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破位下行、在创业板地雷频频炸响指数迭创新低之际,又闻国际板“越来越近”的声音。“弱势A股难载国际板之轻”、“国际板成为本周压垮A股的那根稻草”,在国际板“越来越近”与近期A股越走越低连的当下,也难怪市场把国际板视为近期A股暴跌的主因了。
平心而论,A股市场的此轮调整,主因还在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增速下滑预期带来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下降的忧虑。作为吸纳全球的优质上市资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板的出炉乃大势所趋。有人甚至将国际板的推出称之为“利好”。市场的语言是最现实的,国际板声响而股市暴跌的背后,是投资人对中国证券市场只重融资不重投资功能,只重形象工程忽略股市民生的直接反应。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证券市场开的“板”越多,广大中小投资人的钱袋越瘪。
历史遗留问题前车可鉴,国际板开板还当慎行。15年前开立的B股市场,长期以来交投清淡,形同鸡肋,2001年向国内普通投资人开放后,短暂的狂欢后便迎来了长达5年的大熊市。而今,国际板快“熟”了,夹缝中的B股市场何去何从,200余万受煎熬的投资人正翘首期待答案。还有,开板不到两年的创业板市场,其“三高症”以及高成长神话埋藏的“毒瘤”,市场尚在痛苦的消解过程中,所谓制度的创新仍是以中小投资人付出的惨痛损失为代价。再有,深交所先于创业板开设的中小板,究竟与前者又有多大的区别?诸多历史问题尚在纠结中,而今,“新三板”、“国际板”,又成为挂在某些官员嘴边的“秀场”。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历史实践证明,只重融资不重投资功能,只重形象工程忽略股市民生的市场,竭泽而渔,饮鸩止渴,难以致远。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一直以来,A股市场重融资轻投资,导致几家欢乐万家悲愁的畸形格局。10人炒股,7人亏,2人平,1人赚,正是这一情状的生动写照。简单回顾历史,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2245点,十年之后,上证指数只涨到2709点,十年不到500点。这十年,到底普通投资者赚了多少钱无法统计,但我们看到,上市公司从投资者拿走的钱,远远超出他们给投资者的回报。仅以2010年为例,沪深股市融资近万亿创全球之最,但分红只有3432亿,不及融资35%。其中,2010年创业板融资1167.5亿元,然而,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却不到一个零头。这样一个漏斗形的市场,资金都被上市公司、大股东、小非们拿走,留给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是一地鸡毛。圈钱变成它唯一且最重要的功能。当下市场弱势,股民亏钱者众,但本周及下周仍分别有8只新股发行,融资抽血压力不轻反重,再有国际板不合时宜的“吹风”,难怪市场颇有怨声。
官员政绩、形象工程为重,股市民生为轻,长此以往,A股市场熊多牛少。我们看到,较长时间以来,监管层为维护市场健康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出台了较多的法律法规,并加大了执行力度。但股市民生远未到制度层面和习惯性的重视程度。A股市场的监管层,往往是怕涨喜跌。涨了是风险,跌了是风险释放。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监管层有所不同。举例来讲,2001年“9·11”恐怖袭击,美国股市停牌一天,2010年5月,美国证交会出台措施防止类似5月6日盘中暴跌1000点的情况再次发生,2010年6月初,德国通过禁止股市“裸空交易”,等等。A股历史上的暴跌,我们鲜见有证监会或央行出面“喊话”的,倒是1996年股市大涨后的“人民日报社论”让人记忆犹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了20年的承载国际板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股市需要时间和空间休养生息,国际板推出前需要完善股市基本功能,完善市场制度,特别是发行制度,激励和约束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等,而中国股市重融资功能、轻投资功能的理念和体制机制也必须迅速改变。如此,中国证券市场才不至于陷入开“板”越多,股民钱袋越瘪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