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对通胀形势和调控政策的看法分歧严重。从政策部门来看,防通胀仍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紧缩调控仍是今年政策的基调。不过,有部分官方机构经济学家认为,国内通胀将于上半年见顶,而当前中国紧缩货币政策属于“超调”。在这些学者看来,紧缩货币政策有可能会在下半年松动。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日前也表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要考虑部分中小银行的承受能力等问题。可以说,停止收紧甚至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最激进的一种说法,莫过于中国可能会开始减息。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对路透社表示,反通胀的措施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从PMI等经济先行指标看已初露端倪,预计四季度或会迎来政策的微调。“上调存准主要是回收庞大外汇占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预计仍有上调的空间,但加息会比较慎重,看起来是加不上去了,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减息。”
市场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5月12日,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表示,“我猜测中国的GDP增幅将降至8%左右。如果我说对了,那意味着在今年下半年某个时候,中国的通胀将不再是问题,将回落至4%左右。而中国央行将能够停止收紧货币政策,从此我们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
这些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和放松紧缩政策的预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政策产生影响。在我们看来,上述分歧涉及到对宏观形势尤其是对通胀的判断问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今年底中国开始减息,那么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十分滑稽:上半年还在强调治理通胀,下半年就转为重新保增长了。如按这种方式来调整,宏观调控将会重复过去的老路,政策放松将会导致调控前功尽弃。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通胀形势呢?
我们的看法远不如上述的经济学家们那样乐观。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内部讨论中表示,中国经济当前遭遇到的通胀压力非同小可,绝非某些经济学家所言的“到顶”了。中国今年面临的通胀形势非常复杂,除了全球流动性过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国际因素,国内的货币因素、基础产品涨价、无效投资太多等内生问题,也在合力推高国内通胀水平。在陈功看来,国内通胀的通道已经全部打开,抑制通胀的措施并不容易见效,而抑制通胀的政策本身,也会因为体制的原因而出现抵消政策效果的状况,所以今年中国的真实通胀水平非但不会到顶,而且有可能达到10%的高位。在这种背景下,宏观政策的全面紧缩不可避免,正如陈功此前所分析,现在为通胀而紧缩,实际上是前两年强刺激经济后必须付出的总成本。
担心中国经济在紧缩之下硬着陆,是持“政策放松”观点人士的重要理由。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呢?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的放缓虽然在二三季度可能会比现在明显,但从一季度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投资、出口依旧强劲,消费基本稳定,至少在今年之内,国内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经济增长出现动力问题,也至少要到明年才有可能体现。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学者谈紧缩政策“超调”,谈货币政策应该放松,显示了一种在政策上的“无奈感”,既怕通胀厉害,又怕硬着陆,于是鼓励硬着头皮调整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判断,是经济学局限性造成的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通胀节节攀升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保持收紧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国内经济出现了一些增速放缓的苗头,但抗通胀仍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调,不可能出现所谓货币政策大转向的情况。至于如何应对高通胀压力,包括安邦在内的一些顶级智库,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