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雯:国际板是抽血机还是能带来鲶鱼效应
国际板能否成为投资板,关键取决于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发行价的高低、二级市场估值的高低。而按照目前A股市场的发行制度,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不会走低价发行的路线。
2011年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高管关于国际板越来越近的发言,让希望在国际板上市的外资企业喜笑颜开,但同时也让A股市场抖三抖。由于证监会公开表示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面对目前良莠不齐的A股市场,以及未来充满世界500强优秀企业的国际板,股民和机构们会用手中的人民币购买哪个市场的股票?对A股而言,国际板究竟是一个庞大的抽血机?还是一条令其变大变强的鲶鱼?
资金面:看审批速度
国际板推出条件渐趋成熟,多家境外企业的上市热情也是越来越高,其中已经明确表示希望在国际板上市的汇丰银行,初步选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提供上市服务,融资规模相当于50亿美元左右。普华永道资本市场服务组合伙人陈朝光曾经预计,国际板初期可能有5家左右的海外公司挂牌,总融资额在1000亿元左右。1000亿元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而言并非是个小数目,国际板开启对于A股投资者的心理冲击也可以预见。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国际板的推出无疑会加大A股的资金分流,给A股弱势的走势雪上加霜,也延长了两市底部盘整的时间。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中心主任谢百三也曾直言道,如果汇丰上市成功,一拿就是几百亿元,等于募走20座南浦大桥。中国A股连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偶尔上几只大盘股都扛不住,怎么能承受海外大盘股呢?
关键还要看管理层的审批速度。启动初期肯定会对A股有所冲击,但如果后续管理层能够控制好审批节奏,那么这些冲击会逐步减弱。北京一位券商分析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国际板对于A股市场也并非纯属抽血机器,如果管理层控制得比较好,国际板完全可以对A股形成鲶鱼效应,从而使A股市场发展得更加理性与成熟。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也认为,国际板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A股市场的良性互动。
上市公司:估值定良莠
一边是A股市场的国产股票,一边是国际板的进口股票,对于这样一座天平,每个作出选择的投资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理由。
《国际金融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股民。其中,东方证券上海市张杨路营业部的陆女士表示仍会坚守A股阵地,毕竟在A股摸爬滚打十多年,对A股市场比较熟悉,很多消息也比较及时。而国际板是一个陌生的市场,在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会涉足。
而在申银万国上海市延长路营业部开户的汪先生则更倾向于国际板,A股市场里的上市公司良莠不齐,而国际板首批上市的企业必定是管理层审之又审的、业绩优秀的国际大公司,同样是花人民币买股票,我会选择业绩优秀的世界500强公司。
对于这两种观点相对的声音,著名市场投资专家皮海洲则认为,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的确将有不少世界级优秀公司,但国际板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些公司以什么样的价格在国际板上市。
皮海洲认为,可以肯定地说,将来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质量能优于中石油的微乎其微。众所周知,以1.28港元在中国香港发行的中石油H股表现出了极高的投资价值,而以16.7元人民币发行的中石油A股基本上没有投资价值可言。因此,国际板能否成为投资板,关键取决于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发行价的高低、二级市场估值的高低。而按照目前A股市场的发行制度,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不会走低价发行的路线。
石建勋:国际板需有条件推出 否则A股恐担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日举行的2011陆家嘴论坛上大声宣布,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今日发表博文指出,A股的发行机制、监管制度,分红制度等许多制度性建设亟待完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在A股处于长期低迷的状况下,现在又急着推国际版,不能不令人担心,股市今天大跌就是市场对急推国际版用脚投票。
文章指出,上证所开设国际板,努力吸引境外一流企业来沪上市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上证所提高在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证券市场影响力、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但是,好事要做好,必须要有周密的准备,创造必要条件,首先把国内A股市场搞好,才有条件搞国际板,否则仓促行事,则不仅会对目前国内A股市场而且也会对国际板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搞国际板需要那些前提条件或必要的准备呢?石建勋表示,一是要把目前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遗留的大小非、大小限问题全部合理地解决好,使A股市场上已解禁股和未解禁股能顺利实现软着陆,这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股改遗留问题没解决好之前,国际板不应推出。
二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要尽快推出并实际运行一定时间。目前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不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那么国际板的推出又将给中国股市带来巨量的洋大限、洋小限,让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洋股东们操弄大小限损害国内公众投资者利益,则不仅可能带来经济问题,也可能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不对此有所警惕。
三是国内交易所的国际化改革及国际化监管与服务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交易所的法律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等距成熟的国际化交易所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方面要求补足的东西很多。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有几个国际著名公司来上证所挂牌上市,更主要的是制度接轨,监管和服务水平接轨、还有交易所的治理结构接轨,这些东西上交所都还不具备。
四是B股市场如何处理,是搞国际板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B股市场已成鸡肋,在搞国际板前,应把B股市场问题解决好,否则将使B股市场问题在推出国际板后更难解决。
五是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毋容置疑,国际著名公司来中国招股募集资金,必然会对中国国内企业上市融资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国内排队上市的企业数以万计,由于市场融资环境所限,许多企业苦苦等待多年,特别是受到当下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公司对对融资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在有限的融资资源条件下,要优先满足国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不是让实力强大的外国著名公司来与实力较弱国内公司在一个平台上争夺有限的可融资金。
皮海洲:国际板似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昨天,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当天上证指数下跌83.89点,跌幅高达2.93%,各板块无一上涨,九成以上个股飘绿(详见B45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黑色星期一的出现?有关国际板的消息似乎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的A股市场似乎处于四面楚歌状态。就宏观面来说,股市所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一方面是通胀压力近来不仅未见减缓,相反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全国多个省市闹电荒,而且随着用电旺季的到来,闹电荒还将进一步加剧(详见B42版),电、煤、能源价格的上涨预期已经形成。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众多地区出现近50年甚至是百年不遇的干旱,这又可能进一步推高CPI.
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趋势。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与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基本持平,且工业增加值(VAI)增速明显提高。不过,一季度的投资增长25%,基本没有变化;消费增长16.3%,明显下降;而季度净出口则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负值。三大需求出现萎缩,GDP没有下降,VAI明显攀升,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企业补库存的贡献。而从二季度的情况来看,电荒势必影响工业生产。另外由于银行信贷的一再收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发展难免会受累。
而就在股市所面对的宏观形势难以乐观的背景下,股市内因同样令人纠结。就基本面来说,一方面随着2010年年报与2011年一季报的披露完毕,在市场上最具活力的创业板与中小板,业绩增长甚至远不如沪深主板。不仅如此,创业板、中小板新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现象频频发生,一些曾被大肆包装的明星股仿佛变成了一颗颗地雷。典型的如海普瑞、汉王科技、沃森生物等,尤其汉王科技,其9位高管在今年一季度预亏公告前,于3月21日同日集体减持120万股,明显有内幕交易之嫌。创业板、中小板公司的诚信危机因此而加剧。
此外,就在创业板、中小板诚信危机加剧的情况下,A股市场的扩容还在继续推进。据有关统计,截至5月17日,包括IPO、增发以及配股在内,今年以来,上市公司从A股市场融资金额已高达3380.35亿元。不仅如此,近期IPO还有加速之势,如根据安排,本周将有8只新股分别于周一、周三发行。尤其重要的是,新股发行公司的质量越来越难以取信于股民,扑克过会、红枣上市,甚至连驾校、足浴城也要发行新股。这无疑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而从技术面来看,由于银行资金的进一步紧缩,加上股市持续扩容,股市的资金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到上周五,沪市甚至创出846亿元的地量,A股走势堪忧。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2011陆家嘴论坛于5月19日到21日在上海举办。国际板的推出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目前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原证监会副主席、香港汇丰银行副主席史美伦也表示,国际板一推出,汇丰即会申请。可以说,陆家嘴论坛的举办,使得中国证券业监管层对国际板预热再度升温。而据报道,试图成为国际板第一股的汇丰银行,其融资金额就达到50亿美元(折合32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黑色星期一因此而出现,国际板似乎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湘源:国际板跟创业板私奔的不归路
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尚福林主席话音刚落,国际板概念股就先跟着创业板私奔起来。与此同时,大盘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国际板概念股领风气之先,跟着王功权玩私奔,这与其说是国际板推出的条件快要成熟的一个有力证明,还不如说是警示未来国际板时代市场风险的一种先兆信号。毕竟,对于重融资轻回报的中国股市,不管这板板那板板,都是始乱终弃的圈钱板。B股如此,创业板如此,国际板看来也不可能有什么例外。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不理解国际板会成为外企圈钱工具的说法。史美伦虽然曾担任过中国证监会副主席,但她对中国股市圈钱本质的了解,看来还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人们对于陌生的事情,对于不确定性,总有一些担心,其实并非如她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中国没有开放的原因,而是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错位条件下,每一次所谓的市场创新,所带来的常常不是市场开发本质上所本应蕴含的新和谐新进步的魅力,而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强势利益团体对弱势投资者的一轮又一轮的新欺骗和新掠夺。新兴 转型的中国股市之所以至今犹自荣膺最佳提款机之称,其道理也就在这里。
我国B股市场的建立,在当时条件下本不失为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结果,B股市场最终不仅让绝大多数投资者望而却步,也没有新的企业愿意在B股上市。其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美元计价或港元计价,而是由于其初始目的就只是为了弥补外汇资源不足,而不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更谈不上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引进国际资本的改革开放成果。尽管为了弥补B股交易极度不活跃的尴尬,后来也曾放开了对国内居民以手中持有的外汇投资B股的限制,但政策信息出台时令人匪夷所思的时间差以及对市场操纵行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眼开眼闭,让这次救市行动不仅没有达到激活僵尸的效果,反而为某些长期被套外资提供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出路,也为投机炒作B股的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兴风作浪的机会。尤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B股问题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市场当局却一再地装聋作哑,置B股市场广大投资者利益和多层次整体市场发展前景于不顾,放弃了改革和挽救B股的各种机会。B股的不幸,至今让人一提起国际板,就不免产生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恐惧。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现在也已经成了令人扼腕的破发板。其表面的原因似乎是创业的上不了,上了的不创业,骨子里的真实原因其实是高门槛的发行审核制度掩护下以市场化名义的对圈钱寻租行为的放纵。一些号称高科技高成长企业是否能够应对长期的经营风险,存在不确定性,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明明是通过虚假包装方式虚增净资产,虚构收入和利润,冒充高成长性,却不仅能够顺利地通过发审关,而且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抬价发行,成倍甚至成数十倍地超募,然后在上市后立刻变脸,一过禁售期就恶意套现,把一个真正的空壳留给投资者,也把损失留给了投资者。这种完全属于人为制造的三高所带来的破发,难道真的就是市场化的有人愿买,有人愿卖,真的就是所谓最好的风险教育吗?
如果说B股是国际板的前车之鉴,那么,创业板无疑是更为让人放心不下的心腹大患。因为B股的美元计价或港元计价弊端,对于国际板来说,并非无解的难题。一个人民币计价,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资本项目管制的某些限制性要求,而且对于那些乐意于赌一把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热钱来说,岂不更是一个名正言顺地挤进中国市场的极好机会?而对至今还在习惯于逢新必打的中国股民,发审机制下的上市门槛非但不是隔离风险的防火墙,相反,它不过是在给气球充气的时候勒在口子上的那一条绳,勒紧这条绳子不是意味着不让充气,而只是为了在不跑气的条件下把气打足,让气球飞得更高。在这方面,三高过后就破发的创业板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在美国市场,苹果的市盈率在16倍左右,但是,苹果如果在我们的国际板上挂牌交易,按照创业板的逻辑,市场给出的价格难道还会只有16倍市盈率吗?而如果苹果的发行市盈率在50倍以上,或者更高,那么,全世界的苹果又有哪一个不挤破头也想到中国的国际板来上市?
现在的问题是企业融资需求居高不下而股民投资回报却持续走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对于什么板板来说,什么叫推出的条件快要成熟,或者设计什么样的门槛才能让风险最小化,都是说不清的。重要的是,如果不下大决心彻底纠正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错位,那么,不要说昔年号称最赚钱的红筹股的中石油彻底粉碎了国人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分享国民经济高成长成果的梦想的杯具难免还会在借国际板上市回归内地的红筹股身上重演,更何况对于动辄就想融资几百万的汇丰之类的国际资本巨鳄,中国股市巨大的提款机功能,岂不正好成为他们予取予求的家常便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国际板跟创业板的高调私奔,不啻意味着它难免也将重蹈创业板泡沫破裂的不归之路。
李迅雷:如果政策继续加码 经济硬着陆风险很大
投资增速与其他经济数据出现明显了背离,过往的经验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差。我们判断,如果政策继续加码,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很大。
最近,工业生产已经明显回落,消费环比也接近底部,PMI下降。为此,我们把今年全年GDP预测从之前的9%下调至8.8%,预计二季度GDP增长9.1%,三季度为8.4%,四季度可能跌至7.8%。
目前经济减速已经成为现实,如果紧缩继续加码的话,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将加大。我们认为的政策加码主要指的是:第一,央行超预期加息,或再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目前的贷款利率已经接近2007年的峰值;第二,央行超预期回笼流动性,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幅回笼资金。
唯一让人们比较迷惑的是投资增速依然很高,这与其他数据的回落出现鲜明的反差。1-4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为25.4%,比前三个月增速高了0.4个百分点。
但我们的研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常常是与经济增速相背离的,仅通过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往往很难准确理解经济走势。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以地方投资为主导的,统计中由投资单位上报,这种方法可能存在大量水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速自年初以来的持续回落和投资增速的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地方投资增速的虚高。
1-4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增长率只有20.6%,低于去年全年的24.5%;而1-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高于去年全年的24.2%。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价格问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是名义投资增速,在使用这个数据时应该剔除价格因素。虽然今年名义投资增速在上升,实际投资增速则是下降的。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名义投资增速为25%,但当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5%,因而投资实际增速仅为17.4%,比去年全年20%的实际增速显著回落。
再次,固定资产投资只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不足以反映经济变化的全貌,这种局限性体现在即使是投资实际增速也常常与经济走势发生背离。存货波动以及净出口变动对经济的冲击都不能反映在投资数据上。
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中还包括了土地购置费用,但其不计入资本形成。2009年和2010年土地购置费分别达到1.6万亿和2.7万亿元,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和11.2%。如此高比例的土地购置费也是造成投资虚高,背离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来看,总投资增速与GDP零相关。2008年经济下滑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是持续攀升的,投资增速完全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由于其过去预测经济时效果不佳,因而也很难相信其对未来经济走势有预测意义。
投资数据与工业数据背后的差别在于,工业增速背后有工业产品数据作为映证,通过工业产品增速的变动可以验证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准确与否;而投资数据无法直接验证,只能从侧面去推测。
从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可以看到,在2004年新口径的投资数据发布以来,其不仅不能预测经济增速的变化,反而总体给出了略微相反方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