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智囊称警惕超调 官方首次回应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国务院智囊称警惕超调 官方首次回应

加入日期:2011-6-17 12:38:3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巴曙松:中国实际紧缩程度已近2007年底
  巴曙松:可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
  央视聚焦钱流:资金链紧张 浙粤中小企业接连倒闭
  浙江官方首次书面回应中小企业倒闭潮
  索罗斯唱空中国投行借机买空卖空?

  巴曙松:中国实际紧缩程度已近2007年底
  【《财经》综合报道】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6月16日表示,目前实体经济感受的利率紧缩力度已接近2007年底水平,要警惕宏观政策超调风险。
  巴曙松表示,一旦出现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幅度超出保障房可以对冲的范围以及县级融资平台风险的暴露等现象,中国可能进入政策超调的风险。
  巴曙松指出,观察宏观紧缩不仅要观察银行间市场利率走势,还需要观察企业和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实际成本,后者反映了实体经济感受到的紧缩力度。目前实体经济感受到的利率紧缩力度已经接近2007年底水平,但是当前的实体经济增长强度实际上明显弱于2007年。
  巴曙松指出,紧缩叠加风险的逐步暴露将以渐近式的反应在以下几个潜在信号上:企业去库存、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幅度超出保障房可以对冲的范围、汽车销量下滑幅度过大、县级融资平台风险的暴露。
  巴曙松指出,目前企业库存接近30%的历史高位。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近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前景也表示了担忧,他认为,中国面临滞胀风险,经济已出现滞胀苗头。中国现在的情况类似于美国经济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当时美国失业率和通胀率双双高企。
  国际投资人士索罗斯则在6月14日表示,中国已丧失围堵通胀的机会,如今恐怕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有点泡沫,中国驾驭经济的方式逐渐失去动力,整个国家开始出现薪资推动通胀的现象。
  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日前也发警告,称中国经济2013年后可能面临硬着陆,因为政府为提振增长而鼓励投资将造成产能过剩。目前中国对固定投资和净出口的依赖与日俱增,但日后将面临银行体系出现巨额坏帐和产能严重过剩两大问题,导致经济硬着陆。
  根据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5月CPI同比增长5.5%,涨幅创下34个月新高。同时多家机构和学者对未来几个月通胀形势的预期也并不乐观,认为今年6月份CPI指数可能会突破6%。
  就在公布5月经济数据的当天,中国央行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保持着“一月一调”的提升节奏。
  但2011年以来,中国央行只是上调了两次基准利率。目前中国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为3.25%,与5月CPI涨幅5.5%相比,仍保持着“负利率”状态。(财经)


  巴曙松:可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
  如果把考察的时间窗口回溯至2007~2008年中小企业在上一轮周期的调整困境,我们发现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基本约束也是来自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因素,归根结底为转型压力。
  区别在于当前企业面临的GDP增速较低、外需较弱,但是总体上看,当前中小企业转型的经济环境应当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宽松。
  可以判定,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仍然会延续来自于2007~2008年经济紧缩时期的转型压力。
  如果说2009~2010年期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超常规宽松政策,那么,当前宏观政策以常态化为基调,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回到危机之前的类似环境之中。
  基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及资金成本上升的三重约束,企业的利润水平被明显压缩,情况类似于2007~2008年的水平。
  从统计指标上看:虽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PM)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波动趋势一致,但两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意味着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上涨成本无法通过涨价来消化,终端制造企业的利润被压缩;
  中小企业通常集中在加工工业,属于工业生产梯队的第三层级,也弱化成本转嫁能力最弱的层级。
  从数据上看,一定程度上加工工业价格指数与采掘业价格指数之间的差额可以代表中小企业销售利润水平,该指标显示2010年上半年以来,企业的利润压缩趋于恶化。
  从我们近期对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所感知到的劳动力成本压力重新回归到危机前的情况:
  缺工率较高、开工率不足;
  工资加速上涨;
  离职率上升,员工流动性增大;
  工资支付方式的改变加大了企业的短期支出负担;
  用于员工福利的隐性支出大幅增加。
  如果认为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与2007~2008年一以贯之的转型压力,那么目前的紧缩政策就应当防止过于依赖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也要防止宏观政策短期内出现过大的方向性转换,政策方向应当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转型:
  在宏观政策上可以考虑在适当加息以抑制通胀预期的同时,适当降低准备金率以改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来减轻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面临的压力,同时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以金融、财税等多种手段鼓励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促进优势的中小企业通过并购进行良性的扩张;
  降低管制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希望进入的服务业等的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新的行业领域;
  金融监管十分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如信托、租赁、担保、典当、小额信贷等渠道)的影响,并积极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因为这些影子银行体系传统意义上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因而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严厉紧缩必然会对缺少其他融资替代渠道的中小企业形成冲击,需要采取监管上的对冲政策来缓冲这种冲击。(重庆时报)


  央视聚焦钱流:资金链紧张 浙粤中小企业接连倒闭
  聚焦钱流:钱荒来了?
  最近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今年以来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钱袋子捂的越来越紧,市场开始感受到资金紧张地压力,近期陆续从浙江广东传出中小企业集中倒闭的消息,在中国企业身上资金的流动,也就是钱的流动,是不是发生了什么问题?市场上的钱又流向了哪里?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邀评论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共同评论。
  资金链紧张,浙江广东中小企业接连倒闭,年内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再次收紧钱袋子,钱荒真的来了吗?
  居上灯饰店曾是中山古镇上,一家知名灯饰企业,然而几个月前,它却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居上灯饰店建店十年,年销售额曾超过5000万,这样一家明星企业为何落到如此境地,中山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告诉记者,居上灯饰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难题,但因为没有厂房这样的固定资产,银行拒绝贷款,值得被迫外借高利贷,最终因无法偿还滚雪球般的利息而倒闭。
  《经济参考报》的记者日前在珠三角等地发现,当前原材料、劳动力、物流、财务等多项成本上涨,综合作用于制造类企业,导致企业利润摊薄,不少企业不接单亏损,接单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低端制造业企业和作坊式的小企业,难以承受经营压力,首先面临倒闭风险。日前,深圳市银监局发布的首期中小企业运营即金融服务指数,一季度深圳市中小企业运营情况整体呈现出销售下滑、成本趋升、毛利下降、融资需求和缺口加大等特点,融资难普遍存在,约13%的企业融资难度很大,57%的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难题。
  上海,邵俊涛是一家小型民营电气加工企业的负责人,目前他的企业只有26名工人,银行提出的30年率借贷成本让他百感交集。
  邵俊涛(上海某电气设备公司总经理):我们一年的话,现在毛利也就只有30%左右,所以说导致我们即便是可以去贷(款)的话,我们也没有太大的一个意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上海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和邵俊涛一样的难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不多,很难从正常的质押借贷渠道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便是能贷款,今年较高的借贷成本也让这些体量和盈利程度比较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甚至有不少企业打算收缩规模。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检测协调局于日前发布,《2011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指出,资金环境总体偏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刘洪奇(上海某贸易公司总经理):我们现在这个资金,回笼慢的话,我准备要把规模缩小了,肯定要缩小,你不缩小你这样承受下去赚的钱,还不够付人家利息的。
  曹远征: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需求更高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浙江、广东确实是出现了中小企业集中倒闭的现象,广东、浙江是沿海中小企业居多地地方,而且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加工贸易居多。世界经济尽管在复苏之中,但是复苏步伐非常缓慢,出口依然表现地比较艰难,所以产品、原材料挤压比较严重,库存投资在增加,流动账款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融资也变得非常困难。
  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需求更高。一方面构成倒闭;一方面为了生存,必须继续去融资。融资难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仅是融资困难,市场萎缩等情况集中到一块,挤压地非常严重,这就需要更多融资资金,融资就变成很紧迫的一件事。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一直在努力破解难题,但是在现在的特别情况下,任务更加艰巨了。
  何帆:货币政策收紧中小企业没有做好准备
  (《今日观察》评论员)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现在是有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但是潮还算不上。根据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调查,在温州,大概有三成左右的企业出现了资金困难,而且他们表示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还要更加严峻。如果2008年是霜降,那么现在已经到大寒了,已经受不了了。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些企业遇到的不仅仅是资金紧张地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现在劳动成本、原材料价格在上升,再加上现在资金链条比较紧张,所以现在钱荒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过去中小企业比较习惯在信贷环境比较宽松的环境下生存,没有做好准备,一旦货币政策开始收紧,风险就来了。巴菲特说过一句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够看出来谁没有穿游泳裤头。现在至少能说明这些企业带的衣服不够。
  曹远征:健全的市场才能为中小融资提供更方便的环境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央行采取紧缩政策,流动性有点紧,银行的钱是有点困难,但这不是本质问题。因为商业银行本身是要赚钱的,贷款是它应尽的责任,有利润它就一定会去放款,对它来讲,钱永远是荒的。现在出现问题,更核心的是中小企业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作为银行来说,贷款无外乎需要抵押品,中小企业就是因为资产不够,抵押品不够,所以造成了融资难。从这个方面来讲,一方面需要金融的创新,通过创新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关于创新,前两年银监会提倡三表三品,不仅看抵押品、人品、产品,不仅看资产负债表、电表、水表,但更核心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的资本金不足,资本上的发展非常重要,补充资本,补充自有资金才能负债。从负债方面解决,从银行融资解决,可能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
  其实对很多商业银行来说,他们现在执行的是所谓史上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也就是当有一百块存款进来的时候,就有21.5元是不能用的,准备金率非常高,银行需要备负,存贷比高于75%,资金确实开始紧张。另一方面,因为资本金做配置,我可以对大企业贷的少一点,中小企业贷的多一点,那么中小企业的本身质量就变得很重要。中小企业是资产企业不足、抵押品不足,放贷就显得困难,它有风险,一定有风险溢价,这时候只有在利率市场化中间,用利率来覆盖风险溢价,才可能来缓解这个问题,这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经济市场的发展问题是综合发展,不仅利率市场化,还有配套的改革,健全的市场才能为中小融资提供更方便的环境。
  何帆: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不仅是融资难还有融资贵
  (《今日观察》评论员)
  商业银行当然有自己的苦衷,从全世界来看,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都很高。在中国,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更高。全球范围内,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创业两年之后,只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如果我是一个商业银行,我怎么知道谁在两年之后依然生存?还有,办规模比较小的贷款和规模比较大的贷款,成本是一样的,而且办大的贷款,成本可能还会更低。给中小企业贷款,得审查信用,非常麻烦,有的中小企业连合乎规范的财务报表都找不全,这时,怎么才能控制风险?平时,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就很难,到经济比较低迷、政策比较紧张的时候更加难。有一个笑话:银行家就是晴天的时候,借给你雨伞,雨天就把雨伞收回来。本来经济已经有向下走的风险,既然现在都讲中小企业有破产潮,那么作为商业银行,为了自己的盈利和风险控制,怎么还敢知难而上,给企业增加贷款?肯定会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
  此外,现在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不仅是融资难,还有一个就是融资贵。因为现在借贷成本太高,在江浙,中小企业上浮30%,民间借贷利率更贵。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当利率贵的时候,往往那些最铤而走险的人,才敢借利率比较高。到最后,这些客户可能就是最有冒险家精神的人,那么最后的风险也就更高。
  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真的缺钱吗?
  中小企业贷款难,在收紧流动性大背景下,银行是否也在面临钱荒,大企业是不是同样大受影响呢?日前,在天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在资本对接区,记者看到企业一方显得非常冷清,除了前两排的展位之外,其余的展位都没有人,记者转了一圈发现,来这里的企业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小企业,大多数都有着非常大的资金量需求,多在几千万以上,像这家企业开口500万到1000万,已经算很少的了。
  参会企业工作人员:我们再需要5600万的资金。
  参会企业工作人员:可能也得要个七八千万。
  参会企业工作人员:我们资金需要起码超过10个亿。
  很多企业开口就要融资几千万,但似乎就这样的企业才有和投资机构对话的资格,这就把那些只想贷款十万百万的小企业拒之门外,这种现象在许多金融机构中都存在,特别是银行特点愿意信贷批发而不愿意零售,因为零售放贷的平均成本要比批发高很多。
  参会投资机构工作人员:从银行来说,整个资金规模都很紧,对银行来说,主要是支持一些大的客户,确保一些大的客户,中小企业这块,目前从宏观调控角度来说,等于说银行的资金面都很紧。
  此外,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发展滞后,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很少,银行常常以中小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意放款,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记录影响了银行的积极性,当前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很难达到直接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要求,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较低,基础未做好,就盲目扩张,这些缺点更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在这看似钱荒的背后,市场却实际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日前表示,总体来说,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虽然比前两年有所减少,但与金融危机前的正常年份相比还是有所增加。
  曹远征:政府应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更多资金进入奠定条件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改进工作,就像河流一样,一定要疏浚和开渠,主干道才能连通。在这方面,有三点非常重要:一个是要增加毛细血管,比如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特别是中小金融准入,增加中小企业金融发展动力;第二是要做一些创新,比如三表三品,对中小融资的创新;第三是开源,比如发展资本市场,创业板等等,鼓励中小企业资本性的融资,增加他的负债能力和强度。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比如建立信用征信体系,完善担保体制,为更多的资金进入毛细血管奠定条件。
  何帆:转变思路直接对中小企业提供最需要的支持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有一种说法,因为现在中小企业融资很难,所以呼吁大型的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这个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的确在做改进,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如果我们让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去贷款,可能就是大水浸灌,浪费比较多,所以现在要转变思路,我们做滴管、做微喷,这样更加节水,效率更高。我们要直接对中小企业提供最需要的支持,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比如现在正在尝试的中小企业组团联合发展,比如阿里巴巴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阿里小贷,为符合条件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总之,创新越多,思路就越开阔。
  赵锡军:要引入市场机制以外的一些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调配作用,那么资源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到一些大企业手中。因为从资金的趋向和着力的性质来讲,很多的资金会追求一个相对风险较小,比较稳健,回报率比较高的项目,这些项目更多的是在大企业手中。另外,从资金流动的成本来讲,大企业的流动成本,特别是单位资金的流动成本,可能会更低一些。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入市场机制以外的一些机制,要发挥相应的一些政府作用,非政府组织的一些作用。
  孙立坚:坚决地监管和打击以钱养钱的投机方式要释放这些灰色金融系统的泡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首先钱荒是一个结果,根本的问题是成本无法负担的问题,帮助实体经济减负,降低生产成本,疏通物流渠道,把不必要的涨价机制全部砍掉。另外,就是要挤压泡沫,今天很多中小企业感觉到去做以钱养钱的投机方式,收益来的快,而且收益要比做实业高很多,所以对这种以钱养钱的投机方式,要坚决地监管,坚决地打击,释放这些灰色金融系统的泡沫。
  何帆:只有政府伸出援助的手中小企业才能利用时机来个撑杆跳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得需要政府出面支持中小企业一把了,这样中小企业才可以利用时机,来一个撑杆跳。其实关于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政府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在财税政策上,给中小企业减免一些税负;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因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目标从GDP转向就业?你提供就业机会多的话,我就能够给你提供一些补贴以及优惠政策。只有政府伸出援助的手,中小企业才能渡过这一关。
  曹远征:资金压力恰恰是中小企业的新动力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其实资金压力恰恰是一个动力,它给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过去,江浙一代的中小企业都是出口导向型的,那么现在,他们应该更多地扩大内需;其次,过去的制造业待工企业,现在要增加服务业比重,或者进入服务业行业。在这些方面,都将会是一个新动力和压力。(cctv)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