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明日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5-17 18:11:4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叶 檀:难道要允许创业板大借壳?
  谢国忠:未来两年通胀将保持较高水平
  李稻葵:加息空间还有75个基点 5年内都会紧缩
  巴曙松:问题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应依赖市场机制
  曹仁超:2011年股市七上八下 要适时撤退
  高盛高华:紧缩政策见效 股市下跌风险有限
  邓聿文:警惕权力资本进入股市
  唐福勇:市场或进入黎明前的黑暗
  严贤铭:年底前沪深300将达4200
  张化桥:巴菲特为何害怕通胀?

  叶 檀:难道要允许创业板大借壳?
  证监会13日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 》,其中涉及创业板并购重组等借壳事宜。创业板方兴未艾,屡屡提及的退市机制尚有万里之遥,《意见稿》却已经为保护壳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意见稿》提高了借壳门槛,但是很多门槛在现实中已经实行,并不是什么新举措,此次只是形成了文字而已。
  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创业板排队借壳的过程。
  有激愤之语称,在A股市场投资ST股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据《人民日报》报道,*ST星美这家僵尸公司市值高达24.2亿,2010年亏损310.16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75元,每股净资产-0.0356元,净资产为负值。作为上市公司,2008年、2009年、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只有1.1万元、0元和55.2万元,2010年公司员工仅有7名。截至2011年5月16日上午收盘,其市价为6.02元,市盈率为-889.84倍,这样的公司用常规的市场规则完全无法理解,只有放在A股市场的大背景下才能获得完美的解释。
  僵尸公司该退市,但现实是这样的公司获得了追捧。为了重生的希望,大家追捧僵尸公司;为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大家追捧僵尸公司;为了概念的炒作,大家依然要追捧僵尸公司。
  所谓重生的希望,指上市公司借壳还魂。由于A股市场缺乏退市制度和文化,上市公司壳资源有天然溢价,并且越是干净的壳溢价越高。以*ST星美为例,这家公司屡屡传出借壳绯闻,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却在借壳的过程中,于2008年底完成债务重组,成为一个净壳。员工只有7人虽然不可思议,对于借壳者却是梦寐以求的空壳资源。想想,如果某家上市公司有一万名员工,还有谁会去借壳,大家避之惟恐不及。
  所谓通过ST股价值投资,听起来像笑话,但却是可悲的事实。在A股市场,普通投资者没有权利,无法撼动管理层,哪怕管理层缺乏管理能力尸位素餐,甚至管理层掏空上市公司,也只能忍受再忍受,格雷厄姆与巴菲特屡屡动用的手段,收集股权推翻管理层释放净资产的做法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因为上市部分的股权只有10%,20%。只有在ST股重生的过程中,还有一线希望,推翻原有的管理层,以壳资源溢价对原管理层进行高价赎买,让他们卷包而走。这是整个社会、所有投资者为缺乏退市机制的市场付出的高额成本。
  所谓概念炒作,非常顺理成章。在房地产市场大火特火时,借壳上市的大多是房地产公司,包括*ST星美的前绯闻对象就是房地产公司;在通胀时期资源类股前途无量时,市场借壳、分拆等最多的就是资源类公司,甚至可以顺着元素周期表闭着眼睛找上市公司;而在中国进入风投时代,直接投资大发展时,证券公司借壳风行一时。目前15家上市券商,通过借壳上市的达到8家,6家集中在牛市2007年。其中只有海通在借壳上市的同时发行了股份,募集到了资金,从而扩充了净资本。原因很简单,在概念大热时上市容易成功,并且可以获得较高的溢价。
  将投资ST股作为价值投资的主要手段,是无可奈何之举。就总体而言,缺乏退市机制、借壳横行顺利地让A股市场进行了逆淘汰,真正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无法脱颖而出,炒作概念者随处都是,国内一流的市场人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掘金ST板块上。
  笔者曾经将建立中国健康市场化的希望放在创业板上,但现实是,创业板退市雷声大而雨点小,直到现在,创业板的退市机制没有出台,我们必须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有关方面必须要把创业板逼成主板市场,而后允许特殊利益阶层在创业板的借壳过程中再牟一次利?
  2010年6月1日,创业板指数以986.02点开盘,到12月底最高攀升至1239.60点,短短半年涨幅高达25%,平均市盈率高达七八十倍。但创业板很快显现出高风险而不成长的特性,随着2010年公司年报以及一季报的公布,创业板高成长的幻象破灭,今年4月份下跌了9.48%,一度跌破900点大关,最低达到了897.20点。目前,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已近腰斩。
  如果按照目前的蜕化速度,创业板将在明年进入借壳期。我们要恭喜那些所谓保持创业板稳定性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成功地把创业板变性成了逆淘汰板块。
  创业板借壳不难。拟借壳公司满足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最近2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等条件即可。
  另据《意见稿》,在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特别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为促进行业或者产业整合,增强与现有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在其控制权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可以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控制的关联人之外的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为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明确规定,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控制的关联人之外的特定对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股份数量不低于发行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发行股份数量低于发行后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的,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创业板上市公司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
  我国的创业板被成功改造,上市的公司表面稳健,成长性平平。据业内称,创业板的上市门槛比应满足的财务条件高,而退市制度咫尺不出,必然导致创业板投机横行。中国真正的创业板在哪里?在美国,一流的IT企业、教育企业、高端制造业,大部分在美国上市。这才是中国财富的真正流失,却没有人因此受到谴责。
  真的以为加强监管就能改变制度性漏洞吗?那很可能只会增加某些人的寻租空间。

 

  谢国忠:未来两年通胀将保持较高水平
  当前中国最应该解决的是通胀问题,如果通胀处理不当会很危险,可能会引发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尤其是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今明两年中国通胀还是会保持在比较高的位置。而事实上,未来4~5年,中国CPI指数都会处在较高水平。而且,如果明年美国换届选举出现波动,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中国资产就会大量外流,硬着陆风险便很大。
  美国的特点是老百姓喜欢花钱但不喜欢还钱,他们的应对之策便是印钞票,即一轮接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全球流动性过剩。而中国则是地方政府投资过多,融资平台风险很大,中国的货币存量是GDP的240%,这同样孕育着很大的通胀风险。
  中国的应对之策其实很简单,即采取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通过加息来改变当前的负利率状态。
  至于什么时候加息?这需要好好考虑,是一个拖着干和立马干的博弈。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一直不吃药,那以后只能开刀了。
  通货膨胀是个滞后的经济参数,要把它很快压下去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治理通胀,最主要的是解决负利率问题。而这个可以通过加息来改变负利率状态,应加息至超过近两年的平均通胀率估值为止。此外,还应该将房价与税收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多增加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

 

  李稻葵:加息空间还有75个基点 5年内都会紧缩
  去年11月开始,在短短6个月当中,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次破五,凸显了通胀局势的严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昨日指出,央行应通过加息来管理通胀预期,今年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
  李稻葵是在昨日举办的里昂证券第16届中国投资论坛上阐述以上观点的。他指出,4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3%已然过高,由于农业生产改善,年末时CPI会下降,预计今年CPI将回落至4.2%-4.3%。中国应通过加息来管理通胀预期,同时应缩小负利率水平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今年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他在演讲中提道。
  此外,李稻葵指出,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未来5-10年全球将进入高通胀时代,这也会传导至中国经济,国内通胀或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未来5年政府会选择相对紧缩、相对谨慎的货币政策,同时会配合更加激进的财政政策。
  但李稻葵同时也警示道,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我国对利率的管理必须非常小心,如果利率太高,大量的资金会涌入,央行就不得不印刷更多的钞票来消化跨境资本的流入,从而推高通胀。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度加息。4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M2增速重回16%的调控目标之内。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96亿元,同比减少208亿元,信贷增速较为平稳。数量型紧缩政策的压力已有所缓和,但通胀压力仍未明显缓解,专家认为,利率工具取代数量工具极有可能成为政策后续重点。
  光大证券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通胀压力未明显消退,而经济增长下滑仍处可接受范围内,预计政策将继续以抗通胀为主,保增长为辅。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之前的紧缩节奏一月一提存,两月加一次息,6月(尤其是端午节)加息的概率仍然很高。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今年年末,按照一年定期存款计算的基准利率将上调至3.75%-4%,即加息空间在50-75个基点。
  然而,在央行频频出手遏抑通胀之时,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有所升温。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速和控制通胀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是管理层应该考虑的。从去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后中小企业贷款更难,经济增速回落迹象已显,加息并无必要。


  巴曙松:问题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应依赖市场机制
  本次金融危机在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在预防和处置金融体系危机方面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政府展开了自大萧条以来力度最大的救市行动,甚至对问题机构采用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面对发生重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我国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何种举措及时处置和化解风险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呢?
  世界金融史上,金融机构发生重大风险甚至引发危机并非罕见的现象。在我国,由于所有权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体系整体风险较低,发生重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小。而历史上金融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证券公司,更容易引发风险,甚至形成行业危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自2003年开始,在行业不景气、证券业连续数年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证券公司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对国内数十家证券公司集中进行了风险处置。这一过程不仅对证券业进行了全行业范围的清理,化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痼疾,也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了相关的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
  在一般意义上,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有行政化与市场化两种模式。行政处置是在证券公司出现风险时,证券公司的监督管理机构对该公司采取的化解风险、帮助重组或使其顺利退出市场的行政措施。在行政化的处置模式下,政府(或监管部门)主导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需要考虑非市场的因素。与此相对应,市场化的处置模式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完成特定问题公司的风险化解或重整、破产退出等过程。这个过程中,代表投资人利益并独立运作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集中处置过程中,我国监管部门主要采用行政干预和救助为主的处置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从之前风险处置的效果来看,通过行政为主、行政与司法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处置证券公司风险,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稳妥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了我国证券业的稳定发展。然而,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行政、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面对飞速发展的国内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行政主导模式下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是否仍应持续发挥主导作用,或者说如何界定行政处置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边界就是一个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欧美政府在本次危机中采用的大规模注资和救市行为就引发了国际学界长期的争论。问题的焦点在于,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置方法应以行政为主还是市场为主?这两种手段,哪一种更有利于风险化解和经济效率的提升?
  由于问题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且处置模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和资源分配,风险处置模式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为了达到更好的处置效果,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应更多地借助于市场化的处置方式。在极端情况下,即使市场机制很完善,市场规模也很大,但如果问题公司规模巨大,此时借助市场化处置的效果将大大降低,而采取较大规模的行政干预措施(如政府救助)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认为,随着未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在处理问题证券公司时,监管部门应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来处置问题公司的风险。而在市场失灵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单一公司的影响对市场冲击巨大),需考虑使用行政手段作为及时的补充。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并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

 

  曹仁超:2011年股市七上八下 要适时撤退
  自2009年3月推出QE后,大量资金涌入银行,但银行又找不到可信赖的贷款者,结果大量资金流入债市及股市,导致债市及股市上升,但经济又未见大幅改善。上述情况于1998年9月至2000年3月的香港亦曾出现过,特区政府动用1000亿港元外汇储备购买港股打击国际大鳄,令恒生指数大升,但同期香港经济又未见改善。
  2000年3月港股跟随美国科网股泡沫爆破而回落,香港经济出现二次寻底。今年6月底,QE2结束后美元供应速度将下降,美汇指数自5月开始止跌回升,会否引发carry-trade unwind?受QE及QE2影响,过去金融市场曾大量抛空美元去投资其他产品的情况会否出现扭转?今年sell in May and go away是否又再灵验?QE2结束代表美联储每日注资70亿美元的行动结束。
  今天租用超级运油轮每日租金为585 美元,较高峰期回落90%,油价到了此水平,各国已在大幅减少进口石油,加上铜价上升通道失守,上述都是令人担心的讯号。
  内地须转型以维持高增长
  随着三廉优势渐失,中国内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渐失,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是代工产品,如提价则订单往往流失,没有强大议价能力是中国出口产业的弱点。过去不少工厂在没钱赚的环境下仍要接单以维持工厂开工率,但另一冲击波──人民币升值──又开始,对经营者而言可谓雪上加霜。在经济转型期,中国只有依赖国营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去拉动GDP保持高增长,但最后中国GDP 能否长期保持高增长,还要看第三产业能否迅速取代第二产业而定。目前中国内地消费只占GDP的37%,而美国则占70%。
  所谓宁静而致远,没有平静的心,又怎能看得远?有人说投资可以不理政治,事实上,政治才是决定投资胜负的最重要因素。1970年代初期,有朋友仍跑去越南西贡投资,看不到美国政府从越南撤退的影响,到了1975年他们皆血本无归。2001年911事件后仍看不到布什总统下令攻打伊拉克所引发的石油危机,自然错过长达10年的原材料价上升潮。这次拉登已死的消息影响又如何?
  1990年代,美国人相信投资没有赚钱能力的科网股可以发财,结果2000年3月科网股泡沫爆破。2001年1月起,美联储开始减息,美国人又相信买楼可以发达,2007年美国楼市泡沫爆破。2009年3月开始,美国人又相信只要政府不断印钞票……
  QE2令标普500由去年8月至今上升31%,令股票市值增加2万亿美元,但对实体经济帮助不大,反令一般人感受到通胀压力。看来美联储并没有制造出另一次繁荣期,反而是另一个滞胀期。商品价格经过一轮疯狂炒卖后估计有一段日子平静,最后是升是降便看美国下半年货币政策而定。短期美元汇价将因欧元出现弱势而受惠。
  中国内地情况亦一样,由1978年前劳工、原材料及土地成本皆极廉时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落实,三者逐步同国际价格接轨。例如原材料由过去的出口到2002年起变成进口,然后是土地价格大幅上升,2007年起是劳动成本上升。
  中国内地经济步入后工业时代的情况有如1980年代的香港,估计这次中国内地经济转型期所需时间,较大部分分析员估计的要长。今年4月,内地CPI升幅达5.3%,估计5、6 月份仍进一步上升。
  要适时撤退
  股市发展初期,买股票有如买生意,例如1970年代的港股,当年应该买新鸿基地产或长江实业做长期股东,随着他们成长而赚大钱。股市发展一段时间后,例如1980年代进入有智慧不如趁势的阶段,找出牛熊市,实行低买高卖策略。
  1997年后进入拣股不看市时期,这段日子买腾讯、六福集团跟买E-Kong、恒和珠宝分别很大,行业内的龙头股同龙尾股是两个不同世界。2007年香港股市发展到达欧美水平时便应该学习逆向思维,在大多数人看好时看淡,在大多数人看淡时看好。投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例如1997年8月、2007年10月那段日子真是做不如不做。有时De-vestment 较In-vestment更难。
  我个人意见不是说在未来时间,你再不能透过Long去赚钱,而是说Easy Money Are Gone, 除非你是出色的Stock Picker,不然投资成绩一定马马虎虎。不少热门投资项目才有上升动力,例如能源股、金属股及农产品股,但一旦失去动力又可以出现急跌。不像2009 年那年,差不多任何投资项目皆上升,甚至到了2010年选股仍不困难。但踏入2011年股市有如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6月过后,过去两年由弱势美元所造成的资金泛滥局面是否开始退潮?小心驶得万年船。
  去年11月起港股表现落后于美股,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港股表现则胜于美股。上述表现是十分明显的派发区,即二线股先于大市一步见底或见顶,港股在世界股市中是二线股地位,再加上最近白银极速回落31%、石油回落17% ,其他原材料及农产品纷纷下跌……这些是大跌市前的警告,还是一次技术性调整?
  去年11 月看好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占71%,今年3月降至51%,最近又回升到57.3%,这又是另一危险讯号。索罗斯领导下的对冲基金在大量抛售商品期货,反之另一赚钱之王保尔森却不认同。他认为,这只是一次技术性调整,黄金长线可看4000美元。谁对谁错?两雄相争必有一伤。最后鹿死谁手?
  北京住宅楼价8年升8倍
  2003年至今的过去8 年,北京住宅楼价上升800%,内地住宅楼投资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10年的6%。下一步又如何?相较内地楼价升幅,香港实属小儿科。
  1997年香港年人均收入28000美元,今年可达32000美元,90%的香港人生活条件在过去14年未见改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的人口占去社会总资产的43%,另4%的人口占去29%。香港进入富者愈富的时代,大部分中产阶级为了500-1000平方英 50-100平米)的住宅而付出毕生所有。至于没有物业者,更是饱受租金上升所带来的威胁,造成物价飞升,但银行存款利率却接近零。
  上述情况看来仍会维持好一段时间。投资市场一方面需面对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去杠杆化,并为修补资产负债表而努力;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对各国政府所推出的刺激经济方案。香港人生活早已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界,55%的香港人认为,今年跟1997 年的生活水平差不多,16%认为更差,只有27%认为好了些!
  香港虽然是全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但快乐指数却大幅回落。香港人越来越不快乐,理由是因为看不到前景。过去透过投资可带来薪水之外的另一项收入,但今天投资市场内大鳄如此多,金融市场早已变成龙潭虎穴、散户不宜。
  在十二五规划推动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一个较明确的结构转型期,自然有得有失。
  2011年,我们面对的抉择是:中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如认同此理念,下半年起便不妨Buy on dip,反之请自行决定。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