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凌薇
本报讯 由于举报信事件的影响,伊利股份(600887)在遭受大单抛售、股价放量跌停后,昨日公司宣布临时停牌,待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尽管伊利方面称,“举报信”事件已经立案,但分析人士认为,此事爆发的时间点对伊利股份“杀伤力”很大,不管事件结果如何,公司7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都将受到影响。目前公司的股价(后复权)已经低于此前确定的发行价,伊利股份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产能扩张,还有公司迫在眉睫的资金压力问题。
70亿再融资或成泡影
6月13日是伊利股份“10转10”的除权日。在利好影响下,伊利股份早盘便触摸涨停板,不料一封万字举报信将市场砸得沸沸扬扬,该股迅速大幅下挫,从涨跌到跌停,报收16.28元(除权后)。
机构们在“踩雷”双汇发展后心有余悸,减持避险成为机构们最为迅速的反应。上交所盘后公开数据显示,在周一卖出榜中,机构占了四席位,最大卖出金额高达7364.69万元。显然机构们看淡伊利股份后市走向的心态成为主流。
伊利股份当日下午便发表了“严正声明”,称举报信内容纯属捏造,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当晚,伊利股份继续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伊利股份遭受‘诽谤信事件’最新进展”的说明,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接伊利遭受‘诽谤信事件’报案后,已于2011年6月13日19点正式立案侦查。”
尽管如此,伊利股份70亿元再融资计划难免不受影响。“选择在如此敏感的时间点在各大网站上散发举报信,显然是有蓄谋有意图。”昨日有市场人士对此分析称。
5月19日,伊利股份对外公告称,拟通过定向增发募资的方式投建五大项目。伊利股份的公告显示,拟定向增发不超过2.18亿股(参与增发对象不超过10家,平均每家需认购2180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32.67元/股,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70亿元。
但经过6月13日的跌停后,伊利股份的增发价格已经高于二级市场的股价(后复权)。“首先这个价格对公司的定向增发就明显不利,更别提这件事情的影响。”上述市场人士称。“这次举报,明显是想搅黄伊利股份的定向增发,让公司70亿元的再融资成为泡影。”
资金压力迫在眉睫
根据公司此前的公告,伊利股份此次募集资金,41.2亿元将用于产能扩张,液态奶(即高温灭菌奶)、冷饮、奶粉、酸奶分别占比46%、7%、12%、34%;计划用于奶源建设12.3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6.48亿元。
在专家们看来,伊利股份是想借这次融资在乳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从蒙牛手中抢回乳业老大的位置。伊利酸奶项目达产后将贡献收入35亿元,较蒙牛2010年酸奶收入27.5亿元还多7.5亿元。
然而这个美好的计划很有可能会因为这次举报事件被打破,到时公司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产能扩张的问题,迫在眉睫的将是公司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目前,伊利股份银行负债高达31亿元,作为一家营业收入接近300亿元的乳企,账面现金仅3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6%,在四大乳企当中,负债率最高,光明、蒙牛和三元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0%、41.0%和37.3%。
2010年伊利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为-0.15元,今年一季报则为-0.58元,伊利股份资金压力的瓶颈已经显现。而70亿元的再融资对公司意义重大,能够大幅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显然,举报信事件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爆发,对伊利股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管最后的事实如何,在分析人士看来,公司70亿元的再融资都将受到影响。
前董事长郑俊怀疑为幕后“黑手”
从举报信的内容和时间点来看,肯定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昨日甚至有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举报信的幕后黑手是伊利股份的前董事长郑俊怀。“此次举报信的作者张三林曾是郑俊怀的助理,这事前些年就闹过,只不过这次是用了网络这种新形式。”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据伊利一名前员工透露,举报信由来已久,早从2005年开始,类似信件便屡见不鲜,每年年终就有媒体收到类似打印信件,内容基本大同小异,不过此前均以“伊利前高层管理人员群体”的名义,而此次以张三林实名举报。
作为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俊怀有着中国“乳业教父”之称。和绝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从当初仅有100多人的小厂发展至今天国内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郑俊怀对伊利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股份。然而最终郑俊怀却因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黯然落马。郑俊怀落马后,接手掌控伊利股份的正是现任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据当时的报道,潘刚和郑俊怀势不两立。有报道称 “郑俊怀出事前,郑与潘刚的矛盾已经激化,原因是潘刚的姐姐、姐夫等众多亲戚开办多家承揽伊利广告、劳保用品业务的公司,郑极力反对。潘刚与同遭郑截断财路的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俞的亲属办有咨询公司,曾为伊利提供咨询服务)同仇敌忾,将郑使用公司资金为自己买入伊利股份的事公之于众。有多人告诉《中国企业家》,潘刚与当地某政要的儿子关系密切,因此能在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投资快报》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陈浩)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