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京城常住人口已近2000万,专家提醒,首都在肩负诸多功能定位的同时,亟待解决好资源与人口的突出矛盾
据北京市政府网站5月5日正式公布的《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截至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961.2万人,十年来共增加604.3万人。而就在同一天,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发出供水预警:今夏京城市区最高日供水量将达297万立方米,逼近日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的极限。专家提醒,首都在肩负诸多功能定位的同时,亟待解决好资源与人口的突出矛盾。
资源与人口矛盾突出
按照2005年获批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要求,2020年北京承载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京城常住人口已近2000万,意味着这条“人口红线”已提前十年被打破。
有分析认为,北京作为首都聚集着大量的行政资源;同时其实质性的经济中心地位也吸引着大量企业总部进驻;加之优质科研、市场、及产业要素资源的聚集,伴随世界城市的最新定位,京城对人才劳动力的吸引优势造成了人口规模的大幅膨胀。
据了解,京城提前突破“人口红线”绝非首次,在早期的“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控制目标屡被提及,却屡被打破。尽管有观点认为,单纯依靠城市承载能力划定“人口红线”有失偏颇,但实际上,由人口急剧膨胀客观带来的对首都资源的过度分配早已存在。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口聚集属正常现象,只是如此快的膨胀速度与首都脆弱的资源承载能力客观上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诸如土地、住房、电力、水源、各项城市服务等公共资源是相对有限的,首都在肩负诸多功能定位的同时,亟待解决好资源与人口的突出矛盾。
他强调,通过产业引导人口科学合理分布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寻“新水源”成当务之急
相信许多身居京城的人都曾有意无意地看过这样一条公益广告:在一盆绿色植物上罩上一个透明塑料袋,一夜过后可以收集几滴水,最后注明“如果您现在不开始节约用水,未来您将用这个‘窍门’收集用水”。
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透露,全年供应全市用水中,有1/3水源来自周边的河北地区,即便如此,也已接近了供水极限,探寻新的水源供应正是首都的“当务之急”。
据统计,当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且单纯依靠北京本地水源供应全市居民用水早已捉襟见肘。
“水源供应和保护问题不仅是首都独自面临的问题,甚至全国同样如此。”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研究员封志明对本报记者强调,地处华北的北京,全区域水源相对匮乏,即使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能够缓解供水危机,但长远来看,节约、高效用水应该成为京城用水“常态”。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确定的建设目标,2014年汛后长江水有望通到北京,届时每年将有10亿立方米长江水进入北京境内。
“水源供应表面是‘水’的问题,其实质涉及城市未来长远整体规划和发展”,封志明强调,长远来看,通过各项水处理技术让中水、污水加入“用水循环链”是北京亟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