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称明年起实施新监管标准 对银行体系冲击不大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银监会称明年起实施新监管标准 对银行体系冲击不大

加入日期:2011-5-3 20:01:49

  损失,平滑由于低估或高估贷款损失导致整个信贷周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收益波动,这也是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总结我国实施拨备覆盖率监管的经验基础上,《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通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二者结合并实行动态调整,确保损失拨备计提的及时性和充足性。

  参考国际同业平均水平和根据国内银行定量影响测算的结果,《指导意见》将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分别确定为2.5%和150%。定量影响测算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平均贷款拨备率接近2.5%,拨备覆盖率高达230%,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已经达标的商业银行占全部银行的比例超过50%和85%。鉴于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短期内同时达到两个监管标准有一定的困难,为避免造成由此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导意见》给予了较长的过渡期,允许这类金融机构最迟在2018年底前达标。

  8.《指导意见》中提出“《新资本协议》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推进,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要求,请问具体考虑是怎样的?

  答:2007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原则、范围、方法和时间表。经过4年多的努力,银监会已经起草并发布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配套监管规章,国内大型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第一批银行将于今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并非替代《新资本协议》,二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资本协议》确立的三大支柱和风险权重方法是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基础。《指导意见》提出“同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统筹考虑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新资本协议实施范围,提升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建立覆盖各类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的资本评估程序,将新监管标准的各项要求内部化,确保监管目标的实现。

  9.实施新监管标准後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如何?实施新监管标准是否会引起国内银行新一轮的大规模外部融资?

  答:在危机以来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实施新监管标准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备受各方广泛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4年半後(18个季度)GDP向下偏离基准水平的最大幅度为0.19%,提高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重大冲击。此外,资本监管改革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新监管标准实施将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维护信贷供给的长期稳定,从而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强化资本监管标准有助于降低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和危机的负面影响,按照目前全球银行业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1个百分点,所避免的经济损失占当期GDP的1.4%,提高资本监管标准的收益大于成本。

  鉴于银行体系在国内经济的重要地位,银监会与国内学术机构就新监管标准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质量较好,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达到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对GDP增长率的短期影响很小,通过分步达标(系统重要性银行2013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底达标)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降低。“十二五”规划纲要设定的GDP增长率预期目标(年均7%)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的水平,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业应该在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质量改善方面多下功夫,这也正是银监会推动新监管标准实施的预期目标。

  目前国内主要银行已经达到了新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很小,无需大规模补充资本。从长期来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供给的依赖性很强,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银行信贷规模需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为持续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本补充需求。需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不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银行也同样面临信贷扩张所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基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GDP增长率、GDP和信贷扩张之间的相关性、未来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等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未来5年银行业将面临一定的资本缺口,但将主要通过银行内部资本积累满足资本监管要求;随着国内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新增融资需求不会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冲击。

(责任编辑:王瑾)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