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国际板引发沦为外企圈钱机器担心
最近一个时期,推出国际板的风声甚紧。据5月16日的外电报道,上证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板有望在今年推出。刘啸东指出,国际板将面向中国和国际性企业,包括汇丰控股、东亚银行和纽约-泛欧交易所等国际性公司,都表达了在上海上市的兴趣。而据媒体的最新报道,国际板各项规则以及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随时可以推出。
对于国际板的推出,笔者一直持慎重的态度。虽然从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国际板的推出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中国股市就适合推出国际板。毕竟目前的中国股市还很不成熟,还只是一个为融资服务的场所,投资者的利益被严重忽视。可以说,中国股市还是一个畸形市场,三高发行就是典型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草草推出国际板,公众很难排除对国际板沦为外企圈钱机器的担心。
说实话,对于国际板随时可以推出的说法,本人深感震惊。依笔者看来,虽说上证所在国际板各项规则以及技术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显然离基本完成相距甚远。至少到目前为止,国际板的各项规则还只处于一种地下状态,还没有拿出来见光,更没有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实际上,在国际板推出的问题上,社会公众充满了异议,如何统一公众的意见,如何将公众的意见融入到有关规则的修改当中,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在国际板各项规则的准备方面,绝对不能重复创业板的故事。创业板的推出,深交所自称筹备了十年,但到最后,创业板虽推出了,但创业板的相关规则都不健全,直到如今,创业板的退市制度还没有推出!有创业板的教训在前,国际板的各项规则在准备阶段务必要准备充分,不能等到国际板推出后再来临时抱佛脚。
而且,就算国际板各项规则以及技术准备工作真的均已基本完成,这也并不代表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已经成熟。笔者以为,国际板的推出应该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率先开通港股直通车。
之所以要设置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有两点原因:
一是在让外企进入A股市场的同时,也应该让内地投资者能够走出去。
如果只是让外企进入A股上市,却仍然把内地投资者捆绑在A股市场中,这样的国际化只能是伪国际化,其结果就是让内地投资者被迫接受A股的高价发行,被迫接受国际板的高价发行。这不仅损害了内地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国际板乃至A股市场的成熟。
二是,开通港股直通车有利于国际板公司合理定位,可以遏制三高发行。一些外企来A股上市的动机,并不能排除圈钱的可能性。但如果能开通港股直通车,那些在港交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再来A股上市时,其过高的发行价就会受到遏制。因为一旦这些公司的A股发行价格过高,投资者就可以直接买港股而不是A股。
谢国忠:未来2年通胀保持高水平 处理不当很危险
当前中国最应该解决的是通胀问题,如果通胀处理不当会很危险,可能会引发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尤其是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今明两年中国通胀还是会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而事实上,未来4~5年,中国CPI指数都会处在较高水平。而且,如果明年美国换届选举出现波动,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中国资产就会大量外流,硬着陆风险便很大。
美国的特点是老百姓喜欢花钱但不喜欢还钱,他们的应对之策便是印钞票,即一轮接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流动性过剩。而中国则是地方政府投资过多,融资平台风险很大,中国的货币存量是GDP的240%,这同样孕育着很大的通胀风险。
中国的应对之策其实很简单,即采取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通过加息来改变当前的负利率状态。
至于什么时候加息?这需要好好考虑,是一个拖着干和立马干的博弈。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一直不吃药,那以后只能开刀了。
通货膨胀是个滞后的经济参数,要把它很快压下去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治理通胀,最主要的是解决负利率问题。而这个可以通过加息来改变负利率状态,应加息至超过近两年的平均通胀率估值为止。此外,还应该将房价与税收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多增加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
美国债到达上限 炸弹爆炸只是时间问题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似乎就很脆弱,一直问题不断,而疯狂增长的巨额美国国债则再一次成为了悬在美国头上的一把剑。根据美联储2月底的数据显示,美国国债已经达到了14.28万亿美元,离美国议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的国债天花板仅一步之遥。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作如下点评:
曹景行:现在这个时候美国的法定国债上限额度也就是14.29万亿美元可能已经到顶了,而美国的国会和美国政府之间就是不是要提高债务上限仍然没达成一致意见,美国政府只能在这个限额之内想办法多撑几天,但是一旦撑不过去就可能带来重大问题,首先是美国政府许多开支将停顿,那么这就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当前经济的运作,另外一个危机是使美国政府无法偿还它所欠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带来金融市场的混乱,中国持有7%的美国国债,当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利益,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美国两党还是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再次的提高国债的上限,度过当前的危机,问题是即使度过了当前的危机,美国的国债一定会进一步大幅上升,也就是说这个定时炸弹只不过是再次延期而已。
多家机构判断市场底部到来 均衡配置成为首选
前期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集体看空的机构在近日纷纷转向,开始认同当前的市场估值,判断股指底部可能已经探明,并建议逐步左侧低吸,择优布局超跌且业绩确定的行业。
市场正在筑底阶段
招商证券认为,从估值看,假定去年7月上证综指2319点是估值底部,保守预测盈利增长15%-20%,那么今年市场的估值底部应该在2700点,这意味着市场下跌空间很小。从逻辑上看,随着经济减速,通胀也将逐渐得以解决,应该说货币紧缩政策过程也在靠近后期,股市也将渐渐触底。
中金公司也认为,目前A股的2011年整体动态市盈率仅不到14倍,因此只要经济增速不出现显著放缓,上市公司盈利不出现下滑的话,整体市场下跌已经接近尾声。
均衡配置成为首选
与前期旗帜鲜明地建议配置周期股或者消费股不同的是,目前市场整体估值都出现回归后,机构对配置的建议更趋向于均衡。银河证券认为,消费、低估值蓝筹、景气提升和超跌反弹是未来的投资主线,短期可关注化工、电力、机械、金融等板块,以及基本面优秀的20倍PE的消费股和30倍PE的新兴行业股票。
德邦证券重点推荐低估值、低弹性的金融、交通设施,低估值、高弹性且行业景气的煤炭、水泥、化工,估值回落合理区间且成长稳定的食品饮料。招商证券看好商业、品牌服饰、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品,也维持对低估值的银行、地产的推荐。
平安证券认为,低估值和业绩稳定的金融股、估值和成长性匹配度高的消费股、风险释放相对充分的交运股具有较强的配置价值,建议围绕这三大领域的低估值、低风险公司进行重点配置。另外,从估值和风险等因素看,部分成长股已进入中长期布局区间,建议重点关注竞争性领域、和地方财政联系较远的公司。
高盛一周内两度唱多A股
高盛集团在5月16日发给客户的晨会报告中表示,投资者需重新调整东亚股市的仓位配置,建议减持日本股,谨慎选择韩国股,同时保持对中国A股增持的投资建议。而这也是高盛在过去一周里第二次唱多中国A股。
作为具有权威地位的机构,高盛投资策略调整经常会引起市场较大的波动。5月16日,日韩股市双双下跌。
在上月,高盛两度向客户提示原油价格风险,并重申减持大宗商品的观点,表示未来3至6个月可能会下跌。这3份看空报告也恰好使得商品期货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5月12日,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奥尼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通胀水平可能即将见顶并回落,这意味着中国A股或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来狂欢。他还建议投资者克服悲观情绪,勇于不要再囤积现金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就在奥尼尔在香港唱多中国A股的同一天,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现身北京,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签约成立北京宽街博华人民币基金管理公司,为高盛人民币私募基金队伍添兵加将,大有入场之意。
而仅仅时隔3日,高盛集团研究团队再度唱多中国A股,且基调与奥尼尔保持高度一致。
基金经理暗示:100亿社保基金入市别有用心
据经济之声报道,股市连续震荡后,在社保基金100亿入市等消息的刺激下,周二(17日)走出一波反弹行情,探底回升后微涨0.13%。但业内基金经理则表示,社保基金入市跟大家想的肯定不一样。
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保基金100亿入市,就有人嗅到了入市良机。不过广发基金副总经理朱平则讳莫如深,话里有话。
朱平:我只能说跟你们想的肯定不一样,我也算是一个比较了解的人,至于到底里面是什么样子,这个不好说,你可以去问他们,但是肯定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
5月以来,对经济滞胀的担忧情绪开始在基金经理中蔓延,上周基金平均仓位大幅下降,全部基金近乎一致减仓,高仓位、超高仓位水平基金数量明显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基金仓位多空策略分歧不同的是,几乎所有基金在上周选择了减仓的动作,占比接近99.2%。其中,有3成以上的基金选择了5%以上的较大幅度的主动减仓,这在以往亦是较为少见的。一面是社保入市,一面是基金减仓,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分歧在市场蔓延。
李大霄:最近机构投资人出现一些分化,基金公司的仓位确实是下降了一些,这个跟对市场后市的判断出现分歧有关。
但朱平却认为现在对基金减仓的认识都是推测,极其不准确。
朱平:基金减仓这件事不是你说减仓就减仓的,我们现在的数据是推测的,我作为一个基金人士我可以说那个是不准的,那都是根据十大重仓股那些推测的。
社保入市别有用心,基金减仓数据模糊,未来市场将如何演绎,朱平的观点是谨慎、谨慎再谨慎。
朱平:现在谨慎的人比较多,还得再等等吧,大的机会是没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价值的回归可能进入一个结构性的阶段,整体还没结束。
对此,李大霄坚决反对。
李大霄: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市场的重心是上移的,从1664点,2319点、2661点这三个点位来看,他的重心都是上移的,现在的市场大盘股的估值水平已经非常靠近前三个低点,下一低点非常有可能在前三个低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