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史上最搞笑最无畏上市公司是谁
连续7年资不抵债:10转增4
--ST天龙:最搞笑、最无畏上市公司
在2010年的亏损年报中,ST天龙居然拿出了每10股转增4股的高比例送转方案,而这一年已经是该公司连续第7年资不抵债了!该分配方案已在4月实施,除权前,其股价居然高达10元;除权后,现在该垃圾股价格仍在6元之上。
截止2011年第一季度末,ST天龙每股净资产为-1.26元,每股未分配利润为-3.62元!该公司上市10年,共有7年巨额亏损,另有2年暗亏(即通过报表重组将当年账面上的亏损做成了盈利)。如此垃圾公司,还敢高比例送转,准备走人?最后晚餐?不过,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721.94万股,虽然已经是全流通状态,但一直被司法冻结着,因此,暂时还不能走人。否则,早该跑了!
ST天龙究竟是怎样的一只不死鸟?
2000年6月15日,山西太原天龙集团由广发证券作为保荐人、由联合证券作为主承销商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当年每股收益为0.21元。然而,上市不到一年,天龙集团就开始巨额亏损,2001年天龙集团每股收益-0.73元。这应该是A股市场的大奇迹和大笑话!
2002年,天龙集团更加变本加厉,连续第二年亏损,每股收益-1.50元。2003年,即将面临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的天龙集团,突然发生命运大逆转,其第一大股东--太原市财政局主动将手中持有的大部分国有股转让给了新主人,股权过户赶在连续三年亏损的2003年底前(11月11日)完成。新入主的第一大股东来自东莞市,名叫金正数码,这是一家生产VCD和DVD的民营企业。金正数码不知以何种价格从太原财政局手中拿到了占总股本29%的股份,成为天龙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在2003年的最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天龙集团通过与东莞金正数码之间的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等惯用重组手法,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下子扭亏为盈,当年每股收益从负数变成了0.22元,天龙集团轻而易举地规避了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风险。
不过,实在令人费解的是:2003年金正数码入主天龙集团,虽然每股收益表面上扭亏为盈,但公司每股净资产却从2002年的1.61元,一下子暴减至-3.73元,天龙集团首次陷入了严重资不抵债的困境,从此,天龙集团开始步入漫长的、连续7年资不抵债的绝境!这样的结果,究竟是谁之过?这当然不是金正数码入主的本意,但肯定是金正数码打错了算盘!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金正数码的入主重组,帮助天龙集团渡过了连续三年亏损退市的难关。然而,2003年刚刚完成重组而且扭亏为盈的天龙集团,再次发生更加戏剧化的一幕:毫无愧色地在2004年和2005年再次连续两年亏损,于是,2006年公司不得不再次通过报表重组又整出了一个扭亏为盈的假把戏,这样,天龙集团第二次顺利地避过了连续三年亏损的鬼门关!
实在是不可思议:2007年和2008年,天龙集团第三次出现连续两年亏损,于是,2009年公司不得不再想办法报表重组,真神奇!2009年果然第三次扭亏为盈,因此,天龙集团第三次逃过连续三年亏损的厄运!
于是乎,二一二亏损法恶性循环继续着,2010年天龙集团仍无羞色地接着亏损,如今的2011年第一季度也是亏损的,由此看来,如果退市制度不改革,2010年和2011年定会成为天龙集团第四个连续两年亏损的年份!
从2000年上市到2010年的年报披露,天龙集团10年间共有7年亏损,其间经历了从天龙集团到ST天龙,再到*ST天龙,然后又回到ST天龙,再回到*ST天龙,后来又重回ST天龙,今年若不退市,可能要再次载上*ST的帽子。
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结局,究竟是现行退市制度形同虚设?还是ST天龙死不退市?或者说,究竟是退市制度无能、无效?还是天龙集团的无赖、无耻?A股只进不出、没有淘汰机制,就没有威慑力;垃圾股暴炒与豪赌就会成为A股的耻辱标签,不良的示范效应一定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比方,它会严重扭曲A股估值标准,强力推高新股发行定价,极力诱惑投机短炒,致使整个市场投机猖獗。
如今,ST天龙早已债务缠身,7年前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截止2011年第一季度末,每股净资产-1.26元,每股未分配利润-3.62元!如此绝境,ST天龙不仅没能选择有尊严地退市,而且还在大搞最后的晚餐、最后狂欢:每10股转增4股!
ST天龙明目张胆地垂而不死、死而不僵,这是中国A股退市制度的悲哀与绝唱?还是ST天龙的无奈、无聊?试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已经达成预期目标,退市制度改革为何迟迟不肯出手?我们究竟还在等什么?
最后,我们强烈呼吁:A股退市制度应该尽快增设资不抵债退市标准,即连续三年净资产为负数的上市公司,必须暂停交易,并给予半年宽限期(死缓)。只要增设了这一条退市标准,就足以让所有垃圾股的赌博重组望而却步、闻风丧胆!同样,超级垃圾股的暴炒与豪赌就会偃旗息鼓、重归平静。只有这样,超级垃圾股才可能有尊严地死去!
附:ST天龙与主要债权人之间的恩怨:
(1)2007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太原市迎泽支行将ST天龙在该行的抵押借款1.207亿元转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太原办事处,作为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已作剥离处理。
(2)2010年11月8日,ST天龙与债权人青岛龙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力生物)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双方确认:截至2010年6月30日,本公司欠龙力生物债务金额为1.9256亿元,其中债务本金为1.207亿元,利息7186万元。龙力生物同意,自《债务重组协议》中约定的先决条件全部满足之日起,对本公司上述债务进行减免,减免后债务金额为1.165亿元。
(3)2010年11月8日,ST天龙与债权人交通银行深圳深南中支行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双方确认:截至2010年9月20日,本公司欠交行深南中支行8136.61万元,其中借款本金5528.8万元,借款利息为2500万元,诉讼费用107.7万元。交行深南中支行同意,自《债务重组协议》中约定的先决条件全部满足之日起,对本公司上述债务进行减免,减免后债务本金金额为5528.8万元,诉讼费用107.7万元,即减免后债务金额为5636.52万元。
(4)2010年11月9日,ST天龙与债权人华夏银行太原分行签署两份《债务重组协议》,双方确认:截至2010年9月20日,本公司欠华夏太原分行两笔债务,金额分别为640万元和495.8万元,其中第一笔债务本金不计收利息;第二笔债务本金为340万元,利息155.8万元。华夏太原分行同意,自《债务重组协议》中约定的先决条件全部满足之日起,对本公司上述两笔债务进行减免,减免后债务金额分别为640万元和340万元。
(5)2010年12月17日,ST天龙与债权人深圳市达瑞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达瑞)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双方确认:截至2010年12月3日,本公司欠深圳达瑞2747.9959万元深圳达瑞同意解除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4)珠中法民二初字第95 号中公司为广东金正电子有限公司欠深圳达瑞500 万元欠款的担保责任。深圳达瑞同意,自《债务重组协议》中约定的先决条件全部满足之日起,对本公司上述债务进行减免,减免后债务金额为2400万元。
上述所谓的《债务重组协议》中约定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ST天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进行再融资,并以此作为优先偿还上述债务的保证。(言外之意:否则,大家都将没得玩--退市!)
谢国忠:国际大鳄正做空中国 不会任由危机出现
国际大鳄做空中国,本土对冲玩家稀缺,成长艰难。
他们是一群不道德的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利用别人的失误来大发横财。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多位国际政要曾这样评价对冲基金的本质。
如今,那些不道德的人正在觊觎中国。
同时,在中国内地,众多公募基金和私募大佬们仍盼望着监管层能够尽快将政策明朗,好让他们能够利用对冲基金多一个挣钱的渠道。尴尬的是,虽然国内有几家机构推出了一对多形式的对冲基金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
国际空头来袭
1949年,不得志的专栏撰稿人琼斯用妻子的10万美元积蓄创办了第一家对冲基金,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厌烦了低买高卖的传统炒股,想尝试从有钱人手中募集资金并用各种金融工具来降低股价的波动风险来赚取利润。
琼斯在股票投资中,首次将卖空应用到投资,因为单纯的卖空生意存在很大的风险,琼斯将其与股票买卖联系起来:一方面用通俗的做长线的手法,低价买进几种有投资价值的潜力股票,同时,他又借进能够反映市场平均指数的股票,在市场上卖出。这样,只要买进的长线股票涨幅高于卖空的平均指数股票,就会赚钱;相反,假如股市下跌,只要买进的长线股票的跌幅小于指数的跌幅,也会盈利。
让琼斯想不到的是,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他发明的对冲基金已经成为少数人手中的金融武器,一种可以让无数人倾家荡产,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工具。
空头力量为中国经济拉响了红色警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近日,香港证监会公布,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已在2月21日获得香港证监会发放的第1类牌照,获准在香港销售自己和其他公司的基金,并从事经纪业务。这是继去年索罗斯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后,第二家声名显赫的国际对冲基金公司进驻香港。此外,国际对冲基金德劭集团则在上海开设了工作室。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公司之一的尼克斯联合基金公司总裁詹姆斯·查诺斯则在近日宣称,近期他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和詹姆斯·查诺斯一样,41岁的苏格兰对冲基金经理休·亨德利在近期发行了看空中国经济的特殊基金--中国问题基金(dis-tressedChinafund),该基金类似巨灾保险。如果中国经济自身竞争力下降,该基金的投资者将会获得数倍的回报。
根据全球对冲基金行业分析机构Hedge Fund Research(HFR)最新报告,投资到新兴市场的对冲基金资产去年第四季度上涨近100亿美元,使总规模达到1140亿美元,直逼2007年产业巅峰。
做空部队安营扎寨,中国市场果真有其可乘之机吗?
中国的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国际对冲基金能够使用的做空渠道非常少。张茉楠说。
在分析人士看来,投资过剩、资产泡沫、通胀、流动性紧缩等负面因素似乎足以支撑国际对冲基金看空中国,但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眼中,这些理由是割裂的,并不会产生连锁负面反应。
谢国忠解释,由于体制不同,可能外国人不懂--中国的信贷、基础设施、出口、消费等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大。就像中国的房地产是少数人玩的游戏,与普通老百姓无关。而美国信贷、消费、房地产都是联动的。
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亚洲经济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尤其中国政府不会任由危机出现。谢国忠坦言。
中国式对冲的尴尬与国际空头部队虎视眈眈做空中国的梦想相比,在中国国内,对冲基金的发展则显得很是尴尬。据介绍,目前国内存在着两种对冲基金的潜在形式:一种是监管机构批准的公募基金,他们有募集资金的合法权利从而可以推出相关产品;另外一种是目前仍未受到有效监管的私募基金设立的阳光私募。
分析人士强调,虽然国泰君安、易方达基金在近日推出了一对多形式的对冲基金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内地私募基金虽已出现对冲基金雏形,具有一定私募性和灵活性,但缺少对冲基金的灵魂--对冲(即同时进行两笔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交易)。在内地没有引入做空和对冲机制以前,其实没有一款对冲基金名副其实。
直到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业务的推出,使具备对冲和杠杆属性的对冲基金成为可能。国泰君安君享量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这只私募产品的诞生也开启了内地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之旅。
君享量化虽然依旧只是一只私募产品,但它通过国泰君安营业部销售的模式,让其成为首只公开发行的对冲基金产品。此举也填补了内地资本市场这方面的空白。
曾担任高盛欧洲部执行交易董事,现为上海申毅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的申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只对冲基金的开张,其实和一次小型IPO差不多,只不过,对冲基金卖的是挣钱的技术、历史上赚钱的记录和基金经理的人品。申毅认为,国内本土对冲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主流的资金来源。目前,除了国家层面的中投公司、社保基金有一些投资,国企不能投资,民企的钱是营运资金,很难保证6个月不动,所以对冲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高端个人投资者。私募突破?
阳光私募向来被认为是中国的准对冲基金,但由于一直以来不能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其处境一直比较别扭。一位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监管层近期召集相关信托公司负责人开会,可能会在7月份向私募信托开放股指期货。
参与到对冲市场的力量开始增多,不管是机构还是私募同行,这其实是件好事。上述私募人士表示,随着日后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对冲市场,这个市场将更难操作,但这还是真正的初始阶段,因为现在各方对这个市场的介入远远不够。
北京严浩投资董事长康平告诉,在过去一年,我们做了很多股指期货的模拟对冲,最后做了实盘的对冲,我们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第一家或者至少走在前面的对冲基金。易方达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则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跟随容易,创新难。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新的投资理念,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起步过程。刘震说。
李迅雷:主力资金去哪里了
原本大家以为国家从去年4月份开始的对房地产的整治会使得在房地产上的部分资金流向股市,但股市自去年至今基本上是横盘震荡,经常出现当大市值股票上涨时,小市值股票出现大跌的此消彼长现象;从交易量萎缩与流通市值的增加这一不成正比的现象看,股市似乎增量资金不多,而存量资金却有流出迹象。那么,金融资本的主力究竟在哪里,主力资金又去了哪里呢?
我们看到,房地产调控至今,房价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回落,反而还有所上涨,且3月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还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销售增速虽有所回落,但还是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说明主流金融资本并没有从房地产市场上出逃,房地产仍然是整个社会资本配置中的主要品种。而A股由于解禁量越来越大,流通市值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达到20万亿。但一季度末偏股型基金持股市值只有1.7万亿左右,仅占流通市值8.5%,与07年基金市值占流通市值30%相比,故不难发现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2006年才4000亿左右,目前已达7万亿,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却从07年的3万多亿降至目前的2.3万亿。此外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只有1270亿,阳光私募1000亿。对此,中信证券徐刚惊呼:证券业被边缘化了!因为目前银行业总资产已经100多万亿,保险业6万亿,公募基金不足3万亿,证券公司长期维持在2万多亿总资产的水平,而且大部分还以保证金的名义存在银行。
上述数据已经清晰反映出资金主力已经成为银行的客户,且其增量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实际上,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兴起,与2008年起证监会推行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有很明晰的逻辑关系。因为券商的客户保证金存管到银行,实际上也在某种意义上把客户交给了银行。08年股市非常低迷,而银行则可以趁势发行几乎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09年银行信贷规模大增,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理财产品规模也相应扩张;2010年通胀风生水起,时至今日,银行与抗通胀相关的理财产品又大受欢迎。如投资黄金、艺术品、PE乃至申购新股等的五花八门理财产品应有尽有,且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产品风险极低。而证券业的理财产品,往往投资标的单一,且风险又大,自然很难吸引高端客户。
今年一季报显示,银行的盈利增长普遍约30%,看来无论货币政策放松或收紧,银行都能获得超额收益,其本质原因是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使得银行的利差收益可观。记得93-95年通胀时,物价双轨制让倒爷大发横财,而利率双轨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如今,在储蓄利率不能上浮,贷款利率可以上浮的利率管制模式下,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信贷市场资金紧张的格局下,银行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所变换出来的理财产品,自然受到主力资金的青睐。而证券业在这几年的严厉监管下,杠杆业务几乎没有增加,自然也吸引不了增量资金,而存量资金中又有不少离场,真有点作茧自缚的味道。
因此,银行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把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却把证券业给边缘化了;在货币紧缩、民间利率水平大大高过官方利率的背景下,主力跟着银行做资金生意、进行无风险套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股市的发行管制与发行定价市场化的模式,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二级市场退出去做PE投资,从而基本抹杀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机会。在这种大资金纷纷撤离二级市场的格局下,A股市场究竟是默默承受半拉子市场化造就的低价股时代,还是勇于创新,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呢?(作者系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
水 皮:创业板高成长神话接连破碎 解析背后的机构之殇
随着大盘在4月下旬的节节退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成长神话一个个破碎。一边是曾经的创业板第一高价股海普瑞5天跌去30%;另一半,新上市的庞大集团首日跌幅就达到23%,创下A股实行网上申购以来上市首日的最大跌幅。创业板公司纷纷现出原形的同时,背后的承销机构和研究机构受到投资者的更多关注。
庞大集团上市首日就跌出记录,主承销商瑞银证券怎么还能坐收超过2亿元的承销收入?一季度明星公司业绩纷纷变脸,券商机构的调研报告为何仍旧一片大好?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解析创业板暴跌背后的机构之殇:
记者:应该说股市下跌的时候,成为看清很多行业弊病的最佳时机。庞大集团首日上市跌幅就达到了创纪录的23.16%,但它的主承销商瑞银证券还是收获了2.28亿元的承销收入。是承销商运气太好了,还是我们的制度一直有问题
水皮:新股发行的制度弊端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回了,承销商当然是希望定价定的越高越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因为它自己利益在里面,所以它不可能客观的,一定是接近包装的本色。所谓询价机构,就是包括基金和其他的,它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几个人做托儿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基金跟券商都有分销和分包的关系。所以现在新股发行制度,其实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是你知道资本市场是没有君子的,都是小人。所以这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所谓市场化的模式,必然导致报价比较高的现象。
记者:不仅仅是新股暴露出机构的问题,绿大地董事长出事后,公司的经营危机显现出来,但却几乎看不到之前写他的券商发布相应报告,下调上市公司评级。而我们平时也很少见到建议卖出的调研报告,是什么原因促使券商机构们总是习惯上报喜不报忧呢
水皮:这就跟它的利益相关,有的券商是承销商,有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如果是做一个卖出评级的话就是砸人家饭碗,所以你就看很少有券商做出卖出的评级。实在不行了,没有办法了,比如庞大的业绩出现变脸,实在没有办法;或者像海普瑞这种变脸变得太离谱了,券商才会调整评价等级,而且调低也是因为它前面做出买入这种评级,是不得已而为之做一个调整,正常情况下他们基本上是一边倒的。
记者:那么有没有可能采用一种机制来制约机构的这种行为?国外市场也是这样吗
水皮:这个游戏本身利益关系决定的,因为它就是靠这个关系吃饭的,靠它自觉是不可能的。就需要靠外部力量监督和制衡,靠我们这些媒体盯住他们,让他们有所顾虑。再加上监管部门查处到位,才能对他们形成制衡。但是要杜绝不可能,因为这是游戏本质决定的,它就是靠这个吃饭的,要它杜绝这种包装、操纵等于让它关门破产是一个概念。关键还在查处的力度上面,我们不是没有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间,自由裁量权太大。
左小蕾:房地产投资为何还如此高增长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4.1%,高于25%的平均投资增长。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下,房地产投资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高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高投资会导致经济过热。当过多的投资推动总需求上升时,通胀就处在高水平位置。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均衡水平,过度的投资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出现过度的经济增长,从而转变为通胀压力。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已经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下调一个百分点,因为在短期内,中国如果推动过高的经济增长,将加大通胀压力。
但是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下,房地产投资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高增长?
这个问题值得提出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银行要给房地产商贷款。地方政府连同银行都没有严格按照调控政策执行。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4.1%,高于25%的平均投资增长。这个数据表明,银行的限贷政策没有落实。
房地产领域的高调资金投入,还有一个流入的路径值得关注,就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也大量流入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
不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吗?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存贷比也限制了银行动用资金的能力,无法将偏好转向风险大、成本高的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问题,不少东部中小企业从出口贸易中获利越来越薄,于是逐渐放弃自己的主营业务,将大笔资金投入房地产,接力房地产利益链。2005年房地产大涨说明很多人之前已进入这个领域。
这令人生疑:转行到从未涉足、且不甚了解的领域做生意,是否应该获得贷款?银行不能因为是中小企业贷款而放款,风险才是银行贷款的重要参考。
还有一个亲耳听闻的温州买房经:先从小额信贷公司借一笔钱全款购房,再向银行做房产抵押贷款,用银行的钱偿还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期间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风险管理,是企业和银行都要重视的流程。面对盲目扩张的企业,银行要认清,这种扩张是否是一个常态的形势。政策支持下的扩张是短期的,但是企业扩张后每年都需要大量资金,银行未来能否有力量承担?
小额信贷公司是典型的草根金融,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但现实中,这种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没有发挥应发挥的作用,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而银监会过去也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任由小额信贷公司利用资本金违规放贷。资金当月放出次月收回,一年之内可周转十几次,粗算也有十几亿,制造购买力,也形成非同一般的流动性。
这些例子其实并不能代表全部事实,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随手就能抓几个如此典型的例子,说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需要细化。不能否认有不少做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真正缺乏资金,这就需要银行的信贷额度着重偏向中小企业,并确定贷款最终流向哪里,防范中小企业将贷款最终投入房地产,这是银行的审查责任。
但是事实证明,银行的贷款审查并不到位。在高收益的贷款回报中,银行满足了自身扩张的需求。一般银行赚取40%或60%的利润,主要靠规模扩大带来的利差。这是一个不小的放贷动力。同时,体制下的短视行为也成为银行盲目扩张的推力。对一个银行行长来说,在任期不过当下数年,这期间的业绩、评估不仅和薪资挂钩,也影响到未来的升官仕途。
这些短视行为,将最理性、最保守的银行,塑造出不负责任、制造风险的形象。而银行短存长贷、资金错配的特点,使得扩张模式带来的风险不会在今天显现,而在未来发生。
曹仁超:熊市不可能出现 为什么A股不如美股
牛熊没有分界线 股市涨否看银根是否宽松 未见牛市第三期 熊市不可能出现---
随着市场不断震荡,投资者对未来行情表示担忧。对此,香港权威投资专家曹仁超日前回答了本报读者的三个问题。
问:请问曹先生,牛熊市的分界线在何处?
曹仁超:牛熊是没有分界线的,因为牛、熊理论来自道氏,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那时股市没今天那么复杂,因此可用工业股平均数与交通股平均数互相确认去印证牛熊市(例如两者同时出现一浪高于一浪)。今天行业太多,上述理论已过时。坊间曾以250天作为牛、熊分界线,本人已一再指出是误导,有人用50天线升穿250天线去确认有一定参考作用,但亦不能100%准确!
因为今天行业太多,新理论是当一行业进入熊市时,另一行业可能进入牛市。例如油价上升,石油股进入牛市但石化股进入熊市;当棉花价上升、纺织股进入熊市;当铁矿砂价大升、钢铁股进入熊市等等。今天的行业盛衰已取代牛熊市分析。
问:我们的股市近来为什么不如美国股市?
曹仁超:股市上升力量来自银根是否宽松。2008年11月中央四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加上2009年3月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是A股牛市重临的原因。
2009年8月起,央行开始逐步收紧银根,但美国仍放松至2011年6月底,形成这段日子A股进入牛市第二期,因外资流入及央行抽紧银根,此一横向震荡需要再次放宽银根才结束。短期内地继续抽紧银根,形成中国出现经济好、股市淡的局面。而美国放宽银根,出现经济淡、股市好局面,此乃A股表现不及美股的理由。
问:您预测一下下半年及明年的股市走势好吗?
曹仁超:本人从来不作预测,因为所有预测事后证明90%都不准确。本人只追随趋势,大趋势是2011年6月30日前美国仍在放宽银根,未来大方向要到下半年才清晰。
分析员不应预测只应追随趋势,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耐性及严守止损、让利润往前跑。做短线是炒,即火中取栗,往往愈炒愈少,请学习从中长线角度看问题。投资者应关注经济循环周期,短则3年、长则18年。
例如金价由2000年起步至今已11年仍在向上跑,2011年起由于讯号开始混乱,你可获利回吐,但仍不可看淡,因为大方向仍未改变。至于A股牛市二期何时结束?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一个牛市可短至3年长至18年。牛市第二期后还有牛市第三期,未见牛市第三期,熊市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