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力动向曝光
社保基金二度减持中行 工行380亿次级债计划曝光
国有大行再融资凶猛。
继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推出320亿、500亿和800亿人民币次级债券发行计划后,6月22日,有消息人士称,工行也将于近期发行总额不超过380亿元的次级债券,以充实附属资本,提高资本资本充足率。
一位接近承销商的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了上述传闻的存在。如此,2011年行至中盘,光四大国有银行推出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就已达2000亿人民币。担忧已成现实,继2010年上市银行近4300亿元再融资潮之后,2011年银行再融资并未退潮之势。
然而,利空尚未出尽。6月22日,香港联交所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银行第二大股东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于6月14日,场内以每股平均价3.95港元,减持中行1459.8万股H股,减持金额达5766万亿元。
这是继1月4日后,社保基金二度减仓中行,6个月内,其共减持中行8396.79万股,半年套现约3.5亿元,目前社保基金所持中行股份已降至11.99%。受此消息影响,6月21日,香港中资银行股跌声一片,中国银行当日跌幅0.57%;与A股上涨态势形成鲜明对照。
境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的悲观情绪不无道理,进入7月后,中信银行260亿A+H配股、光大银行400亿H股IPO,广发银行A+HIPO 将轮番不断考验投资者的神经。
这并不是终结。正在面临次级债发行难题的国有大行,再次将目光投向香港资本市场,不过,这次对准的是方兴未艾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6月22日,本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各家国有银行正在考虑去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次级债和短期债。某国有大行权威人士透露,不同于以往小规模、短期限人民币债券,此番,国有大行将尝试期限超过五年的次级债券,目标直指资本补充。
资本补充承压国有大行 酝酿赴港发人民币次级债
管理资产总值逾8500亿人民币的社保基金,一举一动都将牵动投资者的神经,两年时间,社保基金已多次减持中国银行,套现金额超过了30亿元港币。
早在今年1月14日,参加完中行H股配售仅仅一个月,社保基金就做出减持3000万股中行H股决定,以此套现1.25亿港币,此前在2010年上半年,社保基金也曾悄无声息地减持了6.76亿中行H股。套现27亿港币左右。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社保基金还在今年3月1日以平均价6.07港币/股抛售了工商银行4010万股H股。
与社保基金的神秘不同,更多的投资者正在看空中资银行股。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1-5月,四大中资银行股H股卖空交易金额累计高达约911亿港元,其中,农行遭卖空数量最多,达14亿股。
以一家名为资本研究及管理公司(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为例,该公司隶属于美国资本集团,身兼工行和农行股东,在今年1季度曾两度减持农行1.4亿H股,套现5.7亿港币;而今年5月该公司也通过抛售4335万股工行,套现2.7亿港元。
更大的担忧,来自中资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潜在的抛售行为。以农行为例,7月16日,该行上市一周年,将面临123.55亿股H股解禁。
而进入6月份以来,建行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BOA)也曾多次传出减持传闻。6月21日,市场再度传出美银正在考虑出售其持有的半数建行股权,以帮助自身在新资本协议实施前改善公司的资本状况。
截至2011年3月末,美国银行持有建行256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0.23%,价值约210亿美元,该部分股份将在今年8月29日到期。
一位接近建行的人士透露,近期市场有关美银减持传闻甚嚣尘上,可能源于一些关注美国银行的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受美国整体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以及巴塞尔协议新的资本监管要求,美国银行存在一定的资本压力。
尽管融资压力并不见得有那么大,大家都在揣测,美银可以通过出售一部分资产来缓解资本压力。上述人士透露,目前建行并未收到美银的减持通知。
或许评级公司的观点能部分代表境外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担忧。6月22日,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朱夏莲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在2009年开始信贷扩张,预期在最坏的情况下,内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15%。正常情况下,内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中单位数约5%。
3400亿银行股融资承压
无论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还是表外融资业务的膨胀,对于投资者而言,中资银行现实的压力则是再融资压力。
除了前文统计到的四大行200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外,本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成都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徽商银行共5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总量也在250亿元左右。
如果加上年内即将完成或可能完成的中信银行260亿元A+H配股计划、光大银行400亿元H股IPO、广发银行150亿-200亿A+H IPO,以及此前民生银行此前公布的290亿融资计划,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银行业融资规模至少在3405亿人民币左右。
22日,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发布公告称,其260亿A+H配股计划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此前该行管理层曾表示,配股计划将争取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
中信证券最新银行业报告,对中国银行业未来面临的几大风险做了如下提示:一是银监会继续推进逆周期监管,可能出台对于银行资本、拨备、业务规范的一系列指导意见,进而对于银行的盈利增长以及资本补充产生影响。
二是货币政策紧缩程度超过预期,比如大幅加息、增加量化紧缩规模等措施,则可能对于实体运行、银行实际经营以及市场流动性带来冲击;三是一旦出现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将会对资产质量乃至盈利增长带来挑战。
香港人民币次级债不是梦
一边是庞大的再融资压力,一边是有限的融资渠道。
某国有大行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各家银行竞相发行次级债,但次级债在银行间市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相较于2009年前,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债的成本已经有明显提高。
以中国银行为例,2009年中行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200亿元次级债券的议案,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次级债分别于2009年7月6日和2010年3月9日发行。
与前两批相比,今年5月份发行的320亿次级债,5.30%的票面利率已有不少提升。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很难做简单的比较,由于发债时机不同,与2009年相比,目前正在进入加息周期,发债成本升高在所难免。
同时,按照2009年10月银监会公布的《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2009年7月1日起,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的次级债务工具应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这下子断了次级债商业银行之间互持的老路子,也让商业银行以往庞大的次级债发行计划难以为继。
目前,有能力购买商业银行次级债的主要是保险机构,随着买家的减少,次级债发债成本上升在情理之中。上述人士补充道。
内地资本市场的种种融资困境,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另觅新径,再次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香港市场。
某国有大行接近融资方案的人士透露,目前各家银行正在考虑去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次级债和短期债。不过,此番几大国有银行酝酿中的赴港发债计划,绝非前两年的小打小闹。之前发债规模都比较小,而且期限比较短,做不了次级债,次级债一般期限不低于5年。
事实上,国有金融机构赴香港发债已不是新闻,早在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就成为第一家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内金融机构,当时香港28家开办了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不足300亿元。
吸引中资银行的恰是香港相比内地低廉的发债成本和正在日益壮大的人民币债券市场。21日,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也公开呼吁内地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公司债,利率可比内地融资利率低2-3个百分点。
不过,考虑到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3500多亿的有限容量,大家都在向银监会争取,我想最终局面是大家都分一点,但去香港发债也不能解决全部的资本金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
机构买多卖少 水泥股成基金净值保护器
上周开始,水泥股开始发力,时至本周水泥板块再次成为领涨先锋。昨日(6月22日)午盘后不久,狮头股份(600539,收盘价11.34元)再次涨停,江西水泥、巢东股份、海螺水泥等水泥个股近期也均涨势喜人。业内人士分析,水泥股的强势主要还是因为保障房概念,公募基金对于水泥股后市较为看好,而持有较多水泥股的基金,净值也较为坚挺。
基金公司着力研究水泥股
近期市场调整之际,一些基金净值却表现靠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些基金手握大笔水泥、基建等板块,正是这些行业表现靠前,成为基金净值坚挺的原因。对于水泥行业,不少基金经理仍旧继续看好该行业后市表现。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的几家基金公司在本轮下跌中都在研究水泥股,水泥的价格非常坚挺,并且近期将可能提价。而水泥股的估值并不算太高,受保障房政策的影响,建材水泥等行业在下半年会有机会,而这也是基金公司在低估值品种中重点关注的对象。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水泥股的表现主要受益于保障房建设。相关部门要求今年要开工的1100万套保障房需在10月、11月必须开工,那么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将会加大。而且还有一点,建设保障房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地方融资平台或者是企业债,不单单依靠银行,那么地方就有动力去搞保障房建设。
同时,他向记者指出,从年初到现在,保障房建设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一个主题,市场上没有其他主题如这个持续的时间长,事实上未来5年内,国家要建3600万套保障房,那么这对水泥的需求拉动是持续的,这个投资主题也是可以延续的。
一直青睐水泥股的深圳某投研团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影响水泥供给的因素主要是新增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限电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下半年基建项目延续工程和保障房建设将使水泥需求规模维持在高位,但增速放缓,区域市场差异化特征日趋明显。行业龙头企业、区域市场整合中受益的这些水泥企业仍值得关注。机构买多卖少
今年一季度,水泥股获基金公司大笔增持。在这一波下跌中,水泥股成为了相对抗跌品种。近期随着水泥股的躁动,不少机构再次加码水泥股。
上周,有关部门提出要落实保障房建设,受此影响,水泥股在6月14日飙升。当日多只水泥股出现大幅上涨。上交所披露的公开信息显示,华新水泥和巢东股份均出现机构对决,其中华新水泥被机构买入1733万元,卖出2010万元,巢东股份则是被机构抢筹3041万元,被机构卖出1652万元。狮头股份被机构席位卖出1788万元。上交所的信息显示,机构之间的态度有分歧,而出现在席位上的机构总体而言卖出686万元。
不过,深交所披露的交易数据显示,冀东水泥的前五大买入席位中,前三个席位均为机构专用,累计买入9125万元;与之同时,卖出席位中同样有三个机构专用席位,不过累计卖出仅2000余万元。江西水泥同样是被三家机构大举买进近3000万元,而卖出的前五大席位中则只有一个机构席位,金额为2570万元。从两市龙虎榜数据来看,机构总体而言对水泥股买多卖少。(每日经济新闻 支玉香)
涉矿股妖气十足 迪康药业成上半年最强猛药
迪康药业成上半年最强猛药
要数今年上半年的妖股,莫过于涉矿题材的个股了。近期,记者对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涨跌幅情况进行了盘点,发现迪康药业(600466)、西藏发展(000752)等具有矿产资源或是相关传闻的个股涨幅最高,占据了牛股的半壁江山。其中,迪康药业的涨幅最高,上半年翻了接近两倍,成为A股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猛药。
然而,在积累了前期的涨幅之后,迪康药业的流通市场交易席位上已经出现了分歧。加上近期大股东频频减持,资金对这只牛股的热情大大削减了。
涉矿股上半年涨势最强
记者对今年上半年的上市公司的涨跌幅进行盘点。根据资讯的统计,截至6月21日收盘,上市公司涨幅(以前复权的收盘价计算,下同)前十名公司依次为迪康药业、西藏发展、三爱富(600636)、深国商(000056)、豫能控股(001896)、氯碱化工(600618)、包钢股份(600610)、ST中源(600645)、万力达(002180)和金瑞矿业(600714)。其中,迪康药业翻了两倍,西藏发展、三爱富在这半年里分别上涨了162%和132%。
从这部分飙涨的个股来看,涉矿、稀土题材是最受市场追捧的热点。比如说迪康药业、西藏发展、包钢股份、金瑞矿业等个股,都是这种炒作概念的公司。
正是因为矿产资产注入的传闻,才令公司的股价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今年4月份,网上有传闻称,大股东四川蓝光实业集团将对迪康药业进行重组,称计划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把四川某金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入迪康药业。更有消息称,迪康密谋收购广东南雄稀土矿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正筹备成立锂动力池项目。
针对有关媒体的上述传闻,迪康药业已发布澄清公告,公司已向大股东蓝光集团核实并得到回复函明确表示,蓝光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没有与其它第三方就公司重组、资产注入等事项进行过商讨。另外,迪康药业表示,未来3个月内公司没有重大投资和重组计划。
部分资金拉高出货
即使公司方面已经澄清了矿产重组的传闻,但是仍然止不住迪康药业的上涨势头。今年2月初到现在,最低4.07元,最高一度冲高到13.73元,上涨差不多接近两倍。
然而,从近期交易席位来看,有部分席位出现了拉高出货的迹象。最集中的时期,就集中在4月14日至4月20日这几个交易日里,记者发现,之前潜伏在迪康药业流通市场上的持仓席位,已经开始有出逃的征兆。
4月14日至20日,5个交易日累计上涨接近61%。从上交所披露的席位信息看,早在4月14日,各路资金便开始进驻。机构席位方面,国泰君安总部买入该股1.16亿元。其他席位方面,渤海证券上海彰武路买入7016.90万元,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买入3646.48万元,财通证券温岭东辉北路买入3090.90万元。上述都出现在迪康药业的前五名买入席位里。
但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中,之前的买入席位选择了出逃。从4月18日的交易明细里,潜伏在该股的席位拉高出货了。比如,国泰君安总部、渤海证券上海彰武路、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财通证券温岭东辉北路,这几个席位都出现在当天的买入和卖出席位中,从买卖的数额来看,买入和卖出的金额相当。而国泰君安总部、银河证券厦门美湖路卖出的金额稍微多于买入的金额。春江水暖鸭先知,机构已经先一步出货了。
大股东减持估值明显过高
在东北证券的一份研报中,分析人士指出,我们预测公司 2011 年的EPS 为0.24 元,对应PE 为58.17 倍。但考虑到公司基本面正在改善中,毛利率回升态势明显,非PVC 软袋大输液和医疗器械对于利润的贡献度有超出预期的可能。再加上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且医疗器械在研产品较多,可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按照2011 年65 倍PE,对应目标价为15.60 元,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对于迪康药业的后市走向,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电话采访了参与撰写迪康药业研报的分析师。该名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的股价已经超出了当时的预期,当时我们给出的市盈率65倍,而现在迪康药业的动态市盈率已经高达455倍,显然已经偏离了原有的正常股价水平。该分析师建议记者,前期大股东已经大量抛售了股票,如果个人投资者持仓数量不是很多,建议还是减持或是全部清仓。
实际上,在该股上涨期间,不断传出股东减持的消息。6月9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银河证券成都科华北路营业部共计卖出迪康药业1356万股,成交价格为12.64元,共计套现1.71亿元。资料显示,大股东蓝光集团在3月份减持该股时就是通过这个营业部,因此市场推断,这笔减持乃是大股东所为。(投资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