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专栏)
2010年年报披露刚开始,已有超过20%的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宣布了再融资计划。货币政策的调整,市场资金面紧张及贷款利率的提高,都是促使上市公司产生再融资冲动的元凶。
新股的高密度发行,如今已成为市场常态,然而与此同时,另外一种扩容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引发公众关注,这就是以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进行的再融资。
时下,2010年年报披露才刚刚开始,但是已经有超过20%的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宣布了再融资计划。甚至有某银行去年刚完成了在海外H股的发行,管理层也曾言之凿凿地表示,2011年不会考虑再融资,因为“想起来就觉得难为情”。但现在,却再次陈述增发理由,计划今年继续再融资。
再融资成本低
为什么上市公司如此热衷于再融资?再融资到底有利于解决什么问题?监管层会将再融资作为回收流动性的渠道吗?大规模的再融资又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应该承认,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都有一种天生的扩张冲动。很多上市公司在谈及为什么要上市时,往往毫不掩饰其低成本筹集资金的目的。
当然,企业的扩张冲动,虽然是其融资与再融资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毕竟,再融资是要付出成本的,会带来公司股本的扩张,而这在通常情况下会摊薄每股收益。
而且,换个角度看,公司股本搞得很大,也不是特别有利于发展,其股票的股性也会相应变得比较差,因此,也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欢迎。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还是很热衷于这样做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现在很多公司虽然业绩不错,但也存在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有效扩大再生产的问题,特别是难以进行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的问题。
甚至,有的公司会因为自有资金紧张,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状况。2010年,一些银行如果不是进行了再融资,其财务指标就很可能不符合监管要求。用那家曾经表示不准备再融资,可现在又食言的银行董事长的话说,由于政策变了,今年不进行再融资就“开不了门”。
这也表明,在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尚不完善,并且信贷发放容易受到行政及其他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选择再融资来改善资本金缺乏的状况,应该说也是迫不得已。既然选择了上市,而且也有现成的资本市场可以利用,没有人会忽视再融资这个渠道。只要符合条件,自然是争先恐后地进行。
再融资无关回收流动性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现在中国各个行业的集中度普遍不高,上市公司虽然往往是行业中的领先者,但未必有能力去整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与此同时,由于市场在总体上是趋于饱和的,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一般成本会比较高,也不太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收购兼并,则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收购兼并所需要的资金规模是比较大的,通过银行贷款也不现实。因此,选择定向增发之类的再融资操作,则有望以比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也在央企及地方国企的整合中使用,政府要将某个上市公司作为行业整合的平台,可以给出许多优惠政策,但最终还是要掏钱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些钱只能由上市公司自己来筹集。通过再融资募集资金,自然是扩张的一个首选。
再融资的火爆,的确有其内在原因。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再融资总体上对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只是再融资的滥用,特别是将这作为针对股东的提款机,在融资资金的使用上不严格按规范行事,却在市场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自去年年底开始,国家调整了货币政策,总体上开始收缩流动性,信贷增幅也有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金面紧张了,市场上的贷款利率也提高了。此时,作为上市公司,在比较筹资成本时,也会更容易考虑再融资。
另外,虽然现在股市行情不算太好,但总体上还是能够承担企业再融资的压力。自去年以来,也经常出现企业因股价下跌,原先的再融资计划无法实施的情况,但总体来看,顺利完成再融资的公司让就比较多。可能有人会认为,现在这么多公司提出再融资计划,监管层是否也乐见其成,以便通过这个渠道来回收流动性?
这种观点其实存在误解。再融资与IPO融资及银行发放信贷一样,都是向市场投放资金,而这部分资金流向市场以后,是会参与经营活动的,也会因为部分资金存入银行而带来乘数效应。当然,如果再融资吸收的是社会游资,那么,它的确可以起到抑制游资乱窜,推高商品价格的作用。
但事实上,参与再融资的大都是股市中的存量资金。在这里,再融资所实际发挥的,只是将部分金融资金纳入到产业实体中去的功能。与回收流动性并没有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管理层提出调控流动性,已经不是单纯地讲是控制信贷规模,而是要求控制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上,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应该包括股市中的IPO融资与再融资。因此,认为管理层是有意放任大规模再融资的观点,并不符合实际。
市场不欢迎再融资
在这里,人们还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即再融资的超常规进行,对于股市是有冲击的,而且其负面影响会大于IPO融资。因为在IPO融资时,一般投资者没钱就可以不参加,而在市场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IPO新股上市也未必会对大盘有太大的影响,对于投资者原本持有的二级市场股票,更是不会带来直接影响。
但是,再融资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是针对上市公司进行的。投资者如果持有这个公司的股票,现在要再融资,就必须追加投资。如果投资者手中缺钱的话,就只能卖出股票来参与。且不说卖股是否会造成损失,只要参与了再融资,股权就被稀释了。
问题还在于,如果投资者不参与再融资,再融资完成后,投资者还要承担因为股票增加而导致的二级市场股价除权的风险。进一步说,在多数情况下,再融资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股票往往会出现贴权走势,这对于老股东来说,恐怕又会带来难以避免的损失。
还有,如果定向增发,增发价往往比较低,这种做法无论是否构成利益输送,对普通投资者总会造成某种伤害。实践也证明,适度的再融资,对上市公司有利,对普通投资者也没有什么不好,所以应该受到支持。
但是,大规模的、超过市场承受能力的再融资,也许其正面作用就比较有限。即便它对企业发展是必要的,但至少也会让投资者受到阵痛。尽管再融资方案在股东大会上大都会通过,但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还是对再融资心存反感。今年年初,市场上传出中国平安(601318)计划将推出再融资计划,导致中国平安股价大跌。很多投资者都记得,2008年股市下跌,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就是中国平安推出上千亿元的天量再融资计划,显然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2011年的,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是有关方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在市场资金面总体偏紧的情况下,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再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因此,今年再融资出现高潮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面对这样的状况,应该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与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