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6-1 20:01:1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高 盛:对A股市场流动性影响有限
  徐一钉:A股市场向下调整空间有限
  龚方雄:A股下跌非理性 目前已是买股票的好时机
  周其仁:反通胀不能靠时紧时松的短期政策变换
  曹中铭:是否达到效果 市场说了算
  许小年:重回改革开放之路
  叶 檀:蓝田股份阴影至今未散 卷土重来意欲何为
  郎咸平:想让老百姓过得有尊严 只要做好两件事
  张维迎:中国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谢国忠:负利率正把老实本分的储户逼成投机客
  易宪容:国内影子银行风险不可低估
  曹仁超:追随趋势勿逞英雄 长期持有不切实际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李迅雷:股价下跌由少数人决定

  高 盛:对A股市场流动性影响有限
  高盛5月30日发布研报称,2011年下半年国际板可能即将推出,预计国际板上市的准入要求将比目前A股更加灵活,国际板将会集中在红筹股、恒生指数成份股和重要的跨国公司股。同时,高盛认为国际板对A股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有限。
  报告称,国际板将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要求与现在的A股一样实行季度通报形式,并要求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过去12个月利润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和过去3年利润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但是,高盛预计国际板的上市准入要求在某些方面将比现在A股规则更加灵活一些,以便使已经在其他市场上市的国际公司能够适应。
  高盛认为国际板将会主要集中在三类股票:红筹股、恒生指数成份股和重要的跨国公司股。其中,恒生指数成份股是指在内地有重要业务的香港注册公司股票(大多数很可能是恒生指数成份股),重要跨国公司股票是指那些可能即将在中国推广品牌的跨国公司股票。
  报告援引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称,目前表现出对国际板兴趣的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中信泰富、汇丰银行、长江实业、沃尔玛、通用电气公司和联合利华。高盛认为,相较于红筹股来说,跨国公司股票由于在中国的曝光度低且在适应内地上市规则时将面临更多挑战,因而其面临着更大的复杂度。
  尽管很多公司的股价在它们2007、2008年A股上市计划宣布后都上涨了,高盛并不认为这次会发生同样的事:首先,较之于2008年时溢价209%和127%,A股和H股的溢价已经下跌到78%和12%;其次,A股中一些特定板块的股票正在以折扣价进行离岸交易(例如银行业和保险业);第三,在一些场合中,国际板股票上市会导致严重的股权稀释;第四,根据以往经验,中国监管部门可能不会允许在IPO(首次公开募股)定价时出现显著的溢价发行。
  也就是说,高盛认为,可能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中,受益的将是那些有着稀缺价值的公司,例如目前还未在A股市场流通的商业领先者(诸如全球顶尖品牌,或者那些有着高股息率的公司).
  然而,对目前A股市场而言,高盛认为国际板对A股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有限。
  由于财务杠杆和筹资需求较低,高盛认为国际板IPO的上市公司规模将在10亿~40亿美元范围内。假设2011年年底有3~4只股票IPO,这就意味着融资总规模会达到1100亿元人民币。对比2011年高盛估计的IPO和筹集的股本总和:4700亿元人民币和840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国际板),潜在影响可能有限。更重要的是,如果市场保持弱势状态,那么国际板IPO的发行计划也可能会相应做出调整。
  


  徐一钉:A股市场向下调整空间有限
  5月23日的一根破位长阴线,标志着新一轮月线级别的调整已经展开,自3067点开始调整的时间不会少于13个月。尽管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剔除银行股、保险股、中国石油 (601857)、中国石化 (600028)、中国神华 (601088),剩余全部A股的静态市盈率在40倍左右,这些股票的估值水平并不低。而国内上市公司季度业绩增长已出现拐点,必然拖累A股市场估值重心下移。
  启明:震荡市中如何挖掘大牛股
  目前企业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如产成品库存4月份同比增长已高达23%,已创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1~2月、1~3月、1~4月国企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9.4%、27.5%、24.2%。进入3月份后,国企单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季度业绩增长已进入回落期。
  目前看空后市的机构不少,但他们认为下跌空间有限,并且很多机构的仓位很高。真正看淡后市的投资者是以仓位来说话的,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空后市者。同时,前期未减仓的很多机构都在等待反弹减仓,这实际上与看空本身是矛盾的。短期之内大盘没有有效反弹,原因非常简单。在相当数量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保持高仓位情况下,当市场出现破位下跌后,很多机构都是在等待一个卖点出现。大家可以想一想,多数投资者等待反弹减仓,抄底的人也等待着反弹减仓,那么谁来给反弹买单?因此,在当前的氛围下,我们更应相信市场,要和趋势做朋友。而不要主观判断底部在哪个区域。
  虽然预期2680点~2700点出现抵抗性反弹,但这个抵抗恐怕能量有限,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最终2700点附近的反弹恐怕还是会被调整所淹没。历史经验:抄底应该遵循七个字:一慢、二看、三通过。因为在下跌刚开始阶段,投资者往往充满了热情与期待,非常兴奋、容易躁动。但从历史情况来看,当一个破位下跌开始的时候,最勇敢冲进去的人如果没有迅速退出,最终都会受到伤害,甚至是比较大的伤害。底在哪?谁也不清楚,但是底部特征很清楚。在充满美好想法的投资者进行了N次抄底铩羽而归后,市场跌到没有人想象得到的位置,也没有投资者敢去抄底,甚至不敢谈论抄底的时候,真正的底部就到了!
  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似乎向下调整空间有限,但这是否是一个低估值幻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低估值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使得目前的估值变得不是那么低估。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迷恋低估值股票下跌空间有限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出现一定损失。跌到2700点附近,很多投资者很多机构出现了一些躁动,甚至很多投资者充满热情去抄底,但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冷静一下,还是应该通过控制仓位来规避风险。
  


  龚方雄:A股下跌非理性 目前已是买股票的好时机
  中国经济转型面临严重挑战。这是因为我们要实现与过去30年来走过的模式不同的增长方式。要解决这些困难,一定要产业创新和制度突破。日前在第五届富国论坛上,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一语中的。
  龚方雄称,过去三十年间,人口红利,以及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制度创新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已经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拖累城市化步伐。如何通过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将这一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包袱转为一个经济增长点,值得关注。
  此外,中等收入陷阱亦值得思考。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人均GDP发展到所谓的中等收入阶段,即已超过了刘易斯拐点以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进而使得经济体动力缺失。龚方雄特别指出,美国通过不断的技术革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日本靠拿来主义成功突破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那么中国经济未来成长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龚方雄表示,能否实现体制与制度性的创新和突破,是当前中国面临着最大的挑战与机遇所在。他表示,消费服务业,将成为此轮经济转型的新方向。
  龚方雄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老龄化进程会伴随着医疗保健服务业的需求成长。目前,医疗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左右。而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占GDP比重一般是15%到20%。将来如果这个产业像过去10年房地产这个产业发展的话,无疑给中国经济成长多加了一个引擎。
  其次,金融服务业同样是朝阳行业。龚方雄举例表示,2009年贷款规模是9.5万亿,当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发债、发股融资就是8000亿,直接融资占总融资量不到10%。可是,在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站占总融资比重60%、银行贷款只有40%。因此发展空间巨大。
  而与人口红利耗尽相对应,中国可以寻求劳动生产率的突破。龚方雄表示,过去10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速为9%左右,而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在6%-7%之间,说明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非劳动力的增长。相比之下,美国作为一个成熟发达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速在2%左右。他认为,如果未来中国能保持6%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则人民币每年升值5%,也不会降低中国的竞争力。
  而有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以及自有的资源,将是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瓶颈。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未来5年也好、10年也好、15年也好,中国的经济成长率还是非常高的。关键在于三方面的突破。
  龚方雄称,目前A股的下跌是非理性的。市场的主要担心在于,一是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二是世界经济是否二次探底。龚方雄表示,我的观点非常鲜明,两者可能性都不大。尽管市场仍会经历痛苦的驻底过程,但目前已是买股票的好时机。
  


  周其仁:反通胀不能靠时紧时松的短期政策变换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四十三
  通胀浪潮袭来之时,受损的可不仅仅是所有持币人手中的货币购买力。由于增发的货币经由借贷环节才进入机构与个人的口袋,更由于借贷权的分布、需求的分布以及供给障碍的分布一时集中到某些个领域,所以通胀下的市场价格会鼓包,即某些物价出现戏剧性的大起大落。此种相对价格的变动,引发一波又一波趋利避害行为的超级活跃,除了在可炫耀的增长率之下错误配置资源与恶化收入分配,不会有其他结果。这才是通胀带给经济的真正危害。
  因此,通胀纵容不得,非反不可。问题是,反通胀不能靠时紧时松的短期政策变换,而要把所有可以灵活运用的政策工具,置于一个长期坚持的政策目标的统领之下。这个长期政策目标,就是货币稳健。
  何谓货币稳健?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总则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很明白,货币政策可以是松的,也可以是紧的,但无论从松还是从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单一的,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货币政策当然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也要保增长,不过它不能背离自己的根本使命,只能唯一地通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而不允许以别的什么--促进经济增长。
  在一个差不多一切都变的世界里,为什么要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长篇大论读者不感兴趣,开门见山只讲一条:为了便利交易。这也是货币来到人世间的原因--物物交换实在麻烦无比,直到发现了一般等价物充当交易的媒介,麻烦才得到解决。这一般等价物,就是度量进入交易的各色商品与劳务,价值究竟几何的一把公用尺,或者一杆公平秤。否则,读者要花多少时间上班,才能换来一份报纸看,算起来麻烦不小。
  有了货币,一切容易。周薪500,一份报纸2元,那么上班约10分钟的收入,就可换1份报纸来读。这究竟值还是不值,读者易作判断。不过,容易中带来新的不易,那就是这货币的币值本身要稳定,因为周薪也罢、报价也罢,其代表的单位货币购买力要前后相同,才比较好算。好比我们拿一把尺子量形形色色之物,这把尺子本身的长短要稳定,否则人们会因为度量的紊乱而带来决策的紊乱。币值不稳,阁下以区区10分钟上班的收入买份报纸,到底是值还是不值都算不清楚,那市场里每天惊人庞大的交易,麻烦就更大了。
  倘若货币的币值变动,对所有商品一视同仁,升也同比例升,降也同比例降,那还好办些。周薪与报价各涨1倍,阁下还是牺牲10分钟的上班时间换一份报纸。可是,由于上周本栏讨论过的原因,通胀下的市场物价会鼓包,导致货币币值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常常是莫测的变化,这样的币值变动就随机改变交易各方吃亏占便宜的机会。人们为求自保,可能因为交易太麻烦而退出交易!各位看客,交易是分工的基础,分工又是生产率提升的条件。不要看眼下破口大骂市场经济的人士无数,要是他们厌恶万分的市场交易规模显著缩小,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人的收入水平,挡不住也要直线下降。这里的逻辑是,币值乱,人们的预期也乱,一旦收缩交易规模,最后威胁分工与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
  


  曹中铭:是否达到效果 市场说了算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适应国情的发行监管制度,自2009年以来进行的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两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大力推进市场化发行新股,新股定价不再通过行政部门的审核,而是由询价机构通过报价的方式来确定,这确实是发行制度的一大进步。但如果要说达到预期效果,笔者以为还为时尚早。
  不容置疑的是,失去了窗口指导,新股呈现出三高发行的态势。以往那种2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30倍、40倍甚至是超过百倍的发行市盈率面世。而且,新股无论是发行价格还是发行市盈率都频频刷新纪录。
  在A股市场上,新股到底以什么样的市盈率发行,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即使是相对于境外成熟市场,此前20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仍然明显偏高。而在改革之后,动辄40倍、50倍甚至更高的发行市盈率,已成普遍现象。伴随着高市盈率发行的,则是新股超募的大面积出现。
  新股三高发行,意味着发行人能够圈得更多的资金,意味着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遭到扭曲,同样意味着新股风险的放大。事实上,近几年来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以及破发潮的产生,有市场行情的因素,更多的与新股高价发行密切相关。
  新股出现破发,应是市场的一种正常现象,但大面积的破发,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正常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此前挂牌的120只新股中,破发的超过六成之多,而首日即破发的占近四成。而截至5月23日,创业板挂牌的218只股票,居然有150只产生破发。如此情形,我们还能说新股破发是正常的吗?
  2009年发行制度第一阶段改革措施出台之后,针对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企的事实,市场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去年10月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并推出了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四大措施。事后看,取得的效果相当有限。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在深化改革之后,创业板的新研股份与沪市主板的海南橡胶进一步刷新了发行纪录。
  新股发行重在平衡市场各参与方的利益,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新股发行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也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海普瑞的超高价发行,即使是机构投资者同样感到很受伤,只有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笑到了最后。这一切的一切,难道说发行制度没有问题吗?难道还能够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达到了效果?
  


  许小年:重回改革开放之路
  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促使中央银行收紧银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遭遇融资困难,一些企业因此而破产。我们又处于典型的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中:紧缩银根则经济增速下滑,失业上升;不紧缩银根,则通胀抬头。在度过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最为复杂的2010年后,我们迎来了最为纠结的2011年。
  当前的通胀是过去两年货币超发的结果。2009年广义货币增长28%,GDP增长9.2%,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2010年广义货币又增加了20%,而GDP增长10.3%,仅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一半。多发的货币迟早要体现在价格上,不是商品价格就是资产价格,或两者同时上涨。所谓输入性通胀、天气异常不过是混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托辞,即使公众能够接受,通胀也不会因此而回落。
  为避免出现恶性通胀,我们应下决心继续紧缩银根,更多地使用利率、汇率的价格手段,辅之以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手段,将过去几年间超发的货币收回来。毕竟超发货币带来的繁荣是暂时的,输血可救急于一时,不可能维持身体的长期健康,与其坐等滞胀的到来,不如抑制通胀于初发之时。
  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中,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不可兼顾:要想保增长,必须容忍通胀;要想控制物价,必须牺牲增长。这个政策上的两难导致了政府的犹豫不决,以及民众和企业对紧缩的抵触。实际上,两全之计是存在的,但必须到凯恩斯经济学之外去寻找,将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从传统的需求分析转向供给,从投资、消费、出口需求转向供给仍处于短缺状态的部门。
  凡价格高涨,必然是供不应求。以金融行业为例,眼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黑市利率高达50%,甚至超过100%,说明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不是因为银根紧了和资金缺乏,而是中间渠道不畅通。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国企没有资金问题,为什么各地仍在拉闸限电,为什么木材、中药材等商品的炒作依然火爆。如何将社会游资引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放松管制,让更多的民营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发挥金融中介作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活跃地方经济,创造更多就业。我们不差钱,差的是机构和渠道,差的是金融开放。
  供不应求的另一行业是房地产,房价就是供需失衡的反映,而房地产的瓶颈制约因素又是政府垄断的土地供应。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决定当期房价的不是当期的供给和需求,而是预期的供给和需求。18亿亩红线已在社会上牢牢地建立了土地稀缺从而房产稀缺的预期,干预房地产的18般兵器又大大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当期开发规模随着销售额的萎缩而减少,势必引起未来供应量的下降,调控政策强化而不是削弱了供应短缺的预期,增加而不是减少了房价上涨的压力。
  保障房是否可以增加供给,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以大跃进方式上马,保障房本身就问题重重。盖房的土地在哪里?资金在哪里?交通、商业、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谁负责提供?有无足够的建筑施工能力?怎样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房建成后如何分配?市民是否愿意去住?若不研究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仅仅简单地用行政手段把指标强压给各级政府,结果一定是弄虚作假和骚扰民众。媒体已有报道,一些地方将拆迁安置房、教师和员工宿舍算作保障房,凑数完成任务,实际并未增加有效供给;在另一些地方,政府预收了几十年的房租,以筹集建设资金。做不到的事非要承诺,画饼充饥吊起了胃口,预期一旦落空,饥饿感更加强烈。
  退一步讲,即使保障房顺利建成,商品房可能会因此而更加昂贵。这是因为保障房主要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能够分流的中端和高端需求有限。由于18亿亩红线的硬性约束,土地供应总量是固定的,用于保障房的多了,用于商品房的必然减少。简单的算术告诉我们,保障房计划使预期商品房供应缺口扩大,会推动商品房当期价格上涨。
  除了土地,对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货币政策。因加息步伐落后于通货膨胀,真实利率长期为负,通胀预期抬头,购买实物资产的需求持续旺盛。在买比不买强、晚买不如早买的心理驱使下,假证明、假离婚、个人购买转为公司购买等手法流行,严厉的行政手段也无法压制坚挺的当期需求,房价并未出现显著回落。
  如果政府下决心将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是否能够改变市场的预期?也许,但问题是调控能否进行到底?过去几次楼市调控,都因投鼠忌器,顾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放弃。一旦政策松动,价格立即报复性反弹,相信这次也不会例外。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在控制通胀的总体方向下,政府似乎愿意牺牲一、两个百分点的GDP,以求房价的下降。但这次必须顾忌的器也不同了,地方财政可能成为新的掣肘因素。
  房价的症结在于地方财政,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房价中约40%~60%为地价和各种费税,也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不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房价就是打不开的死结。
  有人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财权过分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地方不得不另辟财源,土地财政应运而生。这个分析看上去有道理,但并不准确,地方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长过快,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执行拉动内需的政策,各地无不大干快上,地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猛增。支出超过收入,地方政府只好用卖地收入和土地抵押贷款弥补不足。请注意,用土地作为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这是土地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不仅影响卖地收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规模。官方数字表明,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8千多个,贷款余额8万多亿,相当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年的财政预算总收入。
  房地产调控令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如果将调控进行到底,资金链条首先断裂的可能是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那时怎么办?如果沿着行政干预的思路走不下去了,房地产市场的希望又在哪里?
  和金融业一样,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和开放。具体而言,开放土地一级市场,增加土地供应,平抑地价和房价,彻底改变土地和房屋越来越稀缺的预期。土地的市场配置将消除土地财政,为了平衡地方预算,需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不在中央和地方财权的划分,而在政府职能的准确界定,以及公众对财政税收的监督。政府应弱化其经济功能和投资功能,裁减冗员,削减政府消费,将有限的税收收入集中在公共服务和民生上,民生项目包括了保障房的建设。换句话说,财政改革重在节流,而不是开源。政府的职能和开支若按现在的趋势扩张,再开辟多少财源也不够用。如果要节流,就必须强化纳税人的监督与制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我约束是靠不住的。
  跳出凯恩斯主义的框架,从宏观政策和行政干预转向改革开放,改革财税体制,开放垄断的和被管制的行业,开放市场,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并未穷尽,是僵化的体制使我们陷入当前的两难困境。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就能够打破僵化的体制,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叶 檀:蓝田股份阴影至今未散 卷土重来意欲何为
  蓝田股份前生已定,且看后世如何续演。蓝田股份业已成为证券市场造假与欺诈的代表,而其后世还将被打造成破坏市场、违反破产法的典型。
  退市已经8年、一度声名狼藉的蓝田股份,改名为江湖生态。2010年12月1日,荆州市中院裁定受理江湖生态提出的破产重组申请;2011年3月17日,洪湖市人民法院依法裁定蓝田水产品破产。
  新一轮博弈让人眼花缭乱,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债权人利益。投资者已经在蓝田股份上被欺诈过一次,绝不能够在破产重组中被二次欺骗。
  无论是3月20日的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还是5月28日召开的江湖生态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债权人都毫不含糊地捍卫了自身的权益。蓝田水产品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确定了拍卖处置资产的方案,5月6日第二次债权人会议,通过了将1.34亿元评估资产以不低于9800万元进行变卖的方案;而5月28日,其母公司江湖生态破产重整管理人发布公告称,刚刚召开的湖北江湖生态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否决了上述资产转让协议。
  破产重组方试图以行政强制手段将江湖生态子公司以低价转让给广东华年生态,他们不惜陷入违反《破产法》的嫌疑,不惜在拍卖条件上加上暧昧的前置条件--竞买人条件第二条为 竞买人须与洪湖市人民政府就重组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相关条件达成合作意向,并提交承诺书;不惜劝退至少7家的高价竞拍者,而两家竞拍企业温氏不惜缴纳保证金之后临时撤出,只是为了让某家特定的公司以9800元获得破产公司资产。
  对于任何一个债权方,以高价处置资产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如果主导重组者坚持以低价出售资产,其原因必定值得深究。
  似乎一切都指向瞿兆玉。获得资产的广东华年公司,温氏集团拥有20%的股份,另3位自然人陈雄飞、冯志洪与罗跃龙各持股35%、35%、10%。据《证券日报》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广东华年中除去罗跃龙是否是自己持股尚不明确,而陈雄飞与冯志洪皆是代瞿兆玉持股。如果属实,瞿兆玉则拥有广东华年70%的控股权。而目前,瞿兆玉仍是江湖生态第三大股东,前两大股东分别是湖北烟草和洪福水产。事实上,瞿氏并没有因蓝田事件而失去市场,只要有内幕交易的土壤,只要有保护伞,瞿氏兄弟就会继续活跃。
  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人对瞿兆玉不会陌生。蓝田股份的核心人物,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据报道,2008年10月,北京市二中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重组过程十分蹊跷。在重组过程中曝光的39亿债款不见天日,任何一家外部进入的企业,必然对以往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理,可以想像这将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还是据《证券日报》报道,如果真的比较为江湖生态作出的贡献,2009年即进入江湖生态重组的北京农强,为江湖生态重组作出了实质贡献--此前已向江湖生态注入6000万元资金,同时派100余名员工进入江湖生态已工作一年之久。可在最后,北京农强还是被通知离场,其公司负责人因为不愿放弃重组,曾在9天的时间里被来自洪湖市方面的力量限制了人身自由,直至其签下了放弃重组承诺书。如果此事属实,当地力量究竟想掩盖什么?
  在接受采访时,瞿兆玉一方面坚决否认瞿氏兄弟参与重组过程,另一方面对温氏公司赞不绝口,还具体分析了温氏进驻的种种益处,俨然主导者的架势,如温氏的实力比较强,工作也做的比较细,是有名的大公司,董事长温鹏程我见过,很稳重,政治素质和经营头脑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从经济实力到行业优势都符合我们的要求。如此有实力,出价却最低,温氏进驻是否一床锦被遮盖了39亿元的债务,让我们拭目以待。
  因蓝田股份退市深受其害的投资者未能得到补偿,陈荣律师所代理的123名投资者的民事赔偿案至今未得到执行,蓝田股份的后世却又开始掀起新一轮资本市场的江湖风波。请问,置债权人利益于何地?置法律于何地?置监管者于何地?事实上,蓝田股份未得到清算,受损的是广大投资者,死而不僵的是江湖玩家,有了重整山河的机会。蓝田股份踩着投资者的血泪变身之后卷土重来,让证券市场无诚信、公道、法律可言。
  至于有人报出楠溪江非法集资,不过是职工购买股权,彻查即可还以清白。希望当地法院能够挺直腰杆,希望债权人能够通过合法手段坚定维护自身权益,希望上级部门对洪湖地方政府的作为进行调查,希望监管者不要漠视庞大的负债成因,给目前的证券市场一个最后的救赎希望。
  


  郎咸平:想让老百姓过得有尊严 只要做好两件事
  想真正地控制通货膨胀吗?想叫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或者像我们温总理所说的过有尊严的日子吗?只要做两件事,第一控制央企的涨价,不但不涨,而且还要跌价。第二就是减税,透过减税来帮助我们缓解通货膨胀。
  近些日子,我们的国家电网发布消息说,针对10个省级电网出现电力紧张这一情况,将加大价格杠杆的调节力度,以压减不合理用电需求。根据媒体的报道,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当地蔬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湖北青椒的批发价上涨了30%,大白菜价格涨了60%,而球白菜的价格则翻了一倍。另外,我们的油价几年来一路上涨,相信已经让大家的神经麻木了。从年初到4月份,我们的油价进行了两次上调。所以我们的国企、央企为什么能赚到巨额利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涨价的源头在哪里
  说到涨价,我们老百姓肯定会有很多话要讲,我们的企业家也有话要讲。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老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民营企业家需要公平的、公正的市场环境。目前我们老百姓面临着吃喝住行都涨价的状况,这种情况不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得太好、太快,而是面临着很大的发展的危机。谈危机就是要找到源头,我先以我们的油价为例,在做了详细计算之后发现,我们所使用的石油里面,真正能和国际油价挂钩的只有37%,剩下的不太挂钩,因为46%是我们自己国产的,剩下的是从苏丹、伊拉克等国进口的,这些也不是和国际油价挂钩的。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理由涨价呢?再看电力,我们的电力公司借用了这样一个理由来涨价,因为煤每一吨涨了100元,由于煤电联动它就亏钱了,而且是43.2%的电厂在亏损,因此中联电呼吁每一度电涨3分钱。那么,到底煤电挂钩的比例是多少?我们研究发现,每一年发电用16亿吨煤,有2.1亿吨是电厂的自产煤,还有7亿吨是发改委规定不能涨价的煤,这两个加在一起占了57%。也就是说真正可能涨价的只有43%,那它凭什么要涨3分钱?
  联合利华为何动弹不得
  在涨价的问题上,国企可以涨得天翻地覆,但是其他企业涨一点就要受到严格限制。联合利华计划在4月份涨价10%,宝洁也涨5%到10%,原因是化工原料涨价,从去年6月到12月化工原料已经涨价40%~60%了。这些原料上涨这么多,日化用品怎么可能不涨价?这些日用化工品原材料上涨,是因为控制这些原料的中石油、中石化提高了价格,但是我们相关的部门处理这些企业产品涨价的方法竟然是约谈和罚款200万元。因为相关部门做了工作之后,我们的日化企业表示暂时不涨价了。但就在我这篇文章即将完稿之际,消息传来,联合利华还是忍不住涨价了。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
  我并不是提倡那些企业跟着一齐涨价,而是对于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批评。这些相关部门为什么不去做中石油、中石化的工作?它们才是真正的病根。
  独特视角 惊鸿一瞥
  靠加税解决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只要我们一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通常的选择就是加税。房价上涨收房产税、股价上涨收印花税、汽车买多了收车船税、车子多了造成拥堵收拥堵税,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我想给政府的建议就是以减税化解涨价,而不要以收税来代替改革。改革税费制度不是一味地加税。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我们的油到现在成了全世界最贵的国家之一了。跟美国比,他们的油比我们便宜,美国各种油的税费加在一起占油价的6.2%,我们是42%。如果我们各种汽油的税费、成品油的税费能是美国两倍的话,我们的油价立刻下降23%。央企这种涨价对我们通货膨胀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化解通货膨胀更多的是应该从限制国企、央企涨价入手,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其他企业限价。
  走好两步管住涨价
  想真正地控制通货膨胀吗?想叫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或者像我们温总理所说的过有尊严的日子吗?只要做两件事,第一控制央企的涨价,不但不涨,而且还要跌价。央企在提高效率的情况下不盈利是光荣,这才是央企的目标。我们希望央企的人均产值上涨,央企利润大幅下跌。第二就是减税,透过减税来帮助我们缓解通货膨胀。在克林顿上任前,美国政府的赤字非常大,他上任之后,通过减税使民营企业过得更好了,生产的产品多了,利润多了,交了更多的税。所以说现在退一步,以后就可以进好几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