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圈钱”看成是公司治理问题,这个提法独树一帜。不过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应该说,“圈钱”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公司治理有关。如果上市公司真的把投资者看成是公司的一分子,那么上市公司“圈钱”的冲动就会削减。而投资者之所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一分子,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圈钱”在先。
但“圈钱”问题显然不只是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它更是一个融资制度问题。为什么说发行股票融资就是“圈钱”,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高价发行。A股市场自2009年6月启动新股市场化定价发行以来,“三高”发行现象愈发突出。以创业板为例,新股发行市盈率70倍、80倍很普遍,高的甚至达到150.82倍。这种高价发行早就透支了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带给投资者的只有投资风险。以如此高的价格发行股票,上市公司本身就没有把投资者当成是公司的一分子。很明显的事实是,这些公司在向控股股东及高管发行股票时,都是低价发行,甚至是折价发行。当然,这个问题与公司治理有关,但更是一个发行制度问题,如果新股发行制度能对“三高”发行加以限制,那么,即便公司方面没把投资者当成“自己人”,也不可能达到高价发股的目的。
除了高价发行之外,发行股票融资之所以被称为“圈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发行人对资金的需求无止境,属于典型的“不圈白不圈、白圈谁不圈”心态。对超募资金,一些发行人也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只好拿去买楼买车,或干脆存到银行吃利息。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只重融资而轻回报。很多上市公司融资时都是高价融资,对募资多多益善,但回报投资者时却是一毛不拔,或者回报率很低,甚至不如银行存款利率高。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做法,怎能不让发行股票融资落下“圈钱”的恶名?
因此,发行股票融资被称为“圈钱”,并不只是简单的公司治理问题,它还涉及新股发行制度与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等多方面问题。监管部门对“圈钱”提法“非常关注”是件好事,但更要对症下药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在解决发行人“圈钱”的问题上,A股就会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