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叶 檀:银行股护盘大战一定赢 外资做空中国必败
曹中铭:私募基金现清盘潮为公募基金敲警钟
桂浩明:可否尝试非对称性升息?
发改委专家:房价降50%是灾难 将引发经济大萧条
人民日报:股市为何连续出现地量成交 是否意味中期见底
叶荣添:新轮牛市正式开始
苏 渝:大信号提示底部特征
李迅雷:银行垄断导致A股边缘化
叶 檀:银行股护盘大战一定赢 外资做空中国必败
一场战役正在打响。
中概股在美国遭遇的信任危机开始蔓延,四大行5个月在香港遭遇卖空千亿港元。如果说在美国市场的中概股遭遇卖空是癣疥之疾,无法动摇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那么在香港市场遭遇卖空的银行股一旦估值下行,中流砥柱倒塌,将动摇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
香港市场卖空者还在增加。根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数据,今年前5个月,港股主板市场上卖空股票总量约396亿股,累计市场成交额高达约468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月份之后,做空数量进一步增加,截至6月20日,港股卖空成交金额已经超过今年1月和2月,高达898亿港元 。四大行中,农行表现最差,不到一个月跌幅达15%;工行表现差强人意,跌幅为7%。
不仅如此,国外投行接连发布研究报告,看空中国宏观经济,看空中国银行业,而惠誉、标普等评级机构更是接连警告中国内地的银行评级下调风险。
A股的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如果下挫,将直接进入长期熊市。以6月17日的银行板块为例,动态市盈率在7倍左右,市净率约为1.5倍,几乎为近10年来的最低值。同时,在最近3年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的条件下,其当前的PEG仅有0.55,这一估值甚至与2008年沪综指在1664点大底时相当。一些试图抄底银行股的资金,融资买入银行股的资金,从未实现价值投资收获溢价之梦。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金融股在H股的估值高于A股,目前共有67只股票同在A股、H股上市,金融股是A股折价率较高的一类股票,最高折价率接近40%。人们寄希望于A股金融股估值向H股靠拢,实现价值投资之梦。没有料到A股金融股估值没有上升,H股却遭遇卖空压力,从6月1日以来,中资银行股还有保险股可用惨跌来形容,可以看出是机构做空的主要目标。明显有向A股估值看齐的趋势。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不能承受之重。于是,一系列异动开始出现。
6月22日,A股市场农业银行出现大单疯狂买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纷纷拉升。承接21日工行买单的娱乐化倾向,继740、750之后,22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盘中连续出现诡异的成交单。有股民发现,从10点开始,工行盘中出现250手买单,几乎是每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有时候甚至一分钟内出现数次。而建设银行也不例外,出现最多的单子是230。740谐音气死你,250即二百五,如此娱乐化的买单,如果说是价值投资者的谨慎操作,鬼才相信。
笔者一直强调,研究机构与评级机构对于银行股的坏账质疑在情理之中,在真正的风险暴露之前仅凭目前的银行业绩投资银行股,说不上是价值投资。银行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之路,截至2010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95.3万亿元,而根据银监会5月13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635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约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大关,7年中年均增长50%,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银行总资产增长已经成为投资者的沉重负担。从纵向看,如果银行业资产增幅仍保持当前17%~20%区间的话,意味着不到4年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
银行资产翻番与价值没有任何关系,正如此前H股投资者看好银行股是不了解中国国情一样,目前做空中国银行股仍然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即便有关方面不护中概股,即使我们对低估无所谓,但是,绝对不会坐视银行大规模被做空袖手不管。只要H股做空影响到A股估值,那么,出手护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国际投资者不会忘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香港与内地的资金没有天堑之隔。
当初的看多是错误,是对价值投资的误解,如今的看空更是错误,是对中国特色的背叛。那么银行股将何去何从?盘整,盘整,再盘整,直到坏账逐步消化。
证券市场的大战,国际做空者在内地或者香港,没有赢的可能。
曹中铭:私募基金现清盘潮为公募基金敲警钟
如果说去年是私募基金的 发展年的话,那么,今年就是私募基金的清盘年。随着新泉1期结构化信托计划产品的被清盘,今年上半年已有11只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即使是由原明星基金经理领衔的私募基金,同样难逃厄运。如曾任职海富通、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郑拓管理的深蓝1号,在今年就遭遇了清盘之痛。
市场在发展,私募同样在发展。2007年以前,私募基金产品只有可怜的11只。借助于其时的大牛市行情,私募基金的发展迎来了雨后春笋之势,去年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就达到创纪录的275只,而私募基金产品的数量也达到了630只。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私募基金同样没有例外。就像公募基金的规模在2007年获得了爆炸式增长之后即陷入低谷一样,私募基金在今年亦遭遇了滑铁卢。而且,如果股市行情继续疲弱,被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将会更多。私募基金产品被清盘,主要有如下的几种情形:一是产品的存续期届满;二是触及平仓线;三是出现较大的亏损;四是为了利用老产品证券信托账户重新发行新产品。当然,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由于业绩问题被清盘的。
与公募基金拼命发行新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不一样,目前私募基金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只能以信托计划等方式生存,不像公募基金能公开地发行产品,并且还有一部《基金法》进行规范。
今年4月中旬开始的持续调整,使私募基金面临着熊市的巨大考验。业绩不佳,将意味着出局。更严重的是,私募基金还面临着生存上的考验。曾经,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成为市场一道亮丽的 风景;公转私大潮的兴起,定然有其产生的理由。但随着私募基金清盘的不断出现,其曾经神秘的面纱亦终于被扯下。毕竟,市场是残酷的,适者生存才是市场永恒不变的法则。
其实,私募基金清盘潮的出现,同样应为公募基金敲响警钟。截至6月21日,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已突破800只的大关,达到801只。公募基金数量上的增长,并没有导致其规模的同步放大。尽管在6月初万家双引擎的资产净值跌至0.48亿元,已低于5000万元的底线,但13年来,却没有任何一只公募基金产品被清盘,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公募基金的清盘难,明显不利于保护其持有人的利益。试想,当一只单位净值只有0.60元的基金在其净值跌至0.85元时就被清盘,持有人的损失无疑会减少。但在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模式下,基金公司都将旗下基金当成了现金奶牛,只追求规模效应而漠视持有人利益的事实,表明现行的基金业体制存在不小的漏洞。
笔者以为,公募基金应该借鉴私募基金的清盘经验,单位净值跌至一定程度,应立即启动清盘程序。如此,公募基金才会更加努力地为持有人理好财,也能更好地保护持有人的利益。
桂浩明:可否尝试非对称性升息?
如果现在有人说,中国股市是被存款准备金率绑架了,恐怕会有不少人是同意的。因为今年央行每次提高准备金率后,股市都出现了下跌。上周,央行宣布今年第六次提高准备金率,消息刚公布,尚在交易的香港股市立马下跌百余点。次日沪深股市开盘后,同样也是一波破位下行的走势,并创出了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沪市综合指数还封堵了去年9月底10月初形成的向上跳空缺口。此后一直到商业银行结束上缴追加的准备金,股市一直在下跌。
为什么提高准备金率对股市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说白了,因为提高准备金率是直接冻结商业银行的一大笔资金,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原来就已很紧张的资金供应格局,对股市自然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一直有人担心连续提高准备金率这剂药是否太猛,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准备金率升至20%以后,实际上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再要提高的话,对经济的冲击就比较大了。因此,一度市场上有过提高准备金率可以缓一缓的呼声。但是,央行有关官员对此明确回应:提高准备金率没有绝对上限。于是,5月CPI指数一公布,准备金率就提高到了21.5%,实在也是顺理成章。
其实,就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央行还有价格工具可以好好用的。现在CPI涨幅已高达5.5%,负利率十分严重,可以说升息是水到渠成之事。再说了,现在的利率才3.25%,属于历史上的低水平,而准备金率则早已经多次刷新了世界纪录。显然,相比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更有可操作性。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还是选择提高准备金率,显然是把数量手段视为调控的重点,表明其不太愿意使用价格手段。
当然,站在央行的角度,这样做是有其自身的理由,可能是担心如果升息,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比较大冲击。特别是现在很多中小企业,他们拿到的贷款本身利率就向上浮动了不少,而且贷款中的相当部分还被要求再存回银行,因此实际利息负担已很重了。提高利率,的确对其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会导致借不起,也还不起银行贷款的结果,最终影响银行的经营。
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应该说是有的,这就是实行非对称性升息,即提高存款利率,但对贷款利率则少提高乃至不提高。今年前两次升息,实际上都是存款利率提得多,贷款利率提得少,已经有点非对称性升息的味道了。只是幅度有限,并且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只是微调,结果还使得银行净息差扩大了,所以市场对此基本上没有什么感觉。但在今天,如果比较大力度地实现非对称性升息,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这可以缓解负利率过于严重的局面,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还有,实施非对称性升息以后,也能改善股市上投资者的预期,弱化大家对准备金率持续上调乃至超调的担忧,避免因为提高准备金率而导致股市资金的非正常外流,从而对稳定市场起到某些正面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实行非对称性升息,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会减小,这会有损其利益。实际上,我国银行的净息差是偏大的,这使得银行得以在行政保护下运行,本身就是市场化程度不足的表征,本就不合理。再说了,现在存款利率如此之低,居民存款储蓄欲望很低,银行为了吸引资金,不得不发行高息的理财产品。客观上,标准存款利率对社会资金的覆盖范围已变得有限了,就是提高利率,也不至于实质性地增加多少银行的负担。反过来,这样做毕竟是让调控又进了一步,而且客观上也是向市场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即央行开始关注企业的资金负担,不希望企业业绩下滑过大、过快。而所有这些,无疑对股市都是属于利好。因此,在这个角度上看,投资者是期待着一次非对称性升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