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席卷长江中下游。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在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旱灾可谓雪上加霜。
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争论。乐观者认为,由于我国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冬小麦有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加上干旱区并非粮食主产区,此次旱灾不会推高CPI,不必过于担忧。而悲观者认为,连续干旱将推高粮食价格,进而推高CPI。澳新银行大中华区总监刘利刚对比了过去5年内中国出现的3次严重旱情,3次旱情均导致中国食品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测算显示,其平均上涨幅度达到了近20%。
食品占CPI的权重将近1/3,对CPI的贡献率最大,每当食品价格上涨5%以上,通常对CPI的贡献率达到70%-80%。据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高居八大类商品价格涨幅首位,仅此一项就拉动CPI上涨1.9个百分点。虽然国家统计局2011年启用了新的CPI统计方案,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但食品价格的高低仍然是CPI的定心锚。
如果今年下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0%,可以预计今年CPI不会出现前期预计的前高后低的局面,全年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乐观估计全年CPI将在5%以上。粮价与食品价格是否上升取决于政府释放库存的价格,以及以行政抑制粮食与食品价格上涨的执行力。
即便政府短期内抑制住了食品价格,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极端异常气候下食品价格插上翅膀、CPI易涨难跌的事实。毋庸讳言,我国的灾害与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2008年春,50年一遇的雪灾袭击南中国;2008年冬至2009年春,中部及北部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2009年秋,西南5省市遭遇百年不遇大旱;2010年夏,全国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24亿元人民币;2011年夏,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旱灾……而局部的泥石流、地震等灾害尚未包括在内。
国际农产品(000061)期货市场投资者在各种自然灾害预期中寻找机会。去年俄罗斯黑海流域遭遇旱灾,全球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途中有所回落,而目前又开始炒作中国期货概念。中国同样如此。至5月30日,国内期货市场早籼稻价格放量收涨,创15周以来高位,强麦期货也上涨1.75%。随后在俄罗斯放松出口消息的刺激下,在31日出现回落。
不管长江中下游的旱灾是否触发了通胀,都可认为是脆弱生态下的通胀前兆。在破裂的利益与理论下,由于脆弱的生态,政府不得不时刻处于应急性的危机管理之中,这对于未来发展与长期规划不利。可怕的是,在粮价上涨过程中,农民并未因此致富,其收入远远赶不上化肥等成本的涨速,粮价上涨因此成为一场彻底的零和游戏,无人从中得益,即便是中间商。
不要对灾害心存侥幸,不要急于撇清责任,承认残酷的事实,做好应对通胀的充分准备,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人祸,可能是我们应对灾害性通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