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暴跌是美国的“障眼法”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宋鸿兵:暴跌是美国的“障眼法”

加入日期:2011-5-10 17:56:3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易宪容:全球商品价格狂泻对中国意味什么
  谢百三:楼市左右为难 股市又见春雪
  陈志武:经济学是最适合数学化的学科之一
  高善文:2015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速至少降3个百分点
  李迅雷:中国货币大幅供给造就中国财富神话
  谢国忠:全球经济走向新的二次探底 警惕QE3
  曹仁超:大宗商品回吐 大行唱空
  巴曙松:中国面临两难 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叶荣添:赌注,你值得在此刻压上所有的一切!
  宋鸿兵:银价远未到头 暴跌是美国的障眼法


  易宪容:全球商品价格狂泻对中国意味什么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中国降低这些商品进口成本,缓解目前高企的通胀压力。特别是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调整如仍持续并让其价格回归理性,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需要重新评估国内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风险与国内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尽可能降低潜在的全球系统性风险爆发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5月第一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5月6日,由于美元反弹、银价暴跌,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悲观情绪持续升温,以至连续恐慌性甩卖,金、银、铜和石油价格全线下滑。当天黄金期货跌穿1,500美元关口,现货金连跌5日,一度低见1,462美元。白银期货亦曾下跌至34.07美元,一周累计下挫逾25%以上,创下1975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纽约原油价格由每桶115美元跌到98美元,跌幅逾15%。由24种大宗商品组成的标普高盛大宗商品指数(Standard & Poors GSCI)下跌6.52%,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来最大单日跌幅,上周以来跌幅超过10%。追踪一篮子大宗商品的Reuters-Jefferies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亦下跌3.9%,为两年来最大跌幅。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为何会突然狂泻,在多少程度上与拉丹之死相关?是美国就业数据不佳还是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议息言论所刺激?或者是其他重大事件发生?特别是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潜在源头在哪里?是外部事件还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本身之原因?是否意味着新的一场金融危机即将爆发?如果是这样,那对中国的经济及市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做些什么?
  笔者的看法是,上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狂泻,并非与外部事件有多少关联,完全是全球快速流动的十几万亿美元热钱的投资者意识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预期突然逆转的缘故。
  从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新一轮救市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涌流向各种资产,致使近两三年来全球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只不过,中国从银行体系涌流出来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而欧美国家涌流出来的资金则流向各种资源类产品、资源类持续丰富的国家货币及新兴市场的股市等。尤其是在全球对冲基金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涌动的热钱借助于一个又一个故事(比如地缘政治、债务评级、央行议息言论等),把石油、黄金、白银,以及全球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度。油价在两三年内上涨近4倍(由每桶33美元上升到115美元),黄金及白银的价格上涨了十几倍。
  这两三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飙升,并非因为市场供求关系有根本变化而导致产品严重短缺;也不是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出现V字反弹而对这些产品需求突增,这些商品早就不是日常所指的最终消费品,而成了完全的金融投资品。作为资源类商品,无论如何紧缺,如果仅是最终消费品,其消费需求肯定是有限的,价格只会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定,价格波动有限。但当前的这些资源类商品已不是作为最终消费的商品,而是已金融化、期货化或货币化的投资产品。其定价基础、价格运作方式、市场供求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价格完全取消投资者预期,而投资者预期又取决于市场的金融条件及投资者心理状态。
  金融危机之后,为了保证经济不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过度的救市政策。在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投资者不仅认为美国过度印钞票会使美元快速贬值,而且过度使用利差交易工具会让美元流动性大量迅速流向非美元市场,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上升,而且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也成了炒高大宗商品价格有力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焉能不快速飙升?其市场泡沫岂能不迅速吹大?
  但是,只要国际金融市场这种融资条件改变(比如交易所大宗商品期货保证金提高、美元弱势改变),以及市场都认为这些资源类商品泡沫过大(巴菲特等大家都认为当前黄金白银市场泡沫巨大),投资者的预期随时都可能逆转。只要有一点点火星,这些资源类商品泡沫破灭是早晚的事。当然,对于这次资源类商品泡沫是否会完全破灭,目前市场还不十分明朗,还得静观其变,尤其是要观察美元的走势。不过,任何投资品吹大的泡沫一定会破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中国目前是全球大宗商品进口需求最大的国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中国降低这些商品进口成本,缓解目前高企的通胀压力。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下跌,对中国更有利。如果该事件不是偶然事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调整仍会持续并让其价格回归理性,那也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最大原因是美元贬值过多。如果美元转强,人民币会随着美元升值对非美元货币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压力自然会随之弱化。当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中国金融市场及经济的影响一点都不可低估。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际金融市场的震荡都会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对此我们应有准备,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全球系统性风险爆发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应细细评估一下,在这一轮全球政府大力救市中,国内货币政策是不是比欧美国家更为宽松?2008年下半年中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从而使得在26个月的时间里(2008年11月至2010年底)银行信贷增长19万亿,如果加上银行表外业务,估计可达24万亿。由于中国的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没有开放,这涌流出来的银行信贷有不少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吹成了一个绝对大的泡沫。而最近的国际大宗商品泡沫破灭表明,吹大的泡沫总是要破灭的。
  因此,政府要重新评估国内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风险,重新评估国内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可以既可挤出房地产泡沫又不触动房地产投机炒作者的利益,当前若不采取有效政策挤出房地产泡沫,它给整个中国经济及社会带来的风险可能更大。

 

  谢百三:楼市左右为难 股市又见春雪
  近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扑朔迷离,迷雾重重。而股市又在连绵下跌之中。使人们不禁想到了去年4月16日后,由人们预期股指期货可能带出一波行情到大失所望反而跌到7月5日的2319点悲壮景象。(本轮行情目前看,不会跌那么深。)周四出现反弹,周五又受美国股市、大商品大跌的影响低开30点;但下午翻身向上;人们渴望它在现在位置企稳,不要再走熊市老路。
  一、货币政策从紧给股市压力甚大
  为了对付5.38%的通胀,又避免对房贷一族及地方政府贷款还贷压力太大,央行以一次次地提高准备金率为主,兼以提高利率;目前利率为3.25%,仍为负利率,但准备金率高达20.5%。这对各家银行压力相当大,抢资金,拉客户成为银行艰难任务。企业贷款压力又很大,有点如2008年上半年之情况,而企业在无奈之中,抛股兑现是第一选择。
  二、严厉的楼市政策对经济形成很大压力
  今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越来越如乌云压顶。现在已显出效果。深圳的一个房产1.5-1.6万元/m2,一下子跌到1.1万元/m2,结果引来几千居民,一天之内1000多套房一抢而空。这一方面说明发展商资金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困难地步,另一方面说明居民潜在的刚性需求有多大。房地产价格虚高肯定不好。但它是中国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最重要产业。对它的任何过份严厉打击,都可能造成中国经济的真正伤害及雪崩式下跌。我非常担心目前的房产税、限购令等计划经济式的强行调控会有什么后果,这完全是当年发放糖票、粮票、肉票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搞了三十年的今天,让人感到与世界大潮格格不入。
  现在的局面,要么是经济随房地产冷下去,走可怕的日本道路;要么就是硬调控一段时间,上述行政手段取消,房市又强劲反弹,出现井喷。是左右为难的格局。在目前的货币流量下,(M2为75万亿,M2/GDP=1.7倍);单纯硬压房价,肯定会让CPI(物价)拱上来,到时还得加息,加准备金率。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称年内预计出台更严厉楼市政策如:调控向存量市场延伸,住房环节成为调控政策重点;并建议对全国推广征收房产税。这肯定是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书呆子,在家里闭门造车之胡言乱语。房产税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但这是合法合理吗?农民给地主交过了租金,还要向地主交税吗?七十年土地使用金(地租)已重重地交了一笔个地方政府,还得向他们交税吗?
  其实地方政府大多都非常反感房产税,此税一多征,房地产必跌,土地必卖不掉,地方财政喝西北风吗?
  三、世界大宗商品大跌拖累中国股市
  周四晚上,世界大宗商品继续大跌。一度大涨的白银,大跌22%;纽约原油大跌,跌破100美元;黄金也开始大跌,伦敦的锡、铜、镍、铝也普遍大跌,覆盖19种大宗商品期货指数CRB一直在跌。而由于人们对美元加息等预期,美元有走稳迹象。故欧元、石油、黄金都在跌。实际上是人们对世界总体经济增长有担忧,同时对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放慢有担心。而世界市场的大跌,又引起了中国金、银、铜、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公司的压力及下跌。
  现在人们希望股市在这一带企稳,在走出向上行情。
  四、新股创纪录大面积破发,成为一幅极其令人厌恶的图画
  每周上市7家新股,并且总是三分之二以上破发,成为这次股市大跌中最令人厌恶的事情。很多只买二手股的投资者可能会拍手称快。其实,这也是股市大跌的原因之一。试问除中国外,海外哪个国家有如此大跃进式的发新股的?哪个国家的新股有66%破发的,哪个国家的新股价格比老股价格高,风险大的呢?香港有一次发新股,因其便宜,人人争购,只好通过身份证摇号。市场化新股改革,如果结果是66%破发,将投资者一步套牢,买新就高价卖,这是实验胜利成功的结果吗?两家交易所领导还一起撰文说这是好事;好什么事,把高价粮食种子、化肥、农药卖给农民,使他们再怎么种植、耕耘、投资也会大亏一场,这是好事吗?真是不可思议,人们至多只是深表同情与遗憾。怎么会喝倒彩呢?
  新股这么破发,老股会走好吗?
  新股这么破发,价格怎么定出来的?中国股市的所处环境本来就不是完全成熟的市场,如:人民币汇率不能自由兑换,国家股法人股没有完全流通;大部分股票国内价比海外价高(除香港银行股比国内高外);如耀皮A为17.60元,B股仅0.834美元,仅合5元多人民币;老凤祥A股为32元,B股为2.88美元,仅合19元人民币。此时,在A股市场以市场价发新股就是不负责任地高价发,就是把风险,亏损留给了投资者,而给人们留下的真像是一堆好鱼好油中夹着臭鱼烂虾、核污染海鲜、地沟油的恶劣感觉。
  45元的庞大集团走了6天了;仍在33-34元一带挣扎,买到一个亏一万多元。
  而管理层少数人的容忍、喝彩,使上市公司破发,及推荐券商变得心安理得,没有内疚与责任感。其实大多数公司不希望破发,希望给投资者以上涨空间。
  但人们是否就此都去买二手股了呢?没有。二手股跌了14天了。人们可能只好存银行,及买货币市场基金了。
  美国也是市场化发新股,但它的竞标方式是你出68元就给你68元。你出35元就给你35元;像上海汽车牌照竞标一样,结果人人责任自负,价格就合理、公正,低得多。为什么我们的市场化不学学美国呢?
  总之,从4月18日的3067到5月6日的2865点,股市经14个交易日,跌去了200点,大部人又陷于亏损之中。
  周五股市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下跌阴影中,但涨的家数比跌的家数多,沪市是524家涨,361家跌(即59%涨,41%跌);深市更是826家涨,432家跌(即63%涨,34%跌).
  投资者要控制仓位,选择不易亏的可转债和股票来高抛低吸。

 

  陈志武:经济学是最适合数学化的学科之一
  这两天,朋友们介绍张维迎教授《反思经济学》讲座最多的,是他对经济学数学化的批判。坦率讲,让我失望。先声明,我和维迎是多年好朋友,他是我非常敬佩的思想学者,每次跟他交流是思想大餐,受启发很深。但,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广泛度,我们认识和看法不同。为避免年轻人受误导,下面连写几贴。
  一、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中国就有经济思想,但直到20世纪才开始有经济学。经济学在西方也是19世纪后期出现。为什么经济学与经济思想不同?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系统分析框架,既有利于对理论假设证明证伪、又便于学科知识积累与传承的分析框架!而在目前人类知识状态下,数学是建立这种框架的最好工具。
  二、是的,现有数理经济理论有很大局限性,这是喜欢这些模型的人也看到的,但这恰恰说明还需努力,需要更多代人努力,不是放弃。为什么现有数学有局限?以前引发数学发展的主要是物理现象,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人类社会有些不匹配,不奇怪。但局面在改,越来越多经济现象包括金融危机在催化新数学。
  三、经济学是最适合数学化的学科之一。比如,下月的通胀、股市、产出、气候、农产量等都充满未知,这些都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理论所研究的对象,经济学为何不该借用?做企业的都知道,企业小时好赚钱,规模大之后利润率会越来越低,这不是凹形产出函数吗?做企业的希望赚最多钱,这不是最优化问题吗?
  四、大家喜欢的制度经济学是否离得开数理经济学?张五常那么骂数理经济学,如果没有他之前数理模型对经济学的影响,他的那些论理可能吗?实际,国内骂数理模型最厉害的要么没理解透数理经济学的精髓,要么就是受益后连自己都不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没有数学的应用,就没有现代经济学。
  五、可能说:科斯理论用的是简单易懂的数学,而新经济模型用的数学越来越抽象了,走偏了!/坦率讲,20世纪初经济学中用任何数学都被排斥,那时如果不习惯数学的权威把数学统统排斥,会有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吗?新产权理论?谁又能预测什么数学今后会成功?还是要心态开放,用数学与不用数学的都该尊重。
  六、商业、金融如何推动数学发展?为何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两千年前汉朝祖先出的《九章算术》卷第七《盈不足》,问今有人持钱之蜀,贾利十三。初返归一万四千,次返归一万三千,次返归一万二千,次返归一万一千,后返归一万。凡五返归钱,本利俱尽。问本持钱及利各几何?今天中国经济学超越汉朝?
  七、之所以写这些,1这些年看到国内经济学社会科学的许多论文,基本停留于事实描述、互相重复,不入木三分,明显是因缺乏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使研究落于空中;2希望更多年轻学生先钻进数理经济模型,弄懂其精华后再评论,诺贝尔奖不是傻瓜;3数理模型的确受制于人的能力,但谁知人的能力极限在哪?

 

  高善文:2015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速至少降3个百分点
  近日,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会放缓,未来十年之内的某个时候经济会经历显著的减速,比如在2015年前后经历3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速下降。另外,2015年之前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明显超过通货紧缩的风险。
  对于经济增速下降的理由,高善文认为,刘易斯拐点的跨越、人口红利的降低与消失将会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构成负面影响;过去十年中国经历的异常高速的资本积累看起来也很难维持,同时资本积累对未来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长期来看也可能会下降。
  高善文认为,2015年之前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明显超过通货紧缩的风险。通货膨胀波动中枢看起来在未来3-5年之内很可能向上抬升,这反映着刘易斯拐点的转折和人口红利正在减少的事实,暗示着经济潜在增速将逐步下行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的高位波动相互纠缠,并可能因为经济周期性的爬升或其他需求冲击而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支付压力与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最需要被关注。
  高善文指出,在过去十年的这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本形成对GDP的占比要显著高于1992-2001年那轮经济周期的情形,无论是其高点还是平均水平都是这样;但就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压力而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显然要严重得多,这通过对比两轮周期后段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幅度就可窥见一斑。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原因是经济的民营化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这显著改善了私人部门储蓄资源的配置效率。换句话说,投资的多少也许并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谁来投资,他是否对结果承担责任?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2013年前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周期性因素,以及潜在增长率放缓的压力;至于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问题,则没必要非常担心。
  此外,高善文还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一、刺激性的财政政策要早日退出,并抓紧清理由此对政府资产负债表带来的潜在损害;二、将总量政策的重心切实从追求增长转向控制通胀,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提高总量政策的前瞻性,尽量避免严重的经济政策失误;三、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切实推进经济自由化。四、高度重视宏观审慎性监管,充分警惕未来可能的经济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

 

  李迅雷:中国货币大幅供给造就中国财富神话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新财富》5月号撰文称,中国的财富神话与通胀一样,都是货币超发的反映,财富神话是过量货币在资产上的体现,通胀是在商品上的体现。谁敢用杠杆购买更多高端稀缺资产,谁就实现了财富神话。
  李迅雷指出,中国M2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央行、商业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合力推进的结果。从本质看,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份额上升的结果,只是货币份额的升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而1978年至今中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土地资本化来创造货币。
  李迅雷还称,中国长期维持的高储蓄率,使M2规模扩大得以保障。加之中国大中型银行的政府背景和垄断地位,使得银行得以做强做大。再者金融体制改革缓慢,这都支撑了中国货币供给大幅增加。

 

  谢国忠:全球经济走向新的二次探底 警惕QE3
  全球经济正在走向新的二次探底,它可能会出现在2011年三季度,与2010年夏天的情况类似。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正在加速,未来12个月可能会下降20%。由于对房地产行业流动性的限制和地方政府融资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将在二季度显著放缓。全球经济可能会在2011年夏天再次调整。
  对于新的二次探底的恐惧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新政策可能不会叫做QE III,但其实质为量化宽松无疑。尤其是,这种恐惧可能会导致油价下跌,从而缓解对通胀的关注。QE III的主要目标与QE II一致,即支持美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虽然这一政策可能会提振资产市场,但却会导致油价与通胀再次上扬。
  当美国国债市场崩盘或中国货币升值预期变为贬值预期时,真正的经济二次探底就会出现。时间很可能是2012年四季度,可能在美国总统选举完成之时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出现。
  滞胀日趋严重
  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延续了去年滞胀的趋势。在美国,尽管经济增长似乎停滞,通胀的蔓延却显而易见。新的货币刺激政策的通胀成本远高于其创造就业机会的好处。欧元区2011年的通胀率很可能会两倍于经济增速,这符合滞胀的标准。
  中国报道的一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10%。用电量较去年上升12.7%,这是经济强劲增长的明证。尽管其贸易额上升不少,但价格因素仍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港口目前处境艰难,说明贸易量疲软。全球消费数据也证实中国目前的贸易状况较差。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中西部省份的依赖性尤其明显。
  通胀问题显然在恶化。尽管讨论通胀时,官方的注意力总是从一个产品跳到另一个产品,但整体趋势非常令人担忧。价格一旦上涨,就会涨得很厉害。比如尽管蔬菜价格略有下降,但水果价格却一飞冲天。
  问题的根本在于,十年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货币储备正在转化为通胀压力。尽管货币供给增速放缓,但仍然比潜在的GDP增速快50%-60%,这仍然在不断加剧通胀压力。
  有几个原因将会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在2011年下半年大幅度放缓。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经历重创,比2010年中期那一次更加严重。当时,美联储推出QE II救市。这一次美联储可能会推出QE III来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峻形势,但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首先,受房地产价格进一步降低、油价飙升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将再次下滑。大多数人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崩盘。但是目前的价格还没有充分下调。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进行了一半。当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联邦政府为首次购房者推行税收鼓励政策时,这给业主带来了希望。但熊市依旧。那些持有负价值资产的业主现在没有理由不破产。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开始第二轮崩盘。
  第二,不断上升的油价已经抵消了低利率带来的好处。考虑到油价已经上升的幅度与升值潜力,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成本似乎已经超过了其利好。所以,如果油价不降,美联储不太可能再次降息。
  油价高企是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通胀率上升的罪魁祸首。尽管很多人相信美国经济将会在第二季度反弹,但是如果油价没有大幅回落,反弹的可能性就很小。而一旦二季度的结果令人失望,二次探底的恐惧将再度浮出水面。
  第三,中国货币紧缩政策让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现象,导致他们在2010年下半年支出大幅度减少。自2008以来,地方政府支出与房地产行业一直领跑中国经济增长。他们的融资困难肯定会导致需求减少。过去八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速高达13%。而今年一季度上升了12.7%。今年下半年用电量会大幅降低,有可能低于10%。
  货币政策或将再度放宽
  美联储不会仅仅因为增长无力放宽货币政策,但加之证券市场不断贬值的因素,它很可能会推行宽松政策。
  美国房地产市场承受着美国收入增长疲软、房产价值下降与高负债率等诸多问题,证券市场是惟一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证券市场贬值是可以自我实现的,因为它能够影响消费,从而影响企业收益。去年夏天的证券市场疲软迫使美联储推出QE II,其直接影响,如果从对国债收益的影响来看,是有限的。但是它却在四季度推高股市,促成了经济反弹。这种影响在第一季度被逆转,部分原因是由于QE II对于油价的影响。
  伯南克显然对油价很担心,尤其担心高油价会降低家庭消费能力。尽管他拒不承认,但他一定知道美国货币政策是推高油价主要因素,甚至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尽管经济增长、就业和房地产市场都非常疲软,权衡考虑,他也不能再拓展量化宽松的时间和范围。
  全球证券市场表现似乎会影响油价。证券市场贬值,石油市场会担心需求疲软,所以油价下跌。如果证券市场三季度大幅贬值,油价也将大幅降低,就像去年夏天一样。这就可能迫使美联储再次放宽政策。这次放宽政策可能不会叫QE III,但其实质就是量化宽松。这一轮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小于QE II,但对通胀的影响将加剧。这将让美国经济在滞胀的深渊中陷得更深。
  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现象,但影响比较有限,因为他们采取了拖欠其供应商货款的策略。这种策略只能维持到目前这个阶段。三季度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大幅放缓。
  那么中国政府会为了应对经济放缓而放宽政策吗?我认为不会马上就放宽。通胀问题很显然正在引发社会不稳定。目前的政治成本过高。所以美国可能会先于中国放宽政策。而一旦美国占了先机,中国政策空间就变小了,因为不断飙升的油价会导致通胀压力居高不下。
  错误的药方
  通胀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一旦不顾通胀而延续这种政策,就会带来更深刻的问题。
  如果通过刺激政策不能使经济复苏,就说明有结构性问题。在当今世界,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正阻碍着经济增长。但是大多数政府并没有政治意愿或者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像大量印发钞票一样的简单解决方法,这导致了滞胀。
  以美国为例。美国显然在承受着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比如建筑业衰退和家庭财产的损失。它们使得经济复苏更加困难,并且如果问题加剧的话,复苏会更加缓慢。但更大的问题是供给面的结构性低效与支出面上不可持续的社会福利。过去的泡沫把这些问题都隐藏起来了。所以将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全部归咎于金融危机是错误的。
  医疗、金融和军工企业占美国经济的30%,比其他发达国家的比例或30年前的美国高1倍还多。目前,美国生产同样的产品要多支付15%的成本。经济增速当然会缓慢。但美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刺激需求面来解决供给面问题。结果不仅原来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胀。
  美国不断膨胀的医疗成本既是需求问题也是供给问题。美国医疗体系的设置使供给面将价格定的很高,而价格上涨的时候,医疗体系并不会抑制需求。这种情况要不改变,要么美国就得被其拖垮。我认为,美联储再多的货币刺激也不能让美国经济再次快速增长。
  中国的问题是国有部门在经济中占比过高并且不断增加。据我初步估计,国有部门开支占全国GDP的一半。两年前,国有部门在供给面比较强大,而现在变成了需求面。公共部门开支的低效问题很容易辨识。过去三年,各地形象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效率降低是通胀的主要因素。国有部门现金流为负值。这一问题随着国有部门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加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伴随国有部门的扩张,货币供给的增长需要更快。
  这给中国的货币紧缩努力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它对于国有部门开支的影响也是断断续续的。可能需要暂停很多在建项目。随着闲置项目变为废弃项目,很多人的利益将受到影响,因此继续推进这些项目的政治压力会很大。现在还不知道中国的紧缩政策能持续多久。如果因为政治压力而放宽政策,那么通胀将再次上升。
  金融市场可能会在三季度出现动荡,可能促使美联储推行QE III或者类似的政策。这会使美国滞胀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紧缩政策也很难维持。美国与中国都面临着结构性问题,仅靠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的。错误的药方可能会将全球经济推入另一场危机,它有可能出现在2012年最后一个季度。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