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仓 市场将出现惊人上涨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大洗仓 市场将出现惊人上涨

加入日期:2011-6-21 18:24:5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谢百三:高通胀高准备金率可能将成为常态
  再谈第五、六次通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为5.5%,CPI数据公布后,经济学界一致称之为通胀高企,认为必须高度警惕之。
  笔者前几次文章中已分析过,2005-2008年的通胀(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通胀)与现在正在发生的通胀(第六次),其实是一次通胀,其成因、背景、影响、预后等完全一样,只是由于美国等发生了两房危机,金融海啸,才使2008年通胀突然走向通缩,危机一过去,中国的通胀立即卷土重来。而这次通胀有可能维持相当长时间,成为一段时间里的一种常态。原因已分析过多次:
  ①2005年7月起人民币开始升值,从1:8.28升到今天的1:6.47,导致外贸连年顺差,导致外资外汇大量进入中国,一天进18-20亿美元,一年进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已达3万多亿美元,使人民币外汇占款越来越多,多达约20万亿,尽管不停地投放央票与债券,但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②货币投放量无奈地、主动地投放过大;1999年M2为12万亿,现在为76万亿,M2/GDP从1999年的1.3倍,增长到现在的1.79倍。
  ③美国从2008年雷曼兄弟垮台以来两次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先后(正在)大量向社会与世界放肆地投放纸币,先是1万亿美元,,后是6000亿美元;对各国,特别是新兴国家压力很大,第二次矛头直指中国;形成输入型通胀。
  ④财政、基建投资较大,2008年起投放4万亿,加上追加的配套的,约在10万亿左右。
  ⑤新增贷款较多,2009年为9.59万亿,2010年为7.6万亿,2011年依然宽松,4月为7000多亿。
  ⑥房地产市场持续多年上涨,造成城市向农民征购土地上涨,导致农民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近期因季节性原因下跌,但上涨是大趋势)。由于国外粮价为国内3倍,故粮价今后还会上涨。
  ⑦人口红利正在消失。2009年以来年年出现民工荒及深圳富士康的青年工人的12跳(跳楼自杀事件);说明人们早已担心的刘易斯拐点比经济学家们预计的早6年提前到来了、即农民工必须加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必须提高,(浙江一带已高达一天100元工资),否则农民宁可回乡种田。这导致了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
  ⑧国有企业的改革效应是30年来中国平息通胀的特效药,体制改革导致生产效率之提高,大大缓解了通胀压力。但现在,能民营化、股份化的公司已大多改完了,不肯民营化的如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电讯等也不肯再大改了,即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大解放,已近尾声,这也形成了通胀之重要原因。
  


  陶 冬:希腊难解困 联储静观变
  上周市场还是有两大线条,只是主副对调。主线是希腊违约风险,副线乃美国增长风险。
  希腊政局动荡,欧洲大国在拯救计划上又争执不下,一度令市场担心希腊违约在即,欧洲银行股遭到狂抛,雷曼式金融风险回到投资者脑海,风险指数高涨,资金流入国债市场避难。同时美国的生产指数奇差,加深了市场对两次探底的恐惧,美股继续下挫,石油疲弱。中国的通货膨胀再创新高,央行收紧银根,商品市场受压。天堂货币瑞郎、黄金被追捧。直至周五传出德法领袖就希腊拯救方案达成妥协,市场才稍微喘定,不过当天穆迪又宣布调低意大利主权评级的展望。
  希腊债务问题,不止是希腊自己的问题,它牵扯到欧洲银行和欧元,更随时可能波及其它欧债国家,这就决定了欧洲大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必出手相救。但是笔者又认为,希腊债务乃无解困局,最终恐怕要以违约---退出欧元区---货币贬值告终。然而在其它欧洲债务国家未稳定之前,在可以确认希债不至火烧连营之前,估计希腊是一个拖局,好消息坏消息交叉而来。
  联储6月22-23日开会,这是QE2到期之前的最后一次政策会议。伯南克本指望QE2已积聚下足够的动力,可以令经济在无新的货币增量供应下滑翔式复苏,可是最近的经济数据却令人失望。不过笔者仍认为推出QE3的经济理由并不充分,政治条件也不成熟。预计伯南克在记者会上的言论与他6月7日演讲的基调大致相同,重复超低的政策利率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时期,联储的立场是以不变应万变。
  本周焦点:希腊与联储,以及由此带来的汇率变局。周末希腊政局的变化很重要。周二美国五月二手房销售,4800Kvs5050K。周三联储的政策料不会有变,会后声明及伯南克在记者会上的言辞十分关键。同日英格兰银行发布上次会议的纪要。周五美国耐用品订单,0.6%vs-3.6%。
  


  黄湘源:唯诚信可以救市 股民不会永远自甘受骗
  中国股市的问题,千头万绪,归根结底,笔者以为就一个字:信。
  常言道:无信不立,信而立之。为人如此,股票的发行、上市以及市场建设,何尝不更是如此?
  一句国际板越来越近,之所以触痛了股市的神经,就是无信不立的最好说明。如果没有B股的始乱终弃在先,国际板作为市场的国际化举措,何至于引起弓杯蛇影般的极大恐惧?可以说,正是B股的失信,引起了人们对于国际板的联想。
  问题是,B股的情况,对于中国A股来说,并非绝无仅有的一个孤例。回头望去,在A股主板、创业板、老三板、新三板上,比比皆是背信弃义者。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或增发再融资,不管说得多好听,往往以圈钱为唯一目的,钱圈到手之后,就不管投资者死活了。
  根据今年年初的统计,去年中国股市融资额全球第一,而股市跌幅是全球第三。我们看到,新兴+转型的中国股市为了满足提升直接融资比例的需要,而不顾投资者的死活,大幅放开新股发行和再融资的口子,这无异于竭泽而渔。目前已很快到了无鱼可捕的境地。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就是一个信号。中国股民可以当献血者,但是,不会永远自甘上当受骗。
  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在国内尚属首例,而在国外则早已司空见惯。
  只要对国际市场稍有了解,就不难知道,缺乏必要的诚信基础的上市对象,不仅很容易遭遇发行失败,即使侥幸蒙混过关,也决无可能长期在股市中浑水摸鱼。近期,一些中国概念股血溅华尔街,它们不仅遭到惨烈的做空,而且,还将接受相当严厉的调查,一旦涉嫌造假,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惩罚。
  诚信,在中国股市被当成软指标,而在美国股市则是硬指标。在美国股市发行上市没有像中国A股这样貌似非常严格的发审审核,但是,每一家上市公司都必须对自己披露的信息负责。不然,就将面对法律的严惩。
  中国A股市目前把发行过会当成一种监管部门对发行对象的诚信担保,实际上,这即使不是一种误解,也是靠不住的欺人之谈。之所以说它靠不住,不仅因为发审委审核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也会有问题,更重要的是,现行发行政策本身实际上是倾向于发行者而不是倾向于投资者的。那就是重融资轻回报。
  在笔者看来,中国股市现在需要的不是救市,而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信文化。信文化虽然是一种软文化,但是,对于股市而言,却比任何一种硬约束的指标都管用。一旦中国股市恢复了诚信,也就意味着回到投资者本位,那么,市场纵然再怎么千变万化,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否则,真的不堪设想。
  


  谢国忠:如果仍然敷衍了事 我们将重蹈日本覆辙
  硬着陆不一定是坏事,软着陆也不一定是好事。金融市场正在酝酿一场辩论,揣测中国的经济放缓到底会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认为,除非面临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接下来将会是软着陆,而在2011年不大可能会出现人民币汇率下行的压力。
  软着陆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信贷体系的软特性。当借款方无法偿还时,其资产通常不会被没收清算,而没收清算是硬着陆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中国,借贷双方一般都是政府所有,所以贷款重置也是很自然的过程。只要货币相应保持增长,就会不断转化为需求,名义GDP的增长将会与M2保持一致。
  但是,软着陆可能会推迟新的增长循环所需要的结构调整。负债方通过拖延还款得以存活,并希望通过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摆脱困境。所以主导经济的总是同样一些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效率低下,下一个增长循环必然也缺乏活力。只有大力改革才能避免这种命运。
  硬着陆通常是好事
  1998年东南亚硬着陆,GDP出现两位数下滑,货币贬值30%至50%。但随后的改革为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没有硬着陆就不会改革,没有改革,整个地区的经济肯定远不如当前。
  韩国是典型例子。韩国全面改革其金融体系以切断企业集团同银行之间的暗箱操作,正是这些暗箱操作导致了不良贷款的累积。企业集团缩小规模,更加专注主营业务。虽然韩国政府仍然非常注意保护本国产业,但改革后的体系无疑更有利于提高效率。如果当时韩国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保持旧有系统,今天就无法成为经合组织成员。
  硬着陆通常是推动结构改革从而提高发展水平的最佳催化剂。虽然也有泰国这样的反例。但是,有足够多的正面例子可以使我们积极面对硬着陆。硬着陆通常是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
  软着陆通常不是好事
  自从20年前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的逐步衰退使其经历了软着陆。此前日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作为一个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2%的国家,其地产价值曾一度占世界地产总价值的40%。但是泡沫并没有突然破裂,接下来的20年里,地产价格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下降,累计降幅达80%。但是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破产现象,这就是典型的软着陆。
  没人把日本的经历作为榜样,相反,它象征着失败。软着陆就像从珠峰跌落却没有骨折,受的都是内伤。地产价格不仅经历了20年的滞胀,还毁掉了日本的金融和日本人民的希望。
  日本的泡沫破裂之后本该出现两位数经济下滑。但日本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主要原因是政府用大量资金填补漏洞,解救私有部门。20年后,其负债率达到了GDP的两倍。债务积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危机,其一旦爆发,就会证明日本的软着陆只是20年的幽灵。
  日本还为软着陆付出了另一个代价:一场可能使日本再度贫穷的持久经济下滑。日本的软着陆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因如下:
  第一,地产价格逐渐下降,股市则急速崩盘,买不起房产而又持有股票的年轻一代的资产被清洗干净。
  第二,拥有房产的老年一代持有的养老金由于日元升值而受益,他们控制了大部分财富,年轻人无法与其分享,于是推迟生育的时间,结果人口减少引发经济再度下滑。如果日本允许房产市场同股市一样调整,日本今天的人口本该增长。
  中国在1998年避开了硬着陆。但是进行了结构改革,削减国有部门规模,推动商品房改革,加入WTO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之前很少有国家做出类似的明智之举。此后中国的GDP翻了两番,显示了英明决策的积极影响。
  国有部门的迅速扩张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减少货币供应可以减缓通胀,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国有部门对所有资源拥有优先占有权,减少货币供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其对资源的占有率,从而降低经济效率,但是货币供应增加会导致通胀。
  这个恶性循环可能会使中国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怪圈。
  中国困难在前
  短期来看,软着陆是好消息。但是,如果由于压力减缓而使当局推迟或者不愿改革,那么软着陆就会变成坏消息。中国在1998年软着陆之后通过各种改革避免了这种命运,现在必须做出同样明智的选择。
  中国的改革任务要比1998年更重。当时,从外部来看,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较小,可以通过出口拉动高速增长;从内部来看,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开发的土地以及自然资源。降低成本和放开FDI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明显道路。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资源匮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是一个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充分就业的经济体。要保持增长就需要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则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系。
  投资驱动型发展既对中国经济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和丑事。中国的基础设施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享受了第一世界的基础设施,却只需付出第三世界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投资导致了长期的产能过剩,较低的盈利能力和疲软的股市。
  中国的股市不堪回首。由于相信良好的经济表现会带动股市的繁荣,上亿民众蜂拥入市。虽然过去20年名义GDP增长20倍,股民却损失惨重。其他资产,比如古玩、艺术品和土地价格增速都高于GDP,因为其供应有限。对股市的投资最后变成了一种资助政府投资的慈善事业。
  投资驱动型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导致盈利能力低下。出口最终会增加对供应的需求,于是更多的供应就应运而生,最终导致资本低回报和GDP高增长。
  西方对中国出口的需求是以巨大的信贷泡沫而非收入增长来维持,金融危机结束了这种局势。2009年出口开始增长时,似乎又恢复了这一平衡,其背后则是西方政府的高赤字支出。现在西方政府纷纷削减财政赤字,未来几年中国的出口将持续疲软。
  如果中国保持当前的模式,就无法通过出口来疏导过度投资,最终还会导致坏账的积累。中央政府可能被迫一次次地为银行体系解围。
  改革之道
  2008年的危机意味着中国投资-出口型经济模式的结束,但同时也为中国通过发展消费需求和吸引投资和人才,从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提供了机遇。如果中国转变模式,虽然会经历短痛,但是其经济在15年之内可以赶超美国。为此需要将消费能力从国有部门转向家庭部门,并将全球经济的精华引入中国。
  使中国经济再平衡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减税。中国的个税和消费税即使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也非常高。中国的中产阶级才刚刚崛起,但是个税最高累进税率已达45%,这显然不利于消费的发展。这一税率应该降低至25%,与公司所得税相同。另外,中国的增值税实际上就是销售税,17%的税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应该降至12%,与发达国家相同。
  中国的物流成本极其高,原因是物流过程中的各种收费。中国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这有利于发展经济。但是这些基础设施都是通过债务融资建设的,因此中国非金融部门的负债达到了GDP的200%左右,是发展中国家中最高的。
  高房价是中国居民的沉重负担。如果不控制房价,中国的经济将会越来越失衡。可接受的价格应该是每平方米价格相当于不到两个月的税后工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将平均房价降低50%,并把这个水平保持几年。房产价格涉及到地方政府财政,只有地方政府财政问题得到解决,市场才能回归正常。
  如果不限制政府支出,中国的改革就无法成功。如果实施减税而又不削减政府支出,那必然要开征其他税费。每一项地方政府支出必须要制定硬性指标并对公众公开。政府总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的支出不能超过GDP的20%。
  由于发达国家缺乏活力,大量有识之士有可能会前往新兴经济体探寻机遇。而中国有能力吸引大部分此类人才。中国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已经堪比发达国家。
  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每年从世界各地吸引大约50万名人才,否则很难在15年之内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另外中国还需要调整国家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国外人才来中国定居、工作。
  如果改革能够得以正确实施,中国将在未来1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如果政府仍然敷衍了事,固执稳定高于一切,那么,中国将重蹈日本的覆辙。
  


  高善文:通胀得到治理后 市场都出现惊人上涨
  尽管通胀在下半年的回落未必立即带来市场的上涨,但压制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将会消除
  5月的工业增长仍不高,但经济似乎出现了一些企稳迹象,如PMI在5月继续下降,降幅已明显缩小;进口增速较4月出现了显著反弹,并导致贸易顺差再次收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上升的势头,房地产投资和一般投资似乎都在加速;工业同比增速的下降似乎也在放缓。
  同时,5月中旬以来,食品领域的通胀环比动量显著增强,并可能导致6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冲高到6%以上。尽管微观层面,猪周期的继续是通胀上升的具体和技术性的原因,但这是否暗示经济活跃程度在上升,仍然是值得考虑的。
  必须承认,在一些宏观领域及不少的微观企业和行业层面,仍有很多数据和调研结果互相矛盾。例如5月新增信贷量显著低于预期,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再如交通运输设备行业的增速相当低,工程机械的终端需求似乎分化严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通胀的爬升、信贷控制等原因使得流动性紧张的局面继续加重,这在票据贴现利率、信贷加权利率和民间借贷等相关指标的上升中体现突出,并对市场估值继续产生压力,再加上经济减速带来的预期下降,市场表现相当疲弱,短期内这一局面将继续维持。重要的问题是,下半年的情况会如何?
  尽管美国经济减速、欧债危机恶化以及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效力的逐步减弱,正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压力,国内持续的紧缩可能也对经济活动产生了一些抑制作用,我们目前仍然倾向于认为经济的减速是短期和临时性的,并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稳定下来,甚至重新恢复到温和扩张的轨道上,企业投资活动的维持和扩大将起到主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通胀的高点将在六七月之间出现,随后物价将逐步回落,这一转折对于下半年来说应该是趋势性的。
  我们也许不应该指望宏观政策随后会转向放松,但通胀的逐步回落仍然可以改善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同样重要的是,这会带来经济名义增速的放慢,阶段性地改善目前流动性相当紧张的状况,从而给市场带来支持。
  从过去十年的情况看,通胀治理取得成效后,市场都出现了惊人的上涨:对2004年通胀的成功治理开启了2005年下半年以后市场上涨的基础;对2008年通胀治理尽管代价巨大,并且时运不济,但仍然形成2009年市场上涨的重要基础之一。美国上世纪80年代早期对通胀的成功控制与这期间以及其后多年的市场上涨也应该存在确定的联系。
  因此,尽管通胀在下半年的回落未必立即带来市场的上涨,但压制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将消除。实际上,真正需要提出讨论的是,我们是否会重复2004年和2008年之后的历史经验呢?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不大。
  重要的差异在于:2005年-2010年总体上经济都处在产能释放和过剩产能清除时期,外围经济的情况也提供了一些正面刺激;但目前经济正转入新一轮产能周期,将逐步进入产能兴建和扩张阶段。例如在工业增速相对不高的情况下,贸易盈余的收缩相当显著,且绝对水平已很低;再比如在经济名义增速上行相对温和的情况下,流动性紧张看起来有些异常;企业盈利在过去两个季度也处在很高水平等。
  因此,在趋势上认为新周期渐行渐近,也许问题不大。
  考虑到短期内的数据走向和市场目前的情况,短期内的战术性配置建议是继续超配低估值的防御性品种,如银行和交通运输板块中的铁路、机场和政策偏差性的地产、电力板块;不建议在目前布局缺乏流动性的中小市值板块;在更长一些时间段里,流动性和盈利总体上仍处在相互对抗的阶段,并将市场约束在箱体范围内。
  


  周科竞:登记知情人制度难根治内幕交易
  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但是本栏认为,此举难以根治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这个事情,就算登记了知情人也不见得管用。一个重组,从重组方到银行监管方再到上市公司方,以至于保荐人、直投公司,每一个重组环节都会有太多人参与其中,谁都有不少的亲朋好友,券商也有自营部门,重组消息公布前,如果股价出现异动,大量买盘蜂拥而入,要查所有登记了的知情人,又谈何容易。
  再说,现在的内幕交易者一个个比猴还精,谁也不会再用自己家人和亲密朋友的账户进行交易,现在满大街身份证并不难找,很多券商也给免费提供,到时候除非刑侦部门深入侦查,否则很可能查不出什么。
  退一步说,即使真查出来了,刑侦部门的神探也不见得能一把一把抓,今后重组公司越来越多,神探还真不够用。要是大家抱着谨慎操作的态度,每一个账户都只买一点点,查起来就更加艰难,再赶上所有知情人都适当参与一点点,就算查出来了,最后也只能是法不责众。
  本栏以为,治理内幕交易,最好的办法不是事后追查处罚,而是事先防止,把一切都摆在桌面上进行。受到暂停上市公司重组的启发,证监会完全可以规定,凡是还在交易的上市公司,都不允许进行资产重组,想要重组,先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然后才有被重组的资格。只要暂停上市了,那就是无限期停牌,便不会有内幕交易出现,更重要的是,证监会还拥有审批重组的权力,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能否恢复上市还存有疑问,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内幕交易者的投资风险,肯定是个好事。
  其实现在最普遍的内幕交易来自于券商直投。边保荐边直投,若说这里面没有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搁谁也不信。故对于券商直投拟上市公司,如果不能禁止,也应该规定一个极长的限售期。巴菲特说持股应该超过10年,券商直投,限售10年也是没问题的,如果公司真的像万科那么好,拿10年一点也不冤。
  此外,登记知情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弊端,那就是暴露了证监会的监管范围,假如一个在重组过程中比较边缘的参与者,想办法知道了重组的细节,但恰好没有被列入被登记的范围,那么他大可以开开心心地进行内幕交易,因为他并不在被审查的范围内。即使有一天证监会找上门来,他也可以强调:我并不知道内幕,买这个股票是因为看好公司的重组预期。
  


  张德良:反弹契机在悲观情绪中孕育
  上周沪指沽穿2650点之后,大盘调整级别已再次上升,投资者情绪也进一步悲观。我们都知道,一轮大牛市是信心不断膨胀的过程,而一轮大级别调整则是信心不断崩溃的过程(谨慎-悲观-麻木绝望)。这一复杂过程,总会伴随众多反弹修复行情,短期加速杀跌后,正步入这一修复反弹周期。
  估值重心的整体快速下移,是推动当前市场信心不断下降的核心原因。单纯从估值角度看,按国际市场经验,实现全流通后的A股合理估值区间应在15-20倍,目前整体估值也已进入合理估值下限。不过,此前我们讲过,支撑估值水平的因素取决于成长速度,年初预期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速度为15%至28%,其中,中小板的增长速度乐观预期在40%以上,目前对中小板股的增长速度预测已下调至30%以下,中小板的合理估值进入20-30倍PE的时候,整体估值水平就变得更低。实际上,二级市场的估值重心下移已开始传导至一级市场,近期创业板股的发行市盈率已从初期的80倍以上,逐步下移至30倍左右,近日还出现了18倍的发行市盈率。看来,在市场信心不断弱化的背景下,估值并不能成为大盘见底或反转的因素。
  不同估值定位的预期直接反映到指数预测上的效果。年初时,综合买方机构的预测,上证指数全年波动下限为2400点附近,高点在4200点附近。目前正在考验低点预测准确性,从近期密集召开的中期策略会所透露的信息看,多数券商研究机构还是坚持2400-2600点的低点判断。至于4000点以上的年内高点,现在看来已成为一种奢望,上半年的高点3067成为年内高点正成为共识。确实,从宏观经济增长、上市公司业绩以及资金面等因素看,过于乐观的判断已不符合基本投资逻辑。那么,大家普遍认同的2400-2600点的底部支持是不是可靠呢?按历史经验,券商的预测已呈典型的测不准现象,多数人的看法,常常不是实际结果,即使是少数人已看到的,也常常不会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底部区域的判断可能需要多一份谨慎。在技术趋势上,上证指数沽穿2008年10月(1664点)以来所构成的中期上升趋势线之后,调整级别已上升至大级别调整,目标已指向2319点,甚至会再次出现估值底下的挖坑(2300点以下)行为。
  不过,短期超跌程度是明显的,出现短期修复性反弹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支持反弹的契机也或隐或现:
  一是低估值群体的估值吸引力。目前从估值比较看,低估值的地产板块的强势效应最为明显,当前万科、保利地产 (600048)等动态市盈率开始步入10倍以下,市净率也进入2倍以下,仅以估值指标去看,这是一个历史上少有的价值投资区域。近期已出现了持续逆势上涨,除了中期业绩增长明确外,保障房建设的提速,给上市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次发展机遇。据媒体透露,发改委与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机制,包括筹措资金等,按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年度投资将超1万亿。今年以来,万科、城投控股 (600649)、金地集团 (600383)、保利地产、上海建工 (600170)、招商地产 (000024)、中国建筑 (601668)等已从不同程度开始切入保障房建设。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品种除估值上的绝对支持外,股价趋势上已反复考验2005年以来的长期上升趋势线位置,一改以往的领跌角色,转向逆势盘升,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市场含义。如果它们继续破位下行,那么对市场整体影响也将是趋势性的,对应的上证指数调整目标无疑会更加悲观。
  此外,低估值群体的B股市场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前期沪B股出现一轮大幅杀跌。目前B股指数已切入200-230点的重要支撑区域,受估值及技术趋势的双重支持,营造反弹的契机随时可能出现。
  二是新兴产业的成长吸引力。从市场层次上看,创业板是代表性群体,过去半年,创业板指数一直处于领跌状态,以头肩顶形态量度,创业板指数目前已进入跌幅目标的范围内,即700-800点。新兴产业一直围绕一些概念或名词展开炒作,现在需要的是如何从概念转向现实生产力,这也是产业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必然需求。从近期的消息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望推出。还有像物联网应用也日趋明确,智能交通有望成为物联网应用先行突破的领域,我们需要关注相关领域的优势上市公司。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