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史无前例的大战在酝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郎咸平:史无前例的大战在酝酿

加入日期:2011-4-19 18:39:5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叶 檀:双汇发展是照妖镜 用脚投票将是唯一办法
  巴曙松:政策紧缩期进入加时赛
  诺奖得主:担心中国对通胀反应过度 决策加剧涨价
  郎咸平: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
  高善文:新经济周期启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于 乎:存款准备金率有没有上限?
  李阳丹:辩证看待现金分红
  周科竞:应以融资划定IPO标准


  叶 檀:双汇发展是照妖镜 用脚投票将是唯一办法
  双汇发展即将复牌,如果双汇复牌后不受到市场的惩处,中国的食品安全情况可能恶化。
  公司4月16日公告显示,公司对瘦肉精事件的情况已经基本核实清楚,将于4月19日就核实情况进行公告并复牌。
  双汇发展复牌之前,继万人大会之后的又一轮公关行动开始,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投机基调甚嚣尘上。某证券报纸对于双汇做了大度而同情的报道,双汇发展董事会秘书祁勇耀表示:在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对生猪实行的是抽检、筛选,而现在为了食品安全,防止问题猪流入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流向市场,我们从3月16日开始实行生猪屠宰在线逐头检验的办法,保障食品安全。双汇集团召开全国经销商大会以后,双汇产品已陆续恢复上架销售,目前订单量恢复70%。这一数据意在表明,瘦肉精事件对双汇营销的负面影响正在快速消除,而事实是,媒体走访发现双汇的产品依然乏人问津。
  该报借业内人士之口表明,瘦肉精事件将加速产业整合,双汇显然是整合的龙头企业。这对于中国养殖业的发展是大好事,但不可避免的是,双汇在整合的过程中,在逐头检验的过程中,成本将不可避免地上升。
  根据估算,瘦肉精事件后,双汇股票市值蒸发50多亿元;16家生猪养殖场被关闭,涉嫌使用瘦肉精的生猪及134吨猪肉制品全部被封存处理,直接损失预计3000多万元;生猪检查模式改为头头检查,全年预计增加检测费3亿多元。从双汇集团提供的最新数据来看,截至3月底,瘦肉精事件影响销售收入15亿元,济源双汇处理肉制品和鲜冻肉损失3000万元。到3月底,公司整体屠宰量已恢复80%到90%,肉制品恢复30%到40%。双汇发展去年三季报净利7.5438亿元,其利润已经无法覆盖。
  市场估值中枢下移是对双汇此前信用不彰的惩罚,只有建立起真正的食品诚信体制,有一套完整的机制证明双汇的安全系数在其他企业之上,双汇才能重新获得高估值。此时以资产注入作卖点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只能让投资者联想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恶劣生态。事实上,双汇的损失成就了同类大型企业,但对于中国的食品安全而言,双汇之前车未必不是同类企业之后鉴,人们不免担心,同类企业真的置身事外一尘不染?南京的健美猪销售到了哪里?如果双汇在安全机制被认可之前就获得高估值,代价是今后同类企业的估值与销量全面走低,因为人们不会再相信在行政控制下,市场具有淘汰机制。看看奶粉业国产奶的衰落,看看洋奶粉是如何在价格上趁势而上,就可见一斑。
  在双汇事件中,一些券商研报再次暴露其黑心黑面。银河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和兴业证券均给出了增持或推荐评级;只有平安证券和华泰证券给出 不做评级和观望的评级。
  有券商的研报表示,股价如果跌到65元以下会非常有吸引力,大跌提供了买入机会,维持增持评级,按照2011年每股3元的业绩预测,给予30倍左右的估值,目标价90元。这样的估值是给予信用缺失的双汇以最高的奖赏,其潜台词是,购买信用缺失的中国大型食品企业的股票吧,政府不会让其倒闭,投资者非常健忘,而销售正在恢复。这是一个如此下贱的市场,以至于会给三聚氰胺、瘦肉精最高的估值,因为其他企业更加糟糕,资本市场就是一个矮子里面选高个、懦夫里面选将军的市场。
  最近券商研报受到普遍质疑,注水之多已成为公开秘密。在双汇上,基金现在从买方变成卖方,报告很难保持公正。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末,共有169只基金持有双汇发展,累计持有双汇发展2.16亿股,占公司流通股的35.66%,其中兴业基金旗下的兴全趋势与兴业全球两只开放式基金,2010年年末时共持有双汇发展2174万股,总市值达16.94亿元,进入双汇发展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到3月28日,先后有24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告对旗下基金持有的双汇发展进行重估,国泰、大成、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采取与兴业相同的估值方法。华安基金则从3月21日起,对旗下所涉基金按两个跌停板即63.14元/股估值。因此,毫不奇怪,兴业全球基金公司总经理杨东依然看好双汇的未来,国泰也十分看好,保证投资者对双汇的信心,就是保证自己的收益。但他们显然低估了投资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市场消息称,兴业公司旗下基金已被投资者赎回超过50亿元。
  一些券商在为中国食品安全的恶化推波助澜,笔者相信,未来一些券商与机构会大肆炒作资产注入与食品安全,直到在双汇上的损失有人接盘。
  让人更悲观的是,有关方面对于瘦肉精的调查行动快而公告慢,如果中国的食品安全机制迟迟不能建立雷厉风行的机制,总有一天,中国的食品企业在消费者与投资者眼里的估值会跌到地板上--当伤心到无可伤心,用脚投票是唯一的办法。
  双汇会赢得信任,靠的不应该是公关与利益相关者的呐喊,而是中国消费者拿到双汇食品,就能感到安心。

 

  巴曙松:政策紧缩期进入加时赛
  管理好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是控制通胀的前提,这也是目前政策决策者的共识。
  今年1、2月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2月货币供应量一度降至了15.7%的良好水平,回落到央行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
  但是,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3月份的货币条件在紧缩基调下事实上有所放松。
  总需求的回落、流动性的良好控制和农产品价格的回落,是中国通胀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三个条件。
  从2010年底到2011年2月份,宏观紧缩政策已经同时在这三个方面着力,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从而对通胀水平形成抑制。
  然而,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定,成为推动国际能源价格短期内迅速拉升的触发因素,并对国际经济增长与通胀形势带来双重的负面冲击。
  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突发性事件,短期内不仅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引发了日本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和资金注入,从而对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节奏产生冲击,同时也使得决策者对其可能产生的对供应链的冲击产生关注。
  同时,美国的QE2即将到期,引发了关于美国国债市场走向的激烈分歧;而欧洲债务危机则面临4月、7月、10月三个密集再融资窗口的考验。
  目前来看,虽然一季度2月份紧缩政策力度与节奏频繁,控制效果较好,但是三月在外部因素的扰动下,政策在事实上预留了回旋余地,在紧缩的基调下有所放松,导致基础货币量是净注入。
  目前,依然是有比较宽松的流动性。一季度出现了六年来少见的逆差,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需要对冲的货币为1.1~1.2万亿,3次存款准备金的提升对冲流动性约1万亿,但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流动性投放为5000亿。
  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即使1~2月份部分指标开始出现回落,但是从一季度的总体状况看,一季度的政策紧缩力度综合起来看是较为温和的。
  这种外部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政策放松,成为减缓国内经济回落的扰动因素,在外部影响因素的叠加下,产生了以下两个超出市场预期的结果:GDP轻微回落,降幅低于预期、CPI通胀率有所反弹。
  总体上观察,尽管一季度经历了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汇率升值的三率齐动。但是,3月份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宏观紧缩政策事实上预留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银行信贷和货币供给在紧缩基调下有所放松,同时在外部影响因素的叠加下,使得经济增长仅是轻微回落,保持了过去三个季度以来9.5%~10%的增长水平。
  导致控制通胀的政策紧缩期延长进入加时赛,5%左右的物价水平可能会延续到三季度。

 

  诺奖得主:担心中国对通胀反应过度 决策加剧涨价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到底有多牛?
  翻开他的简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资深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重建委员会主席,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多家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坊间流传着一个小段子或许可以说明他在业内的建树和地位,据说某次美国经济学家协会召开年会,按规定,到场的经济学家在签到时应填写专长领域一栏,众人都仅写了一个经济分支,但斯蒂格利茨大笔一挥,在这一栏写下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而业内也对他这看似狂妄的态度颇为认可,纵观其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已经涵盖了信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市场、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等诸多主要经济学领域。
  3月22日,斯蒂格利茨又一次带着他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和思考来到中国,行程依然分秒必争,但只要站上讲台,他总愿意再多回答几个提问。
  斯蒂格利茨坚信,上帝之手--被誉为调控经济繁荣的自由市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随后的接受访问中,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希望中国可以避免犯美国犯过的代价沉重的错误。
  批美政府缺乏魄力:在船下沉时,奥巴马只是摆摆甲板上的椅子
  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依然存在。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仍然是让美国政府焦头烂额的问题。
  美国到底错在哪里?斯蒂格利茨说:是过于迷信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市场是重要的,但是政府的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自由市场的坠落》这本2010年出版的新书中,斯蒂格利茨详细地阐述了关于在这场经济危机中谁应该受到谴责:不应该太过轻率地将矛头指向银行家的过度贪婪,而要去探寻是什么样的动机使他们这样做,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就是追求利润。加上担保公司、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对市场风险的错判,甚至是对不良产品的重新包装,最终将美国经济一步一步推向深渊。
  斯蒂格利茨还指出,很多银行在以高风险高收益来吸引人们投资的同时,他们有一个错误的精明预期:如果出现问题,美联储和财政部就会出手救援。
  而实际情况是:那时,美联储的掌门人格林斯潘和其继任者伯南克以及其他监管者却站在一旁袖手旁观。本应起到悬崖勒马作用的政府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监管方面一再失灵。
  斯蒂格利茨表示,虽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希望改变这一局面,开始动用看得见的手实施一系列刺激方案,但似乎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
  2008年11月2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曾向市场投入了高达8000亿美元的信贷投入。但两年后,据美国劳工部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在全美7820万个家庭中,12.4%的美国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失业,这一比例高于2009年的12%,而在本轮经济衰退开始时的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6.3%。
  究其原因,斯蒂格利茨表示,初听起来8000亿美元的刺激组合方案似乎数目庞大,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这些钱要分两年多对一个生产总值1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进行刺激和修复,这样算来,其用来刺激的资金还不及每年GDP的3%。
  斯蒂格利茨对奥巴马政府的评价是:虽然意识到政府监管的作用,但改革缺乏足够的魄力,好比当船快要沉底的时候,奥巴马所做的只是重新摆摆甲板上的椅子。
  论中国转变增长方式:中国可以借钱给美国人,也可以借钱给中国人
  在全球经济一片阴霾的情势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 2010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0.3%。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赶超美国的时间表也成为西方学界乐于预测的一件事。
  对此,斯蒂格利茨坦言,此次危机影响深远,有些变化注定要发生,具体到中美关系,从购买力水平来看,中国的GDP仍然大约只有美国的一半,(GDP)要想超过美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接近美国的人均收入,那么中国要走的路会更长。
  同时,斯蒂格利茨指出,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比美国小很多,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量却远远大于它向中国出口的商品量,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在美国失业率仍然不断攀升之际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
  危机把所有的事情弄得是非颠倒。斯蒂格利茨解释,中美关系是共生的,中国为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筹措资金,没有中国廉价的商品,许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许会明显降低;当然美国也为中国不断增长的产品供应提供了市场。但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人把焦点放在了就业上,大部分美国人并不懂得比较优势原理(指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当发现某国正在赶超美国,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国家在做一些不公平的交易并将之称为倾销。
  斯蒂格利茨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伙欠债的破落贵族,凭着借穷人的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还用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买穷人的东西,又嫌穷人的东西太多了,要课东西太多、太便宜税(反倾销).
  对此,斯蒂格利茨的建议是: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采用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增长完全可以依靠内需和国内投资来完成。
  更具体地说,斯蒂格利茨表示:中国目前是提供资金的商家,也就是说,中国为那些购买其商品的人们提供资金,如果说原来是借钱给美国让其购买自己的商品,那么现在中国可以借钱给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可以借钱给自己的国民来购买自己的商品。
  他认为,中国在确立新增长模式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一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应该惠及更多的人。如果财富增加了而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样的增长是不正常的;二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如果经济增长了,而环境受到破坏,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是有问题的。
  这实际上是让今后的社会、政府、百姓分担了得利者破坏环境的成本。 斯蒂格利茨说。
  斯氏箴言
  中国在过去30年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采用新的策略和政策。而世界在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因此需要新的模型。中国过河已经过了一半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对河对岸看得更加清楚。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被弱化了,有时弱化得比建立的速度还要快。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覆盖全国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体系,建立高效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国家失业保险体系,以减少人们的谨慎性储蓄,刺激国内消费,是当务之急。
  与其说我担心通胀,不如说我更担心政府对通胀反应过度,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现实情况常常是政府出台应对通胀的政策,反而导致劳动力、食品、石油价格都不断上涨,通胀也因此加剧。
  中国政府需要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发挥作用,不能够完全依靠地方财政,要靠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来解决问题。如果中国完全模仿美国模式,把教育、医疗这类公共服务市场化,那将是一个大错误。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