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银监会叫停所有银行新增分支行审批
上市银行两千亿次级债蓄势待发 成本或大幅提高
票据游戏:银行业务经理揭信贷消失秘密
银行缺钱:员工每月揽存任务超百万
传美国银行拟出售一半建行股份
工行建行气死你买单频现 交易员泄愤?
年度最具投资价值上市银行
银监会叫停所有银行新增分支行审批
【财经网专稿】记者 史尧尧 6月21日,从记者从银监会和多家上市银行处获悉,银监会已停止所有银行新开设分支行的申请,而不仅仅是之前媒体报道的城市商业银行。
“我们今年新开设70家分支行的目标肯定是完成不了了。能达到一半数量就很不错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办公室的人员向记者透露。
目前银行业中零售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也面临分支行开设受限制的问题。据了解,招商银行近三年计划为每年开设100家分支机构,但是今年肯定不能完成既定目标。
在宁波银行(002142.SZ)的分析师调研会议上,对于宁波银行的扩张的问题,副行长罗维开指出,“之前已获准的无锡分行已经开张。如果银监会审批放开则考虑再开设一家分行。”
由于现在银行只能以负债拉动资产的方式进行扩张,那么分支行开设的停止也必将影响其贷款的发放。
“现在银监会正在重新评估银行执照的发放,并对银行设立分行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对于监管指标(资本金、贷存比和拨备覆盖率)不能达到银监会标准的银行一律停止其分支行扩张申请。而信贷投放量很关键。因为如果一两家银行开始高额投放贷款,会形成羊群效应在银行之间扩散。”一位银监会监管处的官员表示。
谈到对银行业的影响,四位银行业分析师都表示,停止分支行审批对城商行影响最大。
“每一家新开设一家分行将给银行带来更多业务,例如存款、当地一两家大型企业客户和众多个人客户,对银行资产负债拉动作用很大。”有分析师说道。
从2011年年初至2011年6月7日,三只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下跌幅度为20%。(财经)
上市银行两千亿次级债蓄势待发 成本或大幅提高
上市银行两千亿次级债蓄势待发
若集中发行,成本将大幅提高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已发行次级债规模达到106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87%。考虑到建行此前宣布的80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到目前已公布的次级债融资总量达到1869亿元。
根据记者测算,未来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上市商业银行均存在次级债发行空间。预计光大银行在完成股权融资后,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计划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按照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理论上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未来次级债发行空间将在2400亿元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市场利率不断攀升,商业银行会尽早安排次级债的发行计划。如果次级债发行放量,收益率水平将明显提高,从而推高商业银行的发行成本。
上半年扎堆发行
一波股权融资潮刚刚退去,银行又开始扎堆发行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成都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徽商银行共7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总量达到1069亿元,比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量多109.5亿元。
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两家国有银行分别完成了高达500亿元和32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建行日前也表示,近期将发行不超过800亿元的五年期次级债。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以次级债形式为主的再融资预计将再掀起一波高潮。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周文渊表示,随着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多方面监管指标的日趋严格,银行资产和业务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增强了其补充资本金的渴求。
商业银行去年通过大规模的股权融资补充了核心资本。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去年通过IPO、增发和配股分别募集资金889亿元、436亿元和1346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83%,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为9.36%。
周文渊表示:现在市场对股权融资非常排斥,而次级债因其发行审批难度小、发行程序简单、发行周期短,预计将成为商业银行下一步补充附属资本的重要工具。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存量为5533.7亿元,共94只,到期(行权期限)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5年以及2019年后。不过,各家银行的次级债在银行总资本中占比较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发行空间约2400亿
银监会起草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新规提高了资产计入风险权重的比例,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和两高一剩行业相关资产,这大大加速了商业银行对现有资本的消耗。
预计这将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拉一个百分点以内。某银行人士指出,现在监管机构已经对资本达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商业银行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缓冲,而按照新的资本标准计算,现在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岌岌可危。
根据银监会此前的资本补充意见的规定,主要银行的发行次级债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可以由此大致测算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理论上限。
比如,以中国银行为例,统计显示,该行今年3月末的核心资本为6542.83亿元,理论发行次级债上限为1636亿元,相应减去可转债存量400亿元和长期次级债649.3亿元,得出未来次级债发行缺口大约在586.4亿元,而中行已在5月发行320亿元次级债,预计短期内中行应无债权融资安排。
经记者测算,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未来存在约2400亿元的次级债补充缺口。农行、中行、建行或者完成了次级债发行,或者已公布发行,因此,除非用新债来替换已到期的旧债,它们未来新增发行缺口不大。工商银行理论上存在将近950亿元左右的发行空间。由于其他3家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示范效应,市场将静待工行次级债补充计划出笼。而受限于核心资本的规模,交通银行通过发债补充附属资本的空间不大。
在中小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通过债权融资的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根据一季报披露的数据测算,它们的次级债发行上限分别为190亿元、80亿元、92亿元、127亿元和47亿元。而在完成H股IPO后,光大银行的次级债发行也可能进入议事日程。
申万证券分析师董樑表示,资本充足率管理新规导致次级债对银行资本补充的作用正在减弱。互持次级债导致银行风险权重从0%上升至100%,同时超过核心资本10%部分将逐年按10%的比例从附属资本中扣除。新规给予此前发行的次级债10年的过渡期安排,这将导致商业银行选择发行较大的额度。
融资成本提高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在整体资金偏紧的环境下,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成本将大幅提高。将2010年9月工行发行的15年期162亿元可转债和2011年5月中行320亿元、6月农行500亿元15年期次级债进行比较,发行利率从4.1%提高到5.3%,提升120BP。
周文渊表示,从2009年7月1日次级债新老划断之后,保险公司是次级债的主要投资主体,而银行之间基本不会选择互持次级债。一方面次级债的供给加大,一方面需求却受到抑制,这必然导致发行成本进一步提升。
如果安排过于集中,造成撞车,会对市场造成明显的冲击。某银行人士表示,大量次级债在同一时间等待市场消化,这会导致价格下降,收益率提高,反而无法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中.证.网 .张.朝.晖)
票据游戏:银行业务经理揭信贷消失秘密
6月20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10日之后,各家银行将迎来备受关注的银行年中考核。
在资金面干旱以及信贷规模受限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协助银行消掉规模的影子票据悄然登场,拉存缩贷成了银行的主旋律,理财产品发售、贴息存款、月末冲量等模式逐渐成为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再次上演2008年的火爆场景。
就如皮影戏一样,幕布上仅有一个人物出现,幕布后表演者的手中却握着很多根操控杆,所有环节,丝丝紧扣。票据业务也如此。
截至昨日(6月20日),月度日均存贷款比考核制度已经正式实施20天,在10日之后,银行也将迎来年中的考核,这个时点无疑对银行而言是个无形的压力。而随着近期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原本就勒紧裤腰带的银行,现在更成了铁公鸡。
这一严峻现实对于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票据业务,则更是雪上加霜。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沪上部分银行已经停掉贴现业务,即便是贴现,目前的利率已经处在一个新的高位。
事实上,票据业务的水很深,银行甚至可以利用上千亿的票据来消规模,某小型银行票据中心业务经理毫不隐晦地指出。警惕票据贴现业务出现负增长
民间的票据融资通常涉及银行相关人员、中介、收票人、企业。
急于贴现的企业,找到中介之后,就会有一个协商的利率,然后由中介转手给银行相关人员,而这些通过中介贴现的票据,都比银行的利率要低,并且手续简单,资金能当天到账。
票据中介跟银行这些科室的工作人员关系不一般,虽然银行公开报价只有千分之几的差别,但是中介的利润就是靠这千分之几。你算算如果有1个亿,那么利润呢?票据老江湖沈公(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沪上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透露:我们行3月接到总行通知,只开票不贴现。但是据我所知,行里还是有人在干,不是一个部门,具体如何操作,这个还真不知道。
事实上,除光大银行(601818,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之外,14家上市银行5年以来披露的年报显示,银行(不含集团数据)开出承兑汇票呈几何上涨,2008年开始,各家银行的贴现业务无一例外都呈下降趋势。
近3年以来,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中国银行(601988,SH)、兴业银行(601166,SH)、民生银行(600016,SH)、光大银行、华夏银行 (600015,SH) 和 北 京 银 行(601169,SH)的票据贴现业务已经出现超过50%的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贴现业务规模的下滑,银行开票业务依旧保持乐观。
记者对比2008年以及2010年两年的数据后发现,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002142,SZ)和南京银行(601009,SH)承兑汇票业务的增长分别是112.81%、301.59%、123.93%和281.03%。
银行之所以愿意开票,是因为可以解决银行目前的存款问题。例如你要开1亿元的票,那么你必须要存50%作为保证金放在银行,也就是5000万元。有的银行可能会收取60%。一国有银行票据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错愕会计魔术下消失的信贷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样,但是无锡还有浙江的很多票都是拿到中西部地区的农信社贴现。沈公向《每日经济新闻》坦言,很简单,利率低。而且可以帮银行消规模。
根据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年末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已达5.6万亿元;而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提供的另一个数据是,2010末国内票据融资额1.48万亿。
两者差额规模巨大,除了企业持有至到期、企业背书转让之外,让人不得不去沉思是否还有票据流向其他地方。
利用会计漏洞,消失的票直接可以帮银行消规模。一家大型票据中介人士透露。
沿用老的会计记账方式,票据卖断和回购上都有可以操作的地方。
按照原有的会计准则,票据卖断,就是银行将没有到期的票拿给另一家银行进行贴现。
新的会计准则对与票据卖断和正回购分别做了区分,票据卖断后银行就不再计入贷款规模,正回购则是不可以减少信贷规模,同样,逆回购也不能增加信贷规模。
大银行有钱,通常会利用这种手法来操作,沪上一银行票据中心人员表示,他们先把票据卖断给中西部的农信社,减少自己行的信贷规模,然后再从他们手里回购这些票据,一进一出,银行消了规模,票据又回到自己手里。
上述人员表示:现在河南一些农信社被叫停该业务,但是还有其余地方可以做。互赢互利的事,没人拒绝。
表内的资产转到表外,其实大家都懂的。该人员如是说。
来自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拆借中心)的数据显示,本月10日~16日,中国票据网报价系统接收了421笔报价,金额累计1867亿。其中回购报价142笔,报价金额1022亿;转贴报价279笔,报价金额846亿。股份制商业银行回购和转贴报价最为活跃,报价金额分别为676亿、386亿,占总报价66%、46%。
拆借中心表示,转贴报价最高为7.8;最低为4.6。票据回购报价以逆回购为主,报价金额780亿,占总报价76%;转贴报价以卖出为主,报价金额591亿,占总报价70%。
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其实从拆借中心的数据就能看出,银行缺钱确实很厉害了,如果不消规模,不放贷,没有利息收入,银行自身的正常运作就会无法进行。( 每日经济新闻 徐子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