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怀:我国创业板不能走大进大出之路
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近日披露完毕。创业板公司2010年利润增长率不如主板和中小板公司,分别为31.69%、37.65%、32.46%;一季报创业板业绩不如预期,净利润增长在30%以上的不足一半,净利润负增长的占23%,引发了市场对创业板公司高成长性的质疑。
在欧美,大进大出似乎是创业板的基本属性和必走之路。他们希望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越来越低,直至无门槛。一项统计为这种观点做了强有力的注脚:据美国纳斯达克和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公布的数据,1985年至2008年(笔者注:共23年)美国纳斯达克共有12965家公司退市,新增上市公司11820家,退市公司多于新增上市公司(不含OTCBB挂牌公司)。
假如我国的创业板也走这条路,那会是什么情况呢?截至5月3日,我国创业板共有上市公司216家,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创业板将以每年200家的速度上市。如果按美国创业板退的比上的多的运行规律,到2016年5月我国创业板的挂牌公司会低于216家,期间曾有1000家公司上市。如果再往后推23年,每年仍按上市200家计算,到2034年5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仍低于216家,期间曾有4600家公司上市。
大进大出对谁有利呢?对风险投资有利。风险投资是专找有可能上市的幼芽投一把的。投对了,公司一上市,只用三、五年时间就赢几十倍的收益,10家里投对一两家就收益不菲。创业板上市公司越多,他们获利的机会就越大。创业板的效能之一就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一旦符合退出条件,风险投资会迅速获利出局,而公司退市不干他们的事。
对创业投资也影响不大。因为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在创业阶段所需资金并不多,一旦上市这些创业股东立即身价陡增,直奔亿元阶层而去。解禁之后,他们只要稍减手中的筹码就能收回当初的创业成本。
对于中介机构如保荐、评估、法律、会计等,因为他们中介的公司一上市就可以把应得的收入纳入囊中,退市对他们也无害,上市公司越多他们的利润就越多。
大进大出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血本无归,而且退市的公司越多,血本无归的投资者就越多。
所以我认为,我国的创业板不应走大进大出的路子,而应走严进少出的路子。
我国创业板的定位是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及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的重要平台。我国设立创业板的目的是要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中走出一批像微软那样的世界级公司,而培育不出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响当当的公司就是创业板的失败。这能靠降低门槛么?资本市场的资金眼光刁钻,并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的,我们必须从一上市时就精挑细选把资金配给最有希望的公司。
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有两套标准。一套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另一套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对于这两套标准要严守,其发展方向不应是越来越低,越来越松,直到无门槛,而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提高。严防包装上市、造假上市、欺诈上市的发生,对保荐机构和其他部门松懈标准、有意将不合格的公司推荐上市的行为严加惩处。我国有几百万家中小企业,根本不用担心标准趋严后每年会挑不出二百家以上的真正具有自主创新和成长性的公司。
叶荣添:全面复兴 转机就在当你跪下时!
有一段时间没写博客了,这在我的历史上比较少见。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我需要休息,在公司和你们之间我必须利用休息的时间养好精神,是因为我还想战斗,而不想麻木和一成不变。这段时间的重要性超过一切的盈利,任何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懂得休息才会知道如何拼搏,于是我就去休息了。通常在这段时间一切关于钱的问题我都不愿意去想和做,即使我能做。我可以保证在这7天之内我没有看过一天盘,这并非麻木而是悟在心里。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人对某样事物累了但是还在撑着,非要说自己激情不灭,非要说这才叫坚持。和股市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让自己的钱休息,一年下来有210天都在交易,那必定亏损会大于盈利,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盈利但一定会换来全面的亏损。换句话说即使钱不休息,你也必须休息,现在我认为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
回来之后我想清楚一些问题,假设我想在此时唱空,那么全世界都会被吓得打抖。不是我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只有愚蠢透顶的人才会现在这么做。多数人几个月的利润没有了,正在代表多数人里面的很大一部分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灰心丧气,灰头土脸,灰狼一样的寻找同样遭遇的同伴安慰一下。每当这个时候,市场的转机就会出现。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必须确定且相信市场还会上涨,而不是倒戈。如果倒戈,那更没有必要留在这里等等看看直接剁掉就是了,如果还在等等看看那你怀疑什么?怀疑,是一个人的孤单,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你到底是想孤单还是想狂欢?
去休息,是因为股市的趋势没有任何问题。即使3700还很遥远,但本身股市在几次小起小落后无法痛快的大落,已经说明市场本身现在不存在下跌的动力。要是真的会崩溃不可能给你思考和犹豫的机会,更不会让你有充足的时间去抉择去留,这是炒股最基本的常识。以前我说过,判断市场转势下跌的基本常识是观察速度和力度,第一段下跌通常会利用最快最狠的方式让30%的人套牢,50%的人利润全无,剩下20%观望。当大多数人都处于惊吓过度和卖不出去,那么就会反弹几天放大换手率造成主力进货的样子让30%的人去补仓,50%的等待,20%的进场抢反弹。然后在大盘反弹几天过后又是第二轮更为猛烈的下跌,80%都完蛋。这才是最基本的市场转势下跌特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让主力交换筹码轻松走人。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暴跌的时候肯定没法出货也无法判断到底是否是刻意打压还是真的下跌,这个问题2年前我就解释过,面对市场转势后作出的判断只有两种情况能从容撤退,第一种就是像叶荣添这样每次都能提前感知凭借经验作出判断,然后等待下跌。然后第二种就是痛快的忍受第一次下跌过后,然后在大盘中间反弹的时候果断的作出走人的抉择。其实市场是每个人去选择的,就像现在我不能说看空的人不对,但是在你等待反弹的这几天市场反弹了你不看好市场还在拿着,那么真的如果有第二轮下跌市场崩溃了,那么就是你自找的。反之大盘上来了,你看多还卖掉也别抱怨这都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除了上面的情况,没有第二种会是市场下跌的特质。这一个阶段的下跌无论从幅度还是力度上都不能够达到资金出货的要求,下跌之前所累积的平均单日1700亿的成交资金是无法在没有充足换手的情况下完成出货的,要知道没有换手就无法对到筹码,也就无法造成成交量的急速放大,同时跟不能造就大力度的下跌出现,那么自然这就是在洗盘而不是出货,更不是崩溃。是要你跪下,难道你就跪下?
洗盘,到底洗什么?清洗力度最大的是什么?不要忘记在下跌之前我怎么告诉你们投资策略的,蓝筹股这几个字和创业板,中小板的完蛋我说过无数次。而这次下跌杀伤最大的就是中小板的股票,从一月份到现在大盘上涨了400多点他们无动于衷而更多的股民继续期待他们冲破阻力上到云霄,这部分资金大概占比了股市场内资金的40%,如果下面要想继续发动行情大资金不把去年囤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资金出完那么根本无法做未来的行情,现在既然到了这一步,已经可以提前进入到蓝筹行情了。换句话说蓝筹股自从这一次下跌过后将会彻底终结不被关照的局面,买入他们其实本身已经是资金的一种最后选择,那么你跟着大资金同样的买进去,即使大盘不上涨你也不至于不赚钱和亏钱。问题就在这里,二季度已经进入第二个月,资金现在开始流入了蓝筹股和部分大盘股资金使用的成本增加必定会造成市场在这次下跌进入一段很快指数爆发的阶段重新拉回至3100点,稳在3200一线。但是当3100点过后是否还能维持继续上涨的动力能给三季度提供给养冲刺8月大关,一切就在美国在施行完量化宽松后的动作和央行的对策。至少在目前,2900--3200的区间内只要你敢于相信和重新选择盘子稍微大一些的二线蓝筹,收益也将不会少于30%。
周科竞:要中国巴菲特 不要赌王
现在什么新闻最赚眼球,莫过于王亚伟命中山焦、一季度再押28股等。最牛基金经理的赚钱术为不断押宝垃圾股重组,中奖一个便被投资者崇拜一番,基金经理正在向选号大师过渡。
现在什么基金经理最牛,不是勤勤恳恳分析上市公司行业发展,也不是认真研判股市大盘走势,而是押宝。有的擅长押宝新股,如孙建波;有的擅长押宝ST股,如王亚伟。可以说,最牛基金经理的炼成,并非依靠价值投资,而是二级市场之外的艺术,或者是承销与发行、或者是资产重组。
严格地讲,承销或者重组,似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暗箱操作,分析不如打听,人脉远比眼光重要,在这样的交易中,其他人很难效仿,这也是最牛基金经理能够保持不败的秘诀。
除了基金经理,民间高手也多依靠重组掘金,例如最牛散户刘芳,变成了私募的招牌。将来有一天若说刘芳要发阳光私募,自然追逐者会相当踊跃。刘芳的强项,也是在重组中逐利。
这些选股高手们,让投资者看着眼馋却无法吃到嘴里,最牛公募肯定不让投资者申购,刘芳又是难觅其踪影,跟着王亚伟操作也不现实,人家一押就是28只股票,一般人还真不好操作,况且这28股是真是假也很难说。实事求是地讲,王亚伟的操盘业绩,巴菲特也要甘拜下风。
可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摸彩式的投资,总给人一种一把一结的感觉,从理论上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种投资理念对于投资者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让投资者不屑于稳稳当当获利,整日追求押宝成功。
押宝成功是极难的,中小投资者在这种博弈中永远处于最底层的位置,缺乏信息优势,缺乏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长期搁置,真要比摸彩,散户投资者最终赢面并不大。
本栏还是比较喜欢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看起来每一分钱盈利都显得更加干净,虽然巴菲特也有短线交易的时候,但是其操作往往处于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这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本栏一直希望,中国能够涌现出真正的基金经理,通过对股市审时度势,通过对上市公司现有业务的研究来挖掘未来的高成长公司,而非未来从外面注入的业务。这样的基金经理才是真正值得投资者追捧的基金经理。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没有如此出色的基金经理涌现出来。
刘建位:关注五类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范围包括所有资产。如果减值测试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反映在其利润表中,避免利润虚增。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当作为相关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夯实企业资产价值,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回顾巴菲特过去40多年致股东的信,我们发现巴菲特特别关注五类资产的减值损失,这五类资产即存货、固定资产、股票、金融衍生产品和商誉。
存货资产减值损失
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Netjets公司提供分时航空服务,客户可以购买一架飞机的一部分所有权,从而享有一定时间的飞行服务。Netjets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无疑,飞机是公司最主要的资产,但二手飞机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出现下跌导致资产减值。200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解释了Netjets发生存货减值损失的原因:我们在2003年认列的3200万存货减值损失,发生原因在于当年度二手飞机价格下跌。具体而言,我们以普遍流行的市场价格从一些退出的客户手中回购了分时航空飞机所有权,而我们再次将这些分时航空所有权出售的时候,飞机市场价格出现下跌,导致出现存货资产减值损失。目前市场价格已经稳定。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1994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分析了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飞安公司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飞安公司提供飞行训练服务,核心资产为昂贵的飞行模拟器,但是由于机型经常升级,会导致飞行模拟器提前报废出现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导致利润下降。
在航空服务业方面,我们下属提供飞行训练业务报务的飞安公司的正常营业利润出现了下滑,从2002年的1.83亿美元下滑至1.5亿美元。非经常性损益是:2002年由于出售合伙人权益给波音公司使飞安公司获得60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2003年由于部分飞行模拟器提前报废而认列3700万美元的减值损失。近年来企业公务航空业务增长显著放缓,导致飞安公司业绩受到影响。不过这家公司仍然处于这一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这家公司在飞行模拟器上的原始投入成本已经高达12亿美元,相当于行业第二名企业投入的三倍。
股票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如巴菲特的股票投资,要在报告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巴菲特1989年投资美国航空公司股息率为9.25%的优先股3.58亿美元。但由于航空业恶性竞争加上经营不善,5年之后美国航空公司因持续亏损而停止付息,导致巴菲特持有的优先股发生巨额资产减值损失:
在1994年底,我们把美国航空公司的优先股账面价值减记到8950万美元,相当每投入1美元减值到只有25美分。我们这个估值既反映出我们持有的优先股的价值完全或者大部分恢复的一种可能性,又反映出股票最终会一文不值的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可能性。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会留意一条重要的投资铁律:你没有必要非得用亏掉钱的方法再把钱赚回来。
我们持有的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的资产账面价值减记的会计影响非常复杂。在1994年的第三季度末,我们持有的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按8950万美元即买入成本的25%计算资产账面价值。换言之,那时我们资产负债表上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8950万美元的净值,就反映了一个远低于我们3.58亿美元买入成本的价值。
但在第四季度,我们断定优先股价值的下跌,用会计术语来说是非临时性的。这个判断要求我们将2.68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利润表。这个损失金额对第四季度财务报表没有其它影响。也就是说,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公司的账面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在第三季度报表上已经反映出来了。
金融衍生品资产减值损失
巴菲特在2007年管理94个金融衍生品合同,他在致股东的信中提到这些衍生品一旦发生资产减值将会直接影响盈利:
这些衍生品合同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于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适用的会计准则。股票投资组合资产价值的变化将会影响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账面净值的变化,但它不会影响利润表上的盈利,除非我们持有的股票被出售。而衍生品合同的价值变化,必须计入每个季度的盈利。
因此,我们持有的衍生品头寸有时会导致公司报告盈利出现大幅上下波动,尽管我和芒格相信这些衍生品头寸的内在价值其实变化很小。即使这些盈利波动在一个季度里就能轻易达到10亿美元甚至更大,我和芒格也丝毫不会为之烦恼忧虑,我们希望各位股东也会如此。你们可能会回想到,在我们的巨灾保险业务上,我们总是愿意用短期的盈利波动性来换取长期的公司账面净值更高的增长。这也是我们在衍生品上的投资哲学。
商誉资产减值损失
除了股票投资之外,巴菲特最主要的投资是收购企业。而收购企业会产生巨大的商誉资产。美国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原来要求收购企业必须对商誉逐年进行摊销,2002年改为不再摊销而是每个期末对商誉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也要列入利润表。巴菲特在200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大家可能已经发现,2002年的购买法会计调整金额大幅下降,其原因在于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已经过修正,不再要求商誉必须摊销,此举将使我们的报告盈利增加,只是这对实质的经济盈利一点影响也没有。巴菲特收购了60多家企业,大部分企业商誉不但没有减值反而不断升值,但DEXTER鞋业等少数企业商誉也出现了巨额资产减值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投资巨大的企业,而大部分企业投资金额有限,因此应该主要关注其存货、固定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的巨额减值损失,因为这对其正常盈利能力影响很大。
阎 岳:抗通胀仍是货币政策首要任务
从日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措辞来看,央行对经济增长较为放心,并判断为经济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对于物价形势仍不乐观,价格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这个报告提供给市场的政策信号就是抗通胀仍将是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由此,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简称提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央票和正回购)都会成为实现这一调控目标的工具。
从今年已经过去的四个月看,央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指加息和提准),共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2.0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尽管稳健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货币紧缩任务已经完成。
宏观政策需要防范结构性和趋势性的价格上涨与通胀预期交织影响,相互推动。这就需要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要完成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这个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就要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巩固和加强前期调控成果。
有鉴于此,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都不会明显减弱,且针对性将更加突出。同时,利率这个管理通胀预期最有效的工具,将在今后的抗通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则会根据宏观形势变化及银行体系稳健性状况等进行适度调整。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针对已经达到20.5%历史新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多次强调,此举是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所以其调整空间并不存在绝对上限。但多位业界专家表示担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理论上确实没有上限。然而,随着这一指标的攀升,无论是央行还是银行的成本都在增加,这些新增的成本如何消化也是一个需要考虑并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至于汇率形成机制则会按照既定原则推进,不会出现一次性大幅升值,其重点在灵活性和弹性上。从这两点入手,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概括起来,二季度出于抗通胀的考虑,加息、提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一个都不会少,且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将明显加强。在4月份CPI等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前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就将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