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本报评论员 周子勋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关注中国经济政策的人,明显就会发现,当前的调控政策似乎陷入了一种茫然状态。
这一点,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国八条”到“限购令”、从税收政策到信贷政策,等等,无不剑指房价,使之渐渐回归理性。可现实是,非但没让房价真正回归理性,反而越调越乱、越调越涨。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报告显示,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和持平的城市数量均比4月份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依然在上涨。
如此“涨”势可能会带来两种情形:一方面,让有购房需求的人望而却步,在他们看来,“居者有其屋”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对政府的政策调控充满了迷茫。另一方面,投资性以及投机购房者也随时在关注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保值。显然,不论是所谓的刚性需求还是那些投资需求,市场都一片迷茫。
事实上,当前中国房地产的调控面临着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一方面,政策上需要对房地产进行持续收拢,只有降低房价才能压缩房地产泡沫,才能有效地解决整体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房价的下跌又给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带来影响,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的投资受到影响,如此,政策的实施就必然要受到地方政府的消极应对。
毋庸讳言,当前的紧缩政策实际上并没有给房地产商形成实质性压力,不论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还是各种版本的限购都只是限制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的渠道。而能否真正形成实质性的逆转形势,要看政策能否找到切实的落点。就根本而言,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或许能有效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发展问题。
从理论上说,加大住房供应是解决当前房地产供需失衡的有效途径。就这一点,政府部门提出了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目标,以此缓解供需矛盾。但是落实起来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首先是资金落实遇到难题。按照住建部的测算,今年要完成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在1.3万亿元左右。应该看到,为了解决资金紧缺问题,财政部6月17日首发504亿元地方债为“保障房筹资”。毫无疑问,资金的落实让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大缓了一口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并不等于落实,目前各地层出不穷的“变相保障”,使得这个良好的安居工程大打折扣。此外,与供应问题更为尖锐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大发展问题。到目前,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到了21.5%,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比之下,低利率政策实际上让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更多廉价资金用于其主导的投资项目上,从而进一步造成这种经济结构性的失衡。
因此,从房地产调控的角度来看,行政措施只能暂时扭曲一部分需求,关键还是需要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资金的使用,这样才能解决投资带来的这种虚胖。
话又说回来,政策调控大打折扣在汽车领域也非常明显。以北京为例,近日有媒体记者假扮购车者调查发现,多家汽车经销商声称,可以花钱帮客户买摇号指标,每个指标价格4万到6万不等。此外,购车者还可通过二手车置换和租用车牌的方式购车上路。显然,北京的摇号购车早已失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此乱象,不免让百姓对政府的调控政策多了一些疑虑、迷茫、不信任感。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