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稀土处升格 推行业重组 南方稀土三甲猜想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工信部稀土处升格 推行业重组 南方稀土三甲猜想

加入日期:2011-6-18 13:20:0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稀土行业大整合 国内外利益重新分配
   自2009年开始,在资源战略意义愈加凸显的背景下,国内决策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过去20年中,我国稀土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令人不可思议的失衡状态:全球90%以上的稀土资源来自中国,但中国却几乎完全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中国稀土学会会长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不但没有定价权,还将资源卖出了白菜价,并反过来以成千上万倍的价格从日本等国买进稀土深加工成品。
  他还特别强调说,过去20年,我国不但没有从稀土资源出口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还付出了惨痛的环境污染代价。资源没了,环境也没了,这样的代价谁能承担?
  在作为最大资源国的稀土业尚且如此,在大量依赖进口的其它资源上,中国更加被动。以铁矿石为例,过去几年,国际铁矿石巨头通过大幅涨价将中国钢铁企业产品的利润率压榨到令人心碎的程度--2010年,中国主要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尚不及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家中的任何一家。
  另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是,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代价、速度和热情投资海外资源,但在此过程中,其遭遇的失败远大于成功。有人因此质疑,自家的资源不好好整治,为何反过来花高价去买别人的资源?
  稀土业整合因此日渐深入人心,包括限制出口量及开采量、行业兼并重组、环保、资源税等一系列行业整治措施陆续出台,负责整合的主管方,也由少数行业协会及相关部委上升至国务院。
  而整合,就意味着利益再分配。中国新一轮的稀土管控政策,遭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国外方面,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稀土进口国通过外交手段声讨中国稀土政策,而在国内,民资和外资的不满,而使得稀土整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但对于中国稀土业来说,这是一次无法回避的变革。这场大整合将如何在盘根错节的利益和行业的沉疴宿疾中推进,牵动着国际、国内稀土业界的神经。
  积弊
  5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稀土行业发展中仍存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冶炼分离产能扩张过快、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高端应用研发滞后、出口秩序较为混乱等问题。
  上述问题是我国稀土业自1992年大规模开采以来的积弊,其中,摆在国人眼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
  5月2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广东河源市古云村考察稀土勘察时,稀土开采给当地带来的环境破坏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棕红色的板结泥土已经龟裂,山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那里曾是村民种植水稻的地方。
  当地村民解释,过去,古云村稀土滥开滥采严重,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和渔场,污染水源。一些矿山的稀土资源几乎耗竭,其中一座矿区关闭了10年,至今无法重新耕种。
  类似的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遍及包头、四川、江西等地的稀土矿区。稀土工业协会筹备组负责人王彩凤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过度开采对部分地区的环境已造成毁灭性破坏。
  过去几年,虽然污染所在地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打击非法开采稀土,但政策自上而下之后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上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及价格低廉,导致下游稀土分离冶炼产能迅速扩张,以致过剩。目前,全国从事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的企业近2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产能只有几十吨的分离厂在南方并不少见。
  而冶炼产能过剩,进一步打击了国内稀土价格,由此带来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根据中国稀土学会统计,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增长了10倍以上,但平均价格跌至1990年的一半。
  产能过剩,也拉大了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稀土走私猖獗的根源。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量占到总出口量的近40%。
  从开采到生产、出口,盘踞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积弊,经过上述恶性循环,最终使中国稀土业处于一种资源大量浪费甚至枯竭、利润外流、环境破坏严重的境地。
  整合
  新一轮稀土整合始于2009年,信号是我国再次缩紧稀土出口配额。此后的两年时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多次专门提及稀土整治工作。
  其中,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是在前期稀土整合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将我国稀土整合思路系统化,一共22条意见,被称为稀土新国22条。
  稀土新国22条就稀土开采、加工冶炼、出口配额、资源税、环保、行业准入原则等均列出指导意见,并明确将稀土整合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用4-5年时间将稀土行业整顿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
  随后,国土资源部、工信部等部门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意见》。
  6月13日至14日,全国稀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推进稀土行业的联合重组,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方案。按照《意见》提出的稀土行业整合目标,要用1-2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全国稀土工作会议还动员部署进一步加大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环境保护、进出口秩序专项整治和加强稀土行业管理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
  目前,我国北方轻稀土整合正向由包钢稀土(600111)专营的格局发展。而南方离子型稀土,则将由央企和地方国企领头整合。
  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南方考察稀土时提出,要进一步推动联合监管行动向前迈进,加强内蒙古、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区)轻稀土矿监管,形成南北呼应、轻重并举、有序开发、区域联动的稀土资源开发管理格局。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已经对稀土行业进行整合,但几无进展。中国稀土学会办公室主任陈占恒对本报记者表示,新一轮整合措施比以往明显地严厉,效果也不是以前能够比拟的。
  而新措施期待带来的效果是:开采总量减少、行业集中度增强、走私得到一定缓解、环保门槛提高、稀土价格上涨数倍……
  阵痛
  正在进行的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整合措施,使得稀土的战略价值和资源价值逐渐为世人所关注,但随着原有利益格局被逐步打破,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
  相对而言,在内蒙古政府的主导下,北方稀土实现基本上由包钢稀土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一个比较顺利的过程。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内蒙古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将该区的35家稀土上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整合方案实现后包钢稀土将成为中国北方唯一一家从事稀土上游生产经营的企业。
  但目前,由于在关停名单、补偿资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争议,北方稀土的整合也曾一度陷入僵局。
  如何处理好被兼并和关停企业的利益,成为整合的焦点。本报记者从被列入关停名单的包头当地稀土企业获悉,从5月初开始,一些稀土冶炼企业被停电,包钢稀土也切断了部分下游冶炼商的原料供应。其中,包头世博稀土冶金公司总经理张春新,用不合情、不合理来形容北方稀土整合政策。
  在担任中国稀土学会会长之前,林东鲁的职务是包钢集团董事长,他曾一手打造了包钢稀土现有的北方轻稀土霸主地位。对于此次北方稀土的整合,林东鲁对本报记者表示,专营的好处与负面影响同样明显,专营有利于在短期内获得定价话语权,但将引发垄断之口实。
  与内蒙古政府的大力推进相比,南方稀土市场更为混乱,所涉及利益之复杂,已超出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范围。而国务院1-2年后南方排名前三的稀土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0%意见一出,被视为打响了以央企为主导的、南方稀土争夺赛的发令枪。
  目前,在南方争夺稀土资源举动明显的企业包括,五矿集团、中色集团、中国铝业(601600)、广晟有色(600259)、厦门钨业(600549)、赣州稀土矿业公司。
  不过,手握资源的地方政府,在此轮南方稀土整合中,亦将发挥举足轻重的重要。央企在争夺稀土资源时,均遵循了同一游戏规则--承诺给地方财政创收、资源不出地方。
  赣州市市长王平曾对记者表示,赣州市政府欢迎央企投资,但必须在本地投资建加工厂,资源不能拿出去。而这无疑考验了央企的投资策略。
  此外,正在大举整合的中国稀土业,还需面对日本、美国等国不断挑起的稀土贸易诉讼。近日,日本产经省表示,将向世贸组织起诉中国的稀土管控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稀土传闻满天飞或以假乱真
  物以稀为贵。近期,受到国家政策调控和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稀土价格一路飙升,氧化铕等稀土氧化物,每吨在1个月内竟涨了千万元,从白菜价涨到白银价。
  从去年底开始,股市上便卷起了一阵稀土概念风暴,个股一涉稀便鸡犬升天,股价在短时间内一路飙涨,也因此成就了去年的妖股广晟有色。今年以来,随着稀土相关政策的落实,这股稀土旋风有卷土重来之势,涉稀股不断被爆炒。同时,市场也夹杂着形形色色的有关稀土传闻,有些假消息被炮制得几能以假乱真,足以混淆投资者的耳目,但假消息往往出现不久就被澄清,股价应声回落。部分跟风炒作者,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分析人士提醒,稀土板块投资价值虽然长期看好,但短期内市场仍以概念炒作为主,操作上不宜盲目追高,需谨慎介入。
  从白菜价涨到白银价
  受到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炒作,一些稀土品种一时洛阳纸贵,在1个月内每吨价格上涨千万元,从白菜价涨到了白银价。
  目前,纯度≥99.99%的稀土单一氧化物氧化铕已达到了1900万元/吨,这已是白银价的两倍多。而该产品5月上旬报价仅为820万元/吨,短短1个月涨幅超过1000万元。此外,氧化铽、氧化镝也有1倍以上的涨幅。
  虽然北方轻稀土相对南方重稀土来说涨幅较小,但据包头稀土企业联盟的最新报价(6月4日),氧化镧为16.9万/吨~17万元/吨,氧化铈为21.9万/吨~22万元/吨,较前两期(4月29日)报价也上涨近4万/吨~5万元/吨。
  稀土价格从过去被贱卖到近期暴涨,政策的调控是主因。国务院表示要加大调控力度,实现稀土价值和价格的统一。此后,国务院又表示将对南方稀土行业进行大整合。
  有分析人士认为,稀土价格的暴涨系政策的推动,并非真正的价值回归,中间商和稀土企业的囤货与投机使得当前的稀土价格存在一定泡沫。联讯证券行业分析师王文静也认为,由于近期受投机资金的炒作,价格上涨过于激进,短期上涨空间被压缩,预计未来上涨趋势放缓。
  涉稀个股鸡犬升天
  稀土从白菜价跳跃到白银价,不少企业摩拳擦掌试水稀土领域,而公司一旦涉稀,无一例外被市场炒作,股价在短期内飙涨。稀土旋风从去年开始在股市刮起,今年又有卷土重来的态势。
  今年3月2日,五矿发展透露与河源市合作勘探开发稀土矿,消息也刺激该股涨停,并在此后短短9个交易日内暴涨三成以上。3月12日,西藏发展宣布合作出资设立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进军稀土开采领域,消息刺激该股连续4日涨停,股价从消息公布前的最低价13元,在短短3个月内涨至37元,涨幅达到170倍。
  不少ST股也因为涉稀而鸡犬升天。去年的妖股广晟有色相信仍令人记忆犹新。去年9月开始,还披星戴帽的ST有色,在稀土概念的催化下,股价从9月1日到10月22日短短1个多月暴涨了158%,晋身百元股的行列。
  今年1月26日大盘反弹以来,涨幅居前的个股中出现了多只稀土概念股,西藏发展以260%的涨幅高居两市个股榜首,包钢稀土涨幅也达到了83%。此外,中色股份、广晟有色等个股,至今涨幅也在三成以上。
  传闻被炮制得有板有眼
  看到涉稀股都能鸡犬升天,今年3月份开始,一些想要抬高个股股价的人,便借稀土之名炮制出各种各样的传闻,市场有关稀土的消息一时满天飞,涉稀个股除了一些矿业公司之外,一些毫无相关的公司也纷纷被卷入其中,而且这些消息还被炮制得有板有眼。
  3月份,一则赣州稀土借壳重组的传闻,便把16家毫不相关的上市公司牵扯进了稀土概念的行列。3月18日,率先被爆出赣州稀土借壳传闻的西南药业、昌九生化等公司双双涨停。此后,被卷入其中的诚志股份、ST沪科、四环生物、赣能股份、昌九生化等多家公司纷纷发布公告进行澄清。
  4月12日到4月25日,TCL集团在短短8个交易日内暴涨了近四成,因市场传出公司与新疆方面合作投资世界第一稀土矿。该传闻还将协议的细节炮制得一清二楚,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传闻称,TCL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已与当地政府达成初步协议,将于近期择机签订投资开发世界第一大稀土矿新疆南部拜城县特大型稀有金属铌钽矿,预测铌矿资源储量超过10万吨,钽矿资源储量超过1万吨,另外还有铪等其他稀有的稀土金属。预测开发后的总价值将超过1300亿元。
  据悉,这些假消息来自各种股吧、投资论坛和群等,部分投资者和机构利用网络水军来炮制、释放假消息。如包钢股份与攀钢钒钛合资开发攀西大裂谷的传闻,最先出现在QQ群,此后又迅速出现在包钢股份及攀钢钒钛的股吧,后来该传言被各大网站转载。赣州稀土一系列借壳传闻的传播方式也与此类似。实际上,这些假消息在此前已有所传闻,只是经过网络水军的重新包装再次出炉罢了。这些网路水军释放假消息都有一定的目的,或是等着解套,或是盼着获利,或是私募等机构雇请的。
  澄清后股价大幅回落
  3月中开始,一大批传出与稀土有染的公司便忙于发布公告进行澄清,相继有四环生物、西昌电力、超华科技、ST合金、TCL集团、中国铝业、攀钢钒钛等数十家公司否认了与稀土有关。最近的一次传闻被澄清是在6月9日,当日有中国铝业和攀钢钒钛两家公司公告,否认了参与稀土开发。
  虽然此前这些被卷入稀土传闻的个股股价飙涨,但靠假消息推涨的行情基本上都好景不长,在澄清公告发布后,公司股价都有一定幅度的回落甚至被打至跌停板,跟涨者或蒙受亏损。
  在稀土传闻被澄清后遭遇跌停的不是个例。3月29日,西昌电力澄清与赣州稀土重组传闻后,股价逼近跌停;4月25日,TCL集团澄清与新疆合作开采稀土矿后,股价在次日跌停。一些ST股更为杯具,ST合金就是一例。5月11日,该股在澄清与朝鲜合作大型稀土矿的传闻后,股价便被打至跌停,此后股价节节败退,在11个交易日内下跌了16%。
  3月28日,超华科技在两点之后突然飙升,隔天更是强势涨停,此后的3月30日达到高点19.9元,短短3天,股价累计涨幅逾17%。但在3月31日停牌之后,超华科技公告澄清公司并无收购赣州稀土的传闻,次日,股价便大跌7.7%,此后的10几个交易日,股价也是一路走跌,跌幅接近15%。昨日,稀土板块再度出现大跌,多只个股跌停。(.信.息.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