提升南北问题在全球议程中的地位,把支持欠发达国家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的重要任务,为之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更好的制度保障,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各位朋友! 今年年初,中国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描绘了未来发展蓝图,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正在编制若干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以使规划纲要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未来五年,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也面临着通胀压力等问题。对此,中国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努力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经济发展势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目前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中国立足国内生产能源,保证煤电油气稳定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有效供给,一方面抑制不合理需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制通胀预期。 二是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这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中国人多地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通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措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民众对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全社会消费能力。我们正在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包括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困难群众住有所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全民基本医保等,这既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是优化结构、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 三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这是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鼓励和扶持。同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逐步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社会发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缓解。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且涉及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社会领域相关改革,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应有之义和强大动力。过去30多年,中国依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后将继续把制度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争在企业、行政、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对外开放中,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与出口并举、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度融合。中国把扩大进口作为战略举措,这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各位朋友! 智库汇聚了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精英,不仅为各国政府决策提出了重要建议,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全球和地区安全、国际难点热点化解等提供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当今世界,如何解决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对决策者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希望全球智库同仁能够借此机会、利用好这个平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经验和智慧。 最后,祝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北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新.华.网)
中央高层一周内连续表态:政府有能力调控物价 国内通胀问题愈发引人关注。23日和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对于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中国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此前的22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也就当前的价格形势,在今年首次做出回应,并同时透露6月CPI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下半年由于翘尾的快速回落,CPI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总水平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温家宝于英国时间6月23日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整体价格水平处于可控范围内,并预计将稳步回落。中国已经将限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并且已经奏效。他同时强调,政府对价格上涨在今年内得到有力控制充满信心。 在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李克强也表示,今年几个月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但也面临着通胀压力的问题,对此中国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先任务。目前,中国立足国内生产能力,强化需求式管理,我们通过一方面增加粮食、能源等基础产品的有效供应,一方面抑制不合理的需求,这有利于控制通胀预期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上述发改委人士也表示,由于去年下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多,对今年的翘尾影响很大,这是今年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预计6月份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份,此时翘尾数值将达到全年最高值。下半年由于翘尾的快速回落,新涨价因素继续得到遏制,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在近日刚刚闭幕的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如何看待和应对当前的通胀,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并不具备发生严重通胀的条件,但6月的CPI涨幅仍将创新高,随着去年翘尾因素的逐渐消失,CPI将会逐步回落,全年控制在5%以内是可能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表示。 对于如何应对通胀,发改委相关人士也指出,目前政府采取的包括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政策措施,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建议,为了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首先要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补充货币总量调控的不足。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这种总量一刀切的做法,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对称的,一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会因为融资难而遭遇生存和发展的难题,建议针对不同地区、产业和企业,实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其次是要用财政政策补充货币政策的不足,比如对部分企业进行结构性的减税和补贴,这样既有利于治理通胀,同时又能保证经济增长。第三是人民币应该小幅升值,以应对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是不能像现在这样每天都升值,而是应该突然升值,比如从6.8到6.6,再到6.4的,然后保持稳定,防范热钱不断流入推高商品价格。最后是在应对由成本推高的通胀,要把增加供给放在首位,比如劳动力供应不足,就要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对于一些农业要进行扶持,同时也注重给企业减税,缓解它们的成本压力。(.中.华.工.商.时.报)
厉以宁批政策过紧抛滞胀说 曾培炎:赞同温总理所说的中国通胀已经遏制 厉以宁批紧缩政策过了头 称滞胀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经济的通胀担忧略解,滞胀隐忧又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昨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警告称,如果紧缩货币流通量过了头,很可能会出现产品供应链的断裂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并称滞胀不是没有可能。 他指出,在采取措施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企业盈利前景预期,因为企业可能由于盈利预期欠佳而收缩投资,并带来滞胀。 实际上,这也不是滞胀第一次摆上前台。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6月22日就指出,经济已出现滞胀苗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适可而止。 在昨天的会上,厉以宁表示,让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总的说来是没有问题,但中国正处在转轨时期,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如果是搬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可能的结果是,所谓正常水平就是紧缩。 厉以宁指出,在当前形势下,货币流通量回归正常水平,很可能引起产品供应链的断裂和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从而出现滞胀。这将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和个人下岗、失业的情况,也可能使个体商户收缩,以及使承包土地的农民收入下降。 厉以宁解释称,如果把已经偏紧的货币流通量误认为还没有回归到正常水平,继续紧缩,从结构层面来讲,加剧结构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从微观层面来讲,因产品供应链的断裂而引起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同样不可避免。 由此,厉以宁提出,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无论是存准率的调整还是贷款利率的调整,都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难道我们费这么大的劲来实现货币流通的正常水平,就是为引发一次滞胀吗?厉以宁反问。可见的是,今年来,中国已连续6次上调存准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实际上,因为通胀或得到控制,关于紧缩政策进入观望期的观点早已有之。 同一场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即表示,他赞同温总理所说的中国通胀已经遏制,同时,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遏制国内通胀方面的努力已经奏效,价格上涨趋势正得到控制。
吴晓灵反对滞胀说 经济学家吁加息改变负利率 昨日,厉以宁抛出了滞胀说,然而这一观点并未获得一致赞同。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称,目前谈论滞胀为时过早,在当前经济增长率是九点几的情况下,还有调整的余地。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不应该把所有的通胀率上升、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都认为是滞胀,如果这样就太泛了。 她说,滞胀应该是通货膨胀率很高而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GDP增速至少下降到2%~3%才能叫做停滞,中国无论如何不会下降到这个速度。 相对而言,一些专家则将更多建议放在了对中国当前经济开药方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主任肖耿在评价中国货币政策时称,中国急需加息减少负利率的影响,但不应紧缩贷款规模。 肖耿表示,当前中国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没有上涨压力,同时中国的出口多于进口,说明中国并没有总体消费和投资过热。当前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是结构性的工资和收入的上涨。但问题是我们没有提高利率导致了负利率,这是不稳定的,这鼓励了投机,资产价格被扭曲,资产被重新分配,穷人的存款补贴了富人的投资。 肖耿认为,目前需要加息但不应该紧缩贷款规模,并可以通过财政投资弥补加息带来的紧缩影响。 肖耿解释称,加息会加快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会减少一些投资机会,热钱没有投机的机会,自然不会进入中国。此外,在民间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加息对中小企业利大于弊。 与肖耿关注负利率一致,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遵义亦提出,要防止短期物价上涨引起长期通货膨胀的上升,就要改变目前的负利率状态,为老百姓提供可靠的防止通货膨胀的金融工具,比如说保值储蓄,政府提供保值债权。(.陈.静.思)
路透社:温家宝乐观称物价可控激励股市大涨 * 有信心控制物价上涨--温家宝 * 未来通胀率料稳步下滑--温家宝 * 股市纷纷大涨回应,沪综指收高2.1% * 分析师警告不应视此为政策转向信号 在投资者益发担忧通胀噩梦恐挥之不去的时候,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颇为乐观地表态,称有信心今年将牢牢控制住物价上涨,并预期未来通胀率将稳步下滑. 此消息被股票市场解读为积极信号,纷纷以大涨回应.但分析人士却发出警告,指称中国现在宣布应对通胀取得胜利仍言之过早,不应将温家宝的言论视为货币政策即将转变的讯号. 温家宝在周五版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称,中国政府有信心今年牢牢控制住物价上涨;已经将控制物价上涨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政策已经取得效果. 我们对于今年将牢牢控制住物价上涨充满信心,目前整体物价水平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并预计将稳步下滑,他写道.温家宝目前已乘专机飞往欧洲,并将于6月24日-28日正式对匈牙利、英国及德国进行访问. 此言一出,中国股市做多热情被激发,沪综指周五收盘站上2,700点,扬升2.1%创下逾四个月最大单日涨幅;且成交额剧增至逾1,400亿元人民币创两个月来新高.这同时也带动亚洲其它地区股市普遍走高,朝着九周来首次录得周线上升的方向迈进. 但美林美银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温家宝之所以如此正面,是由于他是在金融时报上面对海外读者发表的言论. 尽管温家宝发表了一些正面讯息,但预期中国政府将很快转变其政策立场则可能是错误的,他说. 交通银行宏观分析师陆志明亦持同样看法.(温的文章)宣传性的吧.通胀重心已经上升,即便小幅回落又有多少价值?他说. 自去年1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出5.1%的新高以後,今年已经连续三个月位居5%以上,且5月创出34个月新高5.5%.目前分析师普遍预期6月通胀将见顶,或达6%以上. 而物价高位运行本周稍早也得到官方证实.国家发改委就预计,6月CPI同比涨幅将超5,因翘尾达全年最高值;今後个别月份涨幅还可能会较高,但总体态势可控. 但是从工业增长和消费传出的迹象,却表明调控政策已发挥效应,中国经济正逐渐放缓,防止超调的呼声愈来愈高.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就持不同看法.他表示,国内外的经济都显示出疲软的信号,美联储暗示不会出台QE3(第三轮量化宽松),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幅减轻.从政策层面来看,管理层可能意识到连续的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累积紧缩效应太大,特别是流动性太紧,不利于经济软着陆,可能表明紧缩政策已经进入尾声. 最新发布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汇丰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6月初值,继续下滑降至11个月最低位;但投入价格指数续跌至11个月最低,表明通胀压力正在舒缓. 中国政府今年以来,已经两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同时也招致货币政策是否超调,应该转向的业界争执,并有学者建议设立宏观调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路.透.社 .张.胜.男 .尹.嫄.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