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对于经济景气的分歧很大,尚无法形成统一的预期和看法。有乐观者认为,国内经济下滑的时间和幅度均有限,不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而且通胀已是强弩之末,下半年政策会放松;而悲观者则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基本确定,三季度经济回落幅度可能超出预期。不仅如此,政策调控也仍将延续,甚至存在超调的可能。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由于对经济基本面的不同看法,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并直接影响着其下一步采取的投资策略。
不过,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在今年前5个多月时间里空头思维已经占据上风。那么,对于即将走入下半年的A股市场而言,在机构投资者眼里,今年下半年的投资策略又将走向何方?多空阵营博弈下,A股能否战胜空头思维,否极泰来?
多头阵营:通胀已是强弩之末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银万国 、招商证券、银河证券等券商已成为多头阵营里的中坚力量,上述三家券商异口同声对于下半年的行情持乐观态度,并一致认为,“通胀已是强弩之末,下半年政策会放松。”
“当前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处在下滑阶段的后期、通胀在顶部即将回落的阶段、货币政策收缩也到了周期的底部附近。”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文招表示。“随着下半年通胀回落和政策松动,估值水平将领先于盈利触底回升。”
陈文招称,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演绎路径将表现为,经济继续回落(三季度)、通胀回落(成本压力也会相应回落)、货币政策放松(三季度底)和经济筑底再回升(四季度)等几个过程。
申银万国分析师凌鹏预计,进入下半年以后,“去库存”的完成将有助于供需结构的改善,而通胀趋势的回落有助于紧缩政策的企稳,这两方面都能够改善需求,从而使上市公司毛利率在下半年企稳。
截至目前,申万重点公司的2011年盈利预测为22.4%。即使将其下调至5%,目前估值对应的2011年PE也仅有13.93倍,接近2005?年998?点的12.7倍PE?水平,且低于2008?年1664点的PE水平15倍。
“市场演绎正在逐渐进入我们春季策略的下半段,在目前的市场底部区域,我们建议投资者可以更加积极。”凌鹏直言。
而银河证券也表示,与市场强烈看空的观点不同,其对市场相对乐观。当前已经处于突破合理估值底线的暴跌挖坑阶段,这种非理性的下跌通常是下跌接近尾声的标志和特征。
“三季度经济回升和财政政策适度放松的预期是主导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可能促使股指在6月份出现探底反弹。”
同样,在公募基金阵营中,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国泰基金、华宝兴业、长信基金以及华富基金等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于下半年的市场运行趋势也持积极态度。
“中期来看,维持全年N型走势的看法,三季度通胀见顶回落、经济增速企稳回升之后,市场将迎来难得的反弹机会。”南方基金有关人士如是说。
博时主题基金有关人士也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随着下半年经济走势的明朗,随市场一起调整的低估值蓝筹公司将可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回报。
而国泰基金则认为,中长期来看,通胀不会长久维持,利润增长低于预期也不是长期问题,而欧洲债务危机也同样无需过度担心。其理由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大幅下降,因此关联性也大大降低。
华宝兴业有关人士也强调,中国经济并不存在“硬着陆”风险,尽管二季度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但是下半年仍将处在可控的范围之中。最为关键的是,货币政策在经历了今年上半年最紧张的时刻之后,下半年放松的时机正渐渐来临。
空头阵营:政策调控仍将延续
不过,与多头阵营对于下半年行情积极乐观冰火两重天的是,空头思维者依然是悲观故我。“政策调控仍将延续,甚至存在超调的可能。”这一观点成为了空头眼里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向的关键词。
本报记者了解到,以长盛基金、光大保德信为代表的公募基金已成为了空头阵营中的鼎力支持者。
长盛基金有关人士直言,“从此前的各类数据来看,我们预计二季度经济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较上一季度仅会小幅回落。但令人担忧的是,接下来的三季度经济回落幅度可能超预期,这种迹象可能在本季度后期就会逐渐显现。”
该人士表示,未来的重点应该是关注经济逐渐回落的风险,前期紧缩的各项政策的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在下滑的态势形成之后,紧缩的政策是否会得到放松,将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种紧缩的状态至少在2011年不会得到改变。”长盛基金有关人士预计。其理由在于:首先,政府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将会优先考虑通胀的危害。事实上,尽管加息手段有所克制,但不代表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取舍已经改变。
其次,再一次放松货币政策,不但会使这一次稳定经济的努力付诸流水,同时将极大地打击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如果在短时间内,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再提高一倍。那么,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将逐渐拉大,这意味着我国的要素竞争优势短时间就会消失。”该人士强调。
光大保德信称,由于通胀回落的趋势被延后,考虑干旱、翘尾因素等因素,今年CPI高点可能会在7月份。而通胀高点的延后,增加了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届时,即使市场出现上行,也更可能是反弹,而不是反转。
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范妍认为,当前市场估值重心的下移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政策紧缩背景下流动性紧张的趋势并没有缓解;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疲软,风险溢价开始抬升。
“按照目前的信贷季度投放节奏(一二季度低于预期、三四季度偏多),我们认为三季度估值继续下跌的主要风险已经不是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而是风险溢价是否会继续上升。”范妍表示。
范妍称,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三季度经济运行方向并不清晰,市场对于经济前景的分歧较大。最悲观的看法是,根据目前的房地产企业现金流以及销售情况分析,如果二季度、三季度商品房成交量没有出现有效放大的话,将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出现剧烈下降,经济将出现剧烈调整。
渤海证券分析师周喜则认为,目前A股市场所面对的运行环境依旧并不乐观。其中,在经济层面,除紧缩调控的累积效应及去库存进程的推进令国内经济增速面临短期回调外,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意大利及日本评级的下调同样增添了国内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谨慎情绪。
此外,在流动性方面,未来2-3个月内政策调控仍将以控通胀为主要目标,受压制的流动性预期难以显著改善。因此,在广义流动性收紧的前提下,A股市场资金供给这一狭义的流动性情形往往难以乐观,加之新股发行、限售股解禁等资金需求的现实性提升以及国际板推出在即对资金的分流预期,A股市场流动性收紧的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从而继续成为估值提升的重要压制。
行业配置:安全第一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市场整体运行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降低,价值股相对于成长股更加受到资金的青睐。因此,将安全性作为标的选择的核心所在,坚持选择具备“低估值、稳增长”特性的行业和个股,成为了机构下半年主流的投资策略。
如中投证券分析师安尉就明确提出,选择确定性增长作为其行业配置策略。其表示,在经济回落的过渡期中,行业配置上首先选择确定性增长行业,如煤炭、食品饮料、医药、非金属制品和通信等。同时,战略上逐步关注业绩弹性大的低估值周期性行业,推荐银行、汽车行业。
同样,中信证券分析师陈华良也认为,在市场震荡寻底阶段,投资宜配置两头,即大市值权重股和小市值个股。
金融板块方面,尽管房地产进入周期性自我调整和政策继续打压的阶段,可能对地产和银行的投资情绪产生影响,但金融板块低于历史低点的估值和预期高增长的中报业绩是较强支撑,推荐关注保险与银行。资源能源方面,去库存化进程结束较早,下游原材料去库存传导的需求恢复使得景气度已经有所回升,关注受天气影响较大的农业和需求恢复的石油石化。
原材料方面,原材料库存下降同时伴随着产成品库存上升和新订单下降,预计生产景气下行还将延续,关注波动相对较小的钢铁;设备制造方面,产销量增速的下行已经如期展开,受地产投资可能继续下行、支持政策退出等影响,预计部分行业景气度可能继续下滑,电力设备景气度保持平稳,汽车则可能在1-2个月内接近增速低点有望迎来好转。
消费行业方面,未来两个季度内通胀缓慢回落可能带来业绩增速的放缓,尽管目前估值处在合理水平,但在政策面、产业面和风格转换上都缺乏催化因素,关注历史上下半年超额收益显著超越上半年的医药和食品饮料;交通运输板块,继续关注业绩弹性较大决定股价弹性、行业进入需求旺季的航空板块。
至于作为成长性行业代表的TMT板块,陈华良称,目前整体估值已经开始回落,进入结构性选股区间。对此,应从低估值(低于30倍)、高增长(未来三年复合增长能够高于30%)以及高确定性(年报、季报以及半年报维持正常增长态势)三个标准自下而上选择成长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周期和非周期行业的偏好上,莫尼塔最新的一份调研结果表明,在接受调研的公募基金经理当中,有59%的受访对象看好非周期,仅有16%的受访对象看好周期性行业,另有25%的公募基金经理则表示以均衡配置为主,业绩与估值是其主要考虑因素。
有不少基金经理表示,尽管短期不看好周期类,但若看好下半年的市场,中期而言周期类还是有机会的。
如长信基金就建议长线布局大消费,如医药、酒类等,同时规避景气度处于高位的周期品。其理由在于,目前在经济增速的下滑阶段,周期品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周期股的估值修复已经快接近尾声。长信基金表示,四季度末才会考虑周期品的投资。
不过,富国基金却认为,未来行情属于成长股投资。其强调,价值投资判断价值股最核心的是估值因素,在成长股当中判断的因素可能不完全是估值,而是要强调买入时合理的价格,而不是过高的价格,还要更多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
富国基金称,目前市场对成长股的认定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新兴行业就是成长股,认为小盘股就是成长股等。在投资、判断一个成长股的时候,不会说它是不是在一个新兴行业,关注的焦点是它是不是有足够的竞争力,未来的成长性怎么样。
而光大保德信则更多倾向于防御性行业。这些行业包括低估值低Beta的周期价值行业,如电力、交通运输、钢铁等,另一类是收入稳定的基础性消费行业,如食品饮料、医药、商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